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中國簡史讀后感3篇(簡明中國史讀后感),供大家品鑒。
中國簡史讀后感1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夠了解,它卻充滿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很神圣,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假期我在家中反復的看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所以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當時很不了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現(xiàn)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在其中我們也可以學會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在這本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起錯了,它應該叫做《中國文化史》。因為一、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這些圣人的經(jīng)典著作,這是中國文化五千年來的精髓所在,這是中國人的血脈和骨骼,中國幾千年來在此醞釀,這里有中國人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大智慧。二、在第二章中講到中國的藝術和詩歌時,作者提出“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可見,文中在提到儒家的發(fā)展過程時也是在講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紹的‘周朝前期官、師不分的制度解體后’,各門學術原來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們就以私人身份靠他們的專門材能或技藝為生,這樣各種文化和藝術就在民間流傳開來。此類例證在文章后面還有很多。三、此書全面介紹了對中國歷史發(fā)展影響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這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史的人很有幫助。所以筆者大膽地認為此書的名字還可以換成《中國文化史》。
以下是筆者在讀此書過程中的幾點感悟:
我覺得大多數(shù)中國人是智者。他們固然有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對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但是他們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學層面上超道德價值。
在第二章中講到中國的藝術和詩歌時,我同時想到了高中時語文老師總是提到的中國人最大的特點之一:含蓄。中國人在說話時講究含蓄,你問一個人“吃飯了沒?”,他寧愿餓著肚子也會回答“吃了”;中國人在做事時講究含蓄,當一個小伙子喜歡一個姑娘時,他寧愿天天飽受相思之苦,也不會對人家姑娘表白,最后當這個小伙子追到這個姑娘后,才知道原來這個姑娘也喜歡他,也暗戀了他很久;同樣,中國人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寫作時也講究含蓄,我們在欣賞詩歌和一切文學作品時,總是覺得一覽無余的東西不值得駐足,但是賦予含蓄意味,耐人尋味的東西總想停下來細細體會一番。這里面有一絲中庸之道,這也是中國哲學的奧妙。
從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一開始,我也很痛恨那些侵略過中國的國家,但是我也和文中作者一樣承認侵略帶給我們的進步,甚至感謝他們的侵略,早一點的侵略就早一點的進步。若是侵略再晚幾十年,中國現(xiàn)在會成為另一個非洲么?中國在現(xiàn)代化中邁出的第一步是在外國侵略者的鞭策中進行的,我們若想逃離鞭策就要跑的快些,再快些??中國已然在跑,而且越跑越快,我們現(xiàn)在跑在世界的前列,進行著自主的現(xiàn)代化。
老子所說的‘知命’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到的世界存在的必然性是同出一轍的。我們有的命運不能改變,例如:出身、相貌、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但是很多命運我們是可以改變的,在電視劇《奮斗》當中,那群年輕人的起跑點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們應該知命和學會“不知命”。
儒家和道家關于圣王到底該不該為的爭論,筆者斗膽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為的多不多,而是人的本性所致?!叭酥裕瑦?;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社會混亂,出現(xiàn)偷盜,是因為人的私欲。戰(zhàn)亂,大多數(shù)是人有占有欲。但社會的主流還是宣揚人性善的方面,社會道德的約束讓人的善壓制了人的惡。所以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時才有人數(shù)百萬千萬的捐款,讓人們體會到了這個社會的善。這些人已經(jīng)從自我上升到了大我的境界。
文中在提到農業(yè)這個話題是,我再一次的感到氣憤,請細想一下,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今天,中國的農民真的有翻身嗎?古代提出的“重本輕末”、“重農抑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只是利用,利用農民的體力創(chuàng)造財富和戰(zhàn)斗力,來滿足自己的私欲。今天國家實行各種改革,提出“三農”政策,只是在改善、改善??有多少農民住著洋房,開著轎車?有多少農民不會為了看病發(fā)愁?有幾個人愿意去當農民,而不是做商人?我覺得中國的農民數(shù)千年來一直在默默地哀怨,但是害怕失去更多,他們只好默默勞作。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在讀到神秀對禪宗教義的偈時,我們這些凡人只能暫且的心領神會,若讓我們把其中含義描述出來,確實是困難。但是我們?yōu)槿颂幨谰蛻撋朴眠@個道理。在大學期間,我們應該學會接受,不要總是抱怨,一切事情皆有因果,你考試不及格,一定是你學習分外的事;你同學丟了某樣東西總是喋喋不休,以至于你會產(chǎn)生一種愧疚感,反正我經(jīng)常會如此,但是那是他(她)的原因,不要與自己牽連在一起;當感覺自己大學四年白白浪費時,不要怨天尤人,如果不是自己不努力,何至如此。
讀完全書,雖然已令人筋疲力盡,無力亦無膽去研讀下一本有關哲學的著作,但一本中國哲學簡史、中國文化史足以讓人大開眼界。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假期我反復認真的研讀《中國哲學簡史》,總感覺似懂非懂,雖然我在努力的看,還是覺得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費勁。書中古代哲學家們的思想讀后有種讓人熟悉又陌生的說不清的感慨。
現(xiàn)在將我讀這本書后對哲學的一點認識和感悟與大家分享如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所謂哲學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沒有智慧的那種智慧。哲學家們研究哲學問題從來不是為了提高智力,而是為了哲學本身。換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書中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 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心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該不關心哲學,因為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未經(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盡管經(jīng)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通過閱讀我還了解了馮友蘭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學思想,了解了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歷程的大致發(fā)展歷程,了解了儒學之所以成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間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義”,仁的本質是愛人,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常念及此,人們就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遇到艱辛勞作,流著臭汗的農民或工人時,他不會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會生出惻隱之心;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少爭執(zhí),多諒解。孔子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如果人人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人自然會少作惡,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變得更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和親人,也同樣自然地去愛護別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與社會也就會朝著和諧的方向發(fā)展。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官者理解了這個道理,懂得了人倫之道,自然要竭盡所能來促進人民大眾的福利??鬃釉诮忉尮糯牡渲啤⑺枷霑r,總是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古代的經(jīng)書,注入些新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和與他同時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這使他成為一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如果,把這“仁義”擺進教育里、放在教學中來看,首先便是愛學生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給與學生人文的關愛,才可能與學生的心靈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教育教學才有了靈性和生命。其次,教師要用自己的“仁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自己“仁愛”的品質傳遞給學生,從而縱橫相傳。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千年之后的現(xiàn)代教師還僅僅把教師的職業(yè)理解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層面,那就未免太固步自封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無時不在出事促使著我們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只有結合現(xiàn)實情況不斷的創(chuàng)新,人類文化才會發(fā)展得更快。
