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后感 篇1
無意在書攤借到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為著一份好奇心,我花了兩天時間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從開初的漫不經(jīng)心讀起,讀著,讀著,竟然迷了進(jìn)去,再讀下去,開始夜不睡覺。為了看看故事的結(jié)尾,從書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為忠實的讀者。
原來小說也可以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著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說。時間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jì)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著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jīng)歷,漸漸的展現(xiàn)出來。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著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長恨歌讀后感 篇2
《長恨歌》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這首詩在在諷刺唐明皇因為重色而誤了國事的同時,也贊頌了人們愛情的真誠和專一。
文章開頭就說,“重色思傾國”,作為統(tǒng)治天下的皇帝,不是注重賢才,而是尋找美人,這樣是辦不成大事的,這也是整個悲劇的根源?!盎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貴妃有著卓然天成的美麗身姿,不能自甘埋沒;時機(jī)到來的那一天,被選到君王身邊。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嫵媚、千般嬌羞,表現(xiàn)出楊妃的絕頂美艷與萬種風(fēng)情。她有云一般的鬢發(fā),花一樣的容貌,皇帝非常寵愛她,從此以后,君王再也不上早朝聽政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亂,成千上萬的車輛馬匹護(hù)衛(wèi)著皇帝逃往西南。從“千乘萬騎西南行”看得出,這次逃亡非常的倉促。“翠華搖搖行復(fù)止”表現(xiàn)出人心渙散,預(yù)示著悲劇即將出現(xiàn)??v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離開楊貴妃。最終士兵叛變,六軍不發(fā),要求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于唐玄宗迷戀酒色,禍國殃民,玄宗只好將她勒殺。頭上的花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無人拾?。黄渲杏姓滟F的翠翅、金雀,還有玉搔頭。一代君王,面對此狀,只能掩面痛哭,卻無法挽救;回頭眷顧,禁不住血淚交流?!熬炔坏谩保皇遣幌刖?,而是救不了,是唐玄宗的無助與無奈。馬嵬坡下,楊妃葬身之處,空有荒涼的泥土,再也見不到她美麗的容顏。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fù)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真是摯愛之情。即使詩中暗含諷喻,《長恨歌》也是一首關(guān)于人間真愛的傾情禮贊。凄美的愛情故事,只有這樣的結(jié)局,才體現(xiàn)它的殘缺美。
長恨歌讀后感 篇3
上海是一個迷人的地獄天堂,一個不小心便會讓人深陷其中。
文章的開頭花費了大量筆墨構(gòu)繪大上海及小上海,有巷子有王琦瑤有鴿子,起初不是很懂作者的用意,只是感覺這樣的上海恐怕只有日日夜夜生活于其中的人才會有如此深沉的體悟??僧?dāng)我看完全文后卻發(fā)現(xiàn)開頭的這些物象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它們是全文的線索,是很精致的鋪墊,讓后文不顯突兀。
我閱讀了好些豆瓣上的評論,為王安憶深感不平,她的文字是細(xì)膩卻沒有帶毒刺,不像張愛玲。以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展現(xiàn)了王琦瑤的大半生,描繪了大上海的40余年,也刻畫了一個中國社會的小縮影。這是比張愛玲更宏達(dá)的眼光視角以及心胸的。所以我感覺她的文字更適合年輕人閱讀,也更有力量,是當(dāng)之無愧的茅盾文學(xué)獎。
再論文本內(nèi)容,前半部分里面的人物,程先生,李主任,阿二,都沒有正式的名字,我想對他們而言是不公平的。卻在細(xì)細(xì)回味中恍然明了,對于王琦瑤而言或許他們都只是過客,都只是回憶里一道模糊的人罷了,如何記得住他們的面容。
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是不幸的,卻并不能勾起我很深的同情,她的身上有太多做的成分,她的命運是作者一起筆便注定了的。性格決定命運一說在她身上得到了印證。一把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也越快。青春一晃而過,歲月對她是寬容的,時光流逝卻講她的美沉淀,像是一壇好酒越久越香,俞久俞酣醇??墒撬话阉拿篮卯?dāng)成了花銷的資本,錯過了一個有一個的人。文中有那么多的男人,而她究竟真心愛過的恐怕不多。她是幼稚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給自己設(shè)置的恍惚之中,從一個吃瓜的旁觀者看來,她是可悲的卻不是可憐的。同為女性,卻心生不出任何悲憫,她將錯誤進(jìn)行到底,進(jìn)行到她被長腳掐死的那一刻。又或許她自己也未曾真真正正看懂自己的心罷。文章中作者對她有一句評論最恰當(dāng)不過,起首一句錯了,全篇都錯了。的確如此,她一錯再錯,且錯得離譜。最后病入膏肓。沒有長腳或許也會有其他人親手將她退下地獄,哦,她連地獄都不被接納。風(fēng)光不過是一時的,她卻執(zhí)拗的想將她控住一世。外貌與智慧往往不相匹配。她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她只是前朝遺老,安安靜靜尚可茍且偷生,風(fēng)風(fēng)光光必將暴斃隱晦而死。糊涂呀!
