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模版3篇 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作文,供大家參考。
《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模版1
讀中外神話故事有感
淑君
假期里,我和媽媽讀了《中外神話故事》這本書,書中寫了許多神話故事,中國的有《女媧補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外國的有《歐羅巴》、《卡德摩斯》等。這些神話故事的內容都特別神奇,而且有些神話故事還給人以深刻的教育意義。其中《愚公移山》這一篇文章讓我和媽媽印象特別深刻。《愚公移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愚公的人,將近九十歲了,住在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對面。但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家外出的通道,進出都要繞道而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將家人召集起來,要將兩座大山移走,家人都表示贊同。從此,愚公和家人起早貪黑的挖山。有一個叫智叟的人笑話他,卻遭到愚公的堅定反駁:“我雖然快死了,但是我有兒子,兒子死了,我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總有一天,這兩座大山會被移走的。”愚公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只有堅持不懈,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我們在學習上也是一樣,只有堅持學習,不斷獲取知識,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神話故事,我和媽媽每次讀完一個,既覺得震撼,又頗有感悟。
閱讀課外書是一門極好的功課,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耐心,也對孩子在今后寫作時有很大的幫助,跟孩子在一起閱讀課外書,也是一種樂趣。這不僅可以增強母女這間的深厚的感情。我一定會繼續(xù)保持我和孩子一起閱讀課外書這種好習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好學生,我也相信孩子只要繼續(xù)保持這樣的狀態(tài),在以后學習中一定能取得優(yōu)異的好成績。
《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模版2
課程學習總結
古人云:“讀書不多,畫則不能近于雅;觀理不清,則畫不能規(guī)于正?!泵佬g史是人類知識的一個分支,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學“史”、觀“史”最終的目的是建立有系統(tǒng)思考體系,以便于在我們的專業(yè)中靈活的運用。通過這段時期對中外美術史的學習,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大師們的智慧、思想精神以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意識到藝術的發(fā)展是綿綿不絕的,是傳承發(fā)展的,使我受益匪淺。
回想這學期美術史的課程,在浩瀚的藝術長河中,這些知識如瑰寶一般永遠閃耀著它的光芒。對我而言,學習中美史的時候深深的被中國文化的精深與宏偉所折服。我好奇遠古圖騰的神秘,實用且富有神秘紋樣的彩陶藝術;我驚嘆秦兵馬俑的宏偉氣勢和雄渾博大的美學風貌;我稱贊魏晉南北朝的百家爭鳴文化融合和精致細膩的線條;我佩服大唐盛世藝術題材形式多樣,山水畫的獨立以及鮮明而富有時代特征的民族風格的石窟壁畫;我向往兩宋的樸素灑脫的文人畫和奇特的邊角山水藝術表現形式;我崇尚元清美術多元化發(fā)展及中外美術形式的融合。
說起西方美術,我好像走進到了另一個新天地,與中國美術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在興趣盎然中,喬托的覺醒,波提切利的韻昧,達芬奇的智慧,米開朗基羅的激憤,拉斐爾的優(yōu)雅,喬爾喬內的建樹,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視角,感受布勒格爾的氣質,丟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華托的情調,大衛(wèi)的理想,安格爾的柔美,德拉克羅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著我。另外,西方藝術流派及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華麗激情的巴洛克藝術;古典優(yōu)雅的學院派;充滿生活情趣陽光的荷蘭小畫派;夸張扭曲的折衷主義;真實和諧的寫實主義;抽象豪放的野獸派;具有戲謔和象征意義的超現實主義??
通過此課程的學習,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了解并掌握中西方藝術形式表達不同點并且提高了鑒賞能力。中國畫作浸染幾千年的儒佛道家的神韻,古樸典雅富有詩意;西方畫作充滿人文主義色彩,追求科學寫實。
首先,中西繪畫的差異比較顯著的就是哲學觀念的不同。眾所周知,西方的美術與西方的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中國的美術則潛移默化的受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美術崇尚正氣,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西方美術偏重從科學的角度尋找美的依據,主張個性和意志的自由。西方人考慮問題較為理性,多是側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闡釋;而中國人則“以人為本”,多為感受性和經驗性的評議,多結合對具體作品的品評,進而涉及作者的個性品格。西方美術對于客觀事物的分析與研究是相對透徹的,而中國畫強調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人們通過畫的本身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
另一方面,中國繪畫在創(chuàng)作上重視構思,畫作時“胸有成竹”,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tǒng)一。而西方畫家在造型上卻不拘泥于表面的相似,而講求在循規(guī)蹈矩中突破創(chuàng)新。
其次,題材重點也有不同。西方繪畫最強調的是人,中國傳統(tǒng)繪畫強調“天時,地利,人合”,人物甚至可以甘心淪落為風景的配角。從社會學意義上看,中國美術注重美術本身,自然,社會三者的和諧共處,注重美術的社會價值;西方美術理論更多地強調對作品形式美的自由,強調美術的無利害和非功利性。
當然,繪畫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繪畫的差異。筆,紙,顏料可謂各有各的特色。中國的繪畫,可以在薄薄的紙絹上,勾勒出祖國的大好河山,恢弘而莊重;西方的繪畫,則可以再方寸之間,宛如讓時間停滯一般的精工細做,耐人尋味。
