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12篇 論語故事讀書筆記,供大家賞析。
《論語》讀書筆記1
《論語》的編輯者不止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人。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被世人視為至理。它以極具典范意義的語言?!墩撜Z》中所記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其中不少對話場景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書中不僅有關(guān)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guān)他的個性氣質(zhì)的傳神刻畫。
《論語》成功描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變,顏回的溫雅賢良,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十分守禮節(jié),連顏回死后,他都還守著禮節(jié),不肯把車子賣掉,可見孔子多么深明大義??!
《論語》是國學經(jīng)典,涉及到人們生活諸多方面,如:如何從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與人交往,堪稱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源泉和寶庫,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邦。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精論,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現(xiàn)。
讓我們慢慢的開始背《經(jīng)典》,從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從世代相傳的經(jīng)典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2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jīng)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
《論語》里的每一句話都很短,可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fā)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并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圣賢之稱的也就僅有孔子了。也許僅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
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可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于這方面,我們應當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wèi)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教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jīng)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可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當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际钦f,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并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guān)系。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今日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往問過教師說:“教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tài)什么樣呢”教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教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nèi)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nèi)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我的內(nèi)心有什么可內(nèi)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边@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
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于一派喧囂之中,可是叩問內(nèi)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yè),于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我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于今日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數(shù),寫出來是數(shù)字的“數(shù)”,也就是過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數(shù)”,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lǐng)導的態(tài)度:對你的上司老板,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里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么對他,他應當對我異常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我在跪著。
你怎樣樣能夠不仰望就是你自我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數(shù)。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lǐng)導,那最終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guān)系。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jīng)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能夠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
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么樣保密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必須好嗎孔子說:“朋友數(shù),斯疏矣?!迸笥岩叩竭@么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么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后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歡樂??傊?,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讀書筆記3
仲尼停息在兩千年前的風波里,他的思想?yún)s成了長明燈。一燈既明,便是希望。萬人壘土,即成河山。——題記
記錄過往的書第存留至今的有許多,而讓人如品嘗般的細細品嘗的佳作卻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戰(zhàn)國數(shù)千年的今天,打開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誨。穿越千年與孔圣人來了場跨世紀談話。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立下高遠的志向,在這六藝訥以仁德之心去實現(xiàn)。初讀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不過后世的人們普遍認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學淺無法觸及。而這其中所蘊念的人道則是教會我們?yōu)樘幦颂幨乐溃灰匀实轮拇?,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間要以君子的品行為準則,要以寬容之心待世人??鬃拥牧攘葦?shù)語蘊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學問。
“禮之用,和為貴?!倍Y樂的運用最恰當?shù)氖呛?,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傳》有云:“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敝袊怨疟惚怀蔀槎Y儀之邦,可見對于人們的重要性。而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件事孔子認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違禮樂,我同意。不過在我看來禮樂在現(xiàn)代社會更像是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而這個規(guī)則就相當于法,觸犯了這條法律的紅線便超越了規(guī)則,這時你便會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禮樂就像是新時代的法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權(quán)利,讓這個社會更和諧。