這是一部有深刻教育意義的作品,是禁得起推敲的,歲月會淘洗沙礫,留下珍珠,證明它的價值。我不說,后人卻一定會有發(fā)現(xiàn)的眼光。且待未來給予客觀的評判。
長恨歌讀后感 篇4
這也許就是上海舊時代的縮影。要了解真正的舊上海就不能忽略上海的弄堂,更不能忽略居住在上海弄堂里的那群人?!堕L恨歌》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多愁善感的上海,一個嬌小惆悵的上海,一個神秘朦朧卻不乏生命與希望的上海。
秋去春來花開花落,一代人的調(diào)零換來了下一季的萌芽,上海充斥著無窮無盡的.輪回。送走上一輩的遺憾似乎又引來了新生代的煩惱。這或許就是我們舊時的上海就像那些泛黃照片中述的景物那樣。感到即將踱到盡頭,卻永遠(yuǎn)都見不著邊際的弄堂;感到即將永遠(yuǎn)掙脫鐵籠,卻永遠(yuǎn)飛不出那狹窄的弄堂天空的鴿子;感到是已經(jīng)看破卻一輩子,也參悟不透的塵世;感到是近在咫尺卻,永遠(yuǎn)拽不到手心的夢中情人;或許還有那縷看似已經(jīng)摒棄,卻永遠(yuǎn)擺脫不了的令人心碎的悲愁。
那時的上海融凝著婉約樸素與內(nèi)斂的極致。是的樸素的極致成就了骨里的艷麗。朦朧之間我似乎又見到了那屋頂上的碎瓦;仿佛那象征著閨閣的心的鴿子的雙翅,又浸潤在西下殘陽的光輝中撲騰撲騰飛得高高的;好像那虛掩著的大門后面,又溢出了那令人心醉的菜香,那份暖得直讓人發(fā)膩的溫情。花窗簾的窗似乎又透出了那一絲絲的幽情。她似乎藏住了一切但其實什么都沒有藏住。因為她是玻璃做的。就算積了太多的灰,后面掛上再多的窗簾,我們還是能感到那窗后的氣息。有這么些惆悵有這么些滄桑,似乎還流淌出一滴滴羅曼蒂克似的曖昧。
這一切的一切都太像這窗后居室內(nèi)住著的女主人了。她們的心不也就像這弄堂,這鴿群這玻璃窗嗎剔透玲瓏內(nèi)斂羞澀,但卻天生多情。小小的窗透過它卻能看到一整個世界。上海弄堂里的女人們,雖然居住在這狹小的地方,卻有卓越的見識。她們懂得如何待人處世,明白世間人情世故心存憐憫敏感多情。王琦瑤或許就是這玲瓏剔透多愁善感的濃縮。她的愛隨興而起隨風(fēng)而逝,但每一次都是那么的真實確切那么的刻骨銘心。
愛這是人世間最樸素最簡單,但也同時人世間最絢爛最復(fù)雜的情感。
長恨歌讀后感 篇5
人的一生有長有短,長則幾十年上百年,短則幾個月幾年。無論我們的人生是長還是短,都沒有誰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就像《長恨歌》中的王琦瑤,當(dāng)她還是一個懵懂少女的時候,她渴望被人關(guān)注,羨慕熒幕上的電影演員。然而,世事難料,當(dāng)她朝這個夢想走去時,亂打誤撞的遇到了程先生、蔣麗麗還有后來的李主任,從而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總是在這樣的渴望和不期而遇中被改寫著,我們總是在計劃著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者我們該做什么、要做什么。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從小就在心中種下一顆當(dāng)教師的種子,在此后的學(xué)習(xí)中不斷的為這個夢想努力著,可是沒有誰預(yù)料到在他即將成功的時候,從家中傳來父親去世的消息。
