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后感 篇1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
放學后,王友已經等在校長室準備挨訓了,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蓖跤洋@異地接過糖果,隨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蓖跤迅@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后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說:“你能正確的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
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難想象。
陶行知讀后感 篇2
這個暑假我讀了《陶行知文集》,里面的內容讓我深有感觸,很多觀點和我們的教學緊密相連,而且講的非常的確切和適用,雖然時過境遷,但這本書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收獲很大。
比如這篇《教學合一》,陶行知先生認為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想到自己的教學課堂,深感慚愧?!叭绻惆粗u脖子喂米給雞吃,它會掙扎著不肯吃,如果你松開雞,它就會自己主動去吃米”,教師讓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xiàn)的越充分,學生參與學習的自覺性就越大,學習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學生學習上“苦惱太多”的學生,他們大多數(shù)是因為不喜歡這一門學科,不喜歡教這門學科的老師。盡管我不完全茍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但老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不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不及時對自己教學做調整和改進的話,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師”,新課程要求我們“因材施教”,這需要我們如陶先生所言認真去思考如何“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jù)學的法子”。
第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課堂更加精彩、有趣。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多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多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學生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生“終身學習”,我們更要在“終身學習”方面身體力行。言而總之,教學合一就是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教學相長。只有做到教學合一,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的教學才是真教實學。
比如《活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學生特長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點,也可以去鍛煉,本領是鍛煉出來的。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認為“我們就要順著他這種天然的特性,加以極相當?shù)妮o助和引導,使他一天天進步,萬不能從中有所阻礙或停滯,不使進步,把它束縛起來。”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則是:(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3)“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說:“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煥發(fā)師生的活力,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煥發(fā)師生的學習活力。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時煥發(fā)師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其次,“師生”和諧,充分參與。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氛圍和條件,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師生”和諧的關鍵是師生情感的溝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們接受信息渠道的“閥門”。因此,活的教育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結合。心理學家奧托指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僅僅是每個人展現(xiàn)的形態(tài)、程度、質量不同而已?;畹慕逃捅仨氉寣W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思想主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孩子們自主展現(xiàn)自己自尊、自信、自強、自創(chuàng)的人格精神的平臺。
陶先生說:“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蹦俏覀冊诮虒W中首先要積極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納著無窮無盡的人類智慧,我們要復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達為一種活生生的、形象具體化的東西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所接受。
因此在備課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變?yōu)榫唧w的,無聲的變?yōu)橛新暤?。,靜態(tài)的變?yōu)閯討B(tài)的,把教材中能夠反映“變化”的內容,用生動的畫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學生實際,分層次備課。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教育兒童,就要以兒童的力量為轉移。有的兒童天資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兒童天資很鈍,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備課中首先需調查學生的實際能力,調查他們學習上的差異,在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后備課,并且要按學生能力差異分層次備課。分層備課不僅體現(xiàn)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到了每個具體的教育對象。分層備課,要研究不同認識層次,不同個性特點兒童的“個性差異”,按他們的需要備課,這是“活的教育”對我們備課的更高要求。細細體會和理解陶先生關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論述,我們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進行填鴨式、注入式教育。
讀了《陶行知文集》,我們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留給后人極其寶貴的經驗財富。在我國教育和改革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愈來愈顯示著它永恒的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深入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讀后感 篇3
讀書是我的最愛,我在工作之余抽時間來讀自己喜歡的書,對自己有用的書,近來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啟發(fā)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陶子”,為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認真地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
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現(xiàn)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體會: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脫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孩子們成天埋于書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shù)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yè)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yè)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
“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陶行知讀后感 篇4
說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為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為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饵c石成金》的情節(jié)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里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只眼睛緊盯著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么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里,我抬頭看著天花板,心里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fā)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xiàn)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著年代的發(fā)展,這些現(xiàn)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yè)后,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后,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shù)字游戲,這個游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煉我們的數(shù)學口算,還能放松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只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陶行知讀后感 篇5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fā)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chuàng)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tài)的,隨環(huán)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lián)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xiāng)的建設、國家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jié)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xiàn)著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盡可能好的實效。
