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蒙古包作文16篇,以供參考。
蒙古包作文1
世界上不有幾個民居是建在草原上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居是可以攜帶組裝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居是擋風(fēng)能力極強,可以讓屋內(nèi)溫暖舒適的呢?
蒙古包歷史悠久,早在匈奴時代就出現(xiàn)了,為了可以在草原上隨意更換軍營,當(dāng)時匈奴便發(fā)明了蒙古包。后來,蒙古族的游牧人便把蒙古包當(dāng)成了家,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放牛放羊,一片草吃完了就帶上蒙古包,尋找另一片長滿青草的草地,蒙古包是用牛車運輸?shù)?,不用花費人力,組裝也很容易。
蒙古包不但歷史悠久,觀形也很獨特。蒙古包外觀呈圓形,頂部為圓錐形,圍墻是圓柱形,四周的墻壁是用160厘米左右的木板,用木條編圍砌蓋,搭建方法也十分簡單。蒙古包搭建好后人們將會在包外包內(nèi)進行裝飾,在四周的墻上掛上鏡框和招貼花,在墻的正中間掛一把弓,并在包內(nèi)鋪上厚厚的羊絨地毯。隨著現(xiàn)代科學(xué)的日新月異,一些現(xiàn)代化的家具電器也“走”進了蒙古包。蒙古包的進口會裝上木門,在內(nèi)外兩側(cè)鋪上厚厚的屏風(fēng),讓蒙古包的保暖性能更上一層樓。蒙古包外的裝飾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裝飾越豪華就越能體現(xiàn)出身份的尊貴。古時的'蒙古可汗的蒙古包外都會插滿紅色或黃色的旗幟,門口會放兩口大鼓或兩把大刀。現(xiàn)在的蒙古族的游牧民則會在門口鋪上一塊地毯,并在蒙古包的頂部插一面黃色的旗幟。
在蒙古汗國時代,可汗的蒙古包可容兩千多人,在民居中,蒙古包就是一個智慧的結(jié)晶,從貴族王室到游牧人經(jīng)歷了幾百年歷史。
蒙古包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讓游牧人民住下去。
蒙古包作文2
蒙古遼闊的草原上,寒風(fēng)呼嘯,大地上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都是蒙古包。
雖然蒙古包沒有徽派建筑有名,也沒有蘇州園林漂亮,但還是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保留了蒙古族的民族傳統(tǒng)。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族人的日常居所,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等牧區(qū)十分流行。一個圓形的.天空,抽油煙機和小門。面向南或東南。古代也有幾個別名,分別是“瓊廬”、“氈帳”、“蒙古包”。
蒙古包是圓形的,有大有小。最大的蒙古包可容納600人左右,最小的蒙古包可容納20人左右。
蒙古包的搭建很簡單。它們通常建在風(fēng)水好、水生植物適宜的地方。根據(jù)蒙古包的大小畫一個圓,然后根據(jù)圓的大小來搭建。蒙古包建成后,人們開始裝飾蒙古包的內(nèi)部。鋪上厚厚的地毯,放上一兩張舒適美觀的小床,四周掛上畫框和各種漂亮的裝飾品?,F(xiàn)在一些電器已經(jīng)進入蒙古包,給蒙古包增添了許多色彩。
蒙古包外觀雖小,但內(nèi)部面積確實很大。它不僅采光條件好,而且不怕風(fēng)雨,冬暖夏涼。
蒙古包沒有徽派建筑有名,也沒有蘇州園林漂亮,但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fēng)格。
蒙古包作文3
中國有很多民族,如滿族、回族、蒙古族還有我們漢族等56個民族。各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都不相同,比如說:江南水鄉(xiāng)、土樓、吊腳樓、蒙古包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蒙古人住的地方,它和我們說的房子用途一樣,只不過它比我們的房子多一個用處,就是方便遷徙,想什么時候拆就什么時候拆,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我們知道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住址,他們靠放牧為生,哪里有草他們就在那兒安家。
蒙古包可通風(fēng)、采光,即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非常適合游牧民族居住。蒙古包的外形像一個巨大的蘑菇一樣,又如來自天上的飛碟一樣,圓錐形的屋頂浮在煙霧中。尤其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事,偌大一個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鋼筋,全以一塊塊布縫在一起的,所以蒙古包就是牧民的家。人坐其中飲酒唱歌,真是花香襲人,奶油飄香,不啻仙宮帝闕。
有一次,爸爸帶我去大草原玩,內(nèi)蒙古人民熱情接待了我們,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馬。我也試著騎上馬,發(fā)現(xiàn)它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我漸漸學(xué)會了騎馬,發(fā)現(xiàn)騎馬真的好簡單。走進蒙古包一看,仿佛就是我們的家,陳設(shè)簡單,席地而坐。屋內(nèi)冬暖夏涼,地上鋪滿毯子真是太舒服了。
啊!真是令人難忘,草原上的蒙古包,真是太美了!
