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5篇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1000字左右,以供參閱。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1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xiāng)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xiāng)土散文的創(chuàng)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xué)理念和佛教哲學(xué)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蔽以贿@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qū)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tài),再宏偉的目標(biāo)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dāng)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焙芏嗳硕荚诎档乩锍靶λ?,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jīng)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tài),使串串云淡風(fēng)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著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后的平靜,無奈后的超脫,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zhì)世界里,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2
幾年以來,我都是林清玄文章的忠實書迷,雖然我不知道林清玄的長相,不知道他的性格,當(dāng)讀過他寫的散文之后,都能體會到那文字上的淡淡之香。仿佛他拿著一支神來之筆,一揮,就能寫過各種優(yōu)美的文章。讀了《尋找幸運草》這一文章后,使我體會到他文筆上的那種清幽和大氣。
也許你會疑惑到:“幸運草是什么東西”,幸運草實際上是酢漿草,只是傳說四片葉子的就是幸運草,其它的都是三片的,而文中的作者,是一個非常愛好找幸運草的人,其實,幸運草是不存在,可作者還是在尋找,直到這一舉動被他的兩個侄子看到了,使他們也開始找幸運草了,仔細一想,雖然找也是白找,但這是多么堅持不懈的品質(zhì)呀!
人的一生,要是擁有堅毅的品質(zhì),那做事不是很好嗎?雖然幸運草不存在,但在你仔細發(fā)掘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比幸運草還好的東西,而幸運草,也已經(jīng)常常地埋在了你的心里。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礪,終于孕育美麗的珍珠;頑鐵忍受了烈火的赤煉,終于燒成鋒利的寶劍。也許這些豪言壯語都是虛幻的,但卻奠定了成功的基礎(chǔ)。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經(jīng)說過“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彼抉R遷是我國一名有名的人士,他寫的《史記》有52萬字!而且還是在牢獄中借那堅毅的面孔寫下的。我想: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能夠?qū)拸V堅持,只要我們的情感夠細膩,只要我們擁有堅持的信念,我們的心就會長出一株美麗的,四個葉片宛然的幸運草。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都懷有自己的愿望與理想,而這只需我們的堅持信念,那不可能就會化成可能,可能就化成必定。
如今,我已合上這本書,回想那文字中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更有一種人性的芬芳,就像我們心中的蘋果樹,那蘋果掉下感情了我們,讓我們知道了這世界的廣闊,還存在許多的純凈。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3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后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后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fēng)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fēng)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著“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闭沁@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biāo)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仿佛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jié)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可以從一只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nèi)心――那如白紙般內(nèi)心的最深處的那片凈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丑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xù)沿著之前的風(fēng)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fā)現(xiàn)書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xué)習(xí)智慧;離散,學(xué)習(xí)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yè),更重視這些優(yōu)良品質(zhì)的養(yǎng)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4
題記:早晨的天空有著豐富的顏色,早晨的空氣有著清爽的感覺,將那些潮濕的生活片段晾在最燦爛的陽光下,讓那些不愉快的心情片片展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菩提是佛教當(dāng)中的圣樹,菩提的本意是一種領(lǐng)悟,一種生命的真諦。一顆柔軟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潤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種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樹比我想像中的要堅強,縱然有著冬天蕭條與空寂,但也未嘗不是努力站立,長出干凈的新綠,有著一種對新生無比追尋地力量,萌發(fā)的不只是綠芽的蓬勃生機,更有著芽兒那片片舒展的心情。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覺曉到有一種奉獻叫無私;從“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來秋,誤入藕花深處”覺曉到有一種快樂叫灑脫;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覺曉到有一種寂寞叫離愁;從“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中覺曉到有一種仕途叫艷羨;從“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中覺曉到有一種愛戀叫凄厲。
一片葉子中的領(lǐng)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詩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嬌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過時光的摧殘;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溫美,但都經(jīng)不起命運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紅塵中的一切欲念,方成為一塊永恒的凈土。除去雜草,種滿菩提,每個人的心都應(yīng)如此——種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圓三生夢·輪回。
三生石——記錄了前世,今生與來生的種種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著三生石,我們都可以把它當(dāng)成自己對輪回的一種信念,一種對于生命永恒的詮釋。
三生石,一個浪漫而又令人動容的傳說,不管是否真實,許多朋友以三生石做為肝膽相照的依據(jù),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佛教里認為有情欲就有輪回。而林清玄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輪回的束縛?!被蛟S這才是真正的輪回。而我想輪回并不是一種墮落,而是一種新生的彼岸,輪回是一種新陳代謝,是一種念念相續(xù)循環(huán)往復(fù),或許不只是人在輪回,世界也在輪回。我們看不見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沒有了,而是它運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從頭頂掠過,不久逃出了我們的視線,這也不代表云兒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遠的目標(biāo)航行,這都是輪回。
輪回并不可怕,只是人們習(xí)慣把它加上鬼怪的陰影,而蒙蔽了我們的心。
當(dāng)我們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舊精魂,是否只是無知地追尋欲望?
