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無人生還》這本書令人毛骨悚然,充滿了懸疑和緊張的氛圍,讓人不禁陷入深思,對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本文是熱心網(wǎng)友“ssl3”分享的無人生還讀后感(共11篇),供大家閱讀。
無人生還小說優(yōu)秀讀后感 篇1
據(jù)說犯罪是人類的原始欲望,所以如福爾摩斯般的刑偵人員也夢想著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當他這個夢想最終實現(xiàn)時,小福同志握著精致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顫抖。
不過相比于柯南道爾,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寫起犯罪來更加地迷人而優(yōu)雅。英國人那種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筆下轉(zhuǎn)化為一種精細的變態(tài)。那些鮮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講來,沉穩(wěn)而緩慢,帶著英國的霧氣,陰冷潮濕,慢慢地在你周圍彌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題材本身就偏靈異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讓人驚嘆于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這部《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長的那種,一群人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一個地方,誰也出不去,而兇手就在其中,人一個個死去,未知的恐懼緊緊相逼。后來的金田一、柯南之類不過都是從阿加莎這里學(xué)到了這種手法。在這個故事中,十個人分別受邀來到一座孤島度假,但很快的,他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陰謀。在一卷播放的錄像帶里,一個陌生的聲音歷數(shù)每個人的罪行,表示要一個個殺掉這些人來洗滌罪惡。可是這時孤島與外面的聯(lián)絡(luò)方式已經(jīng)完全切斷,沒有人出得去也沒有人進得來。兇手一定就在他們之中,于是猜疑、合作、憤恨、抱怨,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開始本能地上演。而隨著一首詭異的歌謠,十個人陸續(xù)地以童謠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個人,放置在客廳中的十個小瓷人就消失一個,恐怖就這樣蔓延開來。十人中最后剩下的女教師槍殺了一個同伴后,在精神恍惚仿佛看見了已死了的人,最終上吊自殺了,但很顯然,她不是那個兇手:
她打開門……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是什么懸掛在天花板的鉤子上?一條結(jié)好了活扣的繩套?還有一把椅子擺在下面,一把能一腳踢開的椅子……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當然也是那首詩的最后一行。“一個也上吊,十個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歸西天……”小瓷人從她手里掉下,它滾動了幾下,撞碎在壁爐邊。維拉機械地向前走去。這才是結(jié)局——這就是那只冰冷的濕手(當然是西里爾的手)曾經(jīng)觸到她喉嚨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塊礁石去,西里爾……”這是謀殺——多么簡單的謀殺??墒且院竽阌肋h也忘記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夢游者似地茫然凝視著前方……她把繩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里注視著她,看著她走上這條她命中注定的道路。
她踢開了椅子……
當警察到達這個孤島時,只發(fā)現(xiàn)了一首詭異的歌謠與十具按歌謠方式死去的尸體,也沒有任何人離開過這座孤島的痕跡。讀到這兒迷題似乎變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卻依舊泰然自若地給了整個故事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柯南道爾身上有著英國人認真而可愛的一面,那么阿加莎筆下的故事則表現(xiàn)了英國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這個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筆下,這個世界則多了太多的不確定,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里,你會忽然理解為何古板嚴肅的英國會有吸血鬼的故事,會有那么多的古堡傳說。那是一種在倫敦的大霧里時隱時現(xiàn)的潛在欲望,正如開膛手杰克夜行于街頭時所挾的那把明亮鋒利的手術(shù)刀。
無人生還小說讀后感 篇2
以前一直很喜歡讀關(guān)于推理類的小說,因為這很驚險,很刺激,能帶給人新鮮的感覺,喜歡有驚喜,喜歡有期待的感覺。隨著一層層薄紗被揭開,隨著一層層迷霧被推開,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喜出望外的感覺總是讓人舒服,又驚奇。每次讀一本推理小說,總是會受益匪淺,越看越喜歡?;膷u上僅有十個人,其中有一個是兇手。但他們接連死去,無人生還。那么誰是殺人犯?是最后一個死去的人嗎?如果不是,那么他(她)如何在死去之后,還能使自己的殺人計劃照常實行?他(她)為什么殺人,又為什么給自己也貼上死亡標簽?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顯然把自己逼入了創(chuàng)作的險地。面臨此景,偵探小說作者有兩種選擇,一是用天才的構(gòu)思自圓其說,另一就是假托“心理懸疑”“奇幻”一類低劣手段胡說八道。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死,還剩九個人。九個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個睡過頭,還剩八個人。八個小兵人,動身去德文。一個要留下,還剩七個人?!边@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十個被害者先后像歌謠中描述的那樣死去,使之帶有讖語的色彩。它使這小說的文字冷颼颼的。你的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那漫不經(jīng)心的聲調(diào)中帶著一絲死亡的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xiàn)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到無形的恐懼。
從風(fēng)和日麗到慘霧彌漫,小島由度假勝地變成了人間地獄。這部英國的小說,會很容易地讓你聯(lián)想起英國的天氣:多雨、陰冷。暗夜中的大海隱去了波瀾壯闊的一面,冷峻地窺視島上的一切。當海邊也成為謀殺現(xiàn)場之一時,從沙灘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憂郁,讓人擔憂死亡之吻的再度來臨。尼羅河上的撲朔迷離,擾亂的是讀者的智慧,而《無人生還》中的大惑不解,擾亂的是人們的心弦。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惡的。在謀殺案中,幾乎每位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的人都有作案動機??死锼沟僭趯γ恳晃幌右扇思右耘懦龝r,都順便嘲諷著他們的陰暗一面。兇手預(yù)先在留聲機中放置了錄音,在眾人上島后逐個宣布了他們的罪狀。原來每位上島者的心頭都藏有一個秘密:軍官為了泄私憤故意將下屬派往危險之地;醫(yī)生醉酒后動手術(shù)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兒為了幫情人獲得遺產(chǎn)故意制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島變成了審判之所。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其多年來已無法承受罪惡感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從不曾以自己的罪錯為忤;還有人惶然,有人凄然。但無論怎樣,從貴族到底層,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裝扮,在最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释瞧渲幸徊糠秩说南敕ǎ释饷搫t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脫。如果說“波洛三部曲”里還有波洛的幽默作為調(diào)劑,那么《無人生還》則從頭至尾充滿壓抑的悲腔。克里斯蒂的嘲弄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聲色俱厲的批判。同時她也變得更無情——那首童謠無異于一份判決書,將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場,先讓他們看到黑洞洞的槍口,而后蒙上頭罩,再將槍口抵上他們的額頭。那種等待中的煎熬帶來了無法承受的沉重感。也許,當你在深夜讀這本書時,會聽見他們大口的喘息聲。
