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年11月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最新3篇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歡迎參閱。
年11月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最新1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50-52頁。
教學目標:
1. 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tǒng)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 使學生聯系具體情境認識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能合理估計一些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限整厘米),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 使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教具:Flash課件,刻度清晰的尺。
學具:學生每人一張練習紙、一把學生尺,每兩人一個學具盒(內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橡皮、方格紙、圖釘、回形針、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統(tǒng)一標準。
1. (電腦顯示)故事情境:珠寶在哪里?
出示黑貓警長圖,認識他嗎?黑貓警長是破案的高手,讓我們一起來跟隨黑貓警長破案。
2. 為什么白貓戰(zhàn)士沒找到珠寶呢?小朋友來分析分析看。(學生分析原因。)
3、說明:
“白貓戰(zhàn)士”腳長,“一只耳”腳短,正是因為它們度量的標準不同,所以同樣走5個腳長,量出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說明:在度量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得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這就是長度單位。
二、統(tǒng)一標準,建立表象。
1. 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一個——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請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實物投影學生尺)瞧,這樣的一段長度就是1厘米。(師剝下1厘米:0-1)
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請下來??匆豢?,1厘米有多長?
2. 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戲: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來,我們就和1厘米來交個朋友,看誰能很快地記住1厘米有多長。(學生操作)
(在黑板上貼出1厘米)你覺得1厘米這個新朋友怎么樣?
說明: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2)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驗證一下。
交流展示。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圖釘的長大約1厘米;食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方格的一條邊大約1厘米等。
3. 用1厘米測量。
橡皮的長度大約有幾個1厘米呢?請小朋友四人小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匯報交流,引出尺子。
三、觀察尺子,認識厘米。
1. 認識尺。
尺是量長度的工具。對比你手中的尺子,它還少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揭示:
A. 數
尺子上有哪些數呢?我們把他們請上來。
B. 刻度
這些長短不一的豎線就叫刻度。0所對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對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 認識1厘米。
(1)請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細觀察,再用鉛筆尖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說明:像這樣,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3. 認識幾厘米。
(1)1厘米我們會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嗎?
(2)你還能在這把尺子上找到幾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說一說。
(3)全班交流。
說明: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四、動手實踐,學會測量。
活動情境:小蟋蟀跳遠比賽。
1. 量幾厘米。
(1)小蟋蟀們至少要跳過幾厘米才能過關呢?(學生動手測量)
(2)展示交流:你從刻度幾量到刻度幾?(刻度0-3。)
(3)想一想: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注意什么?
2. 量大約幾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別跳了幾厘米呢?小朋友來量量看。
(2)認識大約6厘米。
說明:2號和3號的長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們就可以說是“大約6厘米”。
3. 畫幾厘米。
(1)學生畫7厘米的線段。
(2)交流:你從刻度幾畫到了刻度幾?
(3)同桌互相檢驗。
五、鞏固拓展,活化應用。
1. 用斷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斷了,用它還能來量長度嗎?怎么量?
2. 變式練習。
寶盒里的項鏈有多長?你是怎么看的?
3. 學習估測:奇妙的“身體尺”。
六、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1. 回顧:小朋友,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和誰交上了朋友?關于這個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結: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長度是1厘米;還知道有很多物體的長度是大約1厘米。
2. 游戲:眼力大比拼。(學生動手操作)
3. 拓展:在長度單位這個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還有很多成員等著和你交朋友。其實10厘米的長度就是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把10個這樣的長度單位連起來,就又得到一個長度單位。這些長度單位叫什么名字呢?它們有多長呢?和我們今天認識的1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些問題留到以后的數學課上再來研究。
年11月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最新2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邊、角的一些奧秘。
2.引領學生通過畫一畫、拼一拼、轉一轉等活動方式賞玩三角板,演繹圖形與幾何世界中的角、邊、面、體的相關知識。
3. 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數學思維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數學文化魅力,發(fā)現、領悟和欣賞數學的美,從而產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風箏,利用角度問題引出三角板,介紹一副三角板,揭示課題。
二、畫一畫,探索三角板畫出確定度數角的規(guī)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畫出哪些度數的角呢?
學生畫角并匯報,交流畫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細觀察這些角的度數,有什么發(fā)現?
三、拼一拼,發(fā)現三角板中邊的奧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著玩。
2. 兩人合作,用兩塊同樣的三角板相同的邊重合拼圖形。
A. 用兩個含30°角的三角板拼圖形。(六種拼法)
B. 用兩個含45°角的三角板拼圖形。(三種拼法)
比較思考:同樣是兩塊三角板,為什么拼出的種數不同呢?
3. 欣賞資料,了解三角板的產生。
4. 再拼一拼,揭開三角板中邊的奧秘。
5. 四人合作,用四個同樣的三角板拼圖形或圖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學生拼圖。
(2)展示學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圖形有哪些?
B. 點評有創(chuàng)意的圖案,解決相關數學問題。
四、轉一轉,想象三角板旋轉后形成的立體圖形。
(1)讓學生把三角板轉著玩,想象會形成什么立體圖形?
