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哲學慰藉讀后感3篇(《哲學的慰藉》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哲學慰藉讀后感1
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導讀:本文哲學的慰藉讀后感,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一)
靈魂的修行
作者:鈕如黎單位:滸浦學校
假日午后,清茶相伴。俗話說,茶能清心,書能靜心。此刻,打開書本,將自己置身于喧囂之外,任由思緒隨之遠行。
作為凡塵中的一員,一直不敢去觸碰與哲學相關的著作。在印象中,哲學就如同神祇一般高不可攀。但翻開此書的剎那,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細細讀來,不由暗暗贊嘆作者的慧心,譯者的用心。
此書是被譽為"英國文壇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重要著作,自2000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全球暢銷不衰。書中,并未將哲學道理一一羅列,泛泛而談,而是針對六個不同的人生問題——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到挫折、被認為有缺陷、傷心、困難,分別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nèi)加、蒙田、叔本華、尼采這六位哲學家取經(jīng),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的慰藉作用。
人生在世,總會有所追求。人人傾盡畢生所追求的,無非就是"快樂",無非就是"幸福".然而,人生中總會存在種種不如意之處,其中有些是可改變的,有些卻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那些不可改變的,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去面對,去接受。在此意義上,可以
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
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幫助我們?nèi)フ{(diào)整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眼光。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或許為與人意見不合而煩惱,也為缺少錢財而心焦;為受到挫折而沮喪,也為有所缺陷而自卑……內(nèi)心一直處于困頓,痛苦之中,便也離我們尋求"快樂,幸福"的初心越行越遠。讀過此書,你便會明白:人生中無論遇到何種情況,只要退后一步,回到事物本來的位置,換個角度,換種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并能智慧地采取相應的態(tài)度和策略來解決問題,那么,所有的一切,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糟糕。
人生其實很簡單,簡單到只有去,沒有回;人生其實很復雜,大千世界,紛繁蕪雜,看不盡,摸不透。人生其實也很精彩。只要能擁有一顆"智慧的心",用"智慧"來對待一切,那么,一切皆不是問題。多一份"智慧",也便多了一份"快樂","幸福"便也會常伴身邊。
如果說,靜靜地坐著思想也是一種旅行,那么,閱讀此書,不僅僅是一種旅行,是對人生的慰藉,是對心靈的啟迪,更是對靈魂的一種修行。
午后,一縷陽光,一杯清茶,一本好書……不忘初心,踏上修行的旅途,我們都是人生的旅人。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二)
沐浴在初陽的熹微中
文·駱錦勇
最近,剛讀完古羅馬著名思想家波愛休斯的《哲學的慰藉》。雖
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
然這樣生吞活剝的淺讀近乎囫圇吞棗,甚至是對被西方學界普遍稱譽為影響力僅次于《圣經(jīng)》的這部偉大著作的不恭和褻瀆,但在閱讀過程中我卻能真切地領會到莫大的享受和收獲——多了一份恬靜,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洞穿,少了一些功利。正如波愛休斯這部經(jīng)典著作書名所示的那樣,這是哲學對靈魂的親切慰藉。
但凡讀過《哲學的慰藉》的人,掩卷之后大多會情不自禁對波愛休斯施以膜拜之禮。因為,這部一千多年來洗滌和啟迪了無數(shù)讀者靈魂的不朽之作,并非波愛休斯悠閑自得地喝著咖啡抽著雪茄在窗明幾凈的圖書館或者寬敞舒適的書房里慢條斯理完成,而是他蒙冤入獄之后在灰暗陰冷的牢房里奮筆疾書所就。顯然,如果沒有超凡脫俗的智慧,心如止水的品質(zhì),堅貞不屈的意志,樂觀豁達的修養(yǎng),身處逆境煎熬的波愛休斯是絕對不可能通過與哲學女王之間的一場心靈對話,在死神降臨之前坦然從容實現(xiàn)似史詩般的靈魂救贖的。
