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后感3篇,供大家閱讀。
蘇東坡傳讀后感1
他是這樣一個人,本性自由,卻深陷官場糾葛一生;喜好名山大川,卻迫不得已四處安家;他身居侍郎之職,卻主動請辭調(diào)離;貶于荒野域外,卻依舊笑對人生;他一生相伴兩人,卻與最愛之人無緣相守;自比陶潛隱世,卻為世人所聞。
他以詞著稱,和詩仙李太白一樣,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同時又是中國公共醫(yī)療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先驅(qū),是中國南派畫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縝密的工程設(shè)計者,精明的國民經(jīng)濟觀察家,業(yè)余的釀酒師傅、制墨者、煉丹術(shù)士以及美食家。
他的天才在那個時代無人能及,因為這份天才,敬仰和尊重,他一生朋友無數(shù),同樣因為這份天才,嫉妒和恐懼,他始終被政敵所擾。
從鷹擊長空壯志滿懷到身心空明皈依佛門,他只在世六十二年,卻傳世千秋。不僅僅因為他的詩詞,更因為他不朽的精神。
他究竟還有什么,不為所知?
他便是蘇東坡。
蘇軾被被貶到雷州半島的惠州,當(dāng)時屬于尚待開發(fā)之地,然而蘇軾在這里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曾記載,蘇軾嘗試著自己釀制桂酒,一邊釀,一邊品,以至于醉倒在地,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頑童躍然紙上。這種頑皮的天性似乎源于其祖父,那個同樣戲謔的老頑童。而他的弟弟蘇子由,似乎更多的繼承了父親蘇洵的內(nèi)斂與嚴謹。不過有這等的才華,恐怕蘇軾想藏也是藏不住的。
世人更多看到的是蘇軾的才華和令人恐懼的樂觀豁達,他曾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彼目鞓窡o人能及。但是或許更少人知道,這樣一位大詞人于政治上的剛正不阿,以及因此遭受的懲罰。就好像貝多芬失去聽力卻依舊寫出了傳世名曲,實屬不易一般,遭受如此對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懲罰,被貶最遠行至海南,還包括一直排擠他最嚴重的人,其實是他青年時的好友這樣的'內(nèi)心打擊,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負落空,眼看一批名臣巨擎被流放,朝廷小人當(dāng)?shù)赖耐葱模?,蘇軾卻依然保持了內(nèi)心的平靜與豁達,更讓人感嘆。
拋開林語堂對于王安石當(dāng)政后對蘇軾排擠的描寫與評價,蘇東坡確實不適合身居過高的職位,不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在杭州他早已證明了自己是一位思行合一的優(yōu)秀官員,只是蘇軾太不懂得如何處理官場中的人際關(guān)系了。身居地方,他為一方之職兼具文學(xué)首輔的威名,自然意氣風(fēng)發(fā)左右逢源,況且有主政的太后支持,杭州在他制任期間,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說法,屬于經(jīng)濟文化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城市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身居侍郎高位之時,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便體現(xiàn)了出來,不懂得利用皇帝,而僅僅寄希望于呼吁,這是萬萬不行的。太后去世后,精明的小人們馬上打擊了他。
幸好我們的大文豪是為開朗樂觀的人,否則我們可能也體會不到那么多優(yōu)美的詩詞和散文了。
摘錄一《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逐步至天承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明空,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耳。
表意,中國文學(xué),繪畫以及書法的最高境界。
蘇東坡傳讀后感2
這并不是與東坡居士的初相遇,卻又讓我認識了這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豪情壯志的大詞人。正如紀錄片《蘇東坡》文案中所言:“在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長的。當(dāng)古樹發(fā)芽,石頭花開,一張紙頁成了傳奇,人們就會從那張古老的紙上,嗅出舊年的芬芳?!蹦巷L(fēng)帶著氤氳熱氣,撩動人心,吹開了積攢千年的塵灰,我似乎可以看見,看見一個鬢如霜的老人燭下花前,醉離歌宴,一壺濁酒,大筆揮毫,問書生何辱何榮?一蓑煙雨任平生。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墒沁@些也許還不足以構(gòu)繪蘇東坡的全貌?!薄皢柸昶缴I(yè),黃州惠州儋州”。試問蘇軾這一生苦不苦,以眾人的角度觀之,從烏臺詩案開始被貶黃州,之后一路南謫,與實現(xiàn)他凌云壯志的京城天各一方,這是仕途坎坷之苦;在他二十七歲那年,年少結(jié)發(fā)的賢妻王弗香消玉損,從此陰陽兩隔,這是愛人離別之苦。事業(yè)和愛情的雙重打擊,對一般人而言已是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了,但蘇軾沒有。在為官上,蘇軾秉持為官者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在人生態(tài)度上,君不見,一種東坡美食遍布世界各地,一曲嬋娟詞傳唱大江南北,一種人生態(tài)度印刻進中華血脈……就算“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又如何?只要想起“山頭斜陽卻相迎”的美好,就有了“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勇氣與快樂了。