(2)交流匯報不同的旋轉方法,課件演示。
五、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
本課是一節(jié)數學實踐活動課,是根據蘇教版數學教材中有關知識,圍繞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常用的學習工具——三角板進行挖掘和開發(fā)的教學內容。通過賞玩三角板讓學生畫一畫、拼一拼、轉一轉,回顧過去學習中有關幾何圖形的知識,了解三角板的產生及自身有關特點,還力圖挖掘有關數學思考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同時根據2011版數學新課標的精神,著力讓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體會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處有數學,從而產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年11月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最新3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實物操作,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 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能夠比較出角的大小。
3. 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角;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 知道角有大有小,并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題圖)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有哪些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
這些圖形都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其實這里還藏著一位新的圖形朋友,(課件抽象出角)誰知道它們叫什么?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認識角
1.摸一摸,直觀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嗎?在哪里?(學生可能會用手指尖指某一點)老師把這一點畫在黑板上,問:這是角嗎?(不是)那角是什么樣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個小坑、一個小點。)是的,這兒有一個點。
那我們從這一點往這邊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從這個點往這邊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學們,我們摸到的就是角。
(2)剛才我們已經用手摸到了角,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剛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樣。
師:請睜開眼,屏幕上這幾個角以及剛才咱們所摸的角,他們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生:都有一個點和兩條直直的線(課件分別閃爍頂點、邊)。
(3)同學們通過觀察發(fā)現了角的特點,下面老師就依據你們的發(fā)現把屏幕上的角請到黑板上,小朋友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畫。
師示范:首先畫一個點,接著從這一點引出一條線,這條線怎么樣?(直直的)然后再從這一點往另外一個方向再畫一條直直的線。
師:這就是我們數學上的角了,而且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個角,通常我們還會用弧線來給角作上標記。
2.學一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很早以前,數學家們就給角的各個部分起了好聽的名字,我們一起到數學書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訴你周圍的小朋友。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頂點、邊、邊)
師: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師:由一個頂點引出兩條邊就組成了角。
3.辨一辨,鞏固角的特征
師:老師這兒還有幾個圖形,它們是不是角呢?
4.數一數,圖形中的角
師:下面我們來變個魔術,請大家盯住第一個圖形,變!變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幾個角呢?我已經知道其中一個,另外兩個角在哪里?
還有幾個圖形朋友也吵著要來上我們的數學課,他們都說自己的身體上也有角,咱們一起來找一找、數一數。
師:三角形有3個角?四邊形有幾個角?五邊形有?追問:六邊形呢?十邊形呢?是的,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題圖)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創(chuàng)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張圓形紙、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樣利用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活動,小組匯報)
(二)比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師也用小棒擺了兩個角(課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樣?(一個大,一個小。)為什么角2大?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活動的角,怎樣讓它變得更大?(把角的兩邊張開)怎么讓角變得更小?(把角的兩邊合攏)
小結:看來我們要使角變大,只要把角的兩邊張開,要使角變小,只要把角的邊合攏。
2.比較角的大小(觀察法)
老師又做了一個角(出示),請拿出你的活動角,做出一個比它大的角。你確信你這個角比它大嗎?為什么?
做一個比它小的角,你確信你這個角比它小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角的兩邊張開的大,角就大;角的兩邊張開的小,角就小。
師:我們用眼睛看就能比較出大小,這種觀察的方法在數學上經常用到。
3.比較角的大小(重疊法)
做好一個角同桌比比看,誰的角大?確信?有人不太確信(選大小近似的兩個角)。哪個更大呢?(不同意見)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我們確信哪一個角大嗎?
師:當我們用眼睛觀察,難以判斷大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把這兩個角重疊在一起比一比。
4.比較角的大小(邊的長度)
這兒還有兩個角(出示紅、黃角),哪個角大?
(1)老師要幫幫紅角(剪短黃角的邊),這樣紅角就比黃角大了嗎?為什么?
(2)(拉長紅角的邊)這樣呢?
師:看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
(3)(課件出示放大鏡)這樣紅角就比黃角大了嗎?
(4)同學們,你們能幫幫它嗎?
師:這說明角的大小其實只和什么有關系?
5.比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別兩組角的大小,每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讓學生猜測哪個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賞總結,走進生活
回顧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欣賞角(組圖)。
師:關于角的奧秘還有很多,只要你們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那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板書設計
年11月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最新3篇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 一年級數學教師工作總結報告3篇(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師工作總結)
★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年借鑒教案3篇(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完整版)
★ 最新一年級下冊語文暑假作業(yè)答案3篇(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暑假作業(yè)答案)
★ 二年級數學《鈍角和銳角》教案5篇(小學二年級鈍角與銳角的區(qū)別教案)
★ 人教PEP版三年級英語下冊Unit 4單元教案2篇(三年級下冊英語人教版第四單元教案)
★ 大班數學《學習8的加減》教案3篇(幼兒園大班8的加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