馮先生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馮先生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馮先生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边@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眼中的學生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之分了。
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這也許就是我開始所說的哲學家們的思想讀后有種讓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的原因吧?
最后,為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夠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都來關心哲學研究哲學吧!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在學校號召下,有幸拜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感觸頗深,受益非淺。這之前,總感覺“哲學”是個很崇高的名詞,是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罢軐W是?明白學?,許多事情只有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哲學是?智慧學?,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中國哲學就是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先生用英文撰寫并由其弟子趙復三先生翻譯的《中國哲學簡史》,為我們打開了中國哲學殿堂厚重的大門,讓我們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領略到中國哲學那浩瀚而深邃的智慧思想。李慎之先生有言,“如果說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边@或許能夠說明該書在世界上的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
對我們教師來說,學點哲學的意義更是尤為重要。因為在這個復雜、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每天都要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處理各種關系。所以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對待家人的態(tài)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我們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與學生打交道,有很多問題和事情,如果我們能夠用哲學的觀點來對待,其實就會容易很多。我感覺, 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基本了解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了解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歷程,明白儒學之所以成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響和促進。而中國封建社會主流哲學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這里想重點談談與我們教師息息相關的孔子。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說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不僅被歷代的讀書人稱為“圣人”,而且在現(xiàn)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孔子在世界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被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但孔子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我們一直想了解:孔子本來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有什么樣的影響?這對于我們當前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能做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接近歷史上本來的孔子,但同時,我們的認識又不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這也就是為什么孔子永遠值得人們重新研究的緣由所在。
孔子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我年少時地位卑賤,所以學會了很多卑下的事情??鬃釉?jīng)在魯國當過管理糧草和牛羊的官吏。這是很小的事,但他做得很認真,一絲不茍。當他管理倉庫的時候,“會計當而已矣”,很認真很仔細;他在做牛羊官的時候,牛羊很肥壯。這就說明孔子無論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認真地做好,不眼高手底。這就是一個偉大人物的行事。
孔子一生非常勤奮地學習,從未間斷,自“十有五而志于學”就沒有間斷過。他的學習態(tài)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不同于現(xiàn)在的一些人以學習作為實現(xiàn)其他的目的的手段,學習是孔子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是培養(yǎng)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象他講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趯W習中對知識產(chǎn)生一種樂趣??鬃右簧褪沁@樣的,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可以說是對其一生的一種總結??鬃右簧鸁o所不學,但學無常師。在他一生的經(jīng)歷中,他曾向當時一個很小的諸侯國的人學習請教過歷史文化問題,還曾專門跑到東周(今洛陽)問禮,據(jù)說還向老子問過禮。
孔子推崇“仁義”,仁的本質是愛人,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常念及此,人們就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遇到艱辛勞作,流著臭汗的農民或工人時,他不會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會生出惻隱之心;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少爭執(zhí),多諒解??鬃佑终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把仁付諸實踐。如果人人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人自然會少作惡,多行善。
我想,把這“仁義”擺進教育里、放在教學中來看,首先便是愛學生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給與學生人文的關愛,才可能與學生的心靈碰撞處絢麗的火花,教育教學才有了靈性和生命。其次,教師要用自己的“仁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自己“仁愛”的品質傳遞給學生,從而縱橫相傳。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后人.孔子在解釋古代的典制、思想時,總是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古代的經(jīng)書,注入些新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和與他同時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這使他成為一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于我們千年之后的現(xiàn)代教師來說,如果我們還僅僅把教師的職業(yè)理解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層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膨脹無時不在警示著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
一、我們要隨時保持學習的心態(tài),因為事物是不斷發(fā)展的。