《論語》讀書筆記4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jīng)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于經(jīng)過神情語態(tài)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鬃邮恰墩撜Z》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僅有關(guān)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述,并且有關(guān)于他的個性氣質(zhì)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鬃右虿氖┙?,對于不一樣的對象,研究其不一樣的素質(zhì)、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景,給予不一樣的教誨。表現(xiàn)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jù)《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一樣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lǐng),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
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贝鹑接校骸奥勊剐兄!币驗椤扒笠餐?,故進之。”這不僅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職責心。
《論語》讀書筆記5
朋友,不知給你上過課的老師們有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yōu)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年過半百的“老教師”?那些啊,和我比起來,可都不如我厲害,你可知道,咱們北京東路小學的孫校長親自來為咱們五(1)班的同學們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同學們穿著整齊地上了車子,前往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們展示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可把我嚇壞了,那么多的語文老師注視著我們。為了使咱們放松心情,孫校長一開始和我們玩起了“猜名字”游戲,大家頓時輕松起來。不久后,我盼望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那響亮的“上課”聲中開始了。這次的內(nèi)容是“走近《論語》”,《論語》我們在晨讀中早就讀過了,但正如孫校長說,溫故才能知新。我們大家在他的帶領(lǐng)下又讀了六條論語,每一條論語,那孔子所說的經(jīng)典語句,在孫校長那一個個幽默生動的小故事里,都有了新的認識,而且不同于以往的體會。不愧是北小的校長啊,上課就是不一樣!我暗暗贊嘆道。
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有些不習慣,手心里全是汗,也不怎么敢舉手,但后來,我在校長那生動活潑的課堂環(huán)境下,敢發(fā)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膽子大起來了,自己手心里的汗也少了許多,輕松多了。這應該就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吧。
學習了這節(jié)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圣人之言;我還有個小小的心愿: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論語》讀書筆記6
孔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本書我已經(jīng)心儀很久了,還就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p>
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就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xù)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就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p>
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就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fā)現(xiàn)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wù)必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fā)現(xiàn);做人,就就應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tài)度來做事,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書筆記7
一本好書就好比一座礦山,只要你不斷地從中挖掘,反復品味,就能受益無窮。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書的作者談話,因為書是作者內(nèi)心所見,所感,所思。而我第一遍閱讀一本書往往沒有什么深刻的體會,但在深入的了解,思考,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片好比天空和海洋一樣讓你寧靜致遠的世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一本站在諸子百家頂峰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政治,人文,禮儀,道德等許多方面,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而這部經(jīng)典之作在當下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論語》,跨越時空的障礙,何其有幸見到了和藹可親的孔子和他那些勤勉好學的弟子。我聽見了孔子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看見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學術(shù)討論,互相交換自己的志向,我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我便向孔子提問說:“怎樣才能做一位君子呢?”孔夫子一縷胡須,呵呵笑道:“君子不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與孔子交談一番后,又看到了他的門生曾子,他一邊走一邊吟誦:“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誦完后微笑著看著我,我猛然醒悟,他是在叫我每天反省自己過錯并加以改正,我謝過曾子,繼續(xù)往前走。不一會兒,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正坐在路邊若有所思,心想此人一定是顏回了。便不由得低吟起孔子的那句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情此景,孔子之言不虛??!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拋諸腦后,只想著去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學養(yǎng),我暗暗記下這一幕,不去打擾顏回。遨游在仁愛的海洋里,我不能自已。
中華泱泱大國,上下歷史5000年,長江,黃河,遼闊中原,孕育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它是《論語》,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積淀;它是《論語》,是華夏璀璨文明的結(jié)晶;它是《論語》,是國家乃至世界的瑰麗寶藏。而《論語》讓我最受用的是它告訴了我生活中許多處人為事的道理:腳踏實地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地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這就是論語的智慧,它像一劑良藥,治愈著我們的心靈,它是一盞明燈,點亮我們勇往直前的道路。
《論語》讀書筆記8
自從200X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紀》全文以來,得到眾多朋友的支持。許多朋友更是參與討論,其中的許多問題也引發(fā)了我進一步的思考。原本沒有計劃再續(xù)寫一些內(nèi)容,但是這段時間與眾多朋友的交流所引發(fā)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以附錄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主要是因為這之中所牽扯的題目可能與“道紀”的論述沒有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而這之中的'內(nèi)容又是“道紀”的延伸。
關(guān)于“道紀”如何來指導生活是經(jīng)常被提及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只要多讀一讀《老子》、《論語》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說的那樣:“孔子思想與絕對光速宇宙觀的符合使我們有了一個完整而豐滿的思想用來替代與絕對時間宇宙觀一起退到歷史背景中的哲學”;“將‘孔老’思想組合在一起,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維之路。在宇宙觀轉(zhuǎn)換的時候,在我們揮手告別哲學的時候,‘孔老’思想使我們有信心走向前方。”但是,通過前面對孔老思想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兩千多年的傳承已經(jīng)將其中的很多思想改變得面目全非了,因此與其回答如何用道紀來指導生活這個問題,不如將《論語》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紀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來,《論語》就可以方便地指導我們的生活了。
學而時習之
雖然在第八章中給出了我對“學而時習之”的理解,但我還是認為有必要在此處重提。作為《論語》的第一句話,它實在是太重要了。對這句話理解的誤差,會直接影響我們對《論語》的整體看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第一章。
這幾句話太過熟悉,特別是前兩句,熟的讓人從來不想其中的含義,習以為常自然地認為完全理解。還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一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思想無關(guān),他們認為一個如此平常的現(xiàn)象,孔子有必要這樣大呼小叫“不亦悅乎”、“不亦樂乎”嗎。但是我們真的理解了嗎?
