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刀鋒》讀后感8篇(刀鋒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刀鋒》讀后感1
我真的無比羨慕拉里的生活,不求錢財?shù)亩嗌?,只為追尋?nèi)心的幸福之道,而且實際行動能力很強??墒牵覀?nèi)绻龅竭@些,該有多難啊!我無數(shù)次地幻想過逃離現(xiàn)在的生活,哪怕是去遠方一個非常偏僻的庵里也好,只要能夠遠離這些俗事,我自己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墒牵覀儾幌窭镆粯?,我們有父母兄弟,有自己特別在乎的親人,對于他們寄于我們成材的期望,我們?nèi)绾文軌蚬钾撃兀恐灰凶约悍挪幌碌娜?,我是指家人,我們?人生就會有所顧忌,我們無法放下所有的一切去追尋自己的自由。其次,我們也不像拉里一樣有固定的收入,即使有,我們既要滿足自己的日常消費,同時有的還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那些收入只會覺得越來越微不足道,所以就會不停地想賺更多的錢。最后,我們并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生死,或者親眼目睹親友的死亡,我想我們目前還沒有到達拉里那種超脫的態(tài)度。其實本質(zhì)來說,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想逃脫責任的人,我有些時候特別討厭所有一切的人際關(guān)系,那時我會把手機設(shè)置成完全靜音,把所有社交軟件通通關(guān)閉,甚至想把手機藏起來,然后一個人默默地看書,練字,寫作業(yè)或者睡覺??傊也幌氡蝗魏稳舜驍_,我不想有任何的聯(lián)系。
文中拉里一直在尋找真正的信仰,一直在找心中的答案,當然最后作者也說他是找到了,可以說他是相當幸福了!我想,如果未來的某一天,我可以一個人在偏僻的山林中擁有一棟小房子,每天在里面看看書,練練字,學(xué)學(xué)中國的樂器,聽聽歌。累了就去山林間走一走,看看花草樹木,欣賞日出日落,偶爾爬爬山,跑跑步,余生若能如此,此世何求?
《刀鋒》讀后感2
沒想到我能看完這本書,這本書已擱置許久,曾經(jīng)看過幾頁,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段時間沒能堅持看完,想來,可能看書也要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書吧。
美國,拉里,一個笑起來惹人愛又溫暖有教養(yǎng)的孩子,二次大戰(zhàn)時做了兩年的飛行員,有一個彼此相愛的女朋友,伊莎貝爾,那是個聰慧、陽光、開朗的孩子。伊莎貝爾家境殷實,生活在美國上層社會,社交廣泛,而伊莎貝爾對這一切很滿足并打算一直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拉里在飛行的時候親眼看到戰(zhàn)友為了救他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用他的話說:人死了可以這么的死?;貋砗?,像變了一個人,雖然大體上還以前表面上變化不大,但內(nèi)心已改變了很多,這邊從他拒絕格雷安排的工作就看得出,他和伊莎貝爾約定,他去法國巴黎這個世外桃源的地方去“晃膀子”兩年,如果兩年之后他愿意回到美國,那么兩人結(jié)婚,如果兩年之后,他還是希望繼續(xù)“晃膀子”,那么,他只能過他想要的生活,而伊莎貝爾也會按照她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父母要求的那樣重新開始她的生活。
拉里,用了兩年學(xué)習(xí)看了很多關(guān)于哲學(xué)的書,想弄清楚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意義,之后,走了很多國家,靠自己的體力和那點前期原因留下的固定收入,最后在印度,精神得到了升華。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稱像是在做一次心靈路程,各色人物盡在其中,最后因為性格、觀念、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便有了各自的.人生,可悲的是有個女人因為生活不順遭受了打擊而選擇了自暴自棄,最后下場很慘,被人殺掉仍到海里,警察聯(lián)系上毛姆和拉里,幫她做了安葬。