面對這樣的打擊,他可能一蹶不振,從此過上了頹廢的生活,也有可能奮發(fā)圖強(qiáng),當(dāng)上了教育領(lǐng)導(dǎo)。他的人生可能因此發(fā)生大的逆轉(zhuǎn),他的未來更是變化無常的。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變化,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活著才變得有意義。蘇秦之所以能成為趙國的相國,是因為他在秦國的外交失敗,使其父母、妻子改變對他的看法,對其不理不睬,迫使他在憤怒下熟讀姜太公的《陰符》,從而能游說于趙國,使趙國國君采納他的意見,從而封他為相。如果牛頓沒有偶然被落下的蘋果砸到頭,就不會引發(fā)一系列得聯(lián)想,從而提出萬有引力定論。
無論是蘇秦還是牛頓,面對各種變化,他們在此之前都沒有預(yù)料到自己的成就。就像王琦瑤從沒想過李主任會一去不返一樣。然而,當(dāng)他真的再也不能回來了,她就只得一個人面對剩下的人生了。 每個人都不得不在變化無常的歲月中面對自己的人生,看見身邊的人走了又來,來了又走。 可是,并不是每一種人都適合這種變化無常的生活。當(dāng)我們老了,只剩下女兒和回憶時,就沒有誰期望這種變化再繼續(xù)下去了。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經(jīng)不起這種折騰了。王琦瑤就是在這種折騰中死去的。遠(yuǎn)離女兒的她,晚年照常與各種人打交道,參加各種聚會,最終在這不斷的變化中不安穩(wěn)的離去……
長恨歌讀后感 篇6
一、開場:誤入凡間一精靈
碧波蕩漾的淥水,環(huán)抱著飛檐斗拱,文彩輝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筆一揮,梨園女伶的歌聲便穿云裂石,美艷的宮娥翩翩起舞,吳帶當(dāng)風(fēng)。這是獨屬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寶時代的繁華魅影。
鏡頭微轉(zhuǎn),水汽氤氳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誤入凡間一精靈。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發(fā)展:無法承受的愛情之重
過去的他,也許真的是孤獨吧!縱然貴居萬人之上,坐擁佳麗三千,可愈聽得塵世喧囂,愈覺那些溫暖與己無關(guān),沾染著別人的熱鬧,只更襯得自己形單影只。直到她——那個精靈一樣的女子,她讓他覺得,自己的?不再滄桑漂泊。于是,他忘記一切、不顧一切地愛她。愛是有理由辜負(fù)全世界的——只是,多么可笑,唯獨擁有一切的他,沒有這樣的資格!可他還是順?biāo)炝俗约旱男?,讓愛情的光環(huán)無比燦爛,燦爛到光環(huán)之外那些攀龍附鳳的猢猻們已悄然地貪婪地爬向了名利場的頂端。葬禮的號角夾雜在夜夜笙歌中,是否有人聽到?