“他們究竟是誰殺的呢?”直到小說臨近終結(jié),這謎團一直困擾眾人。最后是一份神秘的自白解開了謎。真正令人吃驚的,不是行兇者那難以為人察覺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動機。人性的悲哀在最后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思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小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這部小說在此時變得深刻起來,當后世的讀者一再感嘆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寫作技巧時,似不應(yīng)忽略她筆下流露的哀嘆之聲。
《無人生還》讀后感 篇3
看的還是挺仔細的,結(jié)局最開始就告訴讀者了,“無人生還”。但情節(jié)確實吸引人啊,一步一步,引向結(jié)局,人名確實蠻多的挺難記的,所以一開始我就抄下來,一個一個對著看,一群逃脫法律自裁游蕩在法律灰白地帶的人,最后還是一步步走向死亡。雖然所有情節(jié)都在那首詩歌里,但內(nèi)容以及邏輯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所以還是一部蠻不錯的懸疑小說,結(jié)局真的出乎預(yù)料,猜不出最后的兇手。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jié)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無人生還》讀后感 篇4
《無人生還》是英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寫的一篇推理小說。
1890年生于英國德文郡托爾奎。一戰(zhàn)期間,她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愿隊,從事救護工作。在此期間,學(xué)習(xí)了大量藥物和毒物知識。因此在她的偵探小說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殺人的片段。
《無人生還》講述了一個孤島殺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兩位仆人分別收到了邀請信,被邀請到士兵島做客。十個人各懷心事的去到了島上,登島的當晚,即遭遇惡劣天氣,因此被隔絕在孤島。
隨后更是一個個遭遇了離奇事件。每間客房里都掛著寫有關(guān)于十個小兵人的童謠的鏡框;餐桌上擺放的十個小瓷人。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四個小士兵,結(jié)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ヌm克·格林 一八六九
隨后,十個人一個個按照童謠的死法死去。每有一個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會少一個。人們都希望能找出一個辦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氣很糟,島上沒有離開的辦法。
荒島很小,四周沒有躲藏的地方,兇手只能在他們中間。人們之間彼此懷疑,唯一幅都是以上帝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敘述。
隨著小說人物的一個一個死去,事件的進展卻越發(fā)顯得懸念叢生。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風(fēng)浪停息,警察上島,只有十具尸體。
這篇偵探小說沒有其他偵探類型小說所共有的偵探及其探案過程。大部分篇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對殺戮有這無比強烈的欲望。做了一輩子法官,卻認為法律約束了他與生俱來的正義感,因為“有的兇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于是法官按照年幼時的一首童謠,設(shè)計了一樁完美殺人事件。
家庭教師維拉:她為了心愛的男人獲得遺產(chǎn),故意讓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后讓人們認為是意外。
修女布倫特:傭人與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趕出家門,后投河自盡。
醫(yī)生阿姆斯特朗:開始行醫(yī)時業(yè)務(wù)不熟練,造成病人死在手術(shù)臺上。
將軍麥克阿瑟:下屬和妻子有染,于是讓下屬執(zhí)行一次他明知有去無回的任務(wù)。
上校隆巴德:干過一些不到的勾當,可能在一些地方殺過人。
公子哥馬斯頓:撞死兩個小孩卻毫無悔意,社會危險分子。
前警察布洛爾:作偽證,導(dǎo)致他人死亡。
傭人羅杰斯夫婦:主家有嚴重疾病,發(fā)病時拖延治療,隨后占有其財產(chǎn)。
后9個人雖然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被老法官以正義之名制裁了。道德雖然也能約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約束。法律雖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覺并制裁。小說里的“凡罪惡必會遭刑罰”也只是一種人們的主觀愿望而已。
無人生還讀后感 篇5
前天剛讀完《無人生還》,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后看過的又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譯者夏陽,翻譯得很不錯,流暢自如,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譯名著的學(xué)究派譯者來說,實在好太多,所以閱讀的速度還比較快,。
想不到布置這場天衣無縫的謀殺案居然是那個法官,他實際上是裝死,裝死,這一點很關(guān)鍵,不然后面那些詭異的事也得不到解釋,阿加莎實際上一直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她對讀者的心里感受和節(jié)奏把握地很到位,讓讀者很容易陷入她營造的氛圍之中,島上每個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說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謠順序死去,有點難以接受,因為任何一點插曲就能打亂這場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預(yù)知未來,但有一點很肯定,這十個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會輕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實際上把殺人當成了藝術(shù),這更讓我覺得恐怖,這十個人確實是逃過了灰色地帶的法律,但是法官也無權(quán)利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對其他人做出判決,我仍然覺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為了這場精心布置的殺人游戲,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變態(tài)的高智商人喜歡做這種事,所以我覺得布置這場死亡游戲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況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這么多人陪死估計也算是臨死前的最后一場狂歡,我不知道這能否稱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們應(yīng)該尊重人性幽微和僥幸的一面,十個人雖然僥幸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接受著良心上的煎熬,這其實比死更難受,我不知道死亡對他們會不會是一場解脫,雖然這種死去的方式從心理上來講在我覺得太過殘忍,原諒我對這十個人所懷抱的同情心。