蒙古包作文4
大家都見過蒙古包吧,你們想全面了解它嗎?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蒙古包。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氈包”等。蒙古包在匈奴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是半球形的,四周側(cè)壁分成數(shù)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木條編成網(wǎng)狀,幾塊網(wǎng)連接在一起,圍成球形。上面加上一個錐形的圓頂,就像一個小土坡似的`。帳篷的全身都覆蓋著毛氈,用線索固定,這樣就起到了保暖的作用。西南壁上留一個木框,可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個圓形的天窗,以便通風(fēng)和采光,還可以排放炊煙。如果下雨了,就用毛氈把天窗蓋起來。蒙古包小的可容納20多人,大的能容下好幾百人呢。
蒙古包是蒙古人日常居住的地方。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人終年趕著他們的羊群、牛群、馬群和駱駝尋找有新鮮牧草和水源的地方,所以蒙古包大多是可以隨時拆卸的。把蒙古包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來,又可以在里面居住了,非常方便。
這就是蒙古人的民居,有意思吧!
蒙古包作文5
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又被稱為——刻紙、窗花。
剪紙做工精巧,手法簡單,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透空的感覺和藝術(shù)享受。而剪紙使用的材料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彩紙。過節(jié)時,在家中的窗戶上貼上兩張顏色鮮艷的剪紙,整個家中便多了一份喜氣洋洋。剪紙的圖案還有許多寓意,像“喜鵲登枝”這樣的圖案就是家家戶戶中最常見的。就在20xx年5月20日,剪紙藝術(shù)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今天,我在書上看到了一張惟妙惟肖的剪紙:一位小女孩坐在蒙古包中,十分認(rèn)真地閱讀著一本圖畫書。到底是什么讓她讀地這么著迷呢?我不禁陷入了想象的世界。
這天,天氣晴朗,風(fēng)和日麗。小女孩禁不住大自然的誘惑,從蒙古包中跑出去。與大牛和駿馬玩耍,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她的心情十分愉悅。一會與大牛玩捉迷藏,一會又和駿馬一起在廣闊的`草原上奔跑、嬉戲,一會又撫摸著綿羊順滑的羊毛,還把羊羔抱在懷里仔細(xì)端詳。最后,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原的懷抱里,與大地一起仰望天空……
在迷迷糊糊之間,她隱約聽到有人在喊她:“寧兒,寧兒,回來吃飯啦!”她一下子坐了起來,四周青草隨風(fēng)起伏,已看不到家的摸樣。但寧兒并不擔(dān)心,身為草原的孩子,她是絕不會迷路的。朝著家的方向奔去,不一會就看到了媽媽佇立的身影。媽媽站在蒙古包前焦急的呼喊著。吃過午飯,寧兒開始看書了,每天不學(xué)點知識可不行。坐在蒙古包里,她專心致志地看著一本圖畫書,那上面畫著各種圖案,非常精致。寧兒沉浸在書中的世界中,一臉陶醉。
我想,這幅剪紙便是記錄下寧兒專心致志讀書的樣子,記錄下她對于文學(xué)的熱愛。
蒙古包作文6
暑假里,我去了位于蒙古阿拉善左旗的通湖草原。到了蒙古族的地方,當(dāng)然要住蒙古包啦!
我們一進蒙古大營,就看到了大大小小的蒙古包。它們大小不同,但都是圓的,也都是白色的'。小的蒙古包比較“原始”,是用氈布做的,上面有圖案,很漂亮。氈布的邊緣用磚頭壓住,以免給風(fēng)吹起來。大的蒙古包比較“現(xiàn)代”,是用水泥和磚頭砌成的,圓錐形的包頂上有金色的裝飾物,看上去很威風(fēng)。
我走進我們住的大蒙古包,里面鋪著綠色的地毯,中間有一張紅色的矮方桌,被子、褥子和枕頭都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矮桌兩邊。蒙古包的頂上畫有很多金色的裝飾花紋,中間是一個吊燈。包里還配有電視機、影碟機、雜物柜,還有一個整潔的衛(wèi)生間,比我想象的要先進得多呢!