21世紀是一個“學習、改變、創(chuàng)業(yè)”的世紀,在21世紀要征服別人,必須用知識。學習是儲備知識的唯一途徑,是給自己補充能量,先有輸入,才能輸出。成功是學習的過程。尤其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過時的知識等于廢料,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攝取能量,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才能生存下來,要想成功就必須不斷的充實自己。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學習是積累財富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
二、我們要學會正確地看待問題,因為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現(xiàn)實工作生活中,“矛盾”可以理解為“問題”、“困難”。詩有云:“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可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成熟。所以我們應該正確面對它們,承認“矛盾”的積極作用,既然“問題”在所難免,那我們就可以把解決問題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同樣在與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樣難免也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我們也不要千方百計掩飾或一次次的僅僅通過自己的讓步來避免矛盾的激化。我們應該明白,這些矛盾可能會促使我們彼此加深了解,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關系,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實際上矛盾的發(fā)展只有三種結果:一方壓倒另一方;雙方同歸于盡;一種新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產(chǎn)生。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再的謙讓,也不要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去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關系。
《中國哲學簡史》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后,讓我用馮友蘭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p>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已讀過一遍,已是兩年前,只是通讀,第一次讀這本書立刻感覺中國思想文化博大精深,非常人所能領悟,尤其是儒家與道家思想。所以當年讀完即決定這本書必須多讀幾遍。這段時間再拿起這本書,沒有了當年發(fā)自內心的敬仰與崇拜,反而多了一些問題。
比如關于思想家的生活問題,根據(jù)書上所說,當時的早期思想家很多原是名門貴族人士,后衰敗成為庶民,以傳道教人為生。早期時有的思想家周游列國,到處傳播個人思想,甚至還有很多弟子跟隨,經(jīng)濟問題或者物質需求不知是如何解決的,特別是集體行動時。后期思想家?guī)缀跞沁_官貴人或出身名門,處在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中,生活中的經(jīng)濟問題已經(jīng)能夠解決,說明人若要有思想須先解決物質問題。
還有思想家的立場問題,畢竟大多思想家為上層人士,沒有感受過平民百姓的生活,更不曉得勞動人民的辛苦。盡管這些思想家從個人的修為一直談到國家甚至宇宙并進行系統(tǒng)的論述,但與現(xiàn)實多數(shù)相差甚遠,尤其是儒家思想,讀起來感覺有理想國還是烏托邦的味道。有時感覺這些思想家似乎是在告訴大家其個人的精神幻想,或他腦中構建的生活模式。呼吁大家按他說的做,以實現(xiàn)他的愿望,但并沒有從實際出發(fā),沒有考慮他人的感受。普通百姓大多整日都在為生存奔波,吃飯的問題都不能解決,哪有閑功夫聽這些高級思想,物質問題不解決直接跨越到精神領域,談何容易?天方夜譚!
第三問題是關于思想的影響,在當時所謂的封建環(huán)境中,思想家告訴大家應該怎么去做,國家也推崇這些思想。讀過書中這些思想后,感覺從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就告訴人們做人要老老實實,要聽話守規(guī)矩,要學會去接受和忍受。再加上這些思想有自圓其說的成分,那就是告訴人們要學會自己騙自己,物質上得不到就從精神上滿足,小孩子都懂得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是不對的,成人卻被告知應當如此?!難道一個國家的上層社會必須要完全統(tǒng)一甚至限制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如果這樣做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從中國思想的影響不得不回顧它的發(fā)展,個人感覺萌芽和高峰階段似乎都在比較靠近前期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時思想領域較為開放,百家爭鳴,各秀其才,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后期思想的發(fā)展高潮就相對較少,好像間隔的時間也相對越來越長。好比從印度到中國,一下先上了喜馬拉雅山,再往東走,就沒原來的氣勢了,山峰越來越少了,路也越來越平坦了。中國的思想后來逐漸失去了當時的輝煌,只有偶爾微弱的一點光芒,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是如此,今天引以為豪人人皆知的就是當年的四大發(fā)明,后來的研究發(fā)明就少的可憐,沒有了積極活躍的思想與科學研究環(huán)境,人們也就缺少了動力,整個社會也就毫無生氣,落后也成為必然。
以上僅是我讀后的一些個人感覺,總的來說,中國哲學思想能被人們繼承并發(fā)展到今天還是尤其優(yōu)點的,但又感覺年輕人好像不是很適合讀這些,年輕人正處在積極拼搏,不斷奮斗的時期,很多中國思想?yún)s好像在告知一些消極的想法,在打消年輕人奮斗的念頭,好比一個年輕人愿意為他的理想奮斗終身,而一個長輩這時卻告訴他奮斗終身也就是那么回事。一個小孩子很多東西都沒見過沒學過沒用過,而你卻從小不告訴他這些,不讓他學這些,不讓他碰這些。一個井底之蛙能有什么見識,沒有見識能有什么想法,沒有想法如何能有所發(fā)展?所以還是先放下某些想法與觀念,年輕時還是需要不斷的奮斗與磨煉,待有了一定的人生經(jīng)驗到了不惑知天命的時候再來學習,我想用人生經(jīng)歷結合思想應該更有所感悟。
選擇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因為自己一直喜歡哲學,尤其是喜歡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給了讀者,因為畢竟這本書成書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學者之一。它的問世,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意義。而它翻譯成為中國后,也更不失為一本言簡意賅,輕松易懂的中國哲學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呈現(xiàn)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xiàn)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在那樣一個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戰(zhàn)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著書教學,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說,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高峰。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寫道:“他們(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組織形式),而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這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馮友蘭 教授將宗教等現(xiàn)象稱為超道德現(xiàn)象,并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哲學意識(如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過濃厚,因而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養(yǎng)。中國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事實上,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宗教的權威被不斷削弱。很多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這個世界除宗教之外沒有什么辦法達到可高的價值,那么人們宗教儀式的淡薄的確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實上,哲學能夠達到更高的價值,它更為直接,也更加單純。哲學取代宗教的地位,這合乎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出了在中國哲學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學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類至高道德上體現(xiàn)其價值,樸素點說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哲學家就是熱愛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 馮友蘭 教授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 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心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該不關心哲學,因為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未經(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盡管經(jīng)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在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后,馮友蘭 教授選取了諸子百家中代表性學說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每個朝代之初,百廢待興,統(tǒng)治者大多勵精圖治,道家“清虛自守”、“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就其用來作為恢復國力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導思想。