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詩詞讀后感5篇(詩詞讀后感怎么寫),歡迎參閱。
詩詞讀后感1
今年兒童節(jié)給兩個小表弟在網(wǎng)上選購書籍時突然看到這樣一句話“每個中國人,都是在是詩歌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边@讓我想起許久前我的聲樂老師教諭我的一個道理——要想把中國歌曲的七情六欲表達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讀詩書詞。帶著對恩師的記掛或者說是帶著對古詩詞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輕摁了鼠標(biāo)的確認鍵,這本于丹的《重溫最美古詩詞》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閑書了。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么叫思鄉(xiāng),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長大以后,戀愛中或失戀時,誰沒有想起過李商隱的比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和蠟燭,兩個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過詩歌,變成了我們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長大一些,開始工作,忙碌、煩惱紛至沓來。
我們想安靜,想放松,誰沒有想起過陶淵明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夕陽下,陶淵明的詩意溫暖了后世的每一叢帶霜的菊花。然后,我們?nèi)諠u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復(fù)雜的焦慮,更深沉的憂傷,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與我們的一己之悲比起來,那樣浩蕩的悲傷、深刻的哀痛,是不是會使我們的心稍稍放下一點,使我們的胸稍稍開闊一些呢?終于當(dāng)年華老去的時候,我們輕輕嘆一口氣,想起蔣捷說“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面對逝水流光,這里面沒有撕心裂肺的悲號。
那種淡淡的喟嘆,既傷感青春,又欣慰收獲,不也是一種深沉的人生嗎?今天,很多人會疑惑,在現(xiàn)代的忙碌生活中,詩對我們究竟是一種必需品,我們也許就真的可以過的詩意盎然?!边@段序言真的讓我愛不釋手,那樣的直白明了,卻又那樣的恬靜、真切。讓我對這本書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學(xué)一顆平常心)感受頗深。古往今來大多詩人寄情于溫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誦的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飄逸灑脫的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我所知曉的明月詩歌中最讓我喜歡的便是張若虛的“春江湖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
說出來不怕笑話,雖然至今我也未看過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為我內(nèi)心獨有的思緒。我始終相信讀詩就如彈箏,雖說有紙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傳承著,但是每個演繹作品的后人都會隨心、隨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進行全新的演繹。今天在書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每天硬著東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見的一輪太陽永遠是穩(wěn)定的、熱烈的,圓滿的。它永遠給予你光和熱,給予能量,促使人們發(fā)奮進取。
中國人從太陽那里學(xué)到了一種進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們總是在休息,在獨處,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這一輪萬古明月。就在一片寧靜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月亮高懸在空中,它的陰晴圓缺,有著諸多面目,和太陽的永恒形狀不一樣。
在它的周期性變化里,在它的陰晴圓缺中,我們品味著時光的承轉(zhuǎn)流變,命運的悲歡離合,我們學(xué)到了平常心。”
的確月缺月圓,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生活亦這般如此,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圓有時,缺亦有時嗎。只要用一種辯證與變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這樣的目光移到世間,我們就知道怎樣完成內(nèi)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詩詞讀后感2
這首古詩主要寫了陸游對收復(fù)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tǒng)一祖國的無比渴望。全詩28個字,字字珠璣,發(fā)自詩人肺腑,真摯感人。“家祭無忘告乃翁”寫出了陸游在彌留之際,卻還依然為祖國的安危、建設(shè)著想,表現(xiàn)出他執(zhí)著而強烈的愛國熱忱,“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笨梢钥闯鲈娙嘶磉_的生死觀,他并不怕死,只是為不能看到支離破碎的國家重新統(tǒng)一而悲傷,可見陸游是一個十分愛國的詩人。 古往今來,像陸游這樣的愛國人士還有很多。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為我國航海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促進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經(jīng)濟來往;宋代岳飛,兒時母親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他牢記心頭,最后為抗擊金兵作出了巨大貢獻;解放戰(zhàn)爭時代,黃繼光在十分危險的情況下,舍身炸碉堡,劉胡蘭不怕犧牲、英勇就義。
俗話說得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毕热藗兌歼@么愛國,何況我們這些后來人呢?如果沒有這些愛國人士,哪來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牢記他們的豐功偉績,因為他們的存在,祖國才變得繁榮富強。
是他們讓我們的國家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貧窮走向富裕、從黑暗走向光明,讓中國成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者。我們這一代孩子生長在這么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里,一定要向愛國志士們學(xué)習(xí),勤奮學(xué)好每一門功課,爭取長大后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社會多做貢獻!
