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目送龍應(yīng)臺讀后感3篇 龍應(yīng)臺小說目送的讀后感,以供參考。
目送龍應(yīng)臺讀后感1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著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終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jié)束,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fù)始,從不停歇。
我不明白龍應(yīng)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境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能夠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之后,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墒侵筮@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shù)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終也只剩下自我一個人去應(yīng)對人生,獨自應(yīng)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jì),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一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之后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fā)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guān)心,厭惡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此刻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為我遮風(fēng)擋雨的大樹,一個人應(yīng)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一天晚上家里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xiāng)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僅有離開了才會想念,那樣溫和的踏實感也僅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明白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以往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以往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yǎng)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也許最終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回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后也要堅強的應(yīng)對人生。
目送龍應(yīng)臺讀后感2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guān)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guān)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wǎng)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xí)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fēng)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dāng)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zhǔn)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fēng)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埃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zhàn),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dāng)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jié)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龍應(yīng)臺讀后感3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目送》
《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并不只是為書里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能夠自己掌控,方是有尊嚴(yán)有幸福,否則,即使是老來有靠,有龍應(yīng)臺這樣的孩子照拂,也還是不夠的,無知無識地度過歲月,歲月其實沒有意義。
人生,在行到中途,所謂人到中年,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無比蒼涼。上有老,下有小,靈魂想要突圍,而肉身重重拘鎖。龍應(yīng)臺的筆觸很淡,幾乎是純白描的手法,但是其中自有深情,讀來讓人悲愴。一代一代,繼往開來,新陳代謝,生命有其韌性,也非常柔弱,在走向終點的路上,老人漸如嬰兒,但卻得不到嬰兒般的`關(guān)照,失憶、癡呆、不能自理、離世,這個歷程中的一些際遇,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但是畢竟,很多人是如此,而且,即使是健康,又有多少人能夠不受孤獨侵襲、內(nèi)心始終平靜?
我在今天有這樣的自信,是因為,我還沒有到那個時候。因此我心存敬畏,不敢輕忽。我看到老人時,我也會心存敬意,不敢怠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知道他們曾經(jīng)幼小,曾經(jīng)年輕,曾經(jīng)走過曲折漫長的路,不應(yīng)該因老弱無力而被輕視。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頭發(fā)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叫你起床。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的午夜倉皇的電話,什麼都不問,人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幸福就是,再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堆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子下。” ——《目送》
一個人開始面對生活,不再有依賴,好難,但必須堅強。學(xué)會了一個人承擔(dān),學(xué)會了一個人面對,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累的時候,委屈的時候,特別渴望幸福。書里說:黑沉沉的海上,滿綴著燈火的船緩緩行駛,燈火的倒影隨著水光蕩漾。十五歲的少年正在長高,臉龐的棱角分明,眼睛清亮地追問你世界從哪里開始。兩個老人坐在水池邊依偎著看金魚,手牽著手。春天的木棉開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紅花,清晨四點小鳥忍不住開始喧鬧,一只鵝在薄冰上滑倒,拙態(tài)可掬,冬天的陽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臉上。 幸福,還有多遠呢?
我想,現(xiàn)在的我,太低落,也許過一段時間,走過了這個坎,會慢慢好起來,再讀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希望,一切好起來。目送的,也是這段人生路。
人生的課,直至死亡,沒有休止,所以,不斷學(xué)習(xí)。
目送龍應(yīng)臺讀后感3篇 龍應(yīng)臺小說目送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目送龍應(yīng)臺讀后感3篇 龍應(yīng)臺目送推薦理由
★ 目送讀后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