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半生緣讀后感3篇 半生緣讀后感400,供大家參閱。
半生緣讀后感1
《半生緣》是張愛玲不甚刻薄的一部作品,然而一如張氏的風格,脈脈溫情中有淡淡的失落,透著徹骨的悲涼。半生的緣分成就了一世的悲哀。沈世鈞和顧曼楨,石翠芝和許叔惠都有掙脫不出的牢籠,來自現(xiàn)實,亦來自他們的內(nèi)心。
世鈞和曼楨兩心相悅,因為一點齟齬失之交臂,讓人扼腕嘆息。如果沒有張豫瑾,或許兩個人依舊不能在一起,因為他們兩個都太懦弱了,不肯放棄原生家庭而徹徹底底地去愛。作者在寫法上開了荒誕的玩笑,世鈞和曼楨的愛情注定是悲劇,世鈞的家庭不會讓一個舞女的妹妹成為他的妻子,而曼楨的家庭面臨的則是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兩人的相似性在于對原生家庭愿意犧牲自我,這才是悲劇的真正根源。
張氏讓張豫瑾這個老實人充當了破壞沈顧感情的因素,刻薄之余又手下留情,讓小說不落窠臼,生發(fā)出荒唐蒼涼之美,揭示了人生的荒謬與無稽。本來就有隱患而不可能圓滿的一份感情,讓一個無辜的人去破壞,看似有些多余,實則是妙筆,是一種障眼法,書中世鈞天真地以為張豫瑾是他和曼楨之間最大的威脅,卻不知更大的幕后黑手是各自的原生家庭,他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敵人,也就是對原生家庭的妥協(xié)性。世鈞為了父親和母親放棄了理想,離開上海,而異地戀本身就是一種考驗,顧曼楨為了家庭和對姐姐的愧疚對婚事一拖再拖,也就使兩個人在心理和時空上漸行漸遠。
小說中的各種力量看起來都很強大,家庭的阻撓,親人的破壞,唯有愛情羸弱而不堪一擊,一時的甜蜜讓人沉醉,一點苦澀便分道揚鑣。
人情勢力尤讓人心寒,曼楨當聽到姐姐病重時,竟冒出如果姐姐死了,也許自己和世鈞之間便再無障礙,而那邊曼璐也正在為挽回自己丈夫的心而算計妹妹。
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都是如此脆弱,在顧太太成了曼璐的幫兇后,曼楨對她也只有責任而毫無感情可言了。
石翠芝和許叔惠一見鐘情,因為雙方都放不下架子而錯過。翠芝甚至為了叔惠取消了和一鵬的訂婚,但終究沒有勇氣向叔惠直接明確地表白。叔惠也喜歡翠芝,但卻因為不想高攀富貴人家而就此作罷。后來叔惠還是娶了一個富家小姐,或許是因為她有翠芝的影子,而翠芝已經(jīng)嫁給了他的好朋友世鈞。多年后兩人重逢,有了肌膚之親,或許是那種壓抑而熱烈的愛積聚太久一時觸發(fā),或許是兩人都有那種隱隱的不甘。
人最怕的是寂寞,愛與不愛有什么關系,世鈞在找不到曼楨后還是和翠芝結婚了,正如翠芝所言:叔惠不久還會結婚。然而當然新娘不會是她。曼楨問叔惠幸福嗎?很難回答,每個人都愿意維持現(xiàn)狀的平和,在內(nèi)心波瀾洶涌的便是那份前半生的刻骨銘心之愛。
之于人生,世間一切強大而短暫,唯有愛羸弱而永恒。
半生緣讀后感2
張愛玲是一位怎樣的女子,為何能寫出如此空靈的作品。之前很早就聽說張愛玲,但不知為什么心里總是拒絕她。但看完她的作品我深被她的內(nèi)涵和平靜所震攝。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口古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越淘越有。今天讀來,真有此感。
不知現(xiàn)在還有沒有《半生緣》中讓人有淚難流但心情比流淚還難受的無從發(fā)泄的愛情故事。他們雖只半生的緣份,卻有一世的情份,這是何等高尚的愛情,可惜這種愛情沒有根基,一個個消失在當時的制度中,滅跡在當時的世俗中,可嘆可惜??!但是他們那種發(fā)自心底的愛,那種曠日持久的愛又怎能與如今速成愛情同日而語。我總是很欣賞和向往那種天長地久的愛情,那種為了愛人能犧牲一切的愛情,那種無論發(fā)生什么事遇到什么罪都深知對方會憐惜自己不必去自憐自卑的愛情。小說中的惠楨,一個有新思想的女性,一個自食其力的女人,一個對愛執(zhí)著的女人,卻也一度被社會世俗所迫害,當她驚醒的時候,卻只能面對愛情無能為力,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不知道現(xiàn)在還沒有沒如此剛烈的女子。