晚上,該睡覺了,我們一行七人,把褥子橫七豎八地鋪在地上,躺上去硬邦邦的,沒有家里的床睡著舒服。這樣在地上睡覺,我還是第一次呢,感覺新鮮極了!不過,因為玩得太累了,沒多久,我就睡著啦!
甜甜地一覺睡到太陽露出笑臉,??!又是一個清新美麗的早晨!
蒙古包作文7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fēng)呼嘯,大地上處處可見一朵朵“白色的鮮花”,它們就是家喻戶曉的蒙古包。
蒙古包呈圓形,被一只至兩層厚氈覆蓋。,外形看起來雖小,但包內(nèi)面積卻很大。它的架設(shè)十分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地方建設(shè)。先根據(jù)包的大小畫一個圈,然后沿著圓圈將“哈娜”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最后將“哈納”與“烏尼”銜接在一起,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緊,兩三小時就大功告成了。比起建高樓大廈,它建起來要簡單得多。
蒙古包按照哈納的多少區(qū)分大小,通常有個哈納。12個哈納的蒙古包十分罕見,有60多平方米,過去這樣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猶如一座堅固的白城堡,十分壯觀。而在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們帳幕可容2000人呢!
蒙古包作文8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yè)生產(chǎn)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jù)《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墻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nèi)四大結(jié)構(gòu)為:哈那(即蒙古包圍墻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qū)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yuǎn)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xiàn),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cè)壁分成數(shù)塊,每塊高16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qū)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后者以牛車運輸??说茸迥撩裼文?xí)r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fēng)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這就是那有特點的蒙古包!
蒙古包作文9
白云朵朵,藍天有了斑斕;歌聲悠悠,不再寂寥;衣襟飄飄,居住神舟一方;點點蒙古包,增添色彩于草原。蒙古族,以游牧為生,以草原為家。
歷經(jīng)長途跋涉,終從那頭翻山越嶺來到此地。尋找適宜氣候,養(yǎng)育一群牛羊。你也許會問,他們有家嗎?有人答,是蒙古包。風(fēng)很緊,吹舞著道道彩旗;光甚強,照射著一方草地。蒙古包簡易卻堅固,樸素卻絢麗。你,是茫茫草原里的一絲波濤;你,是寂寞途中的一個依靠;你,是整個民族文化的一種標(biāo)志。以你為家,或許不錯。
但又有人提議,游牧人總會換著自己居處,蒙古包太孤獨,不能為家。在荒蕪人煙的草原中,有位牧民拖沓著艱難步履,跟隨這一波牛羊,徒步于此。天遼遼,地廣廣,天地之間,何處為家?牧民把自己的身軀帶在途中,把自己的靈魂獻于牛羊。季節(jié)在變,牧人在游,牛羊在奔。相伴,安詳。也許你和蒙古包都可與牛羊相伴,以牛羊為家,不再孤獨。
牧民伙伴,是牛羊;牧民之家,也是牛羊嗎?細(xì)細(xì)想來,其實不然。牛羊也終會離他而去,當(dāng)只有孤身一人之時,是否意味著,只是有處所可去,卻無家可歸。后來才知,原來草原是牧民永遠(yuǎn)的家。他在奔走,但不過是在草原咫尺之間,身影永歸草原。草原上,如雨的馬蹄,如琴的`歌謠,如夢的畫面。以草原為家,以牛羊為伴,以蒙古包為依靠,牧民恪守本分,奔波一生。他厭過,一生如此反復(fù);但他終熱愛草原,熱愛自己的家。這個家,把蒙古包、牧人、牛羊永遠(yuǎn)牽扯在一起,讓他們遠(yuǎn)離孤獨。
廣袤草原,一人,一歌聲,一群牛羊,一個蒙古包而已。說其單調(diào),也不完全是。說起繁華,也不完全是。其實,這樣剛剛好。寧靜卻不孤獨。這樣,一處居所可以自由穿梭各大草原;這樣,一位牧民可以隨意行走于神圣土地;這樣,一個歌聲可以任意飄蕩在朗爽空氣。
有了草原,有了牛羊。蒙古包,在漂泊,卻不孤獨。
蒙古包作文10
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蒙古族的那達慕、藏族的雪頓節(jié)、苗族的服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要介紹的是蒙古包。
蒙古人在公元七世紀(jì)前住的房都是把獵獲的野獸皮做的皮棚,到公元八世紀(jì)以后,蒙古人脫離皮棚,住進了氈包?!睹晒琶厥贰分蟹Q“斡魯格臺兒”,所說的意思都是指蒙古包。蒙古包從此以后就是蒙古民族傳統(tǒng)的住房,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然小了那么些。但包內(nèi)面積卻非常大,而且包內(nèi)空氣流通、采光條件也好,冬暖夏涼,不怕風(fēng)吹雨打。
蒙古包是圓形的.,由條木緣子,網(wǎng)狀編壁(即哈那)圓形天窗和門的構(gòu)成,外面蓋上氈子,再用毛繩或皮繩加固而成。夏天掀開圍氈通風(fēng),冬天放下圍氈保暖。
搭蓋蒙古包有著嚴(yán)格的次序:首先鋪好地盤,再豎立包門、支撐哈那、系內(nèi)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緣子,鋪蓋內(nèi)層氈、圍哈那氈、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圍好哈那底部圍氈,最后用繩索圍緊加固,就是一頂渾然一體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東南向而設(shè)的,是為了抵御嚴(yán)寒和風(fēng)雪,包含著草原人民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道獨特的民族風(fēng)景線啊!
