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熱心網(wǎng)友“uwnf997”收集的包容演講稿,以供借鑒。
大家好:
關于今天的演講主題,探討的是:包容性的文化才是有生機的文化。
不久之后,華夏大地將迎來一陣強勁西風,紅色尖頂帽、白胡子老爺爺、馴鹿、圣誕樹、平安夜……一系列外界元素喚醒了青少年的激情,帶上快樂的笑容,大家紛紛投身其中。
對于這樣的盛況,有人開始覺得焦慮:為何洋節(jié)如此流行?為何傳統(tǒng)節(jié)日慢慢被遺忘?甚至,有人會義正詞嚴地提示年輕人:這是文化侵略,中華民族正面臨危機!
這種擔憂,的確體現(xiàn)了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緒,也表達了對傳統(tǒng)的珍惜,但我們認為,完全不必過于焦慮。
文化的偉大在于其包容性。想想看,自漢唐以來,大家民族吸收了多少外來的文化?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胡人的服裝走入中原,大家并未因此而消亡。兩晉時期,五胡亂華,各民族在中原雜居,大家依然保持民族的根基。盛唐時期,長安中宗教多元,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員匯聚一堂,我們只體會到文化的繁榮,而非“文化侵略”。圣誕老人恰如長安的外來者,好像那可愛的帽子與趙國的胡服類似,而平安夜的值夜和我們年三十的風俗方式上也有共通之處。應當堅信,對華夏文明、對炎黃子孫、對自己的自信,是保證大家文化生命力的關鍵,不會因融進外界文化而變弱。
假若大家對此事過于斤斤計較,不可以中國人慶賀外商節(jié)日,那實在是顯得太過狹隘和缺少自信。不言而喻,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然而用心推敲,戰(zhàn)國時期楚文化與中原文化、齊魯文化之間有巨大差異。但現(xiàn)在,炎黃子孫坐在同一張桌旁,品嘗著香軟的粽子,回憶起偉大的屈原,誰會到心中想:這便是楚國對中原文化的入侵?
保衛(wèi)民族文化的能量,從不是由抵觸,而是用包容與吸收而實現(xiàn)。中華文化正是依靠南北相融、物品聚集慢慢強悍的。
而如今,當西方朋友學中文、勾勒臉譜、唱京劇時,大家歡呼雀躍;但當我們慶賀洋節(jié)時,就應痛心疾首嗎?
每一種朝氣蓬勃的文化都有它無盡精神風采,這類風采吸引人們接受和愿意傳承,使人們感嘆,只有文化,才能輕松跨越國界,站在全球眼前。
為文化創(chuàng)造一個交流碰撞的凈士,這才是我們應具備的包容胸襟與氣度!
包容演講稿相關文章:
★ 包容議論文12篇
★ 《有一種智慧叫包容》讀書筆記3篇(讀《有一種智慧叫包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