《哲學的慰藉》是一部關于人生思辨的哲學著述。全書共分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討論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論惡的本質(zhì),第五卷討論天命與人的自由意志的關系。從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羅馬執(zhí)政官到被誣陷下獄的階下囚,出生羅馬豪門望族的波愛休斯在獄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時間里,以善惡問題為中心,用散文及詩體抒發(fā)了自己的委屈心情,娓娓而談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欲望引起的煩惱,進而在哲學智慧中尋找到靈魂的慰藉??梢钥隙ǖ氖牵瑢τ谏硖幱诟≡晟鐣娜藖碚f,如果能用心去品味波愛休斯闡述的幸福的含義、惡的本質(zhì)、天命與人的自由意志
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的關系等一系列哲思問題,那么在讀完《哲學的慰藉》這部鴻篇巨著之后,許多思想疙瘩、精神迷??隙〞┤D開,給人有如"沐浴在清澈的陽光中"的輕松愜意之感。
"她一面深情地看著我那淚流滿面的苦臉,一面吟詩對我內(nèi)心的糊涂進行哀嘆".在波愛休斯看來,其實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一個"右手持書,左手執(zhí)笏"的哲學女王,她能幫助人們擺脫一切愁亂、怨恨、悲憤、痛楚、沮喪、迷茫的困擾,拂去蒙蔽他們雙眼的煙霧,擦干他們臉頰上的縱橫淚水。而正是這位萬能的哲學女王拯救了自己的困頓和墮落,幫助自己康復,從而在厄運降臨之時能從容堅定面對,確信"沒有什么事是不幸的,除非你自己要這么想;同時,只要人能隨遇而安,他就到處都能發(fā)現(xiàn)幸福""既然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惡人的嫉恨,那當我們暢游在今世生活之海的時候,便注定要經(jīng)受風吹浪打的襲擊".作為一名無神論者,我當然不會接受波愛休斯諸如"神即至善、至福""神將善作為舵柄統(tǒng)治萬物""誰都不會幸福,除非他也成為一個神明"等觀點,因為我們必須始終堅信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在欲望和財富、最高的幸福和至善問題的思想修行上,波愛休斯仍然堪稱今人的精神導師。因為財富讓人患得患失,他在《哲學的慰藉》中寫道:"貪婪會討人嫌,而慷慨則會使人聞名""因為按照常理,只要少許、微小的一些東西就足夠了;而你如果在滿足之外還要追加奢侈,那么你的所加,或者讓你難堪,或者大大有害""珠寶也會有某種低級的美,可和人類的卓越品質(zhì)相比較,它們還差得很遠,無論如何它們都不值得你去膜拜""當你肯定地說最低等的事物是屬于你的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
財富時,你實際上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經(jīng)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了它們的下面。"再比如,波愛休斯還講到:"我的確明白了財富不能帶來滿足,王權(quán)不能帶來力量,職位不能帶來尊敬,榮譽不能帶來名聲,享樂不能帶來歡愉""你所抱怨的失去的東西,假如真的屬于你,那它們就絕不會失去""官位和尊榮很難恒久""不會是美德因為職位而受到尊重;而是因為任職者的美德而受到尊重""欲望讓你頭腦糊涂,你貪圖往日的好運,你認為這僅僅是命運中的一次波折,而實際上這命運已經(jīng)使你一蹶不振""而如果你的脖子被命運深深套住,你就只能在她的地盤上,默默承受任何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事實上,這些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無論對唯利是圖、怨天尤人的喧囂社會,還是對利欲熏心、好高騖遠的浮躁官場,都是一劑苦口良藥,一通逆耳忠言。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波愛休斯對幸福、至善及惡的本質(zhì)的闡述已經(jīng)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并且與我們幾千年來一直推崇的人性向善的儒家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波愛休斯認為,"幸福是一種完美的狀態(tài),因為所有善的事物都在其中會聚""善是人們對各種事物進行追求時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動因""善和幸福在實質(zhì)上是一致的""假如肉體享樂能夠使人感到幸福,那就沒有理由說野獸不會幸福,因為它們的所作和所為,正好是為了滿足肉體的需要".而在論及"善的強大"與"惡的虛弱"時,他又確信"好人總是充滿力量,而壞人則是無力的""善就是幸福本身,就是做事的目的。因此,善本身應該被視為人類一切行動的共同獎賞""因為善本身就是幸福,所以,所有善的好人顯然也都是幸福的""你如果看到有誰想作惡、能作惡并且正在作惡,你就能
