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文是熱心網(wǎng)友“al0760”整理的寫字與做人,歡迎參閱。
我常常對自身寫字不好的能力感到沮喪,許多必須漢字的場所都讓我感到難堪。之后我找到了難題的主要原因,年少時用第一本字帖是趙孟頫的《壽春堂記》,字形圓潤、美觀,而弧線較多、曲線較少,力度不足。當時只覺得好看,可沒想到這讓我走入了誤區(qū)。字形軟弱,總是無法樹立起來。之后成為記者后,大部分時間都是左手拿著小訪談本,左手在上面一邊聽一邊紀錄,更沒有什么筆跡,只是一些自己才懂的標記。有一次看到歷史,了解到書法家沈尹默的字本來也欠佳,他與陳獨秀太熟,一天在杭州的一個聚會上,陳公然嘲諷他的字不好,沈憤而摔筷下樓,從此下決心練字,最后出名。我最初也曾多次努力,但總有比寫字更重要的事情令我無法真正“發(fā)憤”。由于如果真的要練字,就必須重新開始臨帖,學習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而這需要時間。奇怪的是,歐、顏、柳、趙,三個硬實一個綿軟,我當初為何偏偏只學了一個趙字呢?我甚至在心中埋怨爸爸無法好好督促,造成今日遺憾。
后來我見到曾國潘提到寫字的道理,他說心里要將柔軟軟筆當作一個堅固的木筷應用,掌握拐角揉面,字形才能棱角分明、有力有勢。因此,我開始選擇《張黑女》、《張猛龍》這樣的硬筆帖來練習,盡管更多是觀看。在辦公桌的一角放這兩本帖,腰酸背疼時打開看兩眼,滿足一下自己的愿望。練字需要有兒童階段的前提,如同小演員走臺步,得用筆頭踏遍字形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條外框。歲月匆匆,我早已不再是兒童,時間好像總是不夠。盡管沒有練就好字,但卻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寫字得先從方形逐漸再轉換到圓形。首先要把構造建立起來,以后再講如何變化。這就像蓋房子,先豎起鋼筋、框架和墻面,最終裝修的部分隨你發(fā)揮。如果一開始就追求圓潤,然后又想要方正,那就像是在一個已裝修好的房子里修改墻體結構,真是舉步維艱,只能推倒重建。然而人生沒有回程票,歲月沒法反轉,怎么可能所有事情都能重新再來呢?只能認輸,等候來世再練好字。
無法補練就的字,是由于擠不出時間,無法靜下來。生活瑣事復雜,我總是在面對各種難題。但在辦公或寫作時,我感悟到一個道理,做人也如寫字,得先方后圓。趙孟頫做為宋朝的大臣,之后又效力于元朝,與文天祥相比,他確實更具方正之氣。人若能很早創(chuàng)建方正的前提,經(jīng)過磨練,修身為學,品德端正,往后自然能獲得更多的造就。如果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就過于圓潤和軟弱,那么在后來的教育中也許無法成才;而如果少年時期有些剛直和莽撞,還可以通過后天的調節(jié)來成材。
寫字與做人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