讓我們試著解釋一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進而采用道紀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體驗加以印證。上小學時,老師將其解釋成:學習而經(jīng)常復習,不是很快樂嗎?不知道你快樂不快樂,反正我不快樂,每次為復習而復習,總會使我打瞌睡。后來我又得到了這樣的解釋:學習而后經(jīng)常實踐不是很快樂嗎?試想,如果你學得一門技藝,而后就不停的實踐,最后你不煩我都煩了,這快樂從何而來呢。起初我以為孔子所說的快樂也許不是我們能夠簡單體會到的,但是讀了幾遍《論語》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孔子在用最為簡單的語言闡述生活、社會中的種種道理,如此一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孔子對生活的體驗同我們有著這么大的差別呢?如果這是因為我們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別,那為什么在讀到后面類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觀點的時候又覺得孔子同我們的體驗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許我們將這個“學而時習之”給誤讀了!這句話位于《論語》的開篇,如此之簡單,簡單到了成為我們學習《論語》的障礙。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對“學而時習之”的解釋,看來主要的問題出在“時”字上面。中關(guān)村圖書大廈里有一面書架擺著眾多版本的《論語》注釋,從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國學的火熱程度,可這眼花繚亂出版物對于一個想挑一本來學習的讀者來說,不能不說是。
一種挑戰(zhàn)。不過這樣的狀況對于我來說到是方便得很,因為可以很快地翻閱不同版本對同一句話的解釋,從而對關(guān)于這句話的認識情況有一個總體了解,而更好的是還不必買任何一本書。于是,我看到了對“學而時習之”總體認識情況。這些解釋通通 將“時”解釋為時時、時常、經(jīng)常,只有一個版本將“時”解釋成時代。如果我們追根循源,最后會追蹤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論語集注》中是這樣寫的:“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心中喜悅?!焙髞淼娜藗儾患铀妓鞯慕邮芰酥祆涞倪@個注解。但如果查《辭源》,“時”具有“時時”這個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說明“學習而后經(jīng)常實踐”的意思,他應該用“常”字,而不是“時”字。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用《論語》來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找一找“時”字出現(xiàn)在《論語》中其他地方所具備的含義。就在同一章,三個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時”字:“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倍莻€時的解釋是時節(jié),時機!如此一來,問題就明了了,這個“學而時習之”的“時”也應該也解釋成時機!由此,它的解釋就變成了:“學習到的東西,在適當?shù)臅r機,被用上了,不是很快樂嗎?”當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理解的時候,其震驚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紀的方法,回顧自己人生中的快樂之事時,都是學習,時機,實踐三者遇到一起時產(chǎn)生的,孔子的人生體驗一霎那間與我們接得如此之近。不僅如此,“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下就變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僅在描述學習,時機,實踐與快樂的關(guān)系,而且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孔子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快樂人生”這一個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題,“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實際上是人生觀。如此一來,它出現(xiàn)在《論語》的最開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來,《論語》給我們的感覺就完全改變了。
孔子告訴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精彩紛呈的快樂人生??鬃硬粌H要闡述快樂人生的主題,而且一語中的,指出人生為何而樂,原來樂在學、時、習的交匯,這三者中的任何一項來得過于容易,都會使快樂大打折扣。學、時、習與快樂之間似乎有某種乘積關(guān)系。在這三者之中,學和習是人主觀可以把握的,而時機不僅要靠天時,還要靠我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即洞察力。但這三者之中“學”是基礎(chǔ),只有具備一定素質(zhì)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時機,付諸實踐。孔子承認在這個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學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強調(diào)“好學”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貫穿《論語》全篇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
我們不僅面臨一個精彩紛呈的快樂人生,還面臨一個色彩斑斕的快樂社會,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前在讀到這個句子的時候,腦子里反映的實際上是“友朋自遠方來”。難怪每當我們接待遠方賓客的時候,喜歡脫口而出的總是這句話,但這恰恰是對這句話的誤讀。同“學而時習之”一樣,“有朋自遠方來”也可以分為三個要素:“有朋”、“遠方”、“來”,三者和一,不亦樂乎?!坝信蟆北硎救松杏兄就篮系娜耍@個“有”字格外重要,也許我們會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顯得格外珍貴。同時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鄰”中的“有”,孔子告訴我們這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遠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遠,才能有個人的空間,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遠”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遠,在信息,通訊發(fā)達的今天,長久不聯(lián)系即是“遠”。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沒有了創(chuàng)造不同領(lǐng)悟的各自不同的環(huán)境,那交流的樂趣也會打折扣。最后的“來”也很重要,來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場合、時機都會給相聚的快樂帶來影響。因此,同“學而時習之”一樣,“有朋”、“遠方”、“來”與快樂之間也存在著某種乘積關(guān)系。而“有朋自遠方來”所帶來的快樂是交流的快樂,是人與人互動的快樂,是快樂社會。因此,出現(xiàn)在《論語》中的這個第二句話是社會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講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為君子是貫穿《論語》的一個主題,而在這里孔子提出了一個簡明扼要的方法去觀察君
子,讓我們馬上有一個對君子感官上的認識。
以人生觀、社會觀、做人為開始的《論語》,就是用這樣簡單的語言展開了我們通常為之困惑一生的問題。因此,“學而時習之”這一段作為《論語》的開篇當之無愧,“學而時習之”這一段有著與“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時哉時哉!