當然,法官的心理學(xué)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種布置給人以暗示,特別是女教師海藻那段,以及十個小泥人一個接一個變少的那段,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會被騙入傳銷,輕易被**,人的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懸疑小說中就有發(fā)現(xiàn),感覺心理學(xué)是一門很值得探討也很可怕的課程,但是最后一頁有個地方?jīng)]看懂,法官自己給自己開槍,又說檢查不出他的具體死亡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世界上存在這樣把生命當做游戲的人,實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國一些電影就喜歡弄這種,頂著一個堂而皇之的偉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個迷宮或者一個荒島做一個生存test之類的,像網(wǎng)絡(luò)游戲一樣,接受各種任務(wù)和挑戰(zhàn),怪物,細菌什么的,一路不斷有人死去,最后活著的人才能逃離,布置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該是一種手段,而且,人性經(jīng)不起考驗和測試,所以,當十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時,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應(yīng)
當然,法官能部好這個精美的局,獲取醫(yī)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醫(yī)生也是一個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裝死,看來他們在某個時刻已經(jīng)達成一致認為其中有個人是兇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讓兇手原形畢露。
回頭來看,法官確實是最值得懷疑,因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主導(dǎo)和控制著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動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劇本走。
《無人生還》讀后感 篇6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還剩九個人……七個小兵人,用刀砍木棍;一個砍自己,還剩六個人……四個小兵人,出海去逞能;一個葬魚腹,還剩三個人……兩個小兵人,坐著曬太陽;一個被曬焦,只剩一個人。這個小兵人,孤單又影只;投繯上了吊,一個也沒剩。”一切的陰謀都從這一首童謠開始。
十、九、八……三、二、一小兵人的數(shù)量在不斷減少,活著的人也在不斷減少。一種亡的氣息,一種在劫難逃的感覺慢慢逼近。這一切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騙局,一張網(wǎng),一張兇手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天衣無縫的網(wǎng)。用不同的人名,不同的方式;將十個人聚集在一座島上,一座荒島上。此時,審判與亡就已開始。
?!_始了倒計時。
晚餐時分,一個不知名的聲音開始控訴所有人的罪責(zé)。貴族少年撞人,管家夫婦拒給主人解藥,女子引誘孩子向深海游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人命,可卻都是在法律范圍內(nèi)無法制裁的案件。于是,兇手頂著伸張正義——絕對的正義之名開始了他的謀殺。
第一晚,一個人便在吃飯時了,第二個人中了氰化物,在昏迷之后長眠不醒了;接著第三個、第四個……每一個的亡方式都與那首童謠不徑相同。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也成了十個人的亡方式。
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在漫不經(jīng)心的語調(diào)中帶著揮之不去的亡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xiàn)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動無形的痛苦。像被人噎住咽喉一樣,不得喘息,無法逃脫。
兇手就在十個人之間,沒有人知道下一個的人會是誰。隨著人數(shù)的減少,恐懼、彷徨、不安一點一點吞噬著自己的內(nèi)心與理智,活的時間越長的人,罪惡也就越重。因為他最后所承受的不僅是亡的痛楚,更是精神的折磨;在絕境中的茍延殘喘,去爭取下一秒活命的可能。
在《無人生還》當中,謀殺手段的巧奇自然不言而喻,整人的布局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但在華麗地作案手段之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對人性的了解,對人性的剖析更令人敬佩不已。這早已超越單純的偵探解謎,步入了心里剖析的殿堂。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為多年來已無法承受負罪感所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人惶然,以為自己所作所為并無過錯,卻真實地造成了他人的自殺;有人凄然,夢里都能看見去的無辜者不甘地模樣。從貴族到底層,來到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偽裝,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其中一部分人渴望生命,他們不惜利用一切代價來確保自己的平安,卻在良心的譴責(zé)與幻像中送上了自己的命。可全部的人都在渴求解脫,或生或,被歲月掩蓋了這么久的事實終究鋪在了陽光下。
在文章的最后,兇手交代了一切。根據(jù)事實,人們可以推斷誰是兇手,可是那樣不容松懈的境地,理性與判斷力已經(jīng)為零,每個人都是兇手。所以,十個小兵人,一個也沒剩。
人性的悲哀在文末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忍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孤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讀后感 篇7
今天,我看了《無人生還》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十個犯過罪的人被“歐文先生”騙到了士兵島上,他們分別是瓦格雷夫法官、維拉小姐、冒險家隆巴德、老太太布倫特、麥克阿瑟將軍、阿姆斯特朗醫(yī)生、安東尼、布洛爾先生以及那兒的管家——羅杰斯和他的太太。最后,他們一個也沒活著回來……
故事從這首繚繞著死亡之音的童謠開始: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四個小士兵,結(jié)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可怕的是,十個人的死完全符合這首童謠!比如安東尼是喝水時被噎死的,羅杰斯是砍柴時被斧子劈死的……更可怕的是——桌子上有十個士兵小瓷人,每死一個人,小瓷人就會碎一個!事實證明,兇手就是他們其中一個,會是誰呢?!