而到了統(tǒng)治中期,社會需要穩(wěn)定秩序,統(tǒng)治者大多采用儒家倫理來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順父母,臣民忠 于 君主。盛極必衰,由于缺乏監(jiān)督和制約,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每個王朝的鼎盛便預示著她開始一步步的走向衰敗。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貪污腐化,魚肉百姓。此時民怨沸騰,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辦法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v觀中國哲學,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把關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系上,所以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除了最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認識論理論是一種樸素的實在論,墨家中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先秦的科學家,這自然讓我這個學工科的大學生產(chǎn)生了巨大興趣。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fā)現(xiàn)的。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shù)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shù)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隱居于魯山縣熊背鄉(xiāng)黑隱寺并卒葬于此,現(xiàn)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中國哲學并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jīng)歷了很多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仡櫄v史,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中國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一直都具有這樣的韌性與海一般廣闊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時代,一個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時代,中國哲學依舊能綻放它的光彩。
馮友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毕M藗兌寄茉谥袊軐W中尋求到心靈的慰藉。
中國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時間簡史讀后感
中國簡史讀后感2
[讀后感]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
選取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正因自己一向喜愛哲學,尤其是喜愛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給了讀者,正因畢竟這本書成書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說的英文書籍。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學者之一。它的問世,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起到了極大的用心好處。而它翻譯成為中國后,也更不失為一本言簡意賅,簡單易懂的中國哲學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呈現(xiàn)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xiàn)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在那樣一個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戰(zhàn)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著書教學,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或者和平和發(fā)奮。能夠說,中國文化在必須程度上到達了高峰。我們此刻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寫道:“他們(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袊幕木窕A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組織形式),而是倫理(個性是儒家倫理)。……這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禮貌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禮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一樣。馮友蘭教授將宗教等現(xiàn)象稱為超道德現(xiàn)象,并認為這是正因中國的哲學意識(如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過濃厚,因而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養(yǎng)。中國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
驗高于道德的價值。事實上,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宗教的權威被不斷削弱。很多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這個世界除宗教之外沒有什么辦法到達可高的價值,那么人們宗教儀式的淡薄的確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實上,哲學能夠到達更高的價值,它更為直接,也更加單純。哲學代替宗教的地位,這合乎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出了在中國哲學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學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類至高道德上體現(xiàn)其價值,樸素點說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哲學家就是熱愛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馮友蘭教授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人就應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就應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能夠不關心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就應不關心哲學,正因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就應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以前說過,未經(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盡管經(jīng)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必須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正因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
。他們?yōu)楹笕藥Ыo了各種各樣可供選取的可能方式。
在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后,馮友蘭教授選取了諸子百家中代表性學說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每個朝代之初,百廢待興,統(tǒng)治者大多勵精圖治,道家“清虛自守”、“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就其用來作為恢復國力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導思想。而到了統(tǒng)治中期,社會需要穩(wěn)定秩序,統(tǒng)治者大多采用儒家倫理來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順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極必衰,由于缺乏監(jiān)督和制約,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每個王朝的鼎盛便預示著她開始一步步的走向衰敗。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貪污腐化,魚肉百姓。此時民怨沸騰,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辦法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v觀中國哲學,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把關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聯(lián)上,因此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除了最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認識論理論是一種樸素的實在論,墨家中人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說是中華民族先秦的科學家,這自然讓我這個學工科的大學生產(chǎn)生了巨大興趣。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fā)現(xiàn)的。墨子是中