在《道紀》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觀點,那就是“《論語》不僅僅是一部言論集”,我認為《論語》是孔子用對話體來寫的議論文。于是,許多朋友質(zhì)疑我的這種判斷。當然,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從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論語》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編纂而成”這樣的結(jié)論。但是,我想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雖然《論語》最終定稿于諸弟子之手,但是誰又能夠保證,這本書的結(jié)構(gòu)不是孔子在世時就已經(jīng)存在了呢?要搞清這樣的問題實在很傷腦筋,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在歷史問題上兜圈子,如果我們就把《論語》當作一篇邏輯清晰,有明確的前后關(guān)系的議論文來學習,是不是會產(chǎn)生效果呢?這個出現(xiàn)在《論語》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第十章中的言論以討論各式各樣的禮儀為主,除去這最后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種模式。我們可以先試舉幾例,好對這第十章有個初步了解: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在這一章中,孔子的言論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然而,奇怪的是在這一章的最后出現(xiàn)了與上述內(nèi)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一段話: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這段話并不難解,奇怪的是它為什么出現(xiàn)在這里,有什么意義。先看看這段話說了些什么:飛鳥展開翅膀飛了起來,盤旋了一陣就落下集中??鬃诱f:“山梁上的雌雉鳥,時哉時哉!”隨后與子路一起,作了個儀式。這個儀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我們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儀式,只看這段話的整體內(nèi)容就很奇怪,不知道它要說什么。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樣,即使歷來將《論語》看成是言論集,但這言論集中還是將相近的言論放到了一起。其次,這段話所描述的內(nèi)容似乎與思想毫無關(guān)聯(lián),這也與《論語》的決大部分內(nèi)容的風格不相符。倒是有些像日記,記載了莫種奇遇。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為也很怪異,他們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鳥,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時哉時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三次鼻子。要是我遇到了這樣的情景,肯定以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動。 果然,關(guān)于這段話的解釋就變的五花八門了。大部分的解釋認為這是筆誤,將別的地方的言論錯抄在這里,或是根本不應該記錄到《論語》里的奇聞逸事誤記在這里。在我們搞不清含義的時候,就開始懷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況且,孔子不會喜歡記載什么奇聞逸事的,因為《論語》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語:怪、力、亂、神。
再看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里是怎么說的:
野雞站在山崗上面,顯得很神氣,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場的雞籠旁邊,你說它的后
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崗上,就大有鳳凰之象。正如晉代左思的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币环笞匀坏漠嬅妫鲜乔ж饙?,下是長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這就是得時、得位。孔子指著那山崗上美麗的雌雉對子路說:“時哉!時哉!”意思就是說,你看,那只雌雉正在這個時候飛起來,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個好地方,這一幕活動的畫面,影射了人生處世之理??鬃又苡瘟袊刖冗@個時代,救這個世界,救這個歷史文化,但卻深感回天乏術(shù)。他藉著這一幕景致對子路表達這個意思,而不從正面講,好像釋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用語言,就用目前這個事實指示給子路,你要懂得這個,要立足,要站穩(wěn),要站得好,早一點站到你的好位置?!皶r哉!時哉!”要把握時機。子路這時候拱手:“是!”三嗅是子路聽懂以后,恍然領(lǐng)悟而生感嘆的反應。
南懷瑾先生在試圖賦予這段話一些思想意義,但還是沒有解決這段話與第十章其他言論毫不相干的問題,況且將“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解釋成“子路聽懂以后,恍然領(lǐng)悟而生感嘆的反應”也有些牽強。而子路的反應想象上去還是有些怪異。
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這段話,會不會是另一番景象呢?現(xiàn)在,我們假設(shè)《論語》不是一部言論集,而是一部議論文。那么在第十章的全部論述結(jié)束的時候,應該出現(xiàn)的是這一章的結(jié)論,結(jié)論與論述過程在形式上的不統(tǒng)一是很常見的。于是,我們有必要仔細審視一下第十章的內(nèi)容。正象前面講的,這一章中孔子的言論不多,幾乎看不到“子曰”。這一章中的內(nèi)容主要是孔子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從穿衣到吃飯,從走路到睡覺,從上班到休閑,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坐、如何臥,別人送禮應如何回應,遇到了緊急情況如何處理等等,事件具體而且瑣碎。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寢不尸,居不容”這樣的語句就出現(xiàn)在第十章。這與《論語》其他章節(jié)中那些談天論地,談古論今的言論完全不同,就像是孔子在諄諄教導著一群學子,就像是孔子在上一堂行為規(guī)范的課程。于是,我們就找到答案了:這完全是一組關(guān)于人在社會中交流時所需的素質(zhì)教育的課程。如果我們用這第十章的內(nèi)容和現(xiàn)今國際流行的素質(zhì)教育(Liber-Arch)作比較的話,會發(fā)現(xiàn)許多相似之處。如果第十章的內(nèi)容是素質(zhì)教育的課程,那么在第十章結(jié)尾出現(xiàn)的這段話就應該是畢業(yè)典禮了。