我總是對現(xiàn)在的愛情抱以懷疑?,F(xiàn)在的愛情沒有相識相知的過程,大體是一認識了就有了肉體的接觸,哪里能有心的碰撞與靈魂的結合,這種能稱為愛情嗎?他們省去了心靈溝通的過程,難怪現(xiàn)在把結婚離婚當成兒戲的人不少。不知為什么,我非常羨慕小說中的惠楨和世鈞,雖然他們無緣結合,但是他們可以用思念來溫暖自己的一生,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在他們通訊不發(fā)達的時候,只能以書信來表達情感,甚至各自走進婚姻連書信都不能有,他們就惟能用思念和回憶來維系自己的愛情,這是何等的艱難卻又是何等的感人。物欲橫流的今天,不知還有沒有如此感人的故事。
半生緣讀后感3
提起筆,又放下;思緒許久,居然有種無從下筆的感覺。因為太喜歡張愛玲了,她的作品也看了不止一部,有的甚至是反復地看,可卻是頭一回有勇氣來記自己讀她作品之后的感覺,好想寫好它——至少還能安慰自己尚能理解偶像的思想;但說實話,寫她的作品的讀后感真的挺難——盡管,這是我反復地看、最為鐘意的一部《半生緣》。
曾經(jīng)不止一次向周圍的好友訴說自己的“閱讀心得”。閱讀,是一種享受,我在享受美好事物的同時,是十分注重情調(diào)的,特別是在讀張愛玲作品的時候。在一個陰陰的雨天,拉上窗簾,打開昏黃的臺燈,獨自依靠在大沙發(fā)上,一邊享受濃濃的咖啡,一邊捧讀《半生緣》。感覺真不錯,會讓我更快地融入這本小說,心都慢慢地跟著墜入、下沉,有時合上書居然無法很快恢復。因為,書的整個底色是:荒涼——一種悲觀的感嘆,一種女性化的敏銳細膩的感嘆。但,這確是我喜歡的味道!
《半生緣》是典型的張愛玲式的小說:基調(diào)是建立于對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對日常細節(jié)的不厭其煩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題目都被濃縮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歡,其間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蘊。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載著大喜大悲的感情。驀然回首,20_年間所有的愛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經(jīng)愛過的人都只是站在記憶里遠遠地望著你。20_年前是如此的相愛,都已是逝去的云煙,所有的曲折遺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鮮花,變得不再真實了。生命,一點點磨蝕;靈魂,一天天萎縮?!耙磺袑τ谌松幕\統(tǒng)觀察都指向虛無?!?/p>
能將男女之間的“愛”還原的如此透徹明白,恐怕也只有張愛玲了。
外柔內(nèi)剛的曼楨,優(yōu)雅含蓄的世鈞,滄桑、自私卻又凄涼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貓的”的祝鴻才。不論曼楨的遭遇究竟是誰造成的,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人物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更沒有“愛”——或者說,曾經(jīng)有過但終又逝去。
人的本質(zhì)始終是自私的,這也許是張愛玲的觀點。因為一個個人物總是那么寒冷、荒涼。一顆一顆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單的......
當我合上《半生緣》最后的那一頁,久久地陷入憂郁,綿長而不絕,銘心而無法自已。我明白,它是籠罩著作品的揮之不去的霧靄,也是重重劃過作家心靈的刀鋒。
荒涼劃過心靈時是痛苦,變成文字后就是唯美!
半生緣讀后感3篇 半生緣讀后感400相關文章:
★ 《半生緣》讀后感_《半生緣》讀書心得3篇 半生緣簡介和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