也許多年后他會明了:當(dāng)年愚笨如他們,從不懂得將幸福吝嗇些支配,憑著任性肆意揮霍,直到兩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場盛大的逃離
所有的浪漫終于在叛軍的鐵蹄聲中被無情地撕碎,他們終于為這一場華麗而奢靡的愛情付出了代價。由遠(yuǎn)及近的漁陽鼙鼓,輕易地踐踏著一個王朝的光榮與驕傲。從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國荔枝無佳人。紅顏,何其自然地成了“禍水”!面對不發(fā)的六軍,面對他的愁容,她輕扯嘴角,要多冷血才會忍心讓早已青絲變白發(fā)的他更添愁霜呢?纖纖素手執(zhí)起那束殘忍的白綾,也許,在身體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遲。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說,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v是那天,他也沒有如此不安過。
四、沒有結(jié)局的結(jié)局
后來的后來,他不記得了。似乎,那日后,全世界都已劇終。
哪里有什么海外仙山呢,不過是他心甘情愿地蜷縮在回憶里編造的一個又一個傳說罷了,他不依不饒地緊緊抓住那些只會讓他難過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罷了。
他說,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觀望的煙花。他說,余生,用來忘記她。
他一定不會知道,千年后會有一首歌告訴他,煙花易冷,會有一首歌告訴他,雨紛紛時,舊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沒有她,愛不像愛!
后記
我不想把《長恨歌》絲絲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諷喻詩。在我看來,《長恨歌》更像是一部愛情史詩電影,詩人便是那技藝不凡的導(dǎo)演,在他的執(zhí)導(dǎo)下,只有愛,是永遠(yuǎn)不會被遺忘的。
長恨歌讀后感 篇7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樂天在《長恨歌》一詩中贊美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唯美愛情。
玄宗統(tǒng)治王朝,國力鼎盛,萬國朝拜。唐王朝的規(guī)??芍^空前絕后。在這種安逸的環(huán)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數(shù)目恐怕難以統(tǒng)計,但是,當(dāng)遇到了楊玉環(huán)之后,玄宗集三千寵愛于一身。這種舉動,對于擁有無數(shù)嬪妃的君王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鐘愛一個嬪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時期明孝宗才打破這個記錄??墒钱?dāng)時明朝的成就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此時的唐王朝。一個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況下,鐘愛唯一一位嬪妃,除了愛,還有什么力量有如此偉大!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在外逃的過程中,唐玄宗始終與楊貴妃不離不棄,作為一國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獨自逃離,然而事實上縱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離開楊貴妃。這難道不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問一句,唐玄宗是何許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會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嗎?或許又有人反駁:此一時被一時啊,那時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無比,但現(xiàn)在可就說不定了,俗話說,溫柔鄉(xiāng)英雄冢。
我又不得不說:一個人的判斷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嗎?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嘗不知道江山與美人何者更加重要。但是唐玄宗沒有放棄楊貴妃,因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國之君,同時也是楊貴妃的丈夫,他要盡到作為丈夫的責(zé)任。是對楊貴妃的這種責(zé)任感,使他在極其危難的時刻始終陪在楊玉環(huán)身邊。在如此發(fā)達(dá)的今天,在如此了解愛的今天,又有誰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是愛,和愛衍生出的責(zé)任!
被逼無奈賜死楊貴妃后,唐玄宗再也沒有納過嬪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著與楊貴妃的愛戀。在《長恨歌》中,猶給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實是唐玄宗一個人獨自睹物思人,嘗盡相思。在寒冷的偏宮中,兒子想毒害自己,身旁無一親信,說話都得小心翼翼,在這種凄慘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著對楊貴妃的思念。在現(xiàn)代,離婚之事尚且屢見不鮮,那么在男子當(dāng)家的封建社會,保留這份愛情的唐玄宗難道不是因為深愛著楊貴妃?也只有愛,才能撫慰心中的傷痛!
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雖然生活在古代,但是他們的愛情與現(xiàn)代愛情一樣轟轟烈烈,一樣刻骨銘心!