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shù)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shù)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隱居于魯山縣熊背鄉(xiāng)黑隱寺并卒葬于此,現(xiàn)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中國哲學并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jīng)歷了很多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直到這天?;仡櫄v史,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中國文化在應對外來文化時一向都具有這樣的韌性與海一般廣闊的精神。我堅信,即使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時代,一個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時代,中國哲學依舊能綻放它的光彩。
馮友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但是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叭瞬恍枰诮袒?,但是人務必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帶給的最高福分?!逼谕藗兌寄茉谥袊軐W中尋求到心靈的慰藉。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2):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選取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正因自己一向喜愛哲學,尤其是喜愛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給了讀者,正因畢竟這本書成書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說的英文書籍。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學者之一。它的問世,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起到了極大的用心好處。而它翻譯成為中國后,也更不失為一本言簡意賅,簡單易懂的中國哲學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呈現(xiàn)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xiàn)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在那樣一個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戰(zhàn)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著書教學,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或者和平和發(fā)奮。能夠說,中國文化在必須程度上到達了高峰。我們此刻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寫道:“他們(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袊幕木窕A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組織形式),而是倫理(個性是儒家倫
理)。……這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禮貌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禮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一樣。馮友蘭教授將宗教等現(xiàn)象稱為超道德現(xiàn)象,并認為這是正因中國的哲學意識(如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過濃厚,因而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養(yǎng)。中國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
驗高于道德的價值。事實上,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宗教的權威被不斷削弱。很多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這個世界除宗教之外沒有什么辦法到達可高的價值,那么人們宗教儀式的淡薄的確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實上,哲學能夠到達更高的價值,它更為直接,也更加單純。哲學代替宗教的地位,這合乎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出了在中國哲學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學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類至高道德上體現(xiàn)其價值,樸素點說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哲學家就是熱愛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馮友蘭教授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人就應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就應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能夠不關心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就應不關心哲學,正因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就應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以前說過,未經(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盡管經(jīng)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必須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正因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
。他們?yōu)楹笕藥Ыo了各種各樣可供選取的可能方式。摘自copyright8轉載請保留此,謝謝。
在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后,馮友蘭教授選取了諸子百家中代表性學說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每個朝代之初,百廢待興,統(tǒng)治者大多勵精圖治,道家“清虛自守”、“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就其用來作為恢復國力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導思想。而到了統(tǒng)治中期,社會需要穩(wěn)定秩序,統(tǒng)治者大多采用儒家倫理來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順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極必衰,由于缺乏監(jiān)督和制約,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每個王朝的鼎盛便預示著她開始一步步的走向衰敗。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貪污腐化,魚肉百姓。此時民怨沸騰,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辦法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v觀中國哲學,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把關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聯(lián)上,因此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除了最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認識論理論是一種樸素的實在論,墨家中人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說是中華民族先秦的科學家,這自然讓我這個學工科的大學生產(chǎn)生了巨大興趣。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fā)現(xiàn)的。墨子是中
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shù)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shù)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隱居于魯山縣熊背鄉(xiāng)黑隱寺并卒葬于此,現(xiàn)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中國哲學并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jīng)歷了很多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直到這天?;仡櫄v史,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中國文化在應對外來文化時一向都具有這樣的韌性與海一般廣闊的精神。我堅信,即使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時代,一個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時代,中國哲學依舊能綻放它的光彩。