蒙古包作文11
各位旅客,歡迎來參觀蒙古族——馬背上的民族的居處。蒙古人民常年生活在草原之上,靠放牧為生,一望無際而又綠草茵茵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賴以生存的地方,可在草原之上可供遮風(fēng)擋雨的地方少之又少。那蒙古族人民是如何抵住寒風(fēng)的肆虐呢?他們又是如何在草原之上生活下來的呢?下面請跟著我一探究竟吧!
草原之上并沒有遮風(fēng)擋雨的高樓大廈,蒙古人民無法生存下去。于是,聰明的蒙古族人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在草原上搭建了一種以羊毛氈為主的建筑,名為蒙古包。
在漢語中的蒙古包一詞始于清代,原來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知識文化啊!包這個字滿語里有家,屋的意思,顧名思義,蒙古包便是蒙族人民的家了!蒙古包還有好幾個名字呢!被稱穹廬,氈帳,氈包的都是蒙古包,是不是有一種收納天下四方,五湖四海的英氣之感呢?
現(xiàn)在,蒙古包在游牧民族中很是常見。正如你所見,蒙古包所透出的正義和豪放之感,正如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一般。
你要是有幸到蒙古包里做客,游牧民族必定會擺上奶茶,果條,炒米,手把肉等美食供你品嘗,奶香味十足的茶,透著質(zhì)樸淳時的.感覺;鮮嫩爽口的手把肉,帶著熱情奔放的味道。
在蒙古包內(nèi)坐到實木的板凳上,喝幾口熱騰騰的奶茶,再細(xì)細(xì)觀察起那些美麗而又神秘的圖騰花紋來,更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韻味,這種感覺有些陌生,卻又好像已經(jīng)深深的刻在了你的骨子中,讓你忍不住站起來,大吼幾句,抒發(fā)一下心中的豪邁之感。
如此美妙的人間仙境!
蒙古包作文12
每當(dāng)提到蒙古包,我就想起那次愉快的草原之旅。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天藍藍的,白云一片一片飄在空中,似乎離我們很近,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我和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還有金豆豆姐姐一起來到美麗的大草原。微風(fēng)輕輕吹拂,草原變成了一浪接一浪的茫茫綠海,一望無際,使人心曠神怡。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個個雪蓮花般的蒙古包,恰似大海中的點點白帆。還有那些羊群、馬群和牛群,它們都在悠然自得地吃著青翠欲滴、鮮嫩可口的.青草。
我和金豆豆姐姐興奮地叫著、跑著,不知不覺就來到一座蒙古包前。這蒙古包真像一朵潔白的花裝點在綠色的地毯上,淺紅色的木門敞開著,繡花的布簾向上卷掛,隨時歡迎客人的到來。
主人迎了出來,高興地拍手,示意我們進去。我和金豆豆姐姐迫不及待地沖進蒙古包里。“咦,凳子呢?”金豆豆姐姐問道?!斑@不是嗎?”主人指著炕,笑著說,“客人來了就當(dāng)?shù)首?,晚上就?dāng)床?!蔽覀兒闷娴嘏郎峡?,興奮地蹦了起來。過了一會,主人端來了鮮香的奶茶、誘人的奶酪、令人口水直流的酸奶和餅子,還有冒著熱氣、香氣撲鼻的烤羊肉。我迅速拿起一塊奶酪放進嘴里,不禁感嘆道:“哇,香氣濃郁!”它和我們平時吃的硬硬的奶酪可不一樣,一到嘴里就化開了。我又迫不及待地嘗了嘗烤羊肉,沒有一點膻味!我閉上眼睛,仔細(xì)品味,好像品出了草原的味道。
我們一直玩到傍晚6點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啊,我忘不了美麗的大草原和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更忘不了那神奇的蒙古包!