本書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筆尖流淌出一個撲朔迷離的案件,仿佛讓你進入了案件中去參與這件事一般。而且她的風(fēng)格也很特別——別的偵探小說總是先給你一個結(jié)果,讓你心里有了底,再讓你跟著偵探去調(diào)查,不會讓你感覺它有多么恐怖,而阿加莎則讓你參與進了整個事情發(fā)生的過程中,你永遠也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所以看這本書時我總覺得脊背發(fā)涼、手心冒汗。
無人生還讀后感 篇8
圖書館中,在書架漫無目的地找,也始終未挑出心里中意的書。讀東野圭吾的書多了,也難免會有些乏味。一本黃色的畫著小兵人的書滑落在我面前,于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讀起了這本《無人生還》。
我邊看邊理解,從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后心驚肉跳,仿佛我也在靜靜聽著這首死亡之歌。“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作者在書中,不,那位偵探女王在書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千古謎案,至于結(jié)果,恐怕也只會草草結(jié)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實際是一名法官,他曾了解到明明觸犯了法律卻逃過法律制裁的底細,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來懲治這些人。他以尤、納、歐文的名義邀請了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十個犯有殺人罪的人來到士兵島,用童謠的方式殺害了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十位“客人”,警察來了也只能發(fā)現(xiàn)十具尸體,誤以為是天譴離開了,而這個幕后兇手也寫下案件經(jīng)過,成為一個漂流瓶漂向遠方。
讀著讀著,看到了瓦格雷夫?qū)懙囊痪湓挘何艺趯ふ野ㄗ约涸趦?nèi)的十個犧牲品?!狈路鹆钗艺嬲辞辶怂核b密的思維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布局簡直天衣無縫,盡可能地還原童謠中的死亡方式,令眾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變得神秘莫測。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懲治犯罪,在當時的法律制度下,他發(fā)現(xiàn)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惡如仇,犯罪的人絕不輕饒,不放過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千古謎局的幕后原來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qū)Ψ傻臒o奈。
我相信,這個謎團會一直保存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死锼沟俚耐评砟芰α钊梭@嘆不已,不愧是偵探女王,她將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后留下最不可思議的結(jié)果。雖然劇本并非現(xiàn)實,但也找不一絲破綻,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成為傳奇一般的人物。
《無人生還》讀后感 篇9
在下若有志于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門之后,盡量保持該領(lǐng)域的知識空白,以自家的頭腦空想,應(yīng)該是如此這般,一五一十;而后親身實踐,積累經(jīng)驗;到一段落時,進入研究段,以采樣方式調(diào)查。采樣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終,看巔峰。若再有興趣,再從中抽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過程樣點,略窺其變化走勢而已。
吾對偵探小說如此——愛倫·坡看過,原創(chuàng)看過,克里斯蒂看過,夠了,旁的不看了;而對“暴風(fēng)雪山莊”,亦如此?!稛o人生還》作為此類代表——若說此類不該稱“暴風(fēng)雪”而應(yīng)稱“孤島”,純屬咬文嚼字——寫得如此早,寫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領(lǐng)略“暴風(fēng)雪”的風(fēng)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種文章的“一”、“二”、“三”、“四”,這里便不細說了。一直以來,對“暴風(fēng)雪”的某些痼疾頗有微詞,怨念甚深,原以為是后來人不爭氣的,狗尾續(xù)貂、畫虎類犬,如今見得這般早期這般經(jīng)典,那一樁樁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觀點:這等模式,怕是胎里帶病、先天不足。而這論斷,或與譯者有關(guān)。在下所讀貴州版,過程中毫無流暢平和之美感,只覺前言不搭后語,許多理應(yīng)余音繞梁處卻嫌生硬,一般敘述時反因多義英文單詞的誤解而冒充了線索,個別段落甚至有讀沒有懂。這等異?,F(xiàn)象之解釋,我在克里斯蒂腦子進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譯者自己抽筋之間,選擇了第三個——其文辭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網(wǎng)絡(luò)翻譯軟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也確有一些精髓之處,早期靈光一閃,亟待發(fā)展,后世卻缺乏承襲,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之于“暴風(fēng)雪山莊”,《無人生還》是立,是順,是特例;而后人所寫,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間必有變化,某些方面難以兼顧,也屬必然。但變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發(fā)難以在飄和穩(wěn)之間取一個平衡;而少數(shù)利大于弊者,利處偏偏不加彰顯,弊處卻也不知修飾,反而畫蛇添足,新不如故。
在下乃是勞心之人。每每針對一些人事物作些思索,總有一些感觸、一些慨嘆、一些追思、一些承當。此次亦不例外。所謂——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欲乘風(fēng)。
《無人生還》 讀后感 篇10
引子
