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家》讀后感7篇(課外閱讀《家》讀后感),歡迎參閱。
《家》讀后感1
這是很好笑的一本書,我心情一不好 就看這本書,總是讓我樂開懷!
其中,很好《同桌冤家——班花也辛苦》讀后感笑的有《答案發(fā)錯了,別抄》,是講一次歷史全市統(tǒng)考,到了考試的那天,他們的班主任說:“ 因為我們班的人太多,所以,一部分人要被調到7班去考試......”7班的監(jiān)考的老師很嚴格,功課,上課,一向不認真的惜城被調到7班去了,所以,他從口袋里拿出兩個手機,一個給阿呆,說:“考試的時候把答案發(fā)過來?!笨荚囬_始了,阿呆發(fā)來了第一條信息,發(fā)的聲音被監(jiān)考的熊老師聽見了,惜城就拿出鬧鐘,邊打邊說:“我怎么帶了這個”,然后偷偷的看了信息:1.A,2.B...... 又一個聲音發(fā)出來,是又有一條信息,惜城沒去看,等考試結束的時候看,一看,啊!完了,是什么信息讓惜城那么吃驚呢?這條信息的內容是:答案發(fā)錯了,別抄《同桌冤家——班花也辛苦》讀后感!這下他慘了!
怎么樣,是不是讓你笑的合不攏嘴?那就去買一本吧。
《家》讀后感2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xiàn)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據(jù)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shù)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
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yōu),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著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布,聽著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后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于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他一直維系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捻槒亩髿⒘怂约?,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裳?,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么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于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說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尸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于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yè)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么的可愛,我們正處于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里洋溢著愛!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后感3
花了幾個晚上,把《家》重溫一遍。那是xx年年底還是08年年初,筱蕓老師給我們看的,本來是想著把我所有感受統(tǒng)統(tǒng)寫下了,把我眼里的他們一個個寫下了。卻總是寫寫刪刪,刪刪寫寫,終是沒能寫下來。
只剩下簡單的一些字、詞、句。在這里,最讓人心酸的感情,是明軒和梅芬。明軒是一個受新舊思想?yún)氲娜?,是一個夾在封建與叛逆中間的人,他有叛逆勁兒,卻不曾跨越,他是最艱難的,因為長房長孫的角色?;橐霾皇亲约哼x的,不夠勇敢為自己爭取···梅芬、瑞玨的死,將他的叛逆,從心里牢籠放出來,只是,他已經滄桑了,就像那個時代的思想··· 而最后,覺慧的離開,算是他心里的寄托,他將心里的他交給了覺慧,讓他完成。明軒滄桑了,為封建的他,也為接受新思想的他;他笑了,因為他看到了希望。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梅芬,沒有變過,因為這個角色,我喜歡了李小冉,她穿旗袍很美。梅芬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是母親親手釀造的犧牲品。而溫順的她,不正面反抗,而骨子里,她一直是反抗的。從她得知母親賭掉她一生的幸福開始,她就已經絕望了,親手把藥倒掉。她說:
下輩子
我要投身做一滴朝露
夜里悄悄地來
伏在我心愛的草地上
太陽升起時
無聲無息地死去
沒有人知道我來過
更沒有人知道我的離去......
她就像她的名字,梅。在嚴寒中傲立綻放,用獨特的魅力讓大家感受她的堅強和傲骨。 而明軒在湖畔吹簫,總就是那么一首曲調,哀怨嗎?凄涼嗎?也許,更多的是他對自己懦弱的無奈吧!只能用這蕭,來釋放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己,內心深處的思念!