有時候,一首詩,一位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或許這就是輪回的最好解釋。
讀著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時受到洗禮,說這是《林清玄散文精選》還不如叫它“清醒記”,邊讀,邊整理自己零亂的心情。整本書揚溢著佛學(xué)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這塊不可逾越的圣地。
陽光下,歷史的長河泛著金光,生命的綠樹萌發(fā)新芽……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5
暑假里,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主要寫了林清玄在小時候經(jīng)歷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對某些事的看法從而引出的道理。一翻開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字里行間蘊含著一種細膩、柔軟的感覺。據(jù)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應(yīng)該是充滿陽剛之氣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轉(zhuǎn),絲毫不遜于女作家。這種陽剛與陰柔結(jié)合為一體的寫作方法,令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的文筆多么優(yōu)美,語言多么華麗,而是這本書的前言,也就是寫作目的。前言一共分為五個小故事:“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酸甜苦辣,各安其位”、“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和“在挫折中,學(xué)習(xí)智慧”。這五個小故事都在寫各種各樣的兒童,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事,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影響深刻。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外國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許多的愿望,無論愿望多么渺小或者可笑,他們的父母都會選擇尊重。而中國的孩子卻不同,他們的愿望會在一片指責(zé)聲中慢慢消亡,非常地保守遵循父母設(shè)定好的人生軌跡規(guī)規(guī)矩矩地前行。
林清玄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認識幸福,比認識世界更重要;關(guān)照自己,比關(guān)心國際緊迫得多。
林清玄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了幾天前的報紙上寫的一則新聞:據(jù)一份調(diào)查顯示,從小就確立志向的孩子長大了有75%幾率圓了自己的愿望,甚至有10%的幾率被提拔,職位更高,受到了重用,但是從小沒有確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幾率獲得成功。這則新聞無疑是林清玄這個觀點最好的佐證,它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才會有所收獲,有所回報”。
報紙上也曾經(jīng)報道過,每年面臨選科的學(xué)生都會很困惑,應(yīng)該選理科班還是應(yīng)該選文科班或者去上美術(shù)班等等。往往到了最后決定方向的是以后的錢途,而非自己是否喜歡那個科目或者是自己的理想。
為什么有些人學(xué)鋼琴學(xué)得很快樂,有些人很用心學(xué)卻很痛苦,之間的差異在于你喜歡與否。當(dāng)你很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就算過程是很艱辛的,你也會覺得很快樂,覺得很幸福,因為你在做著你自己喜歡的事情;當(dāng)你在做著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時,就算只是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你也會覺得很麻煩。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我從小喜歡畫畫,所以我的理想是將來能做一個小小的服裝設(shè)計師,這個理想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它是我心里的一個寶貝,一旦碰觸到就會覺得暖洋洋的。我想我會堅守自己的理想,做一個幸福的人。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5篇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1000字左右相關(guān)文章:
★ 2022林清玄散文集的讀后感范文3篇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600初中
★ 寒假林清玄散文集讀書心得范文3篇(林清玄散文集閱讀體會)
★ 2022林清玄散文集的讀后感范文3篇(林清玄的散文讀后感450)
★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6篇 林清玄的經(jīng)典散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