我喜歡蘇軾的詞,豪放卻不奔騰,縹緲卻不虛無,婉轉(zhuǎn)卻不悲凄,喜歡他詞中開闊豁達的意境,喜歡他悠然淡泊的情懷。只有他可以在風(fēng)雨的逆境中天馬行空,我行我素;只有他可以在坎坷的仕途中依舊滿懷豪情,笑傲江湖。書中使人印象最深刻的還屬這位智者的晚年時期。蘇東坡在黃州有兩處住所,一為城中臨皋亭,一為城東的東坡雪堂,他每日不厭其煩,在這兩地間往返,林語堂說:“這段一里多的臟泥路,大概是文學(xué)史上最出名的一條路?!边@條小路上,那凌亂的腳印,一腳深一腳淺,踩出了一個放浪形骸的達者。他在黃州偏遠的鄉(xiāng)間,咀嚼幾碟素菜,品味出,“人生有味是清歡”的淡泊;他在惠州的陋室,隔簾聽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涼”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紅柳綠,吟詠“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清雅;他在密州的煙雨叢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況味。他的詞中,蘊含了大自然的鐘靈俊秀,藏納人生的世情百味。有姹紫嫣紅便無需驚濤駭浪,蘇軾就是這樣,在他的云水生涯中,可以品出淡定從容。人生浮沉,世故難測,在煙塵飛揚的塵世間,猶記明月清風(fēng);在顛沛流離的境遇里,學(xué)會了隨遇而安。這就是蘇軾的處世之道,在不合時宜的境況里,依舊清醒明達,不訴悲涼之音。
深秋之夜,蘇東坡在雪堂飲酒,夜?jié)u漸沉寂下來,他步履蹣跚回到臨皋亭,大約三更時,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他拄著拐杖,臨近江邊,沐著清風(fēng)聽聞濤聲,明月霜天,好風(fēng)如水,看著夜幕下的江滔,層層波瀾由緩至急。回首多年,置身魚龍混雜的官場,浮沉幾度,漂泊不定。夜闌風(fēng)靜,恰如她此刻清醒,平靜的江面,清晰的照見了心靈,于是,他寫下了“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原來鮮衣怒馬與風(fēng)煙俱凈,只隔了一卷光陰。他是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鴻;是品味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詞人;是尋風(fēng)釣月,縱跡白云的雅客;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當(dāng)時光荏苒,青春不再,白發(fā)蒼蒼,人老珠黃。唯吟詠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便是蘇子。
蘇東坡傳讀后感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p>
一首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讓我認識了蘇東坡,但確切的說,是在看完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之后,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fēng)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蘇東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曠古無今的文學(xué)造詣,敢做敢為的正直作風(fēng),開朗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造就了一個浩然不朽的偉大生命。
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dāng)?shù)厝藥ニ氂械纳钸h影響。他憂天下之憂,嘗黎民百姓之苦,在艱苦的環(huán)境依然生活愜意;他在官場沉浮,受盡小人排誹,依然潔漱一生;他敢于嘗試,勇于實踐,做工程,學(xué)瑜伽,煉仙丹?!吧焓终牵茨苋缭?,但它不會弄臟你的手?!蓖瑯?,他嗜酒成癮,還喜歡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實踐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結(jié)合體。
受其開朗的性格影響,蘇東破的文學(xué)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悅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與真醇”,他說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彼f他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我一生之至樂在執(zhí)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fù)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p>
蘇東破的一生飽經(jīng)憂患,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有變得尖酸刻薄。我們之所以喜歡蘇東坡,也是因為他飽受了人生之苦的緣故。中國有一句諺語,就是說一個人如何,要“蓋棺定論”。人生如夢,一出戲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時才可以下斷語。
蘇東坡的一生充滿希望和浩然之氣。人的生活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yè)人品,與生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tài),正像他在一處碑文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fù)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這本書,我前后共讀了六個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雙翅膀,就飛翔在蘇東坡的上空,注視著他,與他同樂同悲。但在我心中,卻始終無法呈現(xiàn)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個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視線的下方游走。
正如作者所言,在讀《蘇東破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xiàn),曇花一現(xiàn)而已。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一顆沙里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剎那間收藏?!?/p>
蘇東坡傳讀后感3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