長恨歌讀后感 篇8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開始讀《長恨歌》,我就被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之間唯美凄涼的愛情故事深深吸引,一位是至高無上的君王,一位是傾國傾城的美人,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彼此相愛,卻終究不能長久相守,天人永隔。
他們也曾幸福過。在那個君恩薄如紙的朝代,楊玉環(huán)無疑是幸運的,她生得美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扶桿露華濃”,所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試問哪一朝代的百姓曾不重生男重生女。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惜一切代價,只為博得美人一笑。
《長恨歌》,歌長恨。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他也曾是一代明君,勵精圖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政局清明,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jì)持續(xù)發(fā)展,商業(yè)繁榮,國力空前強(qiáng)盛,開辟了開元盛世的局面,直到遇見她,芙蓉帳,度春宵,玉樓宴,夜專夜。
無奈,這種幸福并沒有持續(xù)下去,安史之亂爆發(fā)。馬嵬坡前,六軍不發(fā)。那夜的馬嵬坡,在祭奠絕代的紅顏。貴妃離開了,落得“一抔黃土收艷骨,數(shù)丈白綾掩風(fēng)流”的下場;明皇落淚了,只得“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能兼得。蜀地的.傷懷落寞,回宮后的睹物思人,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回腸,酸楚愁慘。曾經(jīng)甜蜜的愛情如流星般轉(zhuǎn)瞬即逝,再看眼前的落葉梧桐,可謂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而后的故事,上天入地,蓬萊仙山,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托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赡苤皇瞧胀ㄈ藢τ谒麄儛矍槿焙端龅囊稽c慰藉罷了。
不論旁人的言語,不管之前的經(jīng)歷如何,她只愿一生一世一雙人。不料結(jié)局卻是成為一場悲劇的犧牲品,什么紅顏禍水,什么嬌媚恃寵,不過讓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國度走遠(yuǎn)之時,給后人一個開脫的借口罷了。經(jīng)歷千年,洗凈鉛華,她還是她,一個心思單純的女孩,喜歡美麗,渴望寵愛,享受愛情,訴說著永恒的美麗與哀愁。
長恨歌讀后感 篇9
一、開場:誤入凡間一精靈
碧波蕩漾的淥水,環(huán)抱著飛檐斗拱,文彩輝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筆一揮,梨園女伶的歌聲便穿云裂石,美艷的宮娥翩翩起舞,吳帶當(dāng)風(fēng)。這是獨屬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寶時代的繁華魅影。
鏡頭微轉(zhuǎn),水汽氤氳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誤入凡間一精靈。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發(fā)展:無法承受的愛情之重
過去的他,也許真的是孤獨吧!縱然貴居萬人之上,坐擁佳麗三千,可愈聽得塵世喧囂,愈覺那些溫暖與己無關(guān),沾染著別人的熱鬧,只更襯得自己形單影只。直到她——那個精靈一樣的女子,她讓他覺得,自己的?不再滄桑漂泊。于是,他忘記一切、不顧一切地愛她。愛是有理由辜負(fù)全世界的——只是,多么可笑,唯獨擁有一切的他,沒有這樣的資格!可他還是順?biāo)炝俗约旱男?,讓愛情的光環(huán)無比燦爛,燦爛到光環(huán)之外那些攀龍附鳳的猢猻們已悄然地貪婪地爬向了名利場的頂端。葬禮的號角夾雜在夜夜笙歌中,是否有人聽到?
也許多年后他會明了:當(dāng)年愚笨如他們,從不懂得將幸福吝嗇些支配,憑著任性肆意揮霍,直到兩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場盛大的逃離
所有的浪漫終于在叛軍的鐵蹄聲中被無情地撕碎,他們終于為這一場華麗而奢靡的愛情付出了代價。由遠(yuǎn)及近的漁陽鼙鼓,輕易地踐踏著一個王朝的光榮與驕傲。從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國荔枝無佳人。紅顏,何其自然地成了“禍水”!面對不發(fā)的六軍,面對他的愁容,她輕扯嘴角,要多冷血才會忍心讓早已青絲變白發(fā)的他更添愁霜呢?纖纖素手執(zhí)起那束殘忍的白綾,也許,在身體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遲。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說,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v是那天,他也沒有如此不安過。
四、沒有結(jié)局的結(jié)局
后來的后來,他不記得了。似乎,那日后,全世界都已劇終。
哪里有什么海外仙山呢,不過是他心甘情愿地蜷縮在回憶里編造的一個又一個傳說罷了,他不依不饒地緊緊抓住那些只會讓他難過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罷了。
他說,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觀望的煙花。他說,余生,用來忘記她。
他一定不會知道,千年后會有一首歌告訴他,煙花易冷,會有一首歌告訴他,雨紛紛時,舊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沒有她,愛不像愛!