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
夠肯定他在遭受著三重的不幸".當然,在閱讀《哲學的慰藉》一書過程中,我們既應秉持兼收并蓄和尊崇科學的立場,不斷重塑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同時也應堅持在批判中承繼的態(tài)度,剔除那些與辯證唯物主義不相契合的精神遺產(chǎn)。在論及天命與人的自由意志的關系時,盡管波愛休斯也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誰擁有或正在增進、求取美德,那么不管他有什么樣的運氣,也都是好的;但對于那些頑固不化的惡人來說,無論什么樣的運氣都可能是不好的""有些人因光榮犧牲,取得了世人的尊崇;有些人因不向苦難屈服,成為了旁人的榜樣——美德不向邪惡屈服""因為凡是生來就能夠運用理性的人,也都有用以決斷事情的判斷能力",但因為《哲學的慰藉》崇尚以認識神為獲得至善,因而得出的結(jié)論顯然也歸順于宿命——"命運聽命于神""至高無上的神佑還經(jīng)常制造這樣的奇跡:壞人使壞人變好".《哲學的慰藉》之所以能成為西方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有影響力,并且也是最后一部堪稱經(jīng)典的西方著作,顯然是因為波愛休斯出神入化般地把古希臘羅馬哲學和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銜接起來,勸誡人們棄惡揚善,追求至善至美。這充分反映了作者以哲學沉思為莫大安慰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學觀點,并構(gòu)成了西歐全部文化精髓的來源。當然,對于波愛休斯書中表達的很多精妙觀點和深奧思想,我還來不及很好地消化和吸收。盡管如此,我至少已找到了初陽的熹微,愿意一直堅守自我良心的自由,維護原則、遵守規(guī)矩,哪怕最終理所當然的是我也極大地冒犯了那些罪惡,也不想自欺欺人。
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三)
生活無處不慰藉
說起哲學,它似乎總是給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奧的面孔。這個詞匯總是承載了許多人生與世界的問題。讓人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許我們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哲學是什么?是舊書中艱深晦澀的文字,還是神圣不容褻瀆的真理呢?當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這本書既不是難以理解的學術(shù)專著,更不是千篇1律的心靈雞湯。而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視角向我們講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古今中外,能夠讓眾人皆知的哲學家或許寥寥無幾,但他們的哲學思想?yún)s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哲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信仰;而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份慰藉。而這份慰藉并不來源于宇宙深處,而來自于我們內(nèi)心。
我們樂于從生活中的點滴尋求慰藉,以此讓我們的身心得到一絲安慰。而哲學家們則善于把這份慰藉升華為哲學,并用他們的哲學反映生活:莊子可以從螻蟻中品察天地,慧能可以在冥想中看遍人生;叔本華從日常的喜怒哀樂中看到意志的表象,尼采從登山的勞累中感受到超人的心境。在這些平淡無奇的事物中,總蘊含著豐富而通俗的哲理。生活無時無刻都在慰藉著我們,而我們又有幾次能夠察覺的到呢?
相隔幾世紀,總會有一小群思想相通的哲人們,他們共同的愛好便是直面痛苦,忠于哲學,向我們訴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語,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
為平庸而苦痛的人生開出一劑劑慰藉的藥方。他們用生命實踐哲學,把最深刻的慰藉留給世人。當我們?nèi)ラ喿x那些蘊含哲理的文字時,又何嘗不是在對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一次定位呢?
