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追風箏的人高質(zhì)量讀后感3篇(《追風箏的人》讀后感悟),供大家閱讀。
追風箏的人高質(zhì)量讀后感1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沒有用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后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jié)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于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沖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嘩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jié)局并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高質(zhì)量讀后感2
阿米爾天生性格溫和,或者叫怯懦,同時內(nèi)心因為父親的若即若離而心生卑怯與自私,與哈桑一起長大,充滿了兄弟情誼,但是阿米爾一直不愿意承認這種感情,在對待哈桑的感情上充滿了矛盾,一方面,內(nèi)心深深的喜愛并感激這位一直陪伴并守護他長大的小兄弟,一面因為身份地位而排斥著這種感情,并且因為父親的原因而對哈桑產(chǎn)生了某種妒忌之情。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在他看見哈桑受辱時他選擇了沉默,因為愧疚他選擇了疏遠哈桑,再到后面因為無法忍受內(nèi)心羞愧的煎熬,他甚至不惜去誣陷哈桑并趕走他們。這些都是作者所說的地獄,一步一步阿米爾讓自己的內(nèi)心走向了地獄一直沒有陽光,即使到了美國,娶了心目中的女神,而女神的不完美作為一個阿富汗人他居然也容忍了下來是因為他認為自己也是一個不完美甚至可恥的人。他一直這么活著到了38歲,內(nèi)心一直煎熬著,一直沒有被救贖,直到。。。
直到少年時最好的導師拉辛漢的即將離世前的告白,這里有一個重新成為好人的路,他踏上了回阿富汗的路,知道了哈桑已經(jīng)去世了,并且哈桑是父親私生子的震驚消息,找遺留的侄子最開始是他對拉辛漢的承諾,為了救侄子差點被打死的瘋狂,已經(jīng)再到最后侄子自殺,他在醫(yī)院近乎瘋狂的舉動讓他的內(nèi)心發(fā)生了真正的轉(zhuǎn)折,在一個人的38歲,終于去承擔去付出去勇敢,他終于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熟的人,真心有愛的人,完整的人,而這個過程是艱辛的是痛苦的,有的人選擇終身逃避讓自己永墜地獄而有些人通過救贖重獲新生,這完全在你的一念之間,成佛或是成魔。
追風箏的人高質(zhì)量讀后感3
當很多人都在推薦這本書時候我就很好奇這本書寫的是什么,為什么那么多人推薦。追風箏的人,代表著什么意思呢?帶著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
追風箏的人,我終于明白了追風箏的人是什么意思了。雖然譯后記里寫到: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但我更愿意簡單的認為,追風箏的人指的就是哈桑,那個陪他一起成長一起放風箏,每次為他追到風箏,在他奪冠那次不惜受辱都要保護那個藍風箏的哈桑,那個被他背叛的哈桑。風箏,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也是最痛的回憶。
索拉博自殺的那一段,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流。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這么小的小孩子要承受這么多的痛苦,為什么!僅僅只是因為他是哈扎拉人?所以他的父母就要被當眾擊殺,所以他就要被凌辱,所以他就要被像個玩偶一樣在音樂響起的時候必須跳著那滑稽的舞蹈?最近去了一趟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屠殺讓我想起來塔利班對哈扎拉人的屠殺。以前都說愛國愛國,民族振興,并沒有什么太強烈的感覺,感覺那離自己很遠,但這一次民族強大的信念第一次那么沉重的擊打著我的心靈。對民族信念的麻木終有一天會讓南京大屠殺重演,或者出現(xiàn)像塔利班對哈扎拉人的屠殺。我們不管在哪,不管變成一個多么優(yōu)秀或多么糟糕的人,我們都代表著我們血液里流淌的民族。如果這個民族代表著懦弱,無能,我們每個人都是逃脫不了這種聲音。所以所有的華人,無論在哪里,都會為這個民族的強大努力著,因為他們也是這個民族的一部分,他們也許不是中國籍,但也改變不了他們是中國人的事實。
全書都寫的很壓抑,很沉重,唯獨與索拉雅的愛情是那么的讓人贊許。美妙的一見終情,結(jié)婚前的坦陳與包容,婚后無子也堅守的婚姻,已經(jīng)完全不是阿富汗人的作風,也自由了,也幸福了。雖然有些人說作者在后面有著濃濃的拜美情緒,但面對自由和平的美國和槍彈尸體的阿富汗,我想,作者并不是在拜美,只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希望阿富汗的天空能再飄著那么多自由的風箏,讓他重新回到那個記憶中的故鄉(xiāng)。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他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高質(zhì)量讀后感3篇(《追風箏的人》讀后感悟)相關文章:
★ 追風箏的人優(yōu)秀讀后感寒假學生大全6篇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優(yōu)秀7篇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