飛鳥寓意的是即將畢業(yè)的年輕人,盤旋了一陣就落下集中,老師孔子發(fā)表講話:“準備好了的年輕人,學業(yè)已經(jīng)完成,以后就要看你們?nèi)绾伟盐諘r機了!”這里的“時”當然是“學而時習之”的“時”。然后老師孔子和助教子路一齊行禮,以表祝福、勉勵之意。關(guān)鍵的是這個“三嗅”作何解釋,我查了《辭源》,沒有找到“三嗅”,卻找到了“三揖”,《辭源》上說“三揖”是古時候的一種拱手禮,據(jù)此,我推測,“三嗅”也是這樣的拱手禮。于是,我對著鏡子試了一下,發(fā)現(xiàn)作拱手禮時,雙手抱拳恰恰位于鼻子之下。當然,你也可以雙手抱拳舉得高一些,甚至高過頭頂,然而,你馬上可以感覺到,不同的高度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而舉到鼻子之下的拱手禮恰恰反映的是送別的祝福和勉勵。最后,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孔子為什么一定要用飛鳥來寓意即將畢業(yè)的年輕人,搞得后來的人胡亂猜測。前不久,同《與霍金對話——中國自然哲學之于新宇宙學》的作者天河水先生交流對“學而時習之”看法,天河水先生完全同意我對其中“時”字的解釋,并提出了一個佐證:“‘時習’符合《周易》乾卦精神,也就是待時而飛”。而這個待時而飛用在這里,用于解釋“山梁雌雉,時哉時哉!”也非常合適。原來孔子和子路所行的這個“三嗅”之禮,不僅包含了對躊躇滿志的學子的祝福和勉勵,還包含了對待時而飛的青春的禮贊!
通過這樣基于《論語》不是一部言論集假設(shè)的分析,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第十章最后一段話與全篇的關(guān)系。不僅如此,我們還得到了一個副產(chǎn)品。社會上似乎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繁文縟節(jié),限制了人的激情與創(chuàng)造,而大家所認為的那些繁文縟節(jié)基本都出于第十章。現(xiàn)在,我們明白了,這個第十章,原來是一組素質(zhì)教育的課程。而如何使用這里學到的行為規(guī)范,就要看每個人在生活中如何靈活運用了。就像是武功,師傅教的是死招,臨戰(zhàn)操練的是活用。
《論語》的第四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這段話看上去并不難解,原本以為可以一帶而過的,沒料到稍稍停留片刻,深入地想了一下,卻引發(fā)了一連串復雜的思考活動。先看一看對這句話目前流行的解釋:“能以禮讓治國嗎,這有何難;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闭б豢?,這解釋得很合理,沒有什么可以深糾的地方。但我總覺得哪里有些別扭,將譯文和原文對照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別扭的地方是將“何有”解釋成“有何難”了,如果是“有何難”的意思難道孔子不會使用“難”字嗎?顯然不是,《論語》中曾多次出現(xiàn)“難”字。翻一翻眾多的版本,幾乎眾口一詞都是這樣解釋的,再翻看《論語集注》,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解釋也是源于朱熹:“何有,言不難也”。
雖然大家都選擇了朱熹的解釋,但我還是感覺不太對。首先,將“何有”解釋成“有何難”或“不難”,用口語的話講,就是有點兒愣。其次,“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這樣的語氣不太像孔子的風格??鬃又鲝垺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怨天,不尤人”。而按照上面的解釋,“能以禮讓治國嗎,這有何難”好象沒說清楚,沒有說明禮讓治國如何不難。而“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又有些怨天尤人的意思。如果我們認可這樣的解釋,那么這段話所能帶給我們的信息非常少,只有“應該以禮讓治國”這樣一個信息,如此一來,在惜字如金的《論語》里就應該寫成:子曰:“以禮讓為國?!辈粌H如此,“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從邏輯上講也有缺陷,它為什么不說:“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如讓何?”怎樣才能解開這一系列的疑問呢?看來“何有”是個突破口。如果我們先不管前后文,就說這個“何有”,恐怕有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是“哪有?”的意思。采取用《論語》學習《論語》的方法,我們在《論語》里找找其他地方的“何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第七章。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第九章。
從第七章和第九章出現(xiàn)的“何有”來看,它就是“哪有”的意思,連朱熹也在這兩處將“何有”解釋成“哪有” 的意思?,F(xiàn)在將這樣的解釋帶回到我們正在研究的句子里:“能以禮讓治國嗎,哪有?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先不管這段話的意思,上面的解釋從邏輯上講除了“如禮何”翻譯不出來,其他三段是說得通的。于是,我們需要按照這個思路,考慮一下“如禮何”怎么解釋。當然,將“如禮何”解釋成“要禮有何用”是不能帶入我們剛剛做的那個句子里的,況且這樣的解釋似乎也不太準確。如果我們將“如禮何”之中的禮字去掉,就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熟悉的詞:“如何”??瓷先タ鬃拥倪@段話是一個商量的口氣,是提了一個建議。好象問題出在對“如”字的解釋上,但這并不難,只要查一查《新華詞典》,“如”字的第一種解釋是:依照、順從。好了,我們將這樣的解釋帶入:“能以禮讓治國嗎,哪有?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依照禮怎么樣?”這實在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jié)果,難道孔子認為不能以禮讓治國嗎?但不必心急,且看一看它與我們的體驗是否相符。
《論語》讀書筆記9
兩千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書里的內(nèi)容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nèi)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墩撜Z》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是那么芳香令人陶醉!書中的內(nèi)容看上去好像沒有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書中的文字充滿了哲理,我最喜歡的有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經(jīng)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這句話告訴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你被別人誤會了,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在《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引發(fā)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流走的水象征著流逝的時光——一種時光悄悄流走的感慨,一種人生目標要在奮斗中實現(xiàn)的理想,在這一聲嘆息中表現(xiàn)了出來。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普通而又最寶貴、容易被忘記而又最讓人后悔的事的東西。還記得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fā),兩手空空。”我們也許不能讓時間停留或者延長,我們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可以合理利用這些寶貴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