詩詞讀后感3
中國文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忙其是古代詩詞。我喜歡讀詩,詩中描寫的山水、情猶如一幅美麗的圖景,從中我們可以悟出許多道理,我們不妨去欣賞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是一曲野草頌,也是生命的頌歌,同時也抒發(fā)了深深的離別之情。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緊緊拘住題目“古原草”三字。第二句“一歲一枯榮”,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的規(guī)律。三四兩句是一、二兩句詩意思的擴展,進一步寫野草頑強的生命力。不管烈火怎樣焚燒,只要春風(fēng)一吹,野草就會蓬勃生長起來。五、六回句用“侵”、“接”兩個動詞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暗寓野草的繁衍不息,生機勃勃?!肮诺馈?、“荒城”應(yīng)該是友人即將經(jīng)歷的外所。最后兩句點明題中“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春草比喻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讀罷該詩,感悟頗深,詩中不僅描寫了草原的四季場景,而且給人的一種力量,一種不屈不撓的抗?fàn)幘瘢@正是我們新世紀(jì)一代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和具備的精神,回首中國的歷史,不正是一部抗?fàn)幍氖吩?,一曲“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的壯麗詩篇。
我喜歡讀書,詩給人一種豪情,給人一種力量。振奮精神,明白事情,鼓勵我們前行。不畏懼前進中的困難。
詩詞讀后感4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手機已經(jīng)占據(jù)了我們的生活,享受網(wǎng)絡(luò)世界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有事沒事兒掏出手機解鎖、看一眼、鎖屏,放進口袋,這一過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為這已經(jīng)變成習(xí)慣,潛意識里的動作。喧囂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讓人日趨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實,讓你沒有時間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總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變,但卻不知道從哪里改變。
朗讀者開始火遍朋友圈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應(yīng)該做點什么。機緣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溫最美古詩詞》,詩詞,那些高山流水、桃紅柳綠的景象,那些策馬揚鞭、激揚文字的情懷,讓我心生平靜。
于丹教授在書中說到:“詩歌教會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觀念,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人們用泛神論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懷時光的有形流逝,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在這個意義上應(yīng)該把詩歌稱做為中國人的宗教?!?/p>
我想,我們讀詩,在看到月亮?xí)r,不僅只會說“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看到一群鴨子不止會驚嘆“哎呀,好大一群鴨子”,而能“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氣躁之時,能體會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動力時,能感受杜甫“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場。
我想,詩意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與心靈的疲憊使我們靈魂深處的那片柔軟沉睡。我們可以放慢腳步,去品味大自然的萬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滿古人智慧與情懷的書,在詩詞中留住那個真實的自己,喚醒心中的詩意。
詩詞讀后感5
最近有幸拜讀了于丹寫的《最美古詩詞》這本書。對于于丹這個人,說實話并不是很熟悉,只是聽說過她曾在央視說《論語心得》??墒钱?dāng)我讀了她寫的這本書后,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與其說她是在說古詩詞,不如說她是在用古詩詞寫自己的詩。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詮釋書中的千古名句,無時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
記得自己曾經(jīng)讀詩時,只是為了了解而了解,有時可能是為了應(yīng)付考試,從來沒有這么深入的去讀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詩歌里不知不覺的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長。小的時候不懂什么是鄉(xiāng)愁,但眼睛卻像月光一樣請清亮亮,跟著李白念“床前明月光”,跟著孟浩然讀“春眠不覺曉”。長大以后,開始經(jīng)歷初戀,耳邊響起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把我們的感情寄托在春蠶和蠟燭上。
再長大些,有了工作的煩惱和生活的煩惱,于是想著放松,想著逃避這世間的一切,跟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當(dāng)我們步入中年,有了更多的心事,又會想起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終于到了老去的時候,面對這逝水流年,也許又像蔣捷說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古人最喜歡寫詩,寥寥幾個字卻能把包含作者的最深的感情。他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都寄托在詩里,留給我們后人傳唱。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談到的意象。記得自己讀書時,最不喜歡也可以說是最討厭的就是作文課,不知道怎么去寫,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寫得具體。老師說是因為我們觀察得不仔細,用的意象不足。讀了于丹的這本書,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古人的詩里有提到很多的意象。
在古人的詩里,最喜歡用“春秋”兩字來概括歷史,卻從來沒有管它叫“冬夏”。也許,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原文明發(fā)軔的黃河流域,相比于酷暑嚴冬,溫暖的春、涼爽的秋,更適合于中國的詩情吧。比如問老家的年齡,會問“春秋幾何”;比如白居易《長恨歌》的名句“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其實有關(guān)于“春秋”的詩有很多很多,在這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要說對春天的描述,要說最細膩的還是李清照這位女詩人。在她少女時期曾寫過“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贝号c秋,生物的蘇醒和衰殘,都在瞬間完成,來得那么突然那么劇烈,強化了人和風(fēng)景相遇時猝不及防那一瞬間的感動,深深地激蕩我們的內(nèi)心。
其實,詩意就是我們心里的花朵,不管年華怎樣老去,心中有春意春色,每個年華都可以詩意地綻放,如同年近七旬的白居易,以少年青春的心熱烈蓬勃地“憶江南”。
說起中國詩歌中的意象,如果讓我們只選取一個最典型的,我們一定會想起頭頂上的那一輪明月。
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碧K東坡曾經(jīng)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睆埲籼撛凇洞航ㄔ乱埂分凶穯?,相比人生的短暫,江與月都是長久的、不變的,人與世界最初的相遇,發(fā)生在什么情景之下?在這一輪中國的明月前,無論是張若虛,還是李白,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中國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來。
中國人之所以對月亮情有獨鐘,也許是因為月亮那種特殊的質(zhì)感、獨到的美麗。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澈的,它是圓潤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斷變化的。月亮的周期變化,是一種循環(huán),隱喻著一種不死的精神。大家最常聽到的關(guān)于月亮的神話,就是“嫦娥奔月”——因為吃了長生不死之藥,嫦娥飛到天上,居住在月宮;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樹,吳剛一斧接一斧地砍著這棵樹,數(shù)砍而復(fù)合,合而復(fù)砍。所以,月亮代表著一種流轉(zhuǎn)循環(huán)的永恒與輪回。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明月照出了我們的離愁別恨,但歐陽修說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比松嗲椋瑹o關(guān)風(fēng)月,風(fēng)月只是轉(zhuǎn)移了我們的情思、我們的離恨,給了我們一份安頓,給了我們一種寄托。明月這個意象高懸在詩壇上空,中國人從古至今保持著對它的溫柔的狂熱。
詩詞讀后感5篇(詩詞讀后感怎么寫)相關(guān)文章:
★ 孩子們喜愛的詩詞故事讀后感2篇 《給孩子的古詩詞》讀后感
★ 《詩詞中的科學(xué)》讀后感2篇 詩詞中的科學(xué)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