蒙古包作文13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民居建筑經(jīng)驗。中國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
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寒風(fēng)呼嘯,大堤上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一望無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臺,蒙古族是一個游牧民族,最適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為它的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xiàn),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古稱穹廬,還稱氈帳,帳幕,氈包等,隨著畜牧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這些名稱逐漸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體為圓形凸頂,頂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氈子覆蓋。普通的蒙古包,頂高3。3~5米,圍墻高17米左右,大門朝南或東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徑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則可以容納數(shù)百人。它共有四大結(jié)構(gòu):哈那,天窗,椽子和門。哈那就是蒙古包圍墻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來區(qū)分,通常分為40個,60個,80個,100個和120個。哈那為120個的蒙古包,面積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遠(yuǎn)遠(yuǎn)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壯觀。但是,面積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見。
牧民創(chuàng)造的蒙古包,有著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為固定式與游動式兩種樣式。半農(nóng)半牧區(qū)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圍墻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葦草搭蓋;游牧區(qū)大多使用游動式的蒙古包,一種可拆卸,一種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馱運來遷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車或馬車?yán)\。
蒙古族傳統(tǒng)民居,流行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xí)r也適用蒙古包居住。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開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的至今仍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看啊!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星星點點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揚起的白帆,炊煙裊裊,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
蒙古包作文14
走向蒙古草原,是一望無際的綠色,而在茫茫綠海之中,又點綴著幾朵耀眼的花兒,沒錯,這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yè)生產(chǎn)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能夠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shè)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jù)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圈,然后便能夠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nèi)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nèi)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fēng)吹雨打,非常適合于經(jīng)常轉(zhuǎn)場,放牧民族住和使用。
搭蓋新包后,是要舉行新包宴會的,在新灶是舉火,準(zhǔn)備豐盛的食品,請左鄰右舍來喝茶。來客將禮品呈上后,將哈達拴在墜繩上,有一位年邁的祝頌人,手捧哈達和盛滿鮮奶的.銀碗,高聲吟唱《蒙古包祝詞》。氈包的祝詞各地不同但十分豐富,既有傳統(tǒng)浪漫的部分,也有現(xiàn)實的描述,既有古老歷史的遺恨,也有當(dāng)代新增的部分。有固定的套路,也有即興發(fā)揮,是非常富有藝術(shù)性的。
蒙古草原很美,蒙古包很美,而那兒人與人之間的那段距離更美。
蒙古包作文15
今天導(dǎo)游讓我們晚上住蒙古包。
在我們來到蒙古包之前,它一點也不像我們住的房子。它由圓柱體和圓錐體組成,以木頭為支撐,以布為外壁。雖然簡單,但攜帶方便,適合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蒙古包的.門很矮,我媽打了好幾次頭,正好適合我。
我們住的蒙古包里有兩張床,一個浴室和一個空調(diào)。這是一種新型蒙古包。住進去很舒服。
蒙古包作文16
在各民族的特色民居中,蒙古包是我最喜歡也最熟悉的。
蒙古包有四個主要結(jié)構(gòu),即花壇、天窗、椽子和門。蒙古包按哈納斯數(shù)劃分。最大的是十二個哈納斯,最小的只有四個。十二哈納斯的蒙古包在草原上也很少見,600多平米,看起來像個堡壘。過去,幾十個大蒙古包在一起非常壯觀。
蒙古包雖然外觀很小,但內(nèi)部空間還是很大的,室內(nèi)空氣通風(fēng)良好,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fēng)雨。所以非常適合經(jīng)常在放牧中生活使用的人群。
蒙古包自匈奴時期就出現(xiàn)了,其形制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的外觀是圓形的,頂部是圓錐形的,墻壁是圓柱形的,周圍的側(cè)壁分成幾塊,每塊大約160厘米高,上面覆蓋著木條。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民居,古代稱為瓊廬,是游牧民族為適應(yīng)游牧生活而創(chuàng)造的。這種住宅很容易被改造和游牧。只需要四十頭駱駝就可以運走,打包時間出奇的短。建造一個堅固的蒙古包供人們居住只需要大約二十個小時。
蒙古包外面雕刻著美麗的圖案作為裝飾,這是蒙古人認(rèn)為的吉祥圖案。白色的蒙古包裝飾著藍色的`花朵圖案,以遼闊的草原和廣闊的天空為背景,看起來很美。
美麗草原上的蒙古包是蒙古文化的縮影,珍惜蒙古包就是珍惜蒙古文化。
蒙古包作文16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