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蛙讀后感高三3篇 蛙讀后感高中,歡迎參閱。
蛙讀后感高三1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妝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說到最后,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只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yè),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說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tǒng),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說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斗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xiàn)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xiāng)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后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xiāng)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么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后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fā)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xiàn)實接軌,不得不說現(xiàn)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xiàn)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說,值得一看。
蛙讀后感高三2
《蛙》通過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幾十年來中國鄉(xiāng)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諱地揭露了中國在生育問題上的混亂景象。
不知道你們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是什么印象,我小時候的同伴基本都被罰過款,雖然那個時候幾百塊錢真的很值錢,但幸好大家都是在出生后才被罰款,并沒有耽誤來到人間。就在差不多十幾年前,我在村里還會聽說某某家姑娘為生二胎而躲回娘家,關鍵是娘家這邊搞計生的人也會時不時來“抓捕”她,聽得我真是為她捏一把汗,也特別不理解為了多生一個孩子何必冒這么大風險。
2010年我當大學生村官在鎮(zhèn)里負責的就是計生工作,不過那時候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名存實亡。我們每月只負責統(tǒng)計轄區(qū)內出生多少孩子,政策內的正常上戶,政策外的需要交罰款,然后上戶,后來罰款也是可以分期付的,也就是你先交個首付,孩子就可以上戶。
當時我就發(fā)現(xiàn)個現(xiàn)象,超生這件事基本是發(fā)生在兩類極端的人身上,一類是特別有錢,即便交罰款也不是問題,一類是比較窮的農村,反正交點兒罰款就可以給孩子上戶,而且扶養(yǎng)孩子的成本也不是很大,所以多生一個也無妨。反而是我們鎮(zhèn)上那些“中產階級”,像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他們收入較高且穩(wěn)定,愿意為了孩子投入教育成本,而且也有能力,但因為政策不允許,恰恰生不了二胎。也幸好,隨著集體經(jīng)濟向私有經(jīng)濟的轉化,隨著數(shù)億農民獲得了流動和就業(yè)自由,獨生子女政策已難以落實,最終,二胎政策全面放開。
再說到姑姑,她意志堅定,忠于黨和國家,她工作幾十年來接生近萬個孩子,也有不少生命還未見到世界的光明就被她堵死在黑暗中。她一面接生,一面“殺生”。書中寫了幾個孕婦為了逃避姑姑的“追殺”,有的跳進河里逃生被淹死,有的在逃跑過程中難產而死,有的死在引產的手術臺上。
我上班的時候也經(jīng)常聽前輩講述那段歷史,在政策的高壓下,凡是超生的,不論幾個月,只要被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權利直接帶到醫(yī)院手術,即便是足月甚至還差幾天就可以生的,也不例外,所以書中說的雖然感覺有點兒荒唐,但肯定是真實的。
正如姑姑說,不出“鍋門”,就是一塊肉,該刮就刮,該流就流;一出“鍋門”,那就是個人,哪怕是缺胳膊少腿也是個人,是人就受國家法律保護。但實際上足月的嬰兒即便是引產,也有一些是活著的,卻并沒有被當人保護。
姑姑的晚年充滿懺悔,她說自己手上沾著鮮血,但是如果沒有姑姑這樣一批忠心耿耿的人,國家的政策也落實不了,歷史是只看結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萬里長城,金字塔,而看不到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所以姑姑在她六十歲的時候選擇嫁給捏泥人的郝大手,靠丈夫捏泥娃娃來悼念因自己而不能降臨人世的兩千八百多個孩子。后來,她被失眠和夢魘折磨,她說,有罪的人必須活著,像煎魚一樣翻來覆去地煎,像熬藥一樣咕嘟咕嘟地熬,用這種方式贖罪,罪贖完了,才能一身輕松地去死。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三十年來,的確減緩了人口增長速度,但無疑也發(fā)生了很多觸目驚心的事件,它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人倫,道德等諸多方面問題,這么復雜的問題我并不懂,但只是覺得如果當時這個政策可以循序漸進一些會不會好一點兒。
蛙讀后感高三3
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fā)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xiāng),這是莫言許多小說中一貫用到的場景?!肮霉谩笔且晃簧矸輳碗s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肮霉谩钡纳矸萏厥?,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臺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zhí)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只眼閉只眼。
除了“姑姑”,小說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zhí)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后,始終受著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并成功得子。在形勢的巨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zhí)行者搖身一變?yōu)椤斑`抗者”,其間經(jīng)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zhí)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tǒng)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說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肮霉谩蹦贻p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huán)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說的結構也較為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敘事方式給小說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升華莫言在小說中暗示了其標題:以“蛙”為書名,極有隱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媧”,“媧”是古之神女,化萬物者,書名是整部小說的主旨和濃縮。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說,《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為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說,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xiāng)的故事,卻已經(jīng)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小說作家應追求的目標。
蛙讀后感高三3篇 蛙讀后感高中相關文章:
★ 朝花夕拾讀后感高三作文5篇(幫我找關于朝花夕拾讀后感的作文)
★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高三話題作文3篇(《最好的我們》讀后感好詞好句)
★ 高三紅樓夢讀后感范文3篇 紅樓夢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
★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后感高三作文3篇(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后感左右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