“毛姆的文章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刀鋒》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
《刀鋒》讀后感3
這本書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最終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jié)局。不管他們的處世和人生會被怎樣的認為與點評,他們是滿意的,所以是好的。
艾略特和拉里是兩個相反的人物,一個熱衷于社交,有著最普遍大眾對榮譽權(quán)利的看法;一個特立獨行,為了找到內(nèi)心的答案,擯棄了很多世俗的東西。我不覺得應(yīng)該以誰為樣板去生活更好,一個勢利虛榮,卻又大方寬容善良;一個純正仁愛,放縱自由。只要是不傷害到他人的生活方式,每一個,都不應(yīng)當被批評。
我對拉里和伊利沒有在一起那一段,感慨比較深,戀愛中,感覺最重要,婚姻中,適合最重要;戀愛是纏綿,是火熱,它不關(guān)乎現(xiàn)實,婚姻是細節(jié),是柴米油鹽。他們倆一個是雪山,一個是溫流,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就算在一起長久的忍受與爭吵也會把愛耗盡。這個選擇是無比的正確。
我很佩服拉里的那份淡漠,能與人相處密切后瀟灑脫身,能不迶于情愛之中,心中是怎樣的淡然。對于他的.仁愛,我倒是覺得,有時候他用陪伴治愈的方式去安慰他人,當他離開時,那人會感到怎樣的孤獨與落寞,當然,比起救贖他人的人生來說,這點情緒可能不算什么,我只是覺得,這樣不是很好。
他能為了人生真理,拋卻一切于不顧,這份勇氣與膽量,讓人心生敬意,但是這是因為他無父無母,沒有牽掛與責任,沒有加之于身的期待與負擔,所以暢然游于天地之間。他覺得自己每年的三千法朗是累贅,現(xiàn)實來說,如果沒有那筆錢,他要用游玩的時間去支付生活費用,怎么可能這么自在。平常人要用大部分的時間去工作來獲得輕微的安逸與享受,在這里我和作者的觀點一樣。那是支撐他飛翔的翅膀而不是拖累。
我欣賞拉里這樣近佛性的人物,卻不是很喜歡,就像他是身邊的朋友,溫柔理性陽光,完美的不像是凡人,少了煙火氣。
我想,現(xiàn)實中也沒有這樣的人吧。
《刀鋒》讀后感4
超脫的拉里寄托著毛姆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深刻思考。在毛姆晚年的心靈告白中,我們看到毛姆覺得戰(zhàn)爭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種對欺騙的提示:它打碎了“人們曾經(jīng)以為是真實的一切”。使人們“從夢幻中醒來,開始反思到底真與假、善與惡之間有沒有距離”。同時,毛姆也認為,戰(zhàn)爭是人類自我中心過于膨脹的結(jié)果。規(guī)避戰(zhàn)爭的方法,除去種種現(xiàn)實因素,在心靈之中首先是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觀念和意識,而應(yīng)該達到“無我”的境界,在精神與字宙的和諧相融、交流無阻中體味生命的無限。毛姆以拉里這個不朽的文學(xué)形象,表達了對人之本質(zhì)的認識:心靈中存在無數(shù)的欲念,是欲念構(gòu)成了人們實踐的動力。而拯救人,首先需還心靈以平靜。
《刀鋒》實際上以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面貌,表達了與表現(xiàn)主義相似的人生荒謬本質(zhì)論。盡管毛姆并沒有采用直接走入內(nèi)心、訴諸神秘直覺的方法。《刀鋒》在小說內(nèi)涵上采用的`是一種反諷,是讓意義在自我矛盾的相會中被抵消摧毀。
拉里與伊莎貝爾的愛情走到絕路,許多人認為是偶然事件的結(jié)果,事實上是無法挽回的必然事件,用社會學(xué)中的價值沖突理論可以做出合理的解讀。價值沖突論認為社會并不是整合,而是存在著不同利益群體,這些不同的利益群體各自持有自己的價值觀念,不同的價值觀念導(dǎo)致社會沖突。
