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近代史讀后感范文3篇(《中國近代史》讀后感),歡迎參閱。
近代史讀后感范文1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jīng)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zhàn)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zhàn)斗,涌現(xiàn)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也出現(xiàn)了前仆后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zhàn)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zhèn)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fā)抗日,都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xiàn)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guī)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年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wèi)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實現(xiàn)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xiàn)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jīng)世務實的態(tài)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chǎn)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jīng)浩劫后,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jīng)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民用工業(yè),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zhàn)爭后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jīng)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于在19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fā)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后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并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jīng)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近代史讀后感范文2
徐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本人今天終于看完了大陸的版本,相比較于繁體版本顯然是刪節(jié)了不少,已經(jīng)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說了。但是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如果真正對于歷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種模糊的意識形態(tài)——感興趣的話,這個簡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首先,這本書突破一般的觀念,將歷史的維度放大到了4,成了一本4的“近代史”。在這其中有助于我們建設一個大歷史觀,看到無論是合作還是沖突,平衡還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這一點,向來是本人認為中國大陸一般人的歷史觀最缺乏的東西。我們總是在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將歷史事件的原因簡單得歸結于經(jīng)濟因素或者其它。這種思維的直接反動就是現(xiàn)在對于相反意識形態(tài)的盲目崇拜,認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國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會變革。
而這本書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給我們刻畫了從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整體社會的社會意識和整體文化的狀態(tài)。沖突的根源與其說是最終的鴉片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說整個近代史的沖突就來自于兩種文化模式和意識的沖突,而兩種文化的踫撞和互動中,又影響了歷史本身的發(fā)展。事實上,我們從這本書中得到最大的觀點就是社會與歷史的交互式的前進。
其次,從這本歷史書中我們可以跳出單純的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刺激—反應”的模式。我記得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歷史教材就給我們這樣的印象,鴉片戰(zhàn)爭以及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導致了所謂“開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層面的模仿;中法戰(zhàn)爭與甲午戰(zhàn)爭導致政治體制的反思與改革;而巴黎和會則導致了整體思想的反思。這種遞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顯然忽視了中國社會本身的主體性的問題。
本書所刻畫的近代中國的歷程則是一種反思式的推進,可以這樣說中國從原先的模式中脫離出來,試圖進入完全外來的模式,但是發(fā)現(xiàn)這本身并非從其主體出發(fā),從而進入下一個反思的過程,重新認識自身的主體性。最后一個階段的主體性認識可以說就是擺脫蘇俄模式的共產(chǎn)政權,其領袖毛澤東最終取得勝利,完成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務。第三,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猜想。整本中國近代史刻畫了近代中國本身的一條主線,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從整個國際體系的壓迫之下擺脫,恢復自己的主動性。這一恢復最終結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個人的解放,顯然沒有過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體版本?;蛟S這應當是下一個歷史階段“現(xiàn)代中國”的命題,事實上我們正在前進。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較好的歷史類讀物,如果說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側重于介紹一種歷史的觀點,而比較不注意歷史事實的分析——中國這么長的歷史,只在那本小小的書中都說完了,那么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將宏觀的歷史思維和詳細的歷史事實相結合的好書。
這本書的確值得一讀。
近代史讀后感范文3
新航路的開辟,為全世界的進步特別是在東西融化、或者說是全球歐化了提供動力。從此,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遇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轟轟烈烈以鴉片戰(zhàn)爭為前奏,展開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數(shù)千年未有之機遇。從馬嘎爾尼訪華的失敗,到嘉慶年間英國第二次派人來華受冷遇,從為抵御外敵而僅設立的一處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到不承認別國的平等、儀統(tǒng)、儀式問題——除了文化差異外,“我們抱定‘天朝馭萬國’的觀念,不承認國際,而西方則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國際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證明中國絕不會自動地接受西洋的科學與工藝?!?/p>
數(shù)千年來,從絲綢之路的捍威到貞觀之治的“天可汗”威儀,再到鄭和下西洋的外撫四夷,封建中國自詡天朝大國應有盡有,以不平等待遇對外邦交,以封藩屬國作為我國的國防外線代守門戶。卻不料在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現(xiàn)一個個“日不落”的神話,黯淡了東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說:“在世界上,一切國家能接受現(xiàn)代文明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慘敗?!蹦敲?,西方列強的侵略正是使閉關鎖國的封建中國覺醒,探索走向現(xiàn)代化,走向富強。
我們總將其屈辱原因歸結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這個“落后”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的軟肋之上呢?
