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文學回憶錄》讀后感2篇,歡迎參閱。
《文學回憶錄》讀后感1
“世界文學史講義”在師生共同的堅持下,成了一部《文學回憶錄》,“回憶錄”比“文學史”多出些親切樸素的古希臘“阿卡德米”風。驚嘆于木心先生的廣聞博知和精辟深邃,對于門外漢的我,受益甚大。
我分兩個層面看這本書。
普及文學常識,定義文學坐標
在浩瀚的文學星空中,有獨特的發(fā)展流向和社會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流派分類和風格類型,有星輝閃耀的巨擘大家和其代表作品。而對很多業(yè)余愛好者來說,看到一本書,無非是偶爾拾得,或者“別人說好”,看過之后,也無非是感嘆獲益,或者“不過爾爾”也就罷了。至于其發(fā)展源流和走向,其社會、文化和藝術背景,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定位和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也不會深究。
另一種聲音會說,欣賞達芬奇的畫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不必知道圣經故事和希臘藝術也可以,看意識流的小說之前,也不必先了解精神分析學說。未必盡然。在我看來,這就像小孩子蒙著眼睛抓鬮,抓好抓壞,全交給上帝扔骰子。當然,你喜歡偶爾扔扔骰子,全憑你樂意,我只是看到另一種不扔骰子的玩兒法。
木心先生,給文學的星空建立了坐標系。在這個坐標系中,你可以看到哪些是真正好的作品,這些作品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教會你怎樣去選擇好作品。從荷馬史詩,到詩經離騷,從圣經故事,到莎士比亞,從尼采陀氏,到曹雪芹紀德。他給我們的,是一場豐沛充盈的文學圣餐,展現(xiàn)了一條清晰明朗的文學之路。
觀點犀利,機鋒巧妙
木心說,文學即人學。所有藝術形式中,他最推崇文學。諸子百家之言,他最看重的`是他們的文學性,更不論《易經》、《史記》。
木心寬博,文史哲政藝涉獵浩繁。他熱愛文學,對世界充滿好奇心。遠至古希臘,中至波斯阿拉伯,近至法國、拉美文學,無不如數(shù)家珍;哲學,政治,音樂,莫不娓娓道來。他說,“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彼部赖囊簧彩撬^念的最好證明。
博聞寬容,同時又明智篤見。書中時時透露出對文學、文學家、政治、社會等各領域的機鋒巧妙的觀點,頗有趣味;有些觀點犀利到決絕武斷的地步,會讓人誤以為他是個刻薄的人。
木心先生說:“宗教為什么流行幾千年?哲學為什么吸引人一生苦苦思想?科學為什么被人群起研究?因為人認為有進天堂的可能,認為有得到真理的可能,認為有認識世界的可能。進天堂了嗎?得到真理了嗎?認識世界了嗎?”
我寧愿認為他是個絕望的悲觀主義者。人生幾經劫難,他在絕望的底色中,習得一種苦中作樂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這樣的態(tài)度才讓他覺得生活是好玩兒的。
作為讀者,我們只能從文字當中窺得先生之一斑,無法領略七八人圍攏下先生傳道的真采,壁爐中碳火正旺。
《文學回憶錄》讀后感2
陳丹青愿意為了木心奔走:出兩本和他相關的書——《文學回憶錄》與《木心談木心》,在木心死后為他舉辦哀悼會,各類場合如果可以總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烏鎮(zhèn)木心美術館也即將落成開業(yè)……如此賣力的“宣傳”,讓木心的影響不斷擴大。
陳丹青以自身的價值和地位,足以被稱為當世大師,而今花甲的身軀,為老師當“推銷員”,何苦?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卻肯勞心勞力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潑冷水,認為木心的造詣并沒有陳丹青所宣揚的那么優(yōu)秀偉大,認為陳將其捧得太高,言過其實。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優(yōu)秀,便能生生不息,歷史自會擇取,何必辛苦樹碑立像,勸世人瞻仰?
記得韓寒有篇文章,說他喜歡賽車勝于文學,理由是賽車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學無標準。似乎有理。文學的好壞,不可能有像漢謨拉比法典那樣的鐵律讓所有人遵從。有些作品被絕大多數(shù)人視為名著經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過爾爾?!对娊洝吩皇且槐久耖g詩歌集,但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將它提升至經典地位,故稱“詩經”。但或許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過是些癡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問題,答案就是問題本身。你問陳丹青為何愿意為木心辛苦奔走,出書立說?只因為陳覺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認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為什么,而在他看來一切都自然而然。
這些讓我想起《大長今》里的一段情景:鄭尚宮做了一道涼菜,問大家里面加了哪些調料。今英自信滿滿回答:“有醬油、醋、白糖、芝麻鹽和水?!编嵣袑m并未表示認同,讓眾人都嘗一嘗,猜猜放了哪些調料。大家品嘗過后,似乎都贊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紅柿,不是白糖,是紅柿。”說話者是長今。鄭尚宮露出愉悅神色問:“你為什么認為是紅柿?”長今為難的回答:“我因為吃到紅柿,所以說里面加了紅柿?!编嵣袑m大笑。
因為有紅柿,所以嘗到了紅柿的味道,這難道是件讓人困惑的事情嗎?陳丹青理解他的老師木心是“天之木鐸”,希望為老師出些汗水之勞,這難道是件讓人困惑的事情嗎?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紅柿,每個人的味覺不同,該如何解釋呢?所以,陳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嘗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難的事啊。
《文學回憶錄》中刊印陳丹青上課時的筆記照片。我仔細看,在試圖認清筆記中每一個字的時候,不禁想,木心于陳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著,從木心嘴中所說出的每句話,陳都要把它們全部記下來,因為太珍貴。我之前將木心比作蘇格拉底,陳丹青是柏拉圖。今天將木心比為耶穌,陳丹青是約翰。下筆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許指責我是褻瀆,其余的人可能說我比陳丹青更“言過其實”。我看來,不過是味覺不同。
《文學回憶錄》讀后感2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