多年未聞簫聲起,夜半更近痛相思;
生活已是平靜水,怎奈又起此漣漪。
此處抹淚話相思,彼岸結彩度新年;
今朝悔恨晚已矣,無力悲劇憾終生。
我好像喜歡上了明軒的簫聲,只是,一直找不到這曲子的名字。這劇,一遍下來,流了三次淚,明軒婚前聽聞梅芬遠嫁宜賓時,沖出去的時候;第二次是覺慧聽聞鳴鳳投湖自盡時候,跑長廊之時;第三次是覺慧坐船離開成都,看見覺新來送別時。這三次,都有那個簫聲,都是這個調。
我好像喜歡了看書,重新喜歡上了文字···
《家》讀后感4
這次寒假,由于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說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qū)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tǒng)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玨?;楹笏^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shù)挠柍?,并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溫情關系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寫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zhàn)斗。一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節(jié)的描寫。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景物仿佛就是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著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家》讀后感5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家》,它作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被公認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小說之一。書中描寫的高家,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這個舊式的家庭內部充滿著虛偽和罪惡,各種矛盾潛滋暗長,逐步激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好的東西遭到無情地毀滅,高氏三兄弟的戀愛故事,以及梅芬、瑞玨、鳴鳳等青年女子的命運,最終都免不了悲劇的結局,而這一切都歸咎于那個時代的封建思想。
在那個封建社會里的太多的犧牲品,他們因無力反抗這一切而忍受著痛苦,甚至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鳴鳳才十六歲,本與覺慧相愛,但卻被高老太爺送給別人做姨太太,明明相愛卻要被拆散,可憐的鳴鳳死死哀求卻沒有幫她,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殺了,瑞玨要生孩子了,卻趕上高老太爺去世,陳姨太說不吉利讓覺新將瑞玨送出去生孩子,瑞玨被送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小地方,覺新抱著瑞玨哭,他也沒有辦法,只能默默流淚,可憐的瑞玨在那么偏僻的農村地方因為難產而死,梅因封建勢力的壓迫不能與覺新在一起最后也帶著對封建勢力的不滿受壓迫而死。這些都是在封建勢力的壓迫下的犧牲品。我們透過人物的悲慘命運可以看到制造它的封建社會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謬。
覺新也是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犧牲品,作為長孫在他父親死后,他必須挑起承擔這個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長輩都反對新思想、維護封建秩序、封建禮教,但是覺民和覺慧兩兄弟卻是誓死抵抗反對封建思想,想要改變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熱血青年。他們不服從哥哥的管教不愿意接受封建思想,覺新其實也是一個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為家中長孫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禮教。覺新是懦弱的,但無力反抗這一切。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于一身。
覺民和覺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們幼稚而大膽,他們反對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光明、自由、幸福熱烈的追求。他們參加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和創(chuàng)辦《黎明周報》抨擊封建的一切東西,嘲笑哥哥的`懦弱,與封建的高老太爺進行“對抗”。直到高老太爺被“擊敗”。他們勝利了,老太爺也去世了。尤其是覺慧,他對封建勢力深惡痛絕,想盡一切辦法反對封建勢力,最后他義無反顧的離開這個封建大家庭,只身一人來到上海。
然而,高老太爺則是封建統(tǒng)治者,高老太爺也可以說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代表,他反對新思想,專橫的實行著對封建制度他把覺新逼的走投無路,他反對一切新思想,包辦子孫的婚姻,剝奪他們的自由、幸福。覺民和覺慧反對封建勢力,與他進行“對抗”,他便認為他的威嚴、地位受到了威脅,他是這一幕幕悲劇的操辦者,這一切的悲劇都是他的“杰作”他太頑固,殘暴的統(tǒng)治著這個家庭,使這個家庭逐漸走向滅亡。