馮友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但是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叭瞬恍枰诮袒?,但是人務必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帶給的最高福分?!逼谕藗兌寄茉谥袊軐W中尋求到心靈的慰藉。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對中國哲學,我一向抱著“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態(tài)度。正因其浩瀚的思想,讓人產(chǎn)生敬畏之心。當我捧起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時,這種感覺頓時釋然。此書的作者,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并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yè)術語,而是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述,讓人一讀之后,欲罷不能。
馮友蘭先生對哲學“入世”與“出世”的剖析讓人心境豁然開朗。佛家說,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jiān)獄。這些歸結起來仿佛是說,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務必脫離塵羅世網(wǎng),務必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有人認為,儒家是入世哲學的代表,并舉例證明。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好處,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圣人,人倫之至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圣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是入世的。正因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但馮友蘭先生指出,從更廣更深的角度而言,這種看法有失公允。
中國哲學中的一個主要流派道家認為,生命是個贅疣,是個瘤,死亡是除掉那個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僅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圣外王”的人格,內圣,是其內在的修養(yǎng)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會上的功用。只但是儒家和道家的側重點不一樣,儒家重“名教”(把各種社會關聯(lián)規(guī)范化),道家貴“自然”(順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講究三綱五常,道家講求修身養(yǎng)性。
儒家“游方之內”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相輔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入世哲學是強心劑,出世哲學是清醒劑,入世哲學使人關注社會價值,出世哲學使人關心自我的超越價值,入世哲學使人振奮,出世哲學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補,進退相宜,這是中國人從入世和出世哲學中獲得的人生智慧。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升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在為功名利祿所累和人心浮躁的這天,中國哲學思想也許是慰藉心靈的一劑良藥。歌手李娜在出家時說過四句話:“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職業(yè)、仕途、名譽、地位;三是文化、藝術、哲學;四是宗教。只有進入第四種境界,人生才閃出亮點。”進入第四種境界閃現(xiàn)人生亮點,對于我們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過高和不太現(xiàn)實,但透過對哲學的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對人生較高層級的領悟,找到精神的家園,確是每個人人生的一種使命。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務必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帶給的最高福分?!?/p>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4):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fā)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只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馮在著本書里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樣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啊!但是他的這本書已經(jīng)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在這本書的第一句: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能夠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能夠了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了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個性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哲學思想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fā)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一樣,因此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禮貌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yōu)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chǎn)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到達拋磚引玉的效果!期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5):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后經(jīng)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于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馮友蘭,字芝生,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箲?zhàn)期間,任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后一向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五十多年來,該書一向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個性是作者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本書對于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興豐厚的議論經(jīng)典。
引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漢語研究中心教授德克-布德的一句話:“我們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真實知識實在是少得可憐。即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人,如果請他們列舉中國的主要哲學家,除非是漢學專家,大概能舉出的中國哲學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一個老子,這個看法,甚至對一般哲學教師來說,恐怕也不為過?!钡驴?布德向我們反映了關于西方對中國哲學的了解狀況。其實,仔細想想,就是許多中國人對自己的哲學的掌握也并非想象的那樣精深,關于孔子的“仁愛”,老子的“無為”,墨子的“兼愛”懂得的也只是皮毛而已。
我不知道其中的深層原因是什么,但我覺得現(xiàn)代的中國人過于現(xiàn)實,即使是思想的東西也要求為現(xiàn)實的功利服務。哲學不一樣于其它理工科、經(jīng)濟類、醫(yī)學等學科專業(yè),它不能給人帶給現(xiàn)實的物質的東西,不能幫忙人長生不老,也不能幫忙人發(fā)財致富,在物質面前,哲
學是無用的;哲學只能給我們一種觀點,一種有用的觀點,人們從這些觀點能夠尋找那個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因此,哲學起的是無用之用。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陳染說過一句話:“想想把自己的大好時光泡在看不見摸不著無本無質的哲學思考中,整個人就像一根泡菜,散發(fā)著文化的醇香,卻失去了原有生命的新鮮,這是多么可笑?!逼鋵嵨乙灿X得這話不無道理,但也并非全然,作為一名作家,陳染是太感性了。讀哲固然粗糙乏味,但哲學能夠使人聰明,一樣能夠讓人散發(fā)理性光芒的知識,它本身就沒有造成生命青春的毀滅,反而更能彰顯它給生命帶來的萬古長青。
那么,以下將結合現(xiàn)實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粗略說墨子的思想,印象中墨子是許多人樂意理解的,他的核心思想“兼愛”,事到如今人們仍然受用不淺。看看他的哲學怎樣的,起的又是怎樣的作用?