在推理小說的世界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是我們所不應(yīng)忽略的作品。這本書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廣大讀者,都公認是作者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就小說本身而言,其中首創(chuàng)的封閉山莊童謠殺人的殺人模式,以及《無人生還》問世后,后世的許許多多的作家寫的向《無人生還》的致敬或挑戰(zhàn)之作,又或是戲謔之作,都無不從某種角度上證明了《無人生還》一作在推理文學(xué)史上所占有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位。筆者有幸得空連原作在內(nèi),閱讀了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聞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寫的同名劇本《無人生還》即將首次在滬上演,現(xiàn)在記下讀書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對作品進行一番溫習(xí),也算是向諸位推薦一下這個作品吧。
一、《無人生還》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犯罪小說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是統(tǒng)轄他們的女王”
——貴州版《無人生還》封底語
《無人生還》講述的是一件離奇的案件:十個身份不同的人,因為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來到了黑人島上的別墅。在封閉的小島上,謀殺伴隨著流傳于黑人島上的童謠發(fā)生了。十個人陸續(xù)按照童謠中所描寫的那樣,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沒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邏輯,那么真兇究竟是誰?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平心而論,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推理杰作。第一次讀這樣類型的作品,帶給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議。誕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細膩的筆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驚嘆她卓越的構(gòu)思布局能力。閱讀這樣的小說,面對這樣的殺人動機,我們能體會到阿婆所認同價值觀,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帶來的妙味。
一口氣通讀完這個作品,我心中惟有贊嘆不絕,如果說要我其中挑出稍許不滿的地方的話,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個作品——《帷幕》能和《無人生還》結(jié)合的話,讓波洛成為黑人島的主人,主宰這整個殺人事件,或許更佳。因為,我想不出,一個以塑造大偵探波洛而聞名于世,有著世界偵探小說女王之稱的作家,卻以這樣的一部沒有偵探出現(xiàn)的作品,成為其一生的最高杰作,這是一種榮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無人生還》已經(jīng)超過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義,成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說的代名詞。
二、《雙曲線殺人》
“本書是西村京太郎大展才華的登峰造極之作,是他的作品中評價最高的一部”
——林白版《殺人雙曲線》封底語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第一個贊揚花美的人是天才,第二個贊揚花美的人是庸才,第三個贊揚花美的人是蠢才?;蛟S這句話適用于大多數(shù)的場合,但是在推理世界里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前文所說,自從《無人生還》誕生以后,后世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仿作。一些推理小說大師通過和《無人生還》中所運用的相類似的模式(童謠殺人或封閉山莊的殺人模式),來向阿婆的這個作品發(fā)起了挑戰(zhàn)。在這些仿作之中,出現(xiàn)了不少構(gòu)思巧妙,甚至比阿婆更甚一籌的作品。西村京太郎的《殺人雙曲線》就是其中之一。
讀推理小說,作為讀者,欣賞作者的文筆是次要的,主要的則是跟隨著作者的文字和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故事中的偵探或刑警進行一番智力競賽,看誰先發(fā)現(xiàn)真相。也因此,一般的推理小說家是不會在小說開頭公布出他所描寫的兇犯所使用的詭計的。但《殺人雙曲線》卻是一個例外。
小說的開頭,作者西村京太郎就告訴了我們他在這個作品中所運用的是雙胞胎詭計。故事以孿生兄弟搶劫商店為開端,伴隨著在日本東北部的封閉雪山旅館連續(xù)殺人案件,而逐漸走向高潮。兩個看似不相關(guān)聯(lián)的刑事案件,猶如平面幾何中的雙曲線沒有交點,在閱讀的很大一段時間內(nèi)讓我摸不著頭腦。直到小說的高潮部分,真相逐漸被揭開,我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本以為是兩個毫無關(guān)系的事件,卻因為雙胞胎的關(guān)系,在某一點上達到了交匯。發(fā)生在封閉雪山旅館的案件雖然沒有童謠殺人,但是以保齡球瓶的消失來代替死者的個數(shù),從一些細節(jié)的描寫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所仿照的是《無人生還》的模式。雖然是模仿,卻因為雙胞胎詭計的運用,而使這部作品在詭計運用方面較之《無人生還》,可謂青出于藍。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殺人雙曲線》中,和《無人生還》不同的是,封閉環(huán)境下的連續(xù)殺人事件,兇手所采取的不被懷疑的方法又是一種獨特模式,看完全書,不得不讓人欽佩作者的構(gòu)思巧妙。
總之,在向《無人生還》的挑戰(zhàn)之作中,我首推這部作品。如果說讀這本書有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在讀完后發(fā)現(xiàn),很大程度上,當年李幼斌、于小慧主演的國產(chǎn)刑偵劇《情有千千劫》,在主要的情節(jié)構(gòu)思方面,有抄襲《殺人雙曲線》的嫌疑,當然核心的雙胞胎詭計除外。所幸的是,這更顯示出《殺人雙曲線》在向《無人生還》挑戰(zhàn)作品中,占有令人矚目的地位。
三、《童謠的死亡預(yù)言》
“不愧是行人最高杰作,詭計、氣氛、文字水準均在館系列之上,不過建議還是先讀館系列,不然會有`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覺”