記得看過某個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西方藝術大師畢加索會見國畫大師張大千談論中西方藝術。畢加索說:“在這個世界上談藝術,第一就你們中國人的藝術,第二就是日本人的藝術,但日本人的藝術是源于中國的,還有就是非洲黑人有藝術?!边@話可以看出西方藝術大師對中國藝術的肯定,也體現出中國藝術的地位。還說:“齊白石先生畫的魚,不畫水也感覺到魚在水里游。”其實就是中國畫跟西洋畫本質的差異了,西洋畫強調光的表現,是畫家對光這種因素的主觀和客觀的科學分析,用光影明暗去塑造對象。中國畫強調意境,而意境則已經是純粹的畫家意識中的東西了。中國畫重視空白的運用,有“虛實相生” 的效果。講究意境、神韻;散點透視。如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都有很多差異, 各自的繪畫在藝術形式、表現手段、藝術風格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西方藝術形式多樣化,而中國畫只有扎根于本民族自己的藝術精神土壤中才不會失其本質。這民族藝術精神也正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的,中國繪畫有它自己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魅力。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欣賞,懂得審美,傳承和發(fā)揚中國特色文化。
另外,通過此課程的學習,不僅掌握了大量的史論知識,而且我還總結以下兩點認識:
1. 建立有系統(tǒng)的思考體系,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美術史重要的一點是建立有系統(tǒng)思考體系,以便于將來靈活的運用。光熟識哪一位大師的風格和作品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現代藝術有何幫助。從觀看的對象,研究的對象,欣賞的對象,鑒賞的對象,閱讀的對象中,有些甚至是毫無關系的事物、文化聯系在一起,讓那些零零散散的思緒,交融在一起,融會貫通形成流動的創(chuàng)新的思維從而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2.視覺經驗的累積,對創(chuàng)作的輔助作用
學習美術史讓原本思緒躁動或者漫無頭緒的創(chuàng)作者有了靈感。美術史是有系統(tǒng)的、完整的體系,聯系古今的文化與藝術形態(tài),活用史論知識。比如:我們贊嘆漢代畫像石,魏晉佛教像,少數民族壁畫的偉大的同時,不斷努力地發(fā)掘它們相關的背景條件,了解作品更深層的含義。建立屬于自己史觀體系的目的是為自己在研究或創(chuàng)作時,方便為自己的努力方向定位。我們經常在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看到大量的屬于傳統(tǒng)的特定文化元素,也可以直接說明從傳統(tǒng)中尋求創(chuàng)新路途的現象。
3.美術史教育在當前藝術環(huán)境有著重要作用
當今社會,我們進入全球一體化,中西文化交流頻繁。在藝術方面,美術作品的鑒賞也變得尤為重要起來。外國美術的多樣式、多觀念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有著啟迪作用,當下中國藝術的多維展開的動態(tài)結構和日益豐富的視覺形態(tài)多多少少受到了西方藝術的影響。其次,外國美術多樣化可以促使中國創(chuàng)意產業(yè)、視覺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如西方現代派美術的創(chuàng)新精神及表現手法對中國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及廣告制作等領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要在立足本土的情況下吸取外來優(yōu)秀文化,使本土文化煥發(fā)光彩。我覺得,在社會多元文化發(fā)展下,如何有效地運行開展外國美術鑒賞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結合我自己的專業(yè),我有如下看法:我本科學的是設計,研究生讀的是美術學。 美術學和設計的區(qū)別在于,一個強調裝飾性,另一個更偏向于實用性。原來學過一些設計史,現如今學習了美術史,二者之間彼此聯系彼此依存。人類首先是先有了“裝飾”這一想法,再在此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新穎取代過時形成一個又一個新的設計。在油畫的學習與研究中,從美術史來看,雖然油畫起源于西方,它在中國當代文化生態(tài)中是具有生命力的。如今中國的寫實油畫必須放在美術史的角度來審視,我們不能以重復西方傳統(tǒng)來定位自己的文化,更不能以模仿自然的視覺逼真而失去創(chuàng)作個性。我們應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東西,把美從個別具體事物中解放出來。而現在我們不少學生,受到了填鴨式教育,思想已經被局限了,缺少主觀理解與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只是為了應試。缺乏探索能力。用齊白石老先生的話來說:“學我者死,似我者生?!笨傊囆g還是在于它的原創(chuàng)性。
通過此課程的學習,矯老師有一句話我記得比較深刻:“我們的創(chuàng)作要投入真實的情感,打動別人作品才會引起共鳴。要有自己的風格,才不會平庸?!笔堑模覀冞€需在藝術的長河中不停的探索和鉆研,讓藝術之舟到達真理的彼岸。 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見,有不妥之處,還望老師批評指導。
《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模版3
讀《中外名人故事》有感
最近,我讀了《中外名人故事》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歷史上許多中外名人勵志成才的故事。他們中有許多人出自貧寒的家庭,有的還在幼年時失去了父母,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為了生計,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做過吹鼓手,幫人管理過賬目,甚至還幫人放養(yǎng)過牲畜。安徒生11歲時就獨自一個人去了首都哥本哈根謀生,小小年紀受盡了侮辱和虐待,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都不曾磨滅過他們的遠大志向。逆境之中,他們一直發(fā)奮讀書,從不放棄任何學習機會??鬃訛楹笕肆粝铝宋墨I巨作《論語》,安徒生為全世界的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個難忘的經典童話故事。年幼的李白從老婆婆講述的“鐵杵成針”中,悟出“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從此以后博覽群書,最終成為一代詩仙。
讀完《中外名人故事》這本書后,我感覺到了名人不僅作品好,而且人格、品德、心靈更美好! 。這些科學家的偉大事跡 ,讓我明白只有堅持不懈,永不言棄,才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中外名人故事》中的名人都是靠著勤奮學習而成為名人的,所以我們要學習他們勤奮學習的態(tài)度, 這本書,不僅是名人們的史詩,還是一首首催人奮進的壯歌,伴著這歌聲,在未來的道路上我一定會意氣風發(fā),豪情萬丈。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模版3篇 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中外名人故事》讀后感(5篇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