真正的哲學,往往是從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煉,并用最樸素的思想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慰藉:當我們無法得到認可,我們求助于內(nèi)心的堅持,于是我們從信心中得到慰藉;當我們感到生活無趣,我們求助于書本,于是我們從精神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訴諸內(nèi)心,于是我們從內(nèi)心的安寧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于是我們從拼搏中獲得慰藉。他們用哲學為生命作禮贊,用超脫的慰藉詮釋生命。也許,他們的哲學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讓我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生活做出最好的定義。
書中,作者對哲學給予了這樣的描述: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與欲望的脈搏,從而讓我們摒棄錯誤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計劃。作為一個哲學外行的我,也許會難以完全理解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充滿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一種哲學都無法讓你的心靈得到滿足,這世上任何一本書也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他們會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訴你,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如果對您有幫助!感謝評論與分享,希望能幫助您!
《藝術(shù)哲學》讀后感
教育哲學讀后感
哲學讀后感論文
經(jīng)營哲學讀后感
《學哲學,用哲學》讀后感
哲學慰藉讀后感2
算起來,我們這一輩的讀者讀哲學的時間并不短,但卻始終害怕讀哲學。因為,哲學書籍常常擺出高不可攀的架勢,讓普通讀者望而生畏。弄哲學的人有時也故弄玄虛,把本來可以理解的東西弄得“一些不懂了”。西方哲學于文字又隔了一層,我們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們的翻譯,結(jié)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離真理更加遠了。我自己閱讀哲學的經(jīng)歷大抵如此,也許只能怪自己愚鈍而沒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書堆里找到威爾?杜蘭(WILLDURANT)寫的《哲學的故事》,發(fā)現(xiàn)原來哲學也并不難讀如許。杜蘭說讀哲學也有快樂,連形而上學都有誘人之處。每個學哲學的人都曾有這樣的閱讀體驗,只是迫于生計,人們在刨食的過程里忘卻了這樣的體驗。詩人勃郎寧說尋找生命的意義是日常必需一如飲食。思索生命意義的過程就是哲學的過程?!墩軐W的故事》和房龍的《人類的故事》一樣改變了我的閱讀習慣。我努力尋找一個學科的邊緣而懷有寫作熱情的人物的著作來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比如,英國的阿蘭?德波頓(ALAINDEBOTTON);他的《哲學的慰藉》就給了我這樣的閱讀樂趣。譯者資中筠先生推薦我讀這本小冊子時,我內(nèi)心有著一向的對于書的傲慢,并不以為會一字一行一頁地讀的。及至書到手,不知不覺竟然全讀了。資先生的散體文功夫當然給這本書的中文本增色不少。不過,原文據(jù)說也得英語古典散文的三昧的?!拔乙幌蛘J為,一種臻于上乘的文字首先是本土的,不是洋腔洋調(diào)的??”我把這句話視為資先生的翻譯主張。也因為這個我拿到了英文本也不愿意去看。