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篇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思維導圖,供大家閱讀。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大家初次看到時會覺得溝通怎么會和“暴力”扯上關系呢?初次接觸這本書,是我的閨蜜、大學老師隆重推薦給我的。她告訴我能從本書中找到人與人之間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時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和父母的溝通問題以及我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自身改變,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悅,讓生活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閱讀起來。
本書的作者和創(chuàng)始人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滿暴力的生活環(huán)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讓人們互相傷害,以及什么樣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決。這個愿望引起他對臨床心理學的興趣。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了該專業(yè)的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卡爾·羅杰斯。1963年,他創(chuàng)立了非暴力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層面和各種環(huán)境中,幫助預防和解決學校、家庭、商業(yè)、醫(yī)院、監(jiān)獄等環(huán)境中的矛盾與沖突。20xx年,盧森堡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fā)的和平之橋獎。
書中說到的暴力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狹義的概念,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出于對生命的愛而希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從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長。
本書提到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有愛、表達、感受、傾聽、感激等關鍵詞代表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精髓,通過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和指責的模式,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的處事方式,讓我們的內心逐漸變得平和,積極的行動,重獲生活的熱情。
通過看這本書,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開了我和家人的距離,不擅長的表達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書中的精髓,改變自己與家人、同事和朋友間的溝通方式,真正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享受和諧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圍,能夠讓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處處充滿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種樂趣。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2
作為一名教師,溝通,我一直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論對于師生關系還是孩子們對于本學科的喜愛程度都是有許多益處的??墒窃撊绾螠贤?,要通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但當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溝通是可以學會并運用的。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shù)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比如:你為什么不好好學習?你為什么不做作業(yè)?你上課為什么總是說話?你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干什么?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么,我們發(fā)現(xiàn)了問題該怎么解決呢?從說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于青春期的兒子房間里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說話:我看到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后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么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說話怎么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說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我們有時難免會批評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言語互相傷害,我們便可以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什么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們感覺孩子不重視我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抵觸;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自己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們知道學生只是個孩子,所以覺得很著急希望能做點什么幫助他們。到這里我們可能就會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會順暢很多。
這本書并不是教人如何說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3
感覺這是一本“How too”的書,講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講授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列舉了許多客觀、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掌握,是提高溝通能力的好工具。個人感覺要用好這個工具,除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知識點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高素質,健康的人格。人從小到大,在肉體發(fā)育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充實,從幼兒一門心思尋好東西吃,到少年時想辦法滿足種種幻想,再到成年時想辦法得到各種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里,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設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談事情,是一種享受,哪怕意見相左,也不留遺憾,如果與一個品行敗壞、聲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心平氣和的交談。說到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種技巧,像一把鋒利的劍,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氣,大膽運用。善意的、有誠意的溝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過試著理解別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運用語言藝術的典范,在思維層面教了我們方法。剩下的,就看我們敢不敢用,怎樣去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實事求是”,放到這里也是如此。本書的作者是西方人,讀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民族,有著更多的溝通方式與技巧,如何將“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很好(這里不用完美,難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塊呢?必須要大膽的運用。我們的溝通習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多時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單方面的表達自我的感受“我這是為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沒良心了“等等,按書中的觀點,這都是語言暴力的范圍,但往往表達者并不認為自己這樣說有什么不妥,這應該都是溝通方法不科學的表現(xiàn)。