——網(wǎng)友GFinger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fēng)雪,使得劇團一群人迷失了方向,誤打誤撞地來到了帶有夢幻色彩的霧越邸別墅。在這幢神秘的別墅中,一群人發(fā)現(xiàn)了許多和自己名字巧合的事物,而伴隨著北原白秋的童謠《雨》的節(jié)奏,童謠殺人在這幢封閉的暴風(fēng)雪別墅中發(fā)生了……
打算有意閱讀綾辻行人的《童謠的死亡預(yù)言》,完全是幾位網(wǎng)友推薦的結(jié)果。由于小說開篇及中段的連續(xù)殺人事件發(fā)生,參照的是《無人生還》中封閉環(huán)境下的童謠殺人模式,也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用著《無人生還》的模式去推斷著小說的結(jié)局。但當我看到小說結(jié)尾,我只有訝然。和《無人生還》以及《殺人雙曲線》相比,這部作品的詭計設(shè)計又是別具一格??粗毁x予偵探使命的劇團負責(zé)人槍中秋清在《從網(wǎng)中逃逸》一章中,向眾人逐一說明所謂的四起連續(xù)殺人事件真相以及兇手在封閉環(huán)境下逃避嫌疑的方法時,我只有驚嘆。而當最后真相的完全揭露,我只有訝然。讀完這部小說,無論是兇犯的作案的動機還是小說情節(jié)設(shè)置,它讓我顛覆了我之前所認為的固有的《無人生還》的模式。我甚至一度認為在《童謠的死亡預(yù)言》問世之后,運用在封閉環(huán)境下的殺人模式作為推理小說中的情節(jié)構(gòu)思已經(jīng)達到了極限,后世或許已經(jīng)很難有人超過此作。雖然我很期待這樣的作品出現(xiàn)。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這部小說的一些細節(jié)方面,諸如日本人所特有的審美觀、有關(guān)日本文學(xué)史的介紹,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興致盎然。尤其我覺得小說的收尾,模仿的是《桃花源記》結(jié)尾的模式,更讓我稱道。主人公“我”在事件發(fā)生過后的某一天,重新按照當年的路徑,打算再次尋找當年的霧越邸別墅時,沒有結(jié)果,失落的心情,更增添了霧越邸別墅的神秘色彩,同時也反映了當年發(fā)生在霧越邸別墅的一連串的殺人事件的神秘性,聯(lián)想到事件中合乎邏輯,一切人為的罪行以及那脫離現(xiàn)實的神秘力量時隱時現(xiàn),更讓人覺得一切是不可思議。以致讓我在讀完此作后難以忘懷。
四、《雪地殺機》
“我覺得,這部作品雖然兇手的詭計并不多么高明,但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意外結(jié)局還是讓這部作品成為獨特的向《無人生還》致敬的作品之一。
個人覺得,東野圭吾是個很少讓我失望的作家?!?/p>
——網(wǎng)友ellry
又是《無人生還》的模式,又是封閉環(huán)境下的連續(xù)殺人。同樣類似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在了東野圭吾的筆下。對于這位作家,正如我上次寫《惡意》時所給的贊語,和他生活在一個時代,能夠讀到他的作品,我很幸運。也因此,我是滿懷期待讀這位作家的這部作品的。
7位通過試鏡成功的演員,因為收到邀請函而聚集在了四季山莊內(nèi),便開始了為期四天的排練工作。由于排練的是個推理劇,劇情要求是在封閉的山莊內(nèi)發(fā)生連續(xù)殺人。于是四季山莊便臨時被假想成為了一個封閉空間。謀殺按照著劇情漸漸發(fā)生,但出人意料的是,伴隨著扮演死者的演員逐一失蹤,所有的幸存者開始疑惑了,這真的是一出推理劇,而不是真正的殺人事件么?……
不可否認的是,東野圭吾的確是個寫實風(fēng)格的作家。像《無人生還》這樣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件,在他的構(gòu)思下,賦予了新的意義,至少它有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可能。
7位演員逐一失蹤,幸存者想報警卻又怕失去參演資格的矛盾心理,透過東野圭吾的文字而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東野圭吾在小說中所設(shè)置的三重構(gòu)造,結(jié)局的意外性,讓我值得細細回味。如此的結(jié)尾賦予了《無人生還》的一種全新可能,一切是充滿著脈脈溫情。當然就整篇作品來說,至少和此前讀過的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以及《惡意》相比,個人稍顯失望。不過此作畢竟誕生于《嫌疑犯X的獻身》和《惡意》之前,也就不多苛求了。在向《無人生還》致敬的作品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五、《名偵探的守則》之《要殺趁現(xiàn)在》、《最后的選擇》篇“我個人實在是不太能明白,身為現(xiàn)代的作家,究竟是為了什么,還要去寫活像金田一耕助那種帶著復(fù)古風(fēng)的推理小說?”
——東野圭吾
寫到這里,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阿婆在《無人生還》中所使用的詭計。不難發(fā)現(xiàn),是運用了封閉環(huán)境下的連續(xù)殺人和童謠殺人兩個詭計。但是兩個詭計并不是處于并列地位,童謠殺人詭計為輔,其核心詭計是封閉環(huán)境下的連續(xù)殺人,如此,我們在提到無人生還模式的小說,更多的,是指其運用的詭計和《無人生還》中的核心詭計類似。如果說之前我所列舉的幾個作品是向《無人生還》的致敬之作的話,那么接下來我提到的作品就帶有戲謔的成分了。
擺在我面前的東野圭吾的《名偵探的守則》是一部以名偵探天下一大五郎為主角,大河原番三警部為配角的系列短篇推理小說集,天下一大五郎所面對的12件兇殺案,其中所使用的詭計,是我們廣大讀者在本格推理中所常見的。諸如密室殺人、無頭尸體等等。東野圭吾用夸張、戲謔的筆法將推理世界的秘密,這些詭計的真相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中《要殺趁現(xiàn)在》、《最后的選擇》篇則是針對《無人生還》中所運用的兩個詭計而寫的。讀這樣的兩篇作品,我始終是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要殺趁現(xiàn)在》中,東野圭吾將阿婆的黑人島童謠復(fù)制成鵝媽媽搖籃曲,用他所理解的童謠殺人內(nèi)涵去構(gòu)思故事情節(jié)。《最后的選擇》中,天下一大五郎收到一個叫做西野刑吾(個人懷疑作者對這個人物的寥寥數(shù)語的描寫實際上是對作者自我的評價及期望)的人的邀請函,和其他9位類型不一的名偵探們聚首在孤島之上,一起起的殺人事件隨之發(fā)生。讀著這樣的文字,我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時而甚至是會心一笑。東野圭吾假托故事中主人公,讓其時不時地脫離故事情節(jié),給出自己對于該類型詭計故事的評價則反映了作者本人對本格推理發(fā)展至今,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觀點,一方面是對本格推理詭計的總結(jié),另一方面作者帶有諷刺的文風(fēng)的筆調(diào)下,展露的是對時下推理小說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發(fā)展的期待。