我不想破壞已讀中文本給我?guī)淼奈淖窒硎堋煞N文字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好的翻譯在文字上應當說是一種創(chuàng)作。莎士比亞之所以在中國膾炙人口,是因為翻譯家們把莎士比亞的文字用地道優(yōu)美的中文轉(zhuǎn)達給中文讀者了。我讀《哲學的慰藉》一開始就讀的是中文本,語感定勢有了之后,并沒有想到要讀原文。這就是有語言魅力的翻譯所具有的效果。假如,讓我來做文字翻譯的裁判,我寧愿給風格記分,而不在科學界定上糾纏不清。因為,任何文學翻譯都是不能用科學的手段來裁判的。兩個人同為高手來翻譯同一部著作,結(jié)果一定是兩個文本,因為兩人的語言感覺和文化理解是各自的。翻譯批評如果不考慮這樣的因素就談不上專業(yè)。錢鐘書說理論是不實踐的人制定的,翻譯的理論家尤其缺乏實踐。鑒于此,我通常不從事翻譯評論。這當然也有心虛的原因,一提翻譯批評,就感覺人家要批評我自己的翻譯嗄。
《哲學的慰藉》書分六章,分別“慰藉”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挫折、有缺陷、傷心和困難的眾生。哲學的終極作用大概就在于此吧。
真正的哲學家“寧愿失歡于眾,或罪于邦,而決不折腰。他決不因別人指責而收回自己的思想?!闭軐W家對世俗的東西棄置不顧??你可能以為我會這樣引下去。然而我不會。假如《哲學的慰藉》只有這些,我就沒有必要向讀者介紹了,這樣描述哲學家的書籍太多了,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哲學的慰藉》里的每一個哲學家都是個性鮮明的人。個別人選如蒙田算不算哲學家,作者并沒有按照學院的規(guī)定來安排。我接觸蒙田超過二十年,《哲學的慰藉》卻讓我從另一個視角了解了這位隨筆作家。飲食男女在蒙田的筆下都有細微的觀察,異地風俗也是他散文揮發(fā)極致的對象?!拔抑詾槲?,每一樣器官都同樣重要??我有義務向公眾展現(xiàn)自己完整的形象?!痹趯懯灞救A的愛情故事時,德波頓說:“我們比鼴鼠總還有一項優(yōu)勢。我們同它們一樣需要為生存而奮斗,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去戲院、歌劇院和音樂廳,晚上睡在床上還能看小說、哲學書和史詩??”這種思索本身就很有哲學意味了。寫尼采時,德波頓用了“推崇悲苦的哲學家”這樣的字眼:“很少有哲學家推崇悲苦?!蹦岵砂汛蠖鄶?shù)哲學家譏笑為“卷心菜頭腦”。“說實在的,在活著的人里沒有一個人是我在意的。我喜歡的人都在很久以前作古??”關于尼采,人們已經(jīng)說了很多,我并不想在這里誤導讀者。我感興趣的也許跟哲學沾一點邊:資先生做了幾十年入世的學問,從事的一直是理性思維。德波頓選的幾位哲學家或者思考入世問題的角度不合常規(guī),您翻譯時有什么樣的感想?人在擺脫了職業(yè)讀書的羈絆之后,閱讀趣味是否更合人性一些?思想的閃光和邏輯的亮點是一回事嗎?理性如果能指導實踐,思想又能解決什么?與其說這些是我讀《哲學的慰藉》時產(chǎn)生的疑惑,毋寧說是讀書以來就有的疑惑。
哲學如果真能慰藉人生,讀書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維的極致有時近乎瘋狂,幾個循環(huán)你便找不到北了。這個時候,沒有哲學的人可能倒能解脫。如此,幸福倒離無知近一些。
哲學慰藉讀后感3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本文是關于讀后感的,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一)
《哲學的慰藉》的作者阿蘭德波頓自己所說的那句話,“乏味感可以作為判斷一本書價值的一種標準”。原本以為他這本書一定很乏味,第一遍讀的感覺還有點抓不住它的意思,感覺有點亂亂的,要不是因為其中有不少精彩的句子,可能真的會讀一半就棄而不看了。然而,等到看完全部后,重新再去回味時,另一個念頭便產(chǎn)生了,再好好地去讀它一遍,那是因為那本書真的很有趣而且無“乏味感”,重讀后最驚奇的發(fā)現(xiàn)便是,我的“讀后感”,竟然就是第一次閱讀時在書上劃下的那些紅杠杠,其實就是作者替我寫出來的,這是我以前讀書從未有過的感受和收獲!