巴金的《家》,我深刻感受到封建社會是墮落腐朽的,是罪惡的。那個時代需要的是覺慧這種反對封建思想,支持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如果那個時候的人都不像覺新那樣懦弱,而像覺慧那樣勇敢的話,也許也不至于會有那么多的犧牲者,也許早就推翻了封建統(tǒng)治,使人們得到自由、幸福。
《家》讀后感6
這兩天都在看巴金的《家》,沒事翻來看看,也摘抄了不少。說來慚愧,要不是今天要寫讀后感,可能這本書還得再陪我?guī)滋?。為了這篇讀后感,我可是煞費苦心,早上老早起來了,剛睜開第一只眼就開始看了,還有半本呢,今天必須完成。
言歸正傳,《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巴金的書??偟膩碇v,本書還是挺具有特色的。
《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然而,他們所走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
小說中的人物有許多,其中有的及其專橫,高老太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高老太爺是巴金筆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復雜而又富于立體感的封建家庭統(tǒng)治者形象。他可以隨意給人定罪,胡作非為。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是典型的封建勢力的捍衛(wèi)者。
小說自來就由矛盾構成,和高老太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青年。覺慧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他的序中這樣寫到:“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里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庇X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同時,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終沖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巴金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動蕩的社會。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有些人選擇了固守,然而大部分人,選擇了順著時代潮流的方向。封建社會是黑暗的,所以書中閃耀著的青春的色彩,自然成了一個亮點。
盡管有如此之多的“烏云”,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并不會因為有什么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迸發(fā)出應有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家》讀后感7
見面那日,我們擁抱歡呼;分別那天,我們擁抱不舍。五天的交流,第一天覺得長,第五天覺得短。依依惜別之時,回想這次學校組織的德國游學之旅,心得似乎也不少。
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的風土人情。前往辛德芬根小鎮(zhèn)的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跋涉讓我疲憊不堪。但當?shù)聡锇镈iana先認出我,跟我擁抱,給我介紹德國,介紹她家,她的爸媽熱情地給我沏茶,讓我吃這吃那的時候,感覺心里暖暖的,就像回到家里一樣。Diana把她的房間讓給我,自己去和妹妹擠著睡。當?shù)弥械脑S多同學都是和小伙伴一個屋子,甚至睡沙發(fā)時,我很是感動,感動Diana竟把我們之間的友誼看得如此重要!Diana的朋友們都很照顧我,陪我逛街,幫我挑香水,拉著我繞著冰場一圈圈地滑冰,那份耐心,讓我的心里總是充滿著溫暖,德國伙伴的熱情感動著我,而德國社會的文明也觸動著我。比如,德國的垃圾分類,四個不同的垃圾箱擺在街道旁,每個人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把要扔的垃圾歸好類,扔進不同的垃圾桶里。德國的塑料瓶背后都有回收標志,每個瓶子可以回收0.5歐元。這些錢對于德國如此高的工資,算不了什么,他們就算把瓶子扔了也無妨。只是德國人似乎不會因為事情背后的利益而去做這件事情,他們?yōu)榈氖沁@件事本身的意義才去做的。我們到了德國也開始垃圾分類,說是入鄉(xiāng)隨俗,實際是到了那個環(huán)境中,我們不得不去這樣做,否則會遭到周圍人們的鄙視。又比如,坐地鐵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會自覺地站在右側,把左側空出來應急用。德國社會的文明,德國人的高素質,讓我深受震動。我心中充盈著一種責任感——我要把這些優(yōu)秀的社會文明學習過來。
Diana的爸媽都不太會英文,所以我們交流起來有些困難,更多時候需要Diana幫我們翻譯。但她的爸媽一直在努力捕捉我想要表達的意思,更多的時候是以微笑面對我。惜別之時,她的媽媽抱著我哭了,囑咐我一定要再回去看她,家里的大門永遠向我敞開著。用詞也從“You will(你要來呀)”,變成了“You have to(你一定要來呀)”。在過了機場安檢之后,眼淚終于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來,那份留戀,那份不舍,是我愿意再次經歷十幾個小時的疲倦,重返德國的動力。我始終記得我的那句承諾“I will and I have to(我會的,一定會的)”!
雖然只短短五天,但我覺得我感受到了異國文化,關鍵是結識到了如此情趣相投的朋友。很感激學校給我們這次難得的德國游學機會,我會充滿動力地向未來努力!
《家》讀后感7篇(課外閱讀《家》讀后感)相關文章:
★ 2022《海底兩萬里》讀后感范文3篇(《海底兩萬里》每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