一.舊社會的惡性循環(huán)
在第二章里,蔣先生提到兩個惡性循環(huán)①大亂后大治:因為民眾不知利用科學節(jié)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學增加生產(chǎn),于是亂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墾——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燒香拜佛,土匪起義,小亂變大亂——大治末,亂世初;②每朝開國君主及元勛大部分起自民間,自奉薄,奢侈低,體恤民情,內政昌明吏治澄清;后來則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貪污長進。
這兩個循環(huán)造就了中國歷史如同sin函數(shù)圖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勢力侵略起始的時候,正是我們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時候,我們開始處在云端做雙曲線中的下拋運動。這映證著近代歷史血淚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擺脫這種受制于人的命運,必須跳出該圖像的發(fā)展,也就是必須革命地徹底,將中國封建統(tǒng)治連根拔起,這我也將在下面第三點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與國家進退
《南京條約》后,廣州民眾因為觸及到自身利益而產(chǎn)生仇外心理,不讓外人入城。當政者沒有顧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則徐等的意見認為“民心可用”,認為”四萬萬同胞有勝無敗”,希望等到外人騷擾作亂時組織百姓去抗議其洋槍洋炮?!皟H以民心對外人的炮火當然是自殺”,民心代表一種趨勢,但如果沒有大勢力量——也就是綜合國力的推動這根本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花骨朵兒。
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更有甚者當起了漢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還幫忙外敵搬運物資——當秦始皇焚書坑儒地抑制思想發(fā)展,當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獄風行時,統(tǒng)治者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江山的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況,“民眾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礙之一。"就好像在北洋軍閥割據(jù)時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國人民的鄉(xiāng)族觀念,從而利用之,已達到割據(jù)的目的?!本退闶墙邮芰宋餮笪幕?,也只是盲目地學習。就好像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小農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狹隘階級利益(“他的真實心志不在于建設新國家或新社會,而在建設新朝代。”)而打著天朝的幌子,通過宗教信仰從而進行革命,其根本與封建文化無異。
士大夫階級的獨立、大無畏、創(chuàng)新精神在哪里
在鴉片戰(zhàn)爭前與外國的邦交中,在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除了一點被迫的無奈外,是否更多體現(xiàn)了晚清“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士大夫認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賢的法制,歷代相傳,絕不可變更。”直至戊戌變法才被調整;在洋務運動中,“時人對自強事業(yè)則多方掣肘,對邦交則好輕舉妄動,結果就是誤國”;曾國藩在推翻太平天國中,也是“以中國舊禮教為其立場,維持清政府作為政治中心,憑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網(wǎng)友提到的“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不徹底,接受的舊式教育,脫離不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束縛。大部分則是時代不容許他們徹底。這個時代,包括很多:閉關自守;外國的趁火打劫;民眾的迷信與無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蔽覀円斫馑麄兊木窒扌?,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更應該想到,百年樹人,教育為本,當國家棟梁尚為此愚昧,也就不難理解國難殤殤了。
四.戰(zhàn)略戰(zhàn)術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幾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就拿洋務運動來說,洋務派出于國防動機率先開始軍事建設和企業(yè)建設。奕他們“絕不轉頭回看,留戀那已去不復回的閉關時代。他大著膽向前進,到國際生活中去找新出路?!倍Y先生痛心扼腕地說,這種新精神為什么不能出現(xiàn)在鴉片戰(zhàn)爭后而出現(xiàn)在20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鴉片戰(zhàn)爭失敗根本在于我們的落伍,但其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傷……我們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遠東的近代史則完全改寫?!毖髣张蓚冞t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務運動終結的北洋海軍潰敗中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不當。當時我們已經(jīng)引進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們的失敗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為戰(zhàn)略戰(zhàn)術不如人?!崩缈偹玖钸x用帶馬隊、全不了解海軍作戰(zhàn)的丁汝昌;例如在變更陣勢形勢自亂,敵人有空可鉆,而我們第一炮誤中自己望臺……而且當時一些有遠見的賢士郭嵩燾、曾紀澤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國防不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jīng)濟,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边@種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國舊式民間運動不能救國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們一步步嘗試學習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華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統(tǒng)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處在近代的中國,就好像剛剛脫離溫室的花朵,唯獨經(jīng)歷風雨的洗禮,才可以擺脫自身的嬌弱。我們憤怒,為著列強的惡毒和兇殘;我們悲痛,為著大廈將傾,尸骨遍野;我們慶幸,可以臥薪嘗膽,力挽狂瀾——所以我們努力,為中華崛起而奮斗!而唯有在那一層屈辱之下取長補短去學習,把握機遇去成長,中華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感想,順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業(yè),放在這里希望大蝦們多多指點~謝謝!
近代史讀后感范文3篇(《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