后記
我不想把《長恨歌》絲絲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諷喻詩。在我看來,《長恨歌》更像是一部愛情史詩電影,詩人便是那技藝不凡的導(dǎo)演,在他的執(zhí)導(dǎo)下,只有愛,是永遠(yuǎn)不會被遺忘的。
長恨歌讀后感 篇10
幼時讀《長恨歌》,只覺朗朗上口,絕美絕倫。再讀《長恨歌》,卻只嘆:“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長圓?!?/p>
雖始作于唐,《長恨歌》卻可謂千古絕唱。它將李楊二人的愛情寫得凄凄切切,刻骨銘心。這段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超越時空,甚至超越了生死,在代代后人心中印下美好的佳憶?!盎仨恍Π倜纳鶎m粉黛無顏色”只因一個楊貴妃,六宮所有美若天仙的嬪妃全都黯然失色。一句將楊貴妃襯托得美艷無比,不可抗拒?!笆虄悍銎饗蔁o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一句,筆觸細(xì)膩獨到,將李楊二人纏綿歡愛之時的.萬種風(fēng)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在欣羨感嘆的同時,殘酷的現(xiàn)實也令人惋惜。唐玄宗納子之妻楊玉環(huán)為妃,寵愛至極。此舉本已不義,更因此誤國誤民。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逼近長安。逃亡之際,于馬嵬坡,扈從禁衛(wèi)軍發(fā)難,不再前行,請誅楊國忠、楊玉環(huán)兄妹二人以平民怨。玄宗為求自保,只得忍痛弒愛。日后悔恨交加,無奈只能苦苦思念。
漢代李延年對漢武帝曾說:“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再難得?!眱A國傾城,果真傾國傾城!唐玄宗成天浸于女色而忘卻自身為一國之君的責(zé)任。長此以往,招來民憤,終釀愛情悲劇。李楊二人的愛情真摯感人不容質(zhì)疑,但同時也警示后世君主萬萬不能因貪美色而誤國家大事。
“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遍L恨歌,長恨歌,愛過,恨過,終成遺恨。
長恨歌讀后感 篇11
作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謂是一個成功者。他的現(xiàn)實主義的筆,寫出了多少個凄冷的場面,敲響了一次又一次警鐘。他的《長恨歌》,可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詩以喜劇開頭而轉(zhuǎn)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dāng)復(fù)雜的情節(jié)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xì)致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后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堕L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shù)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zhuǎn)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叭崭咂稹?、“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dǎo)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我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那么,詩人又是如何表現(xiàn)“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xì)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nèi)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后,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fù)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jié)并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yīng)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內(nèi)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jīng),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zhuǎn)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jīng)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jié)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gòu)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jié)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huán)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zhuǎn)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觀愿望和客觀現(xiàn)實不斷發(fā)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zhuǎn)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zhuǎn)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huán)往復(fù)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dá)人物蘊(yùn)蓄在內(nèi)心深處的難達(dá)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fù)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huán),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dá)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fù)抒情,回環(huán)往復(fù),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yùn)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xì)膩”,更富有藝術(shù)的感染力.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長恨歌》在藝術(shù)上以什么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宛轉(zhuǎn)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shù)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長恨歌讀后感 篇12
“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西宮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吹落的梧桐葉,勾起綿綿長恨。
一個是重色輕國的君王,一個是嬌媚恃寵的妃子。云鬢花顏,芙蓉暖帳,曾經(jīng)鑄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自古君王迷色誤國,愛江山更愛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時,安史之亂,六軍不發(fā),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楊貴妃的死換得蒼生性命。西南路上,悲涼秋景,馬嵬坡生死離別,無邊落木蕭蕭下,香銷玉隕。
長恨?。閲?,身不由己,不忍割愛卻又欲救不得,“血淚相和流”是那沒完沒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后睹物思人,白日傷情夜難眠,朝思暮想不復(fù)返。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回腸。真切的酸楚愁慘,夢中的“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是那動人心魄的恨。
行宮月色,夜雨鈴聲,蕭條衰敗,落葉有情。上天入地,蓬萊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拖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
曾經(jīng)甜蜜的愛情如流星,閃過瞬間的美麗。吹落的梧桐葉,從高高的枝頭掉下。從枝頭到樹根,從完美到毀滅。也許李隆基本不該為大唐天子。一個貧民百姓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白頭偕老,又有誰會橫加阻攔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貪圖享受的酒色之徒,楊貴妃也不是個好玩的女子,又哪里會有六軍不發(fā),馬前死呢?既然是一國之君,就要以江山為重,社稷為大,否則到頭來只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總還有另一面讓自己心痛??!