三、看效果,不斷改進。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靈活運用,將此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不斷改進。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別人提反對意見,有的好絮叨,老是說不到重點,自己還埋怨別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一定不能僅讓知識停留在紙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而是要靈活運用,不斷改進。真正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張口就來,伸手就有。
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
書中第十章說到“充分表達憤怒”。我想憤怒也是我們常有的情緒之一,以往我們有了憤怒的情緒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這個憤怒情緒發(fā)泄出來,卻忘了應該怎樣表達出來。
書中給我們了四個步驟: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前兩個步驟我們很容易做到,后面兩個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們會因為憤怒而沖昏了頭腦,沒有及時的追根溯源。沒關系當我們學習了這四個步驟后,我們要學會先傾聽他人,然后給自己時間,用足夠的耐心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沒關系,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可以把節(jié)奏放慢些,在說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么也不說。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xiàn)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關于愛自己,我想這個詞在一年前還離我很遙遠,那個時候的我就像一個整日圍著孩子、圍著老公、圍著家打轉的黃臉婆,甚至于連黃臉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鄰居的爺爺奶奶,甚至是老爺爺老奶奶。那個時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里迷失了自己??赡苡械娜藭f你別矯情了,哪有人會在家里迷失自己的?我想說家往往是最讓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個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后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后是自己。人一旦角色發(fā)生了轉變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媽媽做了媽媽以后,就只記住了媽媽這一個角色,當然也只扮演了這一個角色。當我整日陷在對現(xiàn)狀的痛苦和煎熬時,我沒有辦法好好愛我的孩子,更沒有辦法和丈夫好好交流。于是,我讓自己停下來,靜下來,想想清楚。在靜下來的時間里,我發(fā)現(xiàn)我沒有了自己,我愛孩子,愛父母,愛丈夫,卻唯獨沒有一丁點的愛自己,我把自己丟了,不知道體會自己的感受,也不屑于表達自己。當然我是自己有覺醒后找回來自己,或者說做回了自己。有些時候可能是別人對你的一些評價引發(fā)的,那么我想我們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來,靜一靜……體會一下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并真誠的表達。
我想如果我們學會了如何培育對自己的愛,那么我們也會帶著這份愛去愛孩子,愛家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犯錯,沒關系,允許自己犯錯,誰不是在一次次犯錯中學會了成長。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并且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一定會培育好對自己的愛。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5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于惡語相向、爆發(fā)激烈沖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后了。
在教育部頒布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yè)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為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為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說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為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里丟了鑰匙、卻因為光線比公園里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于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zhí)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系。但實際并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fā)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fā)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yōu)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半[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沖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6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寫的一本教人溝通技術的心理學著作,書名來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圣雄甘地的孫子為本書作了序。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
1、描述一個事實;
2、說明自己的感受;
3、解釋原因;
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對方傳遞信息。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信息。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而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了如何區(qū)分事實和評論,并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上驳腵是這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qū)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并說明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這個詞匯表挺有用的,說實話,感受和想法的區(qū)別不像事實與評論的區(qū)別那么大,書中的練習我錯了好幾個。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說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里要區(qū)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qū)別,同樣后面也附了練習題。為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信息。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非暴力溝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但作者用更多的篇幅介紹了不用強制力的好處。
作者在書的最后三章講了非暴力溝通的不同用法,甚至解決是做職業(yè)女性還是家庭婦女的矛盾,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用來治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感謝,分三步:1、描述事實;2、滿足了我什么需求;3、我的心情如何。
本書是一個教人溝通技巧的方法論方法,我在與我的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用了這個方法,我覺得很有效果,我會持續(xù)使用這個方法,以提高我的溝通能力。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7
