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孔乙己的讀后感3篇(《孔乙己》的讀后感),以供借鑒。
孔乙己的讀后感1
在了解了孔乙己那悲慘的經(jīng)歷后,便對這位酸酸的窮書生感到很是可憐,但仔細想想,又感到他可氣又可笑。如果當初孔乙己刻苦讀書,說不定滿腹經(jīng)論,學富五車的他當了官,生活也就不會那么落魄。但這僅僅是個假設。自滿但又貧窮的孔乙己自以為自己有點文化,又不能用這點文化來付出勞動,自食其力,最終因為好吃懶做而走上偷竊之路,被人打斷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很可憐他因為沒有正當工作而越過越窮,從而誤入歧途。別人嘲笑他,他從不理會。而且他雖窮卻十分講信用。他活得讓人心酸讓人揪心。
我又感到可氣又可笑,氣的是他不用功讀書,不爭氣,好逸惡勞,頹唐一生;笑的是他驕傲自滿,穿著又破又臟的長衫,過著比短衣族還窮的日子還自感清高,甚至自以為竊書不能算偷。
其實,在那個時代很多象孔乙己那樣的書生,由于考不上官而淪落一輩子。他們不如健壯的莊稼漢,更不如巧舌如簧的商人。他們讀書,就象是用一生下賭注,贏者升官發(fā)財享受榮華富貴,而輸者有的就貧窮撩倒,落魄一生??滓壹壕褪且粋€代表,也算一個特例。
孔乙己的讀后感2
除了上次說道的敘事人選擇的特殊,魯迅使用了小伙計的角度,這樣就略去了很多關于孔乙己的介紹,以及他的悲慘命運的了解,就在這小伙計的眼中,也沒有對于孔乙己的出場做面面俱到的描寫。在表現(xiàn)方法上,《孔乙己》沒有描寫,沒有渲染,只有平淡的敘述,這一點和魯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同的。
在表現(xiàn)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沒有渲染,只有平淡的敘述。文中寫到“沒有他,人們也一樣快活”這里后,小說接著寫在酒店里,人們發(fā)現(xiàn),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么回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說,“哦!”“他總是仍舊偷。這一回,是自己發(fā)昏,竟偷到了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后來怎么樣?” “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來呢?”“后來打折腿了?!薄按蛘哿嗽鯓幽?”“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帳。
從字面上看,好像并沒有任何文字直接寫到人們的“快活”。然而從對話的語調(diào)中,仍然可以看出那個提供消息者的心態(tài)。對于丁舉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這樣野蠻的人身傷害,說話者沒有半點保留,相反給人一種理所當然、津津樂道的感覺。特別是,傳孔乙己可能已經(jīng)死了的時候,說話的和聽話的都沒有震驚?!罢乒褚膊辉賳?,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睂τ谝粋€給酒店帶來歡笑的人的厄運,居然一點反應也沒有。這就充分顯示出魯迅在對話描寫中潛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點明說話者那種津津樂道的神態(tài)甚至以消息的傳播者為榮的情緒,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
唯其平靜、平常、平淡,才顯得諸如此類的殘酷無情,由于司空見慣,而沒有感覺,沒有痛苦,而魯迅的筆墨,就是要揭示這種無形的精神虐殺的可怕。
孔乙己的讀后感3
今天,我看了一節(jié)實錄,在《孔乙己》這一課中,讓我確實感受到了李老師的課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我感到李老師的課是他自己的課,是他的心靈、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對課文的理解、他對生活的認識與學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課,他的課帶有他鮮明的個性特色。
如在講《孔乙己》這一課時,他的導入就非常有特色。在他提前幾分鐘來到后臺準備的時候,前面的一堂課還沒結束,那位老師講的是聞一到的《最后一次演說》,李老師受到了啟發(fā):一會他的課有了切入點。他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剛才也上了一堂公開課,學的是《最后一次演說》是聞一多先生,在本世紀中葉,向全中國人民發(fā)出的摧毀舊中國的吶喊!而這聲‘吶喊’是本世紀初,魯迅‘吶喊’的延續(xù)。魯迅為什么在本世紀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說取名叫《吶喊》呢?這也許是同學們想知道的。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吶喊》吶喊中的《孔乙己》,來找到答案。
看,導入的多么巧妙和自然。從這里不難看出李老師的課上得多么隨意、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無法預約的精彩”,看李老師的課讓我感受到了李老師字課堂上那份揮灑自如的從容,那些、靈光一閃的機智和幽默,看這樣的課確實是一種藝術享受。反思我們的課堂,為了準備一節(jié)所謂的‘好課“,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刻意的去雕琢,努力的追求一種所謂的模式,結果使我們的課堂缺少了”悠然“和”瀟灑“,那是因為我們?nèi)狈ωS富的文化儲備和文化,缺乏駕馭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流程、節(jié)奏的藝術等。
讓我們也象李老師那樣努力去追求理想的課堂境界吧:那就是”舉重若輕,行云流水。
孔乙己的讀后感3篇(《孔乙己》的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