墨子,姓墨名藋,是孔子之后的一個重要哲學家,約生活在公元前479——381年間,墨家便是其創(chuàng)始的流派,他的思想資料主要集中在《墨子》一書中。
在哲學思想上,現(xiàn)代人常常視墨子為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崇尚倫理道德建設的儒學人士被稱為“儒”,墨子和他的追隨者多來自游俠,喜好武士精神,被稱為“俠”或“游俠”。需要強調的是,墨家的“俠”又不一樣于一般的游俠,根據(jù)馮友蘭先生的研究,墨家與當時的其他游俠有兩點不一樣:首先,其他游俠只是雇用兵,誰雇用,便為誰賣命。墨子和他的追隨者們則反對任何侵略戰(zhàn)爭,他們只為防御性戰(zhàn)爭效勞。其次,通常的“俠”只是墨家武士的職業(yè)道德,墨子和他的追隨者則對武士的職業(yè)道德進行理性化的解釋。
作為中國古代兩大著名學派,墨家和儒家在一些文化觀念、民間儀禮上有截然不一樣的觀點。在文化觀念上,孔子對古代禮貌的態(tài)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對孔子則持對立的態(tài)度(這一觀點在下方的“美學”角度將作簡單的說)。墨子認為,它們都不具備合理性和實用性,并力求使之簡化,認為他自己的看法更為適用。在民間儀禮上,儒家強調祭祀的重要性,不信有鬼神,墨家信奉鬼神,卻反對喪葬和祭祀所采取的繁文縟節(jié)。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嶺南一帶客家人的一些民風民俗,客家人個性注重喪葬和祭祀,不僅僅在死者安葬之前需要舉辦幾天的喪禮,還要為死者守夜、洗浴、更衣等等活動,喪禮完畢之后,死者的子女及其后裔還要守孝,準備來年舉行的二次葬等(這似乎與中國人一向堅持的入土為安有點出入,據(jù)一些專家論斷,二次葬是古代南方蠻夷族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他們之因此重視喪葬禮儀,不是正因信奉鬼神,而是由于重視去世的祖先。這與墨家的觀點并無多大出入,也是一種兼愛的表現(xiàn)。
在美學上,墨子又是孔子的反對者,真是冤家路窄,相逢狹路,分外眼紅??鬃涌磥?,一個人的主觀意識的修養(yǎng),要從《詩》開始,要用樂來完成,孔子又認為,政治風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種審美的境界。而墨子的美學思想,集中表現(xiàn)于他提出的“非樂”的主張,主要是反對統(tǒng)治者“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是為了維護勞動人民的利益。從理性的角度看,墨子是偏激的,他有深邃的洞察潛質,但是他把審美和藝術活動看作是一種單純的娛樂,盲目否定文采美飾,說明墨子他還不了解審美和藝術活動在社會生活中能夠產(chǎn)生用心的作用。
我們前面說過了,墨子的核心思想乃是“兼愛”,也是游俠們的職業(yè)道德的一種自然延伸。研究中國先秦哲學的人都一致認為,儒生來自社會上層或中層階級,俠則更多來自下層階級,本人認為這使墨家思想難免包內含樸素的農民思想色彩和游俠義氣風度。墨子提倡“兼愛”,主張“有福同享,有禍同當”,主張?zhí)煜滤械娜瞬环指呦?,彼此相愛。愛就要淋漓盡致地去愛,在愛自己時,要延伸到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時,要延伸到愛他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以致愛所有的人,構建一個充滿愛的完美的人世間。
當我們被墨子“兼愛”的博大胸懷所感動時,實質上墨子也是在為后人帶給一個處世為人的道理。墨子說,仁人以利世除害為宗旨,實行兼愛是濟世利人的唯一道路,人唯有實行兼
愛才是一個仁人。而照以我們的現(xiàn)代社會,愛變得遙遠,許多東西都被異化成為一種工具,或者是人宣泄的對象。正如周國平所說的:“我們剛剛告別一切領域都縮減為政治的年代,一個新的縮減漩渦又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們。在這個漩渦中,感情縮減為性,友誼縮減為交際和公共關聯(lián)……一切精神價值都縮減成了實用價值,永恒的懷念和追求縮減成了當下的官能感受?!睈鬯坪踝兊酶M小了,不再單純,我們生活在這個需要單純單純卻很少的時代,或許回歸單純才是兼愛的最佳歸宿。
現(xiàn)實中,有太多東西需要我們認真思量。正如魯迅先生所透析的中國人的本性,中國人喜愛湊熱鬧勝過熱鬧本身。記得幾年前一報刊刊登的一則新聞:湖南某市有一男子站在樓頂欲尋極端,樓下聚集著一群圍觀“看好戲”的人們,圍觀群眾中時不時有人向那男子喊話:“喂!跳啊,快跳啊,怎樣不跳!”“兄弟,要解決就爽快一點,我在這等的不耐煩了”……那男子在氣急敗壞之下往樓下的人群拋磚頭,然后聳身一躍,驟然遍地紅花。還有一個例子是,2000年美國慘遭恐怖分子劫機襲擊,傷亡慘重,在我身邊感受最深的是人們打著“V”型手勢沸騰叫好,人們沉浸在幸災樂禍的狂歡中。像這樣的例子能夠拿出很多。我不禁要問,一個社會到了連大學教授極力要求制定“見死不救罪”時,作為一個人,對他身邊這個充滿畸形意識的社會里,是否有過一點點人性關懷的色彩呢?在我們每個鮮活的人眼中,所謂的“兼愛”,就是這樣的嗎?
構建和諧社會在必須好處上也是提倡兼愛,只有大眾都有這么一種意識,愛他人如愛自己,憐憫他人如憐憫自己。那么,這個社會才算是和諧的、兼愛的!