每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溝通方式,但《非暴力溝通》絕不只是一本提高語言修養(yǎng)的書?;蛟S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惱,為什么大家總是不懂我呢?為什么我們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時,我建議你要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以及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們的言語是否給別人帶來傷害?這本書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們內心的和諧、自我理解、改善關系。
美國著名作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蘊含著人與人之間語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簡潔,勾勒出我閱讀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在腦海中構造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非暴力溝通時刻提醒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非暴力溝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產生的來源,為什么我們和別人對話的時候容易產生暴力的狀況?并且提供很多解決方案,實際上此書還可以當作改善國家政治摩擦的潤滑劑,有時候雙方在點燃戰(zhàn)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靜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嘗試站在彼此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尋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著解決紛爭,相信我們采取的這種溝通方式定能改變著當下乃至未來的局勢。
非暴力溝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并根據(jù)自己的個人風格及文化環(huán)境做出調整,它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樣的字眼進行交流。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1、描述一個事實;2、說明自己的感受;3、解釋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對方傳遞信息。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信息。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如何區(qū)分事實和評論,并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上驳氖沁@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qū)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并說明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說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里要區(qū)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qū)別。為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信息。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非暴力溝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對于本書的閱讀,我受益匪淺!(楊宇庭)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8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chuàng)作的一本書,希望通過非暴力溝通,讓世界各地無數(shù)的人們獲得愛、和諧和幸福,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非暴力溝通,了解那些不經意間的傷害,從而把握語言的技巧,當?shù)谝淮谓佑|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溝通,它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愛—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經意的話語,而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我們往往卻不知,不明白為什么兩人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疏離,也不明白為什么會感到越來越陌生。正是因為這些作者出于某種原因,經過不斷的體驗人生,從而找到一種溝通方法,采用這種方法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魯?shù)貙Υ撕妥约旱母惺芎托枰嘀x愛與理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生活更加美滿,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含義。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其實,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某種語言和表達方式,所以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就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往往就忽視了別人的感受,一直不經意的話語,從口脫出不計任何后果,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卻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同樣的,當我們沒有得到滿足時,也常常會表現(xiàn)出消極的態(tài)度,常常伴有憤怒,冷漠等等,同時在我們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卻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想法,常常選擇逃避或者急進的方法來表現(xiàn)自己內心的不滿,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從而使兩個人之間越走越遠。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去思考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冷靜下來,我們不妨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書中說到,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主要有四個,即觀察、體會、感受、請求,每一點都清楚的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就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善于體會和表達感受,是溝通更為順暢;學會表達自己的請求,只有你說出來,別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從而滿足你。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間的美好,反之,當你去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將是一片灰暗,當你不如意時,不妨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去體會。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9
《非暴力溝通》,溝通話題的經典著作,非常經典,也很震撼人心。近期拜讀的《關鍵對話》、《可復制的溝通》、《高效演講》等書籍很多內容都來源于此書籍,可見這本書影響之深遠。說實話,這本書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期間的很多篇幅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帶而過,后期有機會再仔細認真讀一遍,相信會有更深切的理解。
現(xiàn)將本書的脈絡和主要內容進行整理
第一部分:非暴力溝通的本質
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溝通,倡導用自然流露出的愛進行溝通;盡管人們之間的愛經常就會被道德評判、比較、強人所難、回避責任等因素蒙蔽,但是我們依舊要相信愛,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第二部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非暴力溝通主要包括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書中對以上要素進行了重點描述,并列舉了非常詳盡的例子。