《論語》是孔子一生的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么做人,怎么處事??鬃?,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書筆記10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队阂病罚┰诳鬃涌磥?,一個人要正直,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僅有在仁德的基礎(chǔ)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僅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也就是說,僅有克制自我,讓言行貼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貼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jié)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到達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能夠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我的行為,這樣就能夠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忙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當是自我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我期望到達也幫忙別人到達,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p>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幫忙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chǔ)上,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妒龆罚┘矗褐鞠蛟谟诘溃鶕?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僅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那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短┎罚┘矗涸姼枘軌蛘駣^人的精神,禮節(jié)能夠堅定人的情操,音樂能夠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讀書筆記11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并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xiàn),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zhì)。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在必須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歡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后復習,不僅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lǐng)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齊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齊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歡樂。別人不理解自我,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當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能夠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yǎng)仁德,就能夠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yǎng)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此刻,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進取進取,在各個領(lǐng)域,都發(fā)揮著進取的作用。
《論語》讀書筆記12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鬃樱?,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chuàng)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nèi)绾巫鋈?。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jīng)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nèi)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nèi)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jīng)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yè)。我在做作業(yè)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fā)現(xiàn)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nèi)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書筆記12篇 論語故事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六左右3篇 《老人與?!纷x書筆記主要內(nèi)容
★ 關(guān)于《傅雷家書》讀書筆記6篇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摘錄式
★ 關(guān)于讀書筆記作文3篇(寫關(guān)于讀書筆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