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藝術的故事讀后感范文3篇(藝術的故事摘抄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范文1
《藝術的故事》是貢布里希爵士編的,書中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20世紀前半葉的實驗藝術發(fā)展歷程。里面的內容很多,繪畫、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藝術史類的著作,六七百頁厚的書籍細看下來多少是需要些勇氣的。還好本書通俗易懂,簡明曉暢的語言就能表達嚴肅的題目。與一般美術史不同,這本書既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難懂的“主義”來概括美術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問題情境”。貢布里希認為藝術的發(fā)展是在藝術家不斷解決由社會和藝術傳統(tǒng)自身所提出的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在導論中,他就駭人聽聞地說:“現(xiàn)實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碑斎?,當我們大致讀過他所講述的歷史,再看到他說藝術的故事是“各種傳統(tǒng)不斷迂回,不斷改變的故事”時,就會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眾已經(jīng)安于一種觀念,認為藝術家就應該創(chuàng)作藝術,跟鞋匠制作靴子沒有多大差別。這種觀念等于說,一個藝術家應該創(chuàng)作他曾看見過被標名為藝術的那種繪畫或雕塑。人們能夠理解這個含糊的要求,但是遺憾,那正是藝術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已經(jīng)做過的東西不再出現(xiàn)任何問題,也就沒有任何任務能夠激發(fā)藝術家的干勁。但是批評家和“博學之士”有時也有類似的誤解之過。
實際上根本沒有藝術其物。只有藝術家,他們是男男女女,具有絕佳的天資,善于平衡形狀和色彩以達到“合適”的效果;更難得的是,他們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絕不肯在半途止步,時刻準備放棄所有省事的效果,放棄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經(jīng)歷誠實的工作中的辛勞和痛苦。
貢布里希的講述完美而親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藝術理論被以通俗的方式敘述出來,作為例子的藝術品的選用真的很合適。讀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較好的互動。他所要闡釋的是人們不是為了響應某種潛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變傳統(tǒng),而是情境的改變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說到具有強烈世俗傾向的荷蘭繪畫,他認為是由于經(jīng)過了宗教改革,從而使新教統(tǒng)治區(qū)內的藝術家已經(jīng)沒有什么自由再畫祭壇畫了。無論哪種社會,貢布里希所關心的是藝術家所面臨的“問題情境”。不是一個統(tǒng)攝一切的“時代精神”,而是許許多多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吸引著藝術家奉獻他們的才智與精力。我們應當感激各個時代的藝術家,正是靠他們的辛勤勞作,解決了審美領域中那些潛在的問題而匯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藝術世界。
讀完了這么厚厚的一本書,看了上萬言的東西,露出的卻只是冰山一角。越學習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我看到了自己的嚴重不足,整個人不像以前那么浮躁了,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端囆g的故事》不僅教給人們欣賞藝術,它還讓人們欣賞了知識和智慧的魅力。這本書非常值得深入一讀。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范文2
接觸《藝術的故事》這本書是挺意外的,因為研究生考試開始選的學校參考書目就有這本書??粗翱傆X得像在應付考試,細讀下來卻對這本書有了些許敬意。
《藝術的故事》是貢布里希爵士編著的,書中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20世紀前半葉的實驗藝術發(fā)展歷程。里面的內容很多,繪畫、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藝術史類的著作,六七百頁厚的書籍細看下來多少是需要些勇氣的。還好本書通俗易懂,簡明曉暢的語言就能表達嚴肅的題目。在這里若讓我概述一下每一個章節(jié)多少顯得有些不合實際。因此,我更愿意來總結一下諸如“透視的發(fā)現(xiàn)和在繪畫中的應用”這樣一個小的脈絡。
“透視”這個詞在我們看來并不陌生。甚至我們第一天學習美術畫個正方體老師們就會給我們講透視??赡茉诮裉斓娜丝磥?,利用透視營造真實的空間顯得那么司空見慣,可在這些東西剛被發(fā)現(xiàn)時當時的人們該是多么驚愕啊!