落葉梧桐,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長恨歌讀后感 篇13
一、開場:誤入凡間一精靈mcqyy愛祖國的名言
碧波蕩漾的淥水,環(huán)抱著飛檐斗拱,文彩輝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筆一揮,梨園女伶的歌聲便穿云裂石,美艷的宮娥翩翩起舞,吳帶當(dāng)風(fēng)。這是獨屬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寶時代的繁華魅影。
鏡頭微轉(zhuǎn),水汽氤氳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誤入凡間一精靈。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發(fā)展:無法承受的感情之重
過去的他,也許真的是孤獨吧!縱然貴居萬人之上,坐擁佳麗三千,可愈聽得塵世喧囂,愈覺那些溫暖與己無關(guān),沾染著別人的熱鬧,只更襯得自己形單影只。直到她——那個精靈一樣的女子,她讓他覺得,自己的?不再滄桑漂泊。于是,他忘記一切、不顧一切地愛她。愛是有理由辜負(fù)全世界的——只是,多么可笑,唯獨擁有一切的他,沒有這樣的資格!可他還是順?biāo)炝俗约旱男?,讓感情的光環(huán)無比燦爛,燦爛到光環(huán)之外那些攀龍附鳳的猢猻們已悄然地貪婪地爬向了名利場的頂端。葬禮的號角夾雜在夜夜笙歌中,是否有人聽到?
也許多年后他會明了:當(dāng)年愚笨如他們,從不懂得將幸福吝嗇些支配,憑著任性肆意揮霍,直到兩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場盛大的逃離
所有的浪漫最后在叛軍的鐵蹄聲中被無情地撕碎,他們最后為這一場華麗而奢靡的感情付出了代價。由遠(yuǎn)及近的漁陽鼙鼓,輕易地踐踏著一個王朝的光榮與驕傲。從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國荔枝無佳人。紅顏,何其自然地成了“禍水”!應(yīng)對不發(fā)的六軍,應(yīng)對他的愁容,她輕扯嘴角,要多冷血才會忍心讓早已青絲變白發(fā)的他更添愁霜呢?纖纖素手執(zhí)起那束殘忍的白綾,也許,在身體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遲。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說,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v是那天,他也沒有如此不安過。
四、沒有結(jié)局的結(jié)局
之后的之后,他不記得了。似乎,那日后,全世界都已劇終。
哪里有什么海外仙山呢,但是是他心甘情愿地蜷縮在回憶里編造的一個又一個傳說罷了,他不依不饒地緊緊抓住那些只會讓他難過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罷了。
他說,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觀望的煙花。他說,余生,用來忘記她。
他必須不會知道,千年后會有一首歌告訴他,煙花易冷,會有一首歌告訴他,雨紛紛時,舊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沒有她,愛不像愛!