三、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
創(chuàng)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xiàn)。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后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chuàng)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yè)愛崗、師德高尚、業(yè)務精良、創(chuàng)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成為“真人”,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fā)展的永恒的課題,是創(chuàng)造型教師及專業(yè)發(fā)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讀后感 篇6
陶行知爺爺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讀了《走進陶行知》這本書,它使我對陶行知爺爺?shù)恼J識又更進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要做一個像他一樣的人。他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時時回想在我耳邊。讀完全書,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張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兩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講陶行知爺爺?shù)囊路袃蓚€口袋,一只口袋裝公款,一只口袋裝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車回家,可他沒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決不挪用公家一分錢”。于是他就從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爺爺這件小小的事讓我深有感觸,我覺得自己要向陶爺爺學習這種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學校生活中,我們也要向陶爺爺學習,不破壞學校的一草一木,保護校園的自然環(huán)境,使大家在一個充滿生機、充滿綠意、充滿活力的校園中快樂地學習;其次不拿班集體的一針一線,對班集體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東西一樣愛護,真正做到物歸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爺爺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愛滿天下”。他愛國家、愛民族、愛他人、孝敬長輩……說到這兒,我又想起書中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四塊糖果》。陶爺爺把四塊糖果獎給了犯錯誤的學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動了,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從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爺爺以獎勵的獨特方式來教育學生,使人知錯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這樣的讓我有感觸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當我讀到“誠實無欺”的內容時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師、家長對我們講過無數(shù)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誡自己:要做一個誠實的人。陶爺爺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爭做新時代的“小陶子”!
陶行知讀后感 篇7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從他的文集中可以學到教育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huán)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huán)境的影響,以培養(yǎng)加強發(fā)揮這創(chuàng)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教育不能創(chuàng)造什么,但能啟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以從事于創(chuàng)造之工作”。作為一名小學老師,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怎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呢 ?陶行知先生認為應該做好三個方面事情:一是需要有充分的營養(yǎng),小孩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shù)臓I養(yǎng)。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礎的良好習慣,解放小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也就是解放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以解放兒童高層次的潛能,從事高級的思考追求,以至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兒童,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點,予以適宜的肥料、水分、陽光,除去害蟲,這樣,他們才能夠欣欣向榮。
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把孩子們扣得太緊了!每次開夕會時,我都向學生宣布些不能做的條條框框,告訴他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學生沒有足夠自由的時間供自己支配,從而也就失去很多創(chuàng)造的時間和機會,這是我們應該反省的.有時上講新知識時,沒等學生去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就告訴他們這樣的題應怎樣去做,在做題時避免哪些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把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都替學生提前想到了,堵上了。學生就成了做題的“機器”,哪里還有創(chuàng)造力?有一次,上完圓的新課后,我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yè):用圓畫出自己想畫的圖案。沒想到第二天的作業(yè)“百花齊放”,全班所有的孩子都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圓規(guī)下的圓“千姿百態(tài)”,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由圓組成的美麗世界。如果我們能多為孩子提供一些這樣的創(chuàng)造的機會,他們一定會展現(xiàn)出我們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造力。
教育大師的文章讓我深刻認識到:教師應該是一個啟發(fā)者,誘導者,帶著學生走入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更應該是一個培植者,培植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具有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
陶行知讀后感 篇8
作為一名教師,我多次閱讀《陶行知文集》這本書,可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受,在簡簡單單的字里行間中,我看到了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了教育而鞠躬盡瘁的身影。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什么能讓陶行知先生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愛”,愛學生,愛科學,愛教育,愛真理,愛人民。因為愛,才能做到“為了孩子,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因為愛,“教師乃一門快樂之事業(yè)”,如孔子,一生誨人不倦,至于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很高興我熱愛教師這一職業(yè),我也深深地愛著我的學生。因為愛,我的學生們有的活潑機靈,有的靦腆內秀,有的樂觀開朗,我能在每個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找到他的優(yōu)點和長處,我能為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歡呼鼓舞。老師的愛,是公平、公正、真誠的愛,愛每一個學生,以耐心、平等、關心、微笑、解惑、鼓勵種種方式體現(xiàn)愛,如涓涓細流,滲透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闭嫒?,即真、善、美的人。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高度發(fā)展,負面問題也隨之增加,我們的孩子在人生發(fā)展的道路上,面對眼前的許多誘惑,會形成什么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老師及時幫他們指引方向。我們教師要摘掉“教書匠”這頂帽子,做一名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會學生做真人。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边@句話精辟、生動,初讀讓我忍俊不住,細細品味下來,卻是感觸良深。想起孩子們講的小故事《小馬過河》,小馬第一次過河,在河邊惴惴不安,老水牛對它說:“孩子,你過去吧,水淺得很,剛到小腿肚而已。”樹上的松鼠喊到:“危險,不能過,前兩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后,小馬摸索著自己蹚過了河,水剛好到它的大腿。小馬以自己的行動得知它能不能過河的事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庇辛诵袆樱庞兄R,在此基礎上,我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現(xiàn)在,我也走在“行、知、創(chuàng)新”的教育道路上,為了衡量自己是否也在做一個真人,我會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每天要四問那樣,問問自己今天進步了嗎?