中國簡史讀后感3
《中國簡史》讀后感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呂思勉著)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頗有研究的史學家,更不是文筆辛辣的評論家,相對于《中國簡史》這本宏大的書,我顯得太多于稚嫩,讀不出它的缺失與不足,僅僅是讀出了個皮毛,更加領會了—“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的經(jīng)典。讀《中國簡史》我收獲頗多。
原始時期人猿一步步進化發(fā)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間的神奇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謀人到智人,他們的生理結構在發(fā)生變化,心理與行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鉆木取火,炮生為熟”,采集果實,打漁狩獵,群居洞穴,一切都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來,生產(chǎn)資料漸漸豐富,他們也有了美的意識,粗糙的泥陶制品上開始有了最簡樸的印記。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開,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嘖嘖稱奇,這是具有真實觸感的人類進步。還有那些在我們記憶中根深蒂固的傳說,蚩尤貔貅,倉頡造文字,伶?zhèn)愖鳂菲鳎凶骛B(yǎng)蠶紡織,大撓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堯禪讓……這些神秘的傳說為一切都帶上了迷幻色彩,使歷史不至于枯燥無味。看著這些傳說,我覺得無比自豪,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啟建立了夏朝,“天下為公”的原始氏族社會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開始了。呂思勉先生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描寫了各個朝代的興衰。名說典故,文化發(fā)展,歷史名人,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商湯滅夏桀,武王伐紂,春秋戰(zhàn)國,秦的一統(tǒng)天下更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民風隨和的魏晉南北朝,雍容華貴的隋唐……,政治斗爭,時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戰(zhàn)火紛飛,旌旗搖擺,士兵堅毅的臉龐,王者睥睨天下的氣魄,自然還
有成王敗寇的殘酷,“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歷史不僅僅是時間的推移,更是文化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駁的青銅器,端莊厚重,紋飾華美,反映的不僅僅是青銅文化特有的華貴穩(wěn)重,那背后的高超技術更是值得我們后人贊嘆不已。百家爭鳴體現(xiàn)的是一種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統(tǒng)一更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簡化文字的出現(xiàn)為交流和記載開拓了更廣大的空間。佛教的盛行為人們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藝術的流傳為我們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岡,龍門三大石窟,那是令我們贊嘆不已的美麗。唐詩宋詞楚國離騷,明清小說元散曲,怎能忘記了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這些都是藝術的結晶,文化的瑰寶!還有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明明滅滅的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勾踐臥薪嘗膽,名醫(yī)扁鵲,項羽大擺鴻門宴,昭君出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房謀杜諫,武則天稱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岳飛抗金,成吉思汗鐵木真,朱棣靖難之變,鄭和七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智擒鰲拜……這些我們數(shù)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已經(jīng)變成我們耳熟能詳?shù)拇嬖?,每每想起總是能勾起我們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厭惡唾棄的情感?/p>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這是最有趣的部分卻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部分。野史里大多數(shù)講述了皇家的趣聞或駭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難看到的秘密,有趣之余又令我長了見識,各種有違常理甚至于有違倫理的事情在皇宮內闈里似乎成了見怪不怪,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歷史故事豐富了我對歷史的認識,使歷史在我的眼中變得更為立體可感,不再那么嚴肅遙遠,而是顯得真實和俗世煙火。而秘史中那一連串的問號令我驚嘆不已,甚至于顛覆了我的傳統(tǒng)認知!商紂王真的是暴君嗎?是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嗎?《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嗎?馬可波羅真的來過中國
嗎?……種種關于在我們心中早已成為既定事實的探討,體現(xiàn)了歷史研究的嚴謹。種種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與論斷更是體現(xiàn)了歷史研究的靈活性!原來拓展思維不僅僅是數(shù)學的專利!而這些超越了我記憶中傳統(tǒng)認知的探討無形中向我傳達一個信息:敢于質疑,忠于現(xiàn)實,還原真實!
《中國簡史》全書簡潔易懂,增強了可讀性。故事性的敘述使閱讀不至于枯燥無味。野史和秘史的加入不僅拓展了讀者的知識面,更是大大引起了讀者的興趣,其中還穿插中西方的比較突出我國特點更加鮮明。例如“火的使用”那一節(jié)通過我國和歐洲開始使用火的時間不同,突出我國人開始使用火何其早!便于讀者記憶。全文語言幽默,結合神話傳說,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歷史的內涵。全文更是大量引用了各種數(shù)據(jù)和歷史材料,體現(xiàn)了作者的嚴謹,使本書的可信性大大增強!正如作者所說“史書使我們對那個時期人的一生軌跡有了一種生動的想象”。讀一本史書,細細品味,就仿佛在看一部宏偉龐大的電影。滾滾紅塵中一幕幕進化演變,時代興衰在眼前緩緩放映。古人簡單的一舉一動在我們的眼里卻有了不平凡的意義,或驚嘆,或感慨,或疑惑,那是一個我們熟悉卻又不熟悉的世界。不知不覺中我們慢慢重疊上歷史的步伐,不經(jīng)意間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角色,沉醉之間卻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幾個人生,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才恍然驚醒,細細回想,竟仿如南柯一夢,那其間的千回百轉潛移默化之間已經(jīng)賦予了我們太多的智慧。而《中國簡史》就是這樣一本書。
中國簡史讀后感3篇(簡明中國史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