區(qū)分觀察與評論:對應《關鍵對話》和《可復制的溝通力》中的陳述事實部分,因為不加評論的觀察最能夠引起人的注意,而不致被人反感。
感受:要明確表達出自身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對應于《關鍵對話》中的幫助他人擺脫困境那一節(jié)
需要:需要即是感受的根源,人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受,就是人們有各種各樣的需要。在與人溝通時,要分辨出感受背后的真實需要。
請求:要提出具體的可以實施的要求,便于他人更好的理解?!犊蓮椭频臏贤Α分袑Υ艘蔡岢鲞^觀點。
第三部分:技巧和應用
非暴力溝通中的技巧包括:傾聽,應用主要在:愛護自己和充分表達情緒
傾聽是很重要的技能,人們在吐槽聊天時并不是為了得到建議,只是需要一個傾聽的人,要注意傾聽的作用
非暴力溝通可以培育對自己的愛,表現(xiàn)不完美時,我們和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看清個人成長方向;評價自己時,我們可以看清自己的需要,讓愛引導我們學習和成長,讓愛引導我們去擁抱生活。
當要表達憤怒時,先停下來-想象為什么生氣-體會自己的需要-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如果溝通不能進行,那我們就可以采取必要的強制措施,遠離溝通(非懲罰),仔細分析雙方的需要,冷靜下來后再溝通。
當表達贊美時,包含以下三個部分:對方做了什么讓我得到了改善?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滿足?我么的心情怎么樣
以上就是《非暴力溝通》的脈絡框架,整體還是以這樣的一個邏輯框架:
什么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的組成要素?-怎樣運用非暴力溝通
很經典的一本書,后期將會繼續(xù)拜讀,加油!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
在老師的推薦下,通過閑暇時間閱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極度敏銳又極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過盧森堡博士獨創(chuàng)的溝通交流模式,結合我的個人班級管理經驗,深感認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觀察和感受談下看法。日常班級管理中,通過相互間的溝通,師生得以意見交流、才可以聯(lián)絡感情、化解誤會、團結班級中的力量,進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發(fā)揮潛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在森堡博士看來,有四個原因使我們的日常交流,容易演變成暴力行為,這四個原因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這就提醒我們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觀察,客觀地說出觀察到的事實。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重點是區(qū)分“觀察”與“評論”,平時在表達我們對于學生的觀察時,會不自主的帶有評論性的詞匯。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學生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清楚地向學生表達感受,從而是溝通交流變得順暢。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想要了解一個學生的感受不容易,這常常是一個很艱苦的探索過程,中間還會有曲折。因此,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即使有較大的把握,話也不要說得太滿,而一旦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就立刻調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執(zhí)。有時候種種證據(jù)都能證明確實是這么回事,事后卻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么回事,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多次。世界是復雜的,學生的心靈是復雜的,萬不可簡單從事。這也說明了做研究型教師的困難。你想研究問題,實際上就是給自己增添了問題,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橫豎就這一套辦法應對,反而比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顯。學校里研究型教師較少,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堅持下去,幾年以后就看出與其他老師的差別來了,不是眼前“業(yè)績”的差別,而是素質的差別。
我認為非暴力溝通給我們德育工作者的啟發(fā)是: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學生都有其獨立的人格,作為班主任要傾向于傾聽,培育對學生的尊重與愛,使師生情意相通,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
這是一篇遲到了兩天的心得,在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溝通》的第十章,這之后我的腦子里一直在回憶,在思考,為什么人會用語言或者行為暴力來解決問題,發(fā)泄情緒?在一個人出于情緒的邊緣時,什么才會遏制這種暴躁?暴力的情緒發(fā)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記得提到一個人之所以會用暴力解決情緒問題是因為,發(fā)生事情之后總是從別人身上尋找原因,不去關心自己的內心需要。我忽然想起來,在家庭環(huán)境中,暴力的溝通對個人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過去的半年,我們不大不小,置辦了一套小房子,買了一輛低端車,而在這段時間我在忙著事業(yè)編考試,老公工作并不穩(wěn)定,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處處要錢,經濟可想而知。這半年我們的信用卡幾乎因為車貸,學費,裝修……等等經濟原因造成欠款好幾萬的現(xiàn)狀。我們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萬早就讓我們活得壓力山大,不堪重負了,我們倆更是處于崩潰的邊緣。后來,因為這些壓力老公情緒很大,稍不順心就會吼,我本來就是一直壓抑的狀態(tài),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氣,于是我們經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邊,他也不考慮這些后果。我生氣就是因為他不關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場合的說摔就摔,說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發(fā)了,在他過年返回公司的時候,我要求離婚,不讓他走了,孩子我留給他,他只要不認錯,我就把孩子扔給他媽媽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覺得你厲害,我也不是一個沒用的人,只要他出門一步,我也出門,直到他認識到,自己的暴脾氣對我造成的傷害,以及這個家這個孩子失去媽媽之后他幾乎一無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兒,孩子哭,拉著媽媽不讓媽媽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這么做,她爸爸永遠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媽媽這輩子就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們倆動不動吵架影響她更深刻。與其讓這些痛無限的綿延不如讓他此時就完全暴露。
這種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閨女聽到一首歌歌詞中有一句“爸爸和媽媽我們從來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間告訴我,“媽媽,你聽到了嗎?人家爸爸媽媽從來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個五歲的孩子,腦子里總是裝著當時爸爸媽媽吵架的畫面,這是有多殘忍。
讀了第十章,我內心不是考慮我每次情緒不佳時我的感受,而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的感受,無緣無故卻要為你的不開心買單,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內心一直恐懼和不安。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篇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思維導圖相關文章:
★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優(yōu)秀書評3篇 非暴力溝通10章讀后感
★ 2022年關于非暴力溝通的讀后感3篇 非暴力溝通5讀后感
★ 關于通用《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3篇(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