后記
我不想把《長恨歌》絲絲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諷喻詩。在我看來,《長恨歌》更像是一部感情史詩電影,詩人便是那技藝不凡的導(dǎo)演,在他的執(zhí)導(dǎo)下,只有愛,是永遠(yuǎn)不會被遺忘的。
長恨歌讀后感 篇14
《長恨歌》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這首詩在在諷刺唐明皇因為重色而誤了國事的同時,也贊頌了人們愛情的真誠和專一。
文章開頭就說,“重色思傾國”,作為統(tǒng)治天下的皇帝,不是注重賢才,而是尋找美人,這樣是辦不成大事的,這也是整個悲劇的根源?!盎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貴妃有著卓然天成的美麗身姿,不能自甘埋沒;時機(jī)到來的那一天,被選到君王身邊。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嫵媚、千般嬌羞,表現(xiàn)出楊妃的絕頂美艷與萬種風(fēng)情。她有云一般的鬢發(fā),花一樣的容貌,皇帝非常寵愛她,從此以后,君王再也不上早朝聽政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亂,成千上萬的車輛馬匹護(hù)衛(wèi)著皇帝逃往西南。從“千乘萬騎西南行”看得出,這次逃亡非常的倉促?!按淙A搖搖行復(fù)止”表現(xiàn)出人心渙散,預(yù)示著悲劇即將出現(xiàn)。縱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離開楊貴妃。最終士兵叛變,六軍不發(fā),要求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于唐玄宗迷戀酒色,禍國殃民,玄宗只好將她勒殺。頭上的花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無人拾??;其中有珍貴的翠翅、金雀,還有玉搔頭。一代君王,面對此狀,只能掩面痛哭,卻無法挽救;回頭眷顧,禁不住血淚交流。“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唐玄宗的無助與無奈。馬嵬坡下,楊妃葬身之處,空有荒涼的泥土,再也見不到她美麗的容顏。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fù)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真是摯愛之情。即使詩中暗含諷喻,《長恨歌》也是一首關(guān)于人間真愛的傾情禮贊。凄美的愛情故事,只有這樣的結(jié)局,才體現(xiàn)它的殘缺美。
長恨歌讀后感 篇15
我崇尚愛情,因為這個世界就是情與愛的交織,愛情可以幫助我們在心理上逐漸成熟,在愛情發(fā)展中,相互督促勉勵,成為彼此成長的動力。它不是海誓山盟的大喜大悲,而是生活中的高山流水,輕風(fēng)細(xì)雨。雖然,花前月下,玫瑰芬芳的愛情令人神往,但我認(rèn)為愛是相知和理解,那些癡情的到徇情化蝶的故事,千古流芳百代長存的愛情更讓人感動。因為人世間的痛苦莫過于相愛之人互相分離。
幸福無過于相愛之人彼此相聚。而今日的人們之間缺少了真情,缺少了愛,讓人不時地感到幾許悲哀!今日的人們體會不到梁山泊與祝英臺那種美麗的凄涼和悲壯,體會不到白蛇與許仙的癡情,體味不出用整整一生等待,相思一個人而不遇的失落,無奈;體味不到在人生的一個小站,兩顆心偶然相遇撞出的火花時那一瞬間的幸福。而我,經(jīng)常在細(xì)細(xì)品味,雖然有時為他們的愛情感動的淚流滿面。
但也很難體味出他們?yōu)閻郯V狂,為愛付出的代價,只希望愛情真的能是:“在天原做比翼鳥,在地原為連理枝?!?/p>
生活在現(xiàn)代飛速發(fā)展的社會里,也許這些堅貞的愛情已被人們忽視,也許愛情已成為物質(zhì)交換的工具。但我個人在心靈深處,仍有一汪清澈的愛情之湖。因為我明白,人生短暫,真情可貴,瞬間消失后,千呼萬喚也無法回頭,只有珍惜此情,一切都會美好起來。我曾被林黛玉和賈寶鈺的纏綿悱惻所感動;為牛郎、織女的深情,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癡情感動的淚流滿面,因此,我相信愛是崇高的,偉大的,無私的!
我憧憬著“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那種蕩氣回腸的感情,因為人生只有一次,為愛付出一切,我無怨無悔!
長恨歌讀后感(15篇)相關(guān)文章:
★ 關(guān)于長恨歌讀后感范文3篇(長恨歌古詩讀后感)
★ 長恨歌讀后感大學(xué)生范文3篇 關(guān)于長恨歌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