拉里與伊莎貝爾的分手,實質(zhì)上揭示了美國新興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念對歐洲古老文明的巨大沖擊。隨著美國的日漸強大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歐洲各國的削弱,美國代表著急功近利,物質(zhì)追求的價值觀念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主流社會觀念,對歐洲一直持有的文明優(yōu)越感幾乎是顛彼性的沖擊。拉里如果生活在半個世紀前的歐洲社會,他都只是歐洲古老文明中極為平常的個體,而正因為他生活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體系解構(gòu)的歷史關(guān)口,使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極致。
《刀鋒》讀后感5
時間是一把利刃,最終會把每個人雕刻成自己潛意識里以為正確的樣子,這也許就是書名的用意吧,我們只能決定自身生活的一小部分,誰也說不清楚什么樣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沒有人知道你應(yīng)該過怎樣的一生。
世上只有一種成功,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所有人其實最終都會淹沒于喧囂激蕩的人海。我們能做的,便是根據(jù)我們的內(nèi)心,聽從我們內(nèi)心的聲音,問心無愧的走過我們的一生。其實這樣,便是對于我們?nèi)松畲蟮目犊?/p>
拉里已如他所愿,淹沒于喧囂激蕩的人海,其中有眾多矛盾與利益糾葛,有人迷失于失序的世界,有人堅信善良,有人外表篤定,有人內(nèi)心彷徨,有人慈悲為懷,有人不知變通,有人輕信他人,有人防衛(wèi)心重,有人惡劣,也有人慷慨,凡此種種構(gòu)成了美國眾生相。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追求,無所謂成功與失敗,無所謂對與錯,適合自己的就好。我們本身無所謂對錯,過自己選擇的生活,忠于自己就好。
你做的事情/方式值得嗎?——“如果我照自己的意思過活,也可能影響別人,就算只是投石入池的`漣漪,也會引發(fā)另一道漣漪,再引發(fā)第三道漣漪。說不定有些人覺得我過得幸福又平靜,到頭來又把所學(xué)傳給其他人?!睍械倪@句話給了最好的答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總有一天會泛起一到漣漪;
“刀鋒”即“悟道之途艱辛困難,如同跨越鋒利的剃刀”之意。悟道,思考人生意義,參悟心之所向。蕓蕓眾生認清自我遵從心聲,一往直前無怨無悔,便是意義所在,若能得其所愿就是圓滿。當然艱辛困難猶如跨越刀鋒,就如書中另外人物,誰不是歷經(jīng)苦難,真誠的忠于自我實現(xiàn)自我,選擇本身無可厚非,無優(yōu)劣之分,得其所愿便是圓滿。而拉里同樣如此,聽從內(nèi)心聲音尋求生命奧秘,讀過浩瀚書海遍歷大地山河,拉里說“可能原來就沒有答案”,又說回歸生活“平淡處世,凡事隨和,慈悲為懷,戒除私心?!蔽蚁脒@也便是答案。
《刀鋒》讀后感6
——讀毛姆《刀鋒》有感
早就知道有這本書,但是,如果不是兒子在微信閱讀中推薦我閱讀,讀它不知道是何時的事,因為,已經(jīng)很久沒有了閱讀小說的興致。但是,把它讀完,卻忍不住想說點什么,因為,這是一本認真探尋人生意義的“三觀”教科書;因為,我曾經(jīng)和兒子講過,要本著“三觀一致、個體相當、門當戶對”的原則找女朋友,至于是誰,看兩個人的緣分,但愿他能夠聽進,適時遇到。
在我看來,書中的各個人物(拉里、伊莎貝爾、艾略特、蘇珊、索菲、格雷以及第一人稱講述故事的毛姆……),拉里無疑是作者要樹立的一個標桿、一面旗幟、一個理想中人。他不愿意聽任陳規(guī)套路的擺布,甘愿在社會規(guī)范的量尺下做一個有責任心而無公害的普通螺絲釘;他超然隨性,熱愛知識,不以勞動為苦,他的眼里沒有階級之分,沒有上下貴賤,只有善惡,是人世間少有的那種純粹。
如拉里所說,活著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完善、精神的進化。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逃避不了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wù)、養(yǎng)育子女的責任。即使是堅持精神至上的人,羨慕拉里的生活,但有勇氣邁出拉里式生活第一步的人,總是寥寥。我們周遭的人大都是物質(zhì)大于精神,在蕭山這樣的經(jīng)濟發(fā)達縣區(qū)更是如此,很多人隨波逐流、掙扎徘徊。
如何活的明白、快樂,并不是看幾本書就可以掌握的技能。無論毛姆虛構(gòu)的故事情節(jié)多么引人入勝,刻畫的人物形象多么栩栩如生,讀后的結(jié)論只能是:不管怎樣的人生,都要享受這個在刀鋒上行走的過程,活好當下,人人都是拉里!