如果說讀《無人生還》等我之前所提到的四部作品,猶如是在品嘗一道無人生還模式的大餐的話,那么再讀《名偵探的守則》中的這兩篇作品,則猶如是在正餐之后品嘗一道精致的點心。如此作為閱讀無人生還系列作品的收尾,我想是再好不過了。
尾聲
寫完了,第一次寫那么長的系列讀后感,寫完的感覺就是輕松?;仡櫸宜浵碌?部作品,我以為能夠讀過它們,我始終是幸運的。起初寫這些讀后感的時候,我對無人生還模式的定義是模糊的,但伴隨著讀后感寫作的深入以及廣大友人的探討,讓我對這樣的模式有了更多的認識。當然在寫的過程中,我依然有著些許的遺憾。首先,我列舉的幾部向《無人生還》,雖是名作,有些甚至是公認的推理大師們的最高杰作,但由于于個人能力所及,基本都是日系的,有一定片面性。其次,由于這些書的中譯本大多尚未在大陸出現(xiàn)或說已經(jīng)難覓,使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了些許不便。慶幸的是,印象中除《童謠的死亡預(yù)言》外,其他都有電子版本,或許這能雖滿足囊內(nèi)羞澀,仍渴望一讀這些作品的讀者之期盼。再次,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的那樣,在推理小說中,有不少是向《無人生還》挑戰(zhàn)、致敬的作品,其他的一些評價甚高的佳作,如綾辻行人的《殺人十角館》等,限于個人看過的推理小說有限以及個人選擇收藏推理小說的類型癖好,就不在這里繼續(xù)寫下讀后感吧。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選擇閱讀。
最后我想說的是,期待《無人生還》11月的在滬上演,畢竟阿婆自己創(chuàng)作的劇本和原著在結(jié)局方面有不同之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guān)注這樣一部在推理文學(xué)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無人生還》讀后感 篇11
引子
在推理小說的世界里,阿加莎??死锼沟俚摹稛o人生還》,是我們所不應(yīng)忽略的作品。這本書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廣大讀者,都公認是作者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就小說本身而言,其中首創(chuàng)的封閉山莊童謠殺人的殺人模式,以及《無人生還》問世后,后世的許許多多的作家寫的向《無人生還》的致敬或挑戰(zhàn)之作,又或是戲謔之作,都無不從某種角度上證明了《無人生還》一作在推理文學(xué)史上所占有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位。筆者有幸得空連原作在內(nèi),閱讀了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聞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寫的同名劇本《無人生還》即將首次在滬上演,現(xiàn)在記下讀書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對作品進行一番溫習(xí),也算是向諸位推薦一下這個作品吧。
一、《無人生還》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犯罪小說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是統(tǒng)轄他們的女王”
——貴州版《無人生還》封底語
《無人生還》講述的是一件離奇的案件:十個身份不同的人,因為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來到了黑人島上的別墅。在封閉的小島上,謀殺伴隨著流傳于黑人島上的童謠發(fā)生了。十個人陸續(xù)按照童謠中所描寫的那樣,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沒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邏輯,那么真兇究竟是誰?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平心而論,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推理杰作。第一次讀這樣類型的作品,帶給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議。誕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細膩的筆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驚嘆她卓越的構(gòu)思布局能力。閱讀這樣的小說,面對這樣的殺人動機,我們能體會到阿婆所認同價值觀,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帶來的妙味。
一口氣通讀完這個作品,我心中惟有贊嘆不絕,如果說要我其中挑出稍許不滿的地方的話,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個作品——《帷幕》能和《無人生還》結(jié)合的話,讓波洛成為黑人島的主人,主宰這整個殺人事件,或許更佳。因為,我想不出,一個以塑造大偵探波洛而聞名于世,有著世界偵探小說女王之稱的作家,卻以這樣的一部沒有偵探出現(xiàn)的作品,成為其一生的最高杰作,這是一種榮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無人生還》已經(jīng)超過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義,成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說的代名詞。
二、《雙曲線殺人》
“本書是西村京太郎大展才華的登峰造極之作,是他的作品中評價最高的一部”。
——林白版《殺人雙曲線》封底語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第一個贊揚花美的人是天才,第二個贊揚花美的人是庸才,第三個贊揚花美的人是蠢才?;蛟S這句話適用于大多數(shù)的場合,但是在推理世界里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前文所說,自從《無人生還》誕生以后,后世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仿作。一些推理小說大師通過和《無人生還》中所運用的相類似的模式(童謠殺人或封閉山莊的殺人模式),來向阿婆的這個作品發(fā)起了挑戰(zhàn)。在這些仿作之中,出現(xiàn)了不少構(gòu)思巧妙,甚至比阿婆更甚一籌的作品。西村京太郎的《殺人雙曲線》就是其中之一。