《藝術的故事》這本書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過透視問題。我大概有這樣一個脈絡,透視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經(jīng)過了4個階段。
一,短縮法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
透視在沒有被明確的提出之前被稱為短縮法。最初發(fā)現(xiàn)短縮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個希臘花瓶上。畫的是辭行出征的戰(zhàn)士,右腳仍然是繼承了古埃及的“保險”畫法,但是左腳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透視短縮了。我們看到5個腳趾好像一排五個小圓圈。也許這么小的一個發(fā)現(xiàn)不值得我們這么興奮,但實際上這意味著古老的藝術已經(jīng)死亡而被埋葬了。后來的希臘化時期和拜占庭時期的畫中也出現(xiàn)過短縮法。當時的藝術家是把遠處的東西畫的很小,近處的東西畫的很大。可是遠處的物體有規(guī)律的縮小這條法則在古典文化時期還沒有被采用。
二、短縮法再次被重視
喬托所畫的《“信德”的擬人形象》中,我們看到了手臂的短縮法,臉部和頸部的明暗造型,流動的衣褶中深深的陰影。像這樣的東西已經(jīng)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畫了。喬托重新發(fā)現(xiàn)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錯覺的藝術。
三、透視法的提出和應用
到了15世紀初期,布魯內萊斯基發(fā)現(xiàn)了“透視法”。我們已經(jīng)看到,盡管希臘人通曉短縮法、希臘化時期的畫家精于造成景深的錯覺感,但是連他們也不知道物體在離開我們遠去時體積看起來縮小是遵循什么數(shù)學法則。馬薩喬迅速掌握了這種透視手段并體現(xiàn)在畫中。在他的《三位一體以及圣母、圣約翰和供養(yǎng)人》這幅壁畫中,墻面好像被鑿了一個洞。通過洞口人們可以窺視到里面的一座布魯內萊斯基風格的新型葬儀禮拜堂。
到了15世紀后期,安杰利科修士的一幅《圣母領報》中,我們立刻可以看出透視技藝對他來說毫無困難。烏切洛更是全神貫注于透視研究之中。通過他所熱愛的透視技藝試圖構成一個真實的舞臺,使他的人物在那個舞臺上有立體感、有真實感。雖然烏切洛還沒有學會怎樣使用光線、明暗和大氣來修潤嚴格透視畫法的刺目的輪廓。但他也體驗到了透視法給他帶來的新奇效果。
四、透視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曼泰尼亞沿著馬薩喬的路子走了下去。他的人物像馬薩喬的人物那樣動人,那樣有雕塑感。曼泰尼亞意在使用透視法創(chuàng)造一個舞臺,使他的人物好像立體實物一樣站在上面活動。他好像一個高明的舞臺監(jiān)督那樣,布列人物來表達這一瞬間的意義和事件的過程。
當然,對透視的探索仍在繼續(xù),只是藝術家遇到的問題更多的體現(xiàn)在其它方面了?!端囆g的故事》這本書中涉及較少。希望以后能看更多的書籍,進一步總結透視發(fā)展的脈絡。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范文3
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很多藝術類的書,其中有一本叫《藝術的故事》,這本書很強大,被譽為藝術中的圣經(jīng)。據(jù)說它被譯成30種文字。把成千上萬的人引入了藝術的殿堂。作者貢布里希是當代最有洞見的美術史家,也是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之一。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懷著畢恭畢敬的心情,本來計劃用一個月的時間把這本無比厚的書給讀完。因為我是一個沒有耐性的人,以前看書只要超過400頁我都沒有看完,我一直以來都沒有讀書的習慣,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字,總是耐不下心來,把一本書給讀完,更別說從中找到樂趣了。但是,這本書好像有巨大的魔力,每天早上都催促著我起床,把我呼喚到圖書館,那豐富的圖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強烈的吸引著我,讀那么厚的一本書突然變成了我的一種享受,每次讀《藝術的故事》這本書就讓我感覺眼前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總會有一種喜悅的心情。其實能夠讓我這樣著迷的是那些細節(jié)的闡述。
《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了,一開始的時候,覺得不就是畫了12個人而已嘛,但是讀了《藝術的故事》關于《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寫,雖然篇幅不是很長,但會覺得妙不可言。引人注目的`是蒙娜麗莎看起來栩栩如生,她真像是正在看著我們,而且她有著自己的想法。就在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開始介紹“漸隱法”并且很貼心的在旁邊附上衣服蒙娜麗莎面部的大圖,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明白這個畫法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更讓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較的參照物,作者都不會忘記表明這個參照物到底是在書本上的第幾頁,具體是什么地方可以對比或者反襯,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舉一反三吧。這不僅是一個學習的方法,更是一種學習的態(tài)度。
在前言我被震撼了,看到了很多實話。作者駭人聽聞地說:“現(xiàn)實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他還說藝術的故事是“各種傳統(tǒng)不斷迂回,不斷改變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這故事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作者談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是畫他們的所知道的東西,而印象主義者卻是想畫他們所見的東西。作者既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難懂的“主義”來概括美術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問題情境”,他認為藝術的發(fā)展是在藝術家不斷解決由社會和藝術傳統(tǒng)自身所提出的問題過程中形成的。
讀完這么一本厚厚的書,覺得《藝術的故事》不僅教給人們欣賞藝術,而且它還讓人們欣賞了知識和智慧的魅力。所以,這本書值得我們去讀。
藝術的故事讀后感范文3篇(藝術的故事摘抄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