《刀鋒》讀后感7
《刀鋒》的作者也寫了《月亮與六便士》,游走于現(xiàn)實與理想的人會喜歡這兩本書。《刀鋒》里有句話“連艾略特這樣輕松致富的人都認為人是要勤勉的”,背景是他看不慣拉里的無所事事。
“勤勉”的形式有兩種:一是精神上的思考,拉里顯然在列,他沒有像格雷一樣投于生計,選擇了身體閑晃,精神勤勉,按說接近于《無問西東》里說的“精神和內(nèi)心”,不同的是電影中的'人物在現(xiàn)實中是且思考且前行的,而拉里是純無業(yè)地向天地、自己、書本發(fā)問。
拉里是一戰(zhàn)時期的一名飛行員,他出身名門,曾經(jīng)無憂無慮,后來他的戰(zhàn)友為救自己而犧牲后,他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想弄清楚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于是他在周游世界中閱讀與思考,這是一條無人理解的孤獨之路,后來在印度受到啟發(fā),回到美國成為一名出租車司機。
我沒勇氣選擇這條路,怕當頭腦承擔不了思慮時會出現(xiàn)瓶頸,所以要自己保持身體上的勤勉,哪怕是拖拖地,進階高點工作養(yǎng)家,再境界點就做自己喜歡的事,身心合一投入時會有“心流”,這個過程中忘了時空、周遭和自己。但又不會一直務(wù)實,我希望步步向前再仰望天空時,心里依然有悅,有對天空的敬畏。就這樣踏實生活,又疏離于現(xiàn)實,挺好。幾年前的除夕,我在老家,遠方的朋友微信發(fā)來一張圖片,說“你抬起頭,我們都能看到這星座”,我時常想起這一幕,有暖在呀。
拉里敢于選擇和放棄,他在追尋的路上解除了婚約,不是不愛,而是愛成為牽絆時就了結(jié)了,這是沒有對錯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向往的幸福之路,你不是他,你不好定義他,致敬這世界上曾經(jīng)的、現(xiàn)在的、未來的和拉里一樣勇敢的人。
不寫了,因為柴米油鹽在召喚。
《刀鋒》讀后感8
上一次讀《刀鋒》,是在六年之前,那時我才大一,眨眼間已經(jīng)研二了啊。當時讀書只是恍惚記著這樣一句話:一把刀的刀鋒不容易越過,得到東西并不那么簡單。這一次重讀,卻想起來嵇康《絕義書》的一句話:四民有務(wù),各得其志為樂。
在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里,似乎每個人都如愿以償了。艾略特成為了社會名流,宴會交游不斷;伊莎貝兒在一個文明社會得到了地位和財富;格雷找到了穩(wěn)定而賺錢的工作;魯維埃呢,得到了一直渴望的生活的保障;索菲得到了徹底的解脫,而拉里,他獲得了安身立命之道,我呢,(也就是作者),繼續(xù)寫作,繼續(xù)講故事。
在這個簡單至極的甚至不能稱作一個好故事的故事中,除去了對于毛姆的欽佩,對他無與倫比的人物塑造能力的欽佩,對他游刃有余的情節(jié)掌控力的欽佩,更對于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外的人生感到一種縹緲的遐思。
人是可以選擇自己的一生的,也是可以過好自己的一生的。在有這種權(quán)利的社會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可能性。對于拉里來說,戰(zhàn)爭中朋友的死觸動了他最敏感的那根弦,他開始問,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生活的價值,這些已經(jīng)被前人追問了幾千年的問題,仍然還有追問下去的必要和價值。對于拉里來說,好工作不能阻止他,即使是伊莎貝兒的愛情,也不能阻止他(這也警示了姑娘們,選擇了一個有想法的男朋友可能很酷,但未必是件好事)。
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想住在什么地方,想認識什么樣的人,那就去做。每個人都只有自己的一生,這樣難得而唯一的`機會,千萬不要放過。愛寫詩的顧城去小島上寫詩,愛籃球的科比去NBA打球,愛經(jīng)商的人在商場上掙扎,愛做官的人在官場上浮沉是的,你只需要選擇你愛的,去升華或者去墮落,一切都取決于你。
至于拉里,只是這茫茫人海中典型的一個。我們蕓蕓眾生中,其實很多人都是拉里,都是愿意去思考去選擇去承擔的人。
《刀鋒》是本好書,至少,它能讓人思考。
《刀鋒》讀后感8篇(刀鋒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