陶行知讀后感 篇9
杜威也提出從做中學思想,但他們兩者是有區(qū)別的。
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jié)。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梢娞招兄淖鍪墙⒃谛械幕A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各種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的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他涉及各種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xiàn)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為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的或深思熟慮的努力它們還包括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對研究材料的收集、對器具的管理、工作進行中和記錄實驗情況所需的活動程序。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fā)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于書本、只讀書的現(xiàn)象;改變了學生與實踐的學用脫節(jié)現(xiàn)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
讀后感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tǒng)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手腦并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在開篇就說了一句讓人振奮的話:學陶要把握一個原則,即仿我者死,創(chuàng)我者生。這一句話足以指導我們學會如何去領會和實踐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與陶先生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會有一定的差別。但這并不意味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過時,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學習和發(fā)揚其精神。這其中不單純的指他的教育精神,還有其高尚的師德。
一個創(chuàng)字,體現(xiàn)了他實事求是、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我們不應該仿,而應該去創(chuàng)!
陶行知讀后感 篇10
本學期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書中從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等方面闡述了至今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鮮、仍有試驗價值的一些教育問題。
通過讀書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
1、感受到自己知識的匱乏。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一桶流動的活水。而我在這么多年的教學中,充的電遠遠不及知識更新的速度。所以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多讀書,多從書本中吸取營養(yǎng)。
2、感受到自己教學思想的落后。在這本書中,“教學做合一”一文鮮明的指出了:“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倍F(xiàn)在的教育特別是在我的課堂中又有多少能真正把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呢?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而我的課堂大多還是以本為本,始終跳不出應試教育的框框,學生們的知識學死了。我要改變這種狀況,努力使學生能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要用課本去教學生,不能再去教課本。
3、感受到自己對學生付出的愛還不夠。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币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并不是基于課程本身的什么價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師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jié)。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摯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結合平時的教學,我發(fā)現(xiàn)有時我對學生們太嚴厲了,甚至于他們不敢與我親近。要想讓學生們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課,應該寬嚴相濟才對呀。
通過讀《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還有很多很多的感想,我將會把這些想法一一內化為行動,逐步提高教學質量。
陶行知讀后感 篇11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觸。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不過,我和他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我們都是鄉(xiāng)村教師。都見識過農村孩子的厭學,也都見識過城市學生的繁華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為什么農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別會那么大?為什么城市中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課堂上只能坐十分鐘?一般的老師上十分鐘課,那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就會躁動不安、左扭右轉、小聲說話,甚至于讓老師上不成課。為什么最純真的孩子卻沒有對課堂紀律的尊重,對老師的尊敬呢?沒有一絲集體觀念,那么我行我素,一點都不愿受到約束。一說吃喝玩樂特開心,但是死活都不愿意學習一點兒苦都不能吃。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嗎?他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的人嗎?
而山村里的一些學生呢,成績很好,但是說話畏畏縮縮;見到老師,就不敢打招呼,視若無睹地走過去。學習上呢,沒有一點主動性,需要老師和家長死管。遇到難題,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愿意嘗試,就等著老師去講。九年級每班的周末作業(yè),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學是胡寫亂畫應付老師的。這能成才嗎?