一個作者竟然能將讀者讀時的心思捉摸得那么的透徹,描述得那么的準確,讀這樣的作者的書又怎不讓人感覺格外的親近。作者寫了六位哲學家的故事,這樣的精彩表述也穿插在不同的章節(jié)中,讀者跟著他的思路,仿佛一會兒走進了很神圣的教堂,聽他敘述很哲學很理想的思想,一會兒又來到了公園的草坪上,與讀者輕松的對話,就如同與你面對面的聊著他的看法,有時還帶著幽默的口吻,透露出一點小小的質(zhì)疑。我讀他的文字,仿佛覺得那些寫在書上的“思想產(chǎn)品”在實際中也有了可運用的意義。
而通常我們卻常常被“哲學城堡”門口的那二個“假石頭”做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的衛(wèi)士,一個叫艱澀,一個叫深奧的擋在了門外,其實我們真的放開了膽子,踏進一只腳去,又如何呢?作者告訴我們“哲學家的偉大不在于高深莫測,而在于能與常人對話”,也就是說,如果那些所謂深奧的書,不能讓常人讀懂,與常人對話,再加上乏味無趣,那我們就完全不必去讀它們,管他是什么名人,什么名家寫的,其實這也說得通,作者寫書是讓讀者去讀的,讓人讀不懂,寫的人豈不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一本書也就等于一堆廢紙,一文不值,只有好書才會令人百讀不厭,就像這本《哲學的慰藉》,讀上幾遍,仍然可以讓人回味無窮。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二)
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一書選擇西方哲學史上六位哲學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種種不如意處,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那些不可改變的缺陷,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面對和接受。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qū)別也許在于,慰藉類似于心理治療,重在調(diào)整我們的心態(tài),智慧調(diào)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學的作用歸結(jié)為慰藉,就有可能縮小甚至歪曲哲學的內(nèi)涵。
全書中,我讀得最有興味的是寫塞內(nèi)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這一章比較切題,斯多噶派哲學家本身就重視哲學的慰藉作用,塞內(nèi)加自己就有以《慰藉》為題的著作。作為羅馬宮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權(quán)和奢華著稱,頗招時人及后世訾議。不過,他到底是一個智者,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身在大富大貴之中,仍能清醒地視富貴為身外之物,用他的話來說便是:"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我把她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quán)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它們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nèi)∽?,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不止于此,對于家庭、兒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體都應作如是觀。塞內(nèi)加的看法是:人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反之受傷害最重。哲學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認識到任何一種壞事都可能發(fā)生,從而隨時作好準備;第二,幫助人理解已經(jīng)發(fā)生的壞事,認識到它們未必那么壞。
壞事為什么未必那么壞呢?請不要在這里拽壞事變好事之類的通俗辯證法,塞內(nèi)加的理由見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叔本華有一個類似說法:倘若一個人著眼于整體而非一己的命運,他的行為就會更像是一個智者而非一個受難者了。
哲人之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個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夠站在整體的高度與一切個別災難拉開距離,達成和解。塞內(nèi)加是說到做到的。他官場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涼的科西嘉,始終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祿上臺,命他自剎,同伴們一片哭聲,他從容問道:"你們的哲學哪里去了?"
……
在當今這個崇拜財富的時代,關于伊壁鳩魯?shù)囊徽乱差H值得一讀。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這位古希臘哲學家把快樂視為人生最高價值,他的哲學因此被冠以享樂主義的名稱,他本人則儼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師爺,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其實,他的哲學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張,真正的快樂對于物質(zhì)的依賴十分有限,無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條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財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帶來快樂的增加了。奢侈對于快樂并無實質(zhì)的貢獻,往往還導致痛苦。
事實上,無論是伊壁鳩魯,還是繼承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后世哲學家,比如英國功利主義者,全都主張快樂更多地依賴于精神而非物質(zhì)。這個道理一點也不深奧,任何一個品嘗過兩種快樂的人都可以憑自身的體驗予以證明,沉湎于物質(zhì)快樂而不知精神快樂為何物的人也可以憑自己的空虛予以證明。,希望能幫助您!
哲學慰藉讀后感3篇(《哲學的慰藉》讀后感)相關文章:
★ 關于哲學的書讀后感_哲學書讀后感3篇(一本哲學書的讀后感)
★ 丹納藝術(shù)哲學讀后感|藝術(shù)哲學讀后感20003篇 藝術(shù)哲學丹納內(nèi)容概括1000
★ 關于馬克思什么書_黑格爾法哲學讀后感2篇(讀黑格爾法哲學有感)
★ 哲學史小說《蘇菲的世界》讀后感7篇(蘇菲的世界自然派哲學家閱讀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