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東周列國志的讀后感3篇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以供借鑒。
東周列國志的讀后感1
《東周列國志》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說家馮夢龍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后,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jīng)長達數(shù)百年的連綿不斷的兼并戰(zhàn)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先后登上歷史舞臺,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舞臺上,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壯士,有精于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當然還有很多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干的君主。眾多的人物一起組成了書中絢麗的場面。
書中有許多個性不同的人物,最讓我敬佩的人是勾踐。他在越國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fā)兵伐越,結果大敗,后來吳國君主死后。波的兒。夫差即位為吳王。他打敗越國后,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于是,勾踐到了吳國養(yǎng)馬,而且整天穿著童仆的衣服,天天斬草料喂馬,還親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嘗膽,不忘國恥。
就這樣,20年后,文種訓練的越國精兵終于滅了吳國。他那種短時忍辱,最后報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假如我們因為一時的沖動而導致結果不堪設想時就晚了。
上個星期,我用了兩天的時間閱讀了這篇記錄長達上千年的故事——《東周列國志》。這故事之所以那么吸引我,是因為它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是中華的文化寶典。這本書,可以讓你走進一個戰(zhàn)爭時代,但是它卻不比《三國演義》這故事差,也是一個精彩的戰(zhàn)國故事。
這本書,講述了秦國、齊國、楚國、趙國等幾個國家的連綿不斷的兼并戰(zhàn)爭,也同時締造出春秋時期的英雄。雖然這是一個講國家與國家之間發(fā)生斗爭的故事,但是里面卻涌現(xiàn)出舍己為人、不怕困難、盡忠報國的人,如管仲、鮑叔牙、介子推、豫讓、藺相如。
其中介子推這個人最讓我欣賞、敬佩,雖然他只在這本書里出現(xiàn)了幾個故事,但是他卻使我對他念念不忘,他竟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了饑餓的君臣們吃,這真是沒人能夠做到的事啊!這難道不是舍己為人的精神使他做出這樣偉大的事?
的確,這樣的精神,在我們的身邊,也是有不少的人和例子,如我們最熟悉的清潔工,還有我們親愛的老師,雖然他們不是為了舍己為國,但是他們也為我們付出了代價,這也是舍己為人的精神。
在大家的回憶里,應該還記得那牽動億萬人心的那次5·12時間嗎?在地震的一瞬間,許多人都在想著如何逃跑,而也有一些人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那些在廢墟里無辜的人,甚至連生命也送給了死神。還有,在災區(qū)中,誰都沒有無動于衷,許多志愿者都在救援傷者,為他們犧牲了個人的時間,無償而不怕艱苦地去救人,這還不像那一千多年前的忠臣介子推的精神那樣嗎?
因此,每個人都要有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心。人說好人會有好報,而介子推卻被燒死在晉文公的一把火下。雖然介子推死了,但是他那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滲透在我的心中,滲透在讀者們的心中!
東周列國志的讀后感2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東周列國志》的歷史書籍,這本書演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讀后讓我深有感觸
本書第七十一章二桃殺三士我很喜歡,不過我主要還是敬佩故事里的主人翁晏嬰,他居然可以用兩個桃子就搞定了三員大將,這么高的智慧這能不讓人敬佩假如讓一個正常人來想關于這件事的辦法,他恐怕想破腦子也想不出這么高妙的辦法啊!但是晏嬰?yún)s當場想出這么一個妙招,這一點這能不讓人敬佩他呢 ?
本書第九十六章不屈的藺相如我也很喜歡看,藺相如的機智也十分讓我敬佩,兩次幫趙王解圍,他雖然不會帶兵打仗,但他憑一張利嘴和智慧就給了秦王兩次重重的回擊,如果是別人恐怕到了秦王的地盤連話都不敢說,但藺相如卻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這怎么能不讓人敬佩呢?
還有書中的第三十二章諱疾忌醫(yī)也讓我愛不釋手,故事中的扁鵲好心好意的為齊桓公看病,但齊桓公卻毫不領情,還說其求名心切,真是好心當做驢肝肺,最后齊桓公因不聽扁鵲的話而活活病死了?,F(xiàn)在世上的好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像扁鵲那樣樂于助人,那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猜疑,但人人都像齊桓公那樣的話那人與人之間將會發(fā)生更多的猜疑,人與人之間也不會再互相信任了。
書中雖然有許多的好人,但壞人也不是沒有,比如在書中第三十章出爾反爾的晉惠公就不是什么好東西,在晉國遇到荒年時,秦國給予他救濟糧食,但當秦國遇到荒年時,他卻乘機攻打秦國,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最后他也沒有什么好下場被秦國俘虜了。如果晉惠公也給予秦國救濟糧食的話,便不會遭此下場了,如果人人都像晉惠公那樣忘恩負義的話,那世上就不會再有樂于助人的人了,國家也會亂的不成樣子了,所以我們要反對這樣的是發(fā)生,而要多幫助別人。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在了解歷史時用其積極的一面走向未來,用消極的一面鞭策自我。只有這樣人人才能進取,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自強!世界才會太平!
東周列國志的讀后感3
讀史明理,讀史明智。暑假剛剛開始,我閱讀了《東周列國志》,品味歷史,使自己變得明理智慧。
這本書講的是東周成立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故事。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分化,大變革的時期,諸侯列國之間各自為戰(zhàn),有無數(shù)驍勇的將軍,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許多昏庸和開明的君主。
歷史總是和人連在一起的,諸多的感情就在歷史的激揚文字中,令我感動不已,鄭莊公因為母親偏愛小兒子,幫助小兒子起兵造反而傷心。母親的計謀失敗后,發(fā)配邊疆,莊公有誓言“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是后來因為思念母親,派人迎回了她。
畢竟親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親對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對子女愛的初衷,才有偏愛。親人犯了錯誤,應該包容。這樣在愛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兒過不去呢?畢竟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十指連心的親情。
除了親情感悟,還有謙虛讓位。鮑叔牙知道自己不如管仲,便為了齊國的強大讓位于他。這是鮑叔牙的寬闊胸襟與為國情懷,他在國家與自己的路上選擇了國家。有人強過自己,謙虛舉薦,能者居之,自己也會因為國強而獲得幸福。
在過去了將近兩千多年的《東周列國志》里,我不僅讀懂了親情的力量和仁義的光芒,還從許多的歷史,故事里明白了勤奮刻苦學習和工作的道理。
東周列國志的讀后感3篇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相關文章:
★ 《東周列國志》的讀書心得3篇 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的讀后感
★ 東周列國志的讀書心得體會3篇 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