這時我想起了假期讀的陶先生的話:千教萬教教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陶先生曾說,他寧可培養(yǎng)一個獨立、健全開朗的人,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養(yǎng)一個考上重點大學,但卻需要母親洗衣陪伴的人。他的“生活教育說”提醒我們,教育的初心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單純知識教育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要教什么。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離開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F(xiàn)在有一種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眾,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溝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懼社交。離開團隊的力量,一個人又能走多遠呢!這不是我們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這一切想改變,首先要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說,教師不僅要學“教”,更要學“學”。怎么做事兒的,怎么學的就怎么教。也就是以事的.“做”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而實際上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的全副精力都在備課上,在學“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講得不透徹。現(xiàn)在學習科目多,時間不足,各科老師都在瘋狂趕課、趕進度。大家都忘了像學生一樣“學”,學生是否學得有趣,是否樂意參與。一味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只剩下了“學性”,哪里還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這不能不令我們覺醒呀!
我們教師要培養(yǎng)自己的各種專業(yè)能力。也要注意解放了學生,比如他們的眼睛,讓學生學會觀察,并在觀察過程中進行指導。包括觀察方法,結果,分析,總結等,要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解放兒童的嘴巴,讓他們想說就說,能發(fā)表獨立見解。允許有問題就問,培養(yǎng)質疑能力。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要把兒童關在家中,怕他們危險。應該讓他們到大自然的社會中去擴大視野、積累閱歷。解放孩子的時間,不要用功課填滿他的時間表,給孩子一些空閑時間消化學問,并想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一點他們喜歡的事兒。
通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學習。我終于找回了丟失的教育初心。也就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意義。
我今后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力求每天進步一點點。工作、做人做事,身體健康方面都要越來越好。
陶行知讀后感 篇12
這段時間在讀陶行知名篇,我把這本書時時放在桌面,放在床頭,放在隨手可即的地方。我不是一定要去讀,只是隨時,隨手翻翻看看。這些名篇就像一杯名茶,你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咀嚼,需要你細細品嘗,方可領悟其中的芳香。吸取其精華。陶行知名篇是教育理論的精髓,每篇篇幅短小精悍,闡述著教育的真理,真不愧是濃縮的精華。他講的“生活即教育”,令我觀為嘆止。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闡述了是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數(shù)學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數(shù)學離不開生活,數(shù)學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陶行知讀后感 篇13
每次看書都有一個習慣,拿起筆把優(yōu)美的字、詞、句用一個小本子摘抄下來。唐代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時語文老師也曾說過,沒有寫不好的作文,只有書沒讀夠的學生。想寫好文章,讀書是最好的途徑。
周末的休息時間里,沒有了上課的勞累。來到市區(qū)的書店里,找一個僻靜的角落,拿著《陶行知的教育名著》讀了起來。書中的有一句話這樣說道:“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边@句話給我的感觸不僅僅是點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還說了老師的“教”得注重方式方法;學生的“學”也得注加強培養(yǎng)。
現(xiàn)如今,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只局限于學好老師所教,考好學校里的考試。大多數(shù)老師的教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試卷上的題目會做。前者離開了老師,便止步不前;后者培養(yǎng)的學生,只會生搬硬套。當今時代——信息社會,知識的更新十分迅速,以前那種學習一點知識夠用一輩子的情況基本不可能再出現(xiàn)。取而代之的是,一日不學十日空。每天我們都要學習,只要有一天不學習,前面的學習都白費。
信息時代的社會,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能只會“聽”,更要學會如何“學”?!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我們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導師,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他們學會思考,指導他們如何學習。我作為一名五年級的數(shù)學老師,平時在講題目的同時,多給學生以引導,教會他們如何學,而不是死記知識點。數(shù)學的學習過多都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遇見困難懂得如何分析解決。學生只有不斷地進行書籍的閱讀,才能得到知識的積累,也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我想,這也正是教育的真正本質吧!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陶行知先生對待教育事業(yè)的付出是發(fā)自內心的。愛心是教育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的教育是缺失的,是不完整的教育。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知識儲備還很有限,教學經驗缺乏也在所難免。平時,我不僅強調學生要時刻學習,而且也要求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努力提升自己。讀書最大的樂趣不是你比別人讀了多少書,而是你從書中得到了什么,領悟到了什么,這才是讀書的樂趣所在!
無論工作多忙、生活多累,我們都應該抽點時間出來,靜下心看看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習永無止步,在以后的工作中持之以恒的讀書來武裝自己,努力成為一名知識豐富的人民教師!
陶行知讀后感13篇相關文章: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名著讀后感6篇 陶行知教育生活即教育讀后感
★ 關于閱讀《陶行知教育》教師讀后感匯總6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