讀推理小說,作為讀者,欣賞作者的文筆是次要的,主要的則是跟隨著作者的文字和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故事中的偵探或刑警進行一番智力競賽,看誰先發(fā)現(xiàn)真相。也因此,一般的推理小說家是不會在小說開頭公布出他所描寫的兇犯所使用的詭計的。但《殺人雙曲線》卻是一個例外。
小說的開頭,作者西村京太郎就告訴了我們他在這個作品中所運用的是雙胞胎詭計。故事以孿生兄弟搶劫商店為開端,伴隨著在日本東北部的封閉雪山旅館連續(xù)殺人案件,而逐漸走向高潮。兩個看似不相關(guān)聯(lián)的刑事案件,猶如平面幾何中的雙曲線沒有交點,在閱讀的很大一段時間內(nèi)讓我摸不著頭腦。直到小說的高潮部分,真相逐漸被揭開,我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本以為是兩個毫無關(guān)系的事件,卻因為雙胞胎的關(guān)系,在某一點上達到了交匯。發(fā)生在封閉雪山旅館的案件雖然沒有童謠殺人,但是以保齡球瓶的消失來代替死者的個數(shù),從一些細節(jié)的描寫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所仿照的是《無人生還》的模式。雖然是模仿,卻因為雙胞胎詭計的運用,而使這部作品在詭計運用方面較之《無人生還》,可謂青出于藍。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殺人雙曲線》中,和《無人生還》不同的是,封閉環(huán)境下的連續(xù)殺人事件,兇手所采取的不被懷疑的方法又是一種獨特模式,看完全書,不得不讓人欽佩作者的構(gòu)思巧妙。
總之,在向《無人生還》的挑戰(zhàn)之作中,我首推這部作品。如果說讀這本書有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在讀完后發(fā)現(xiàn),很大程度上,當年李幼斌、于小慧主演的國產(chǎn)刑偵劇《情有千千劫》,在主要的情節(jié)構(gòu)思方面,有抄襲《殺人雙曲線》的嫌疑,當然核心的雙胞胎詭計除外。所幸的是,這更顯示出《殺人雙曲線》在向《無人生還》挑戰(zhàn)作品中,占有令人矚目的地位。
三、《童謠的死亡預(yù)言》
“不愧是行人最高杰作,詭計、氣氛、文字水準均在館系列之上,不過建議還是先讀館系列,不然會有‵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覺”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fēng)雪,使得劇團一群人迷失了方向,誤打誤撞地來到了帶有夢幻色彩的霧越邸別墅。在這幢神秘的別墅中,一群人發(fā)現(xiàn)了許多和自己名字巧合的事物,而伴隨著北原白秋的童謠《雨》的節(jié)奏,童謠殺人在這幢封閉的暴風(fēng)雪別墅中發(fā)生了……
打算有意閱讀綾辻行人的《童謠的死亡預(yù)言》,完全是幾位網(wǎng)友推薦的結(jié)果。由于小說開篇及中段的連續(xù)殺人事件發(fā)生,參照的是《無人生還》中封閉環(huán)境下的童謠殺人模式,也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用著《無人生還》的模式去推斷著小說的結(jié)局。但當我看到小說結(jié)尾,我只有訝然。和《無人生還》以及《殺人雙曲線》相比,這部作品的詭計設(shè)計又是別具一格??粗毁x予偵探使命的劇團負責(zé)人中秋清在《從網(wǎng)中逃逸》一章中,向眾人逐一說明所謂的四起連續(xù)殺人事件真相以及兇手在封閉環(huán)境下逃避嫌疑的方法時,我只有驚嘆。而當最后真相的完全揭露,我只有訝然。讀完這部小說,無論是兇犯的作案的動機還是小說情節(jié)設(shè)置,它讓我顛覆了我之前所認為的固有的《無人生還》的模式。我甚至一度認為在《童謠的死亡預(yù)言》問世之后,運用在封閉環(huán)境下的殺人模式作為推理小說中的情節(jié)構(gòu)思已經(jīng)達到了極限,后世或許已經(jīng)很難有人超過此作。雖然我很期待這樣的作品出現(xiàn)。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這部小說的一些細節(jié)方面,諸如日本人所特有的審美觀、有關(guān)日本文學(xué)史的介紹,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興致盎然。尤其我覺得小說的收尾,模仿的是《桃花源記》結(jié)尾的模式,更讓我稱道。主人公“我”在事件發(fā)生過后的某一天,重新按照當年的路徑,打算再次尋找當年的霧越邸別墅時,沒有結(jié)果,失落的心情,更增添了霧越邸別墅的神秘色彩,同時也反映了當年發(fā)生在霧越邸別墅的一連串的殺人事件的神秘性,聯(lián)想到事件中合乎邏輯,一切人為的罪行以及那脫離現(xiàn)實的神秘力量時隱時現(xiàn),更讓人覺得一切是不可思議。以致讓我在讀完此作后難以忘懷。
四、《雪地殺機》
“我覺得,這部作品雖然兇手的詭計并不多么高明,但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意外結(jié)局還是讓這部作品成為獨特的向《無人生還》致敬的作品之一。個人覺得,東野圭吾是個很少讓我失望的作家。”
又是《無人生還》的模式,又是封閉環(huán)境下的連續(xù)殺人。同樣類似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在了東野圭吾的筆下。對于這位作家,正如我上次寫《惡意》時所給的贊語,和他生活在一個時代,能夠讀到他的作品,我很幸運。也因此,我是滿懷期待讀這位作家的這部作品的。
7位通過試鏡成功的演員,因為收到邀請函而聚集在了四季山莊內(nèi),便開始了為期四天的排練工作。由于排練的是個推理劇,劇情要求是在封閉的山莊內(nèi)發(fā)生連續(xù)殺人。于是四季山莊便臨時被假想成為了一個封閉空間。謀殺按照著劇情漸漸發(fā)生,但出人意料的是,伴隨著扮演死者的演員逐一失蹤,所有的幸存者開始疑惑了,這真的是一出推理劇,而不是真正的殺人事件么?……
不可否認的是,東野圭吾的確是個寫實風(fēng)格的作家。像《無人生還》這樣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件,在他的構(gòu)思下,賦予了新的意義,至少它有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可能。
7位演員逐一失蹤,幸存者想報警卻又怕失去參演資格的矛盾心理,透過東野圭吾的文字而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東野圭吾在小說中所設(shè)置的三重構(gòu)造,結(jié)局的意外性,讓我值得細細回味。如此的結(jié)尾賦予了《無人生還》的一種全新可能,一切是充滿著脈脈溫情。當然就整篇作品來說,至少和此前讀過的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以及《惡意》相比,個人稍顯失望。不過此作畢竟誕生于《嫌疑犯X的獻身》和《惡意》之前,也就不多苛求了。在向《無人生還》致敬的作品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無人生還讀后感(匯編11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