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憫農讀后感3篇,供大家參考。
憫農讀后感1
唐朝詩人李紳寫了一首題目叫《憫農》的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道它的意思嗎?如果不知道,那讓我來告訴你吧。第一句“鋤禾日當午”的意思是: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大家都爭著去避暑,可農民伯伯還在田里辛勤地勞動。第二句“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農民的汗水滴在禾苗的土里,滋潤了禾苗。最后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誰會知道這碗里的米飯,每一粒都是農民用汗水換來的呢?現在,你知道這首詩的意思了吧!
可是現在,還有很多人在浪費米飯。我的.一個朋友,他在吃飯時每吃一口都要掉下幾粒,這樣一頓飯吃完,他要浪費多少米飯呀!怪不得他媽媽喊他播種機呢!有一次我問他,“誰知盤中餐”的下一句是什么,他竟嬉皮笑臉的說:“粒粒皆辛苦唄!”我氣憤的說:“既然你會背,也知道它的含義,為什么你偏偏做不到節(jié)約糧食呢?你既然不能學以致用,那你學它干什么呢?”
一方面有很多人餓死,一方面有飯吃的人卻在浪費,難道他們都沒學過《憫農》,這首詩?清大家都行動起束,不能再讓人餓死了;不然的話,我們大家都會遭到報應的
憫農讀后感2
《憫農》第一首的開頭兩句中,“一粒粟”經過農夫的辛勤勞動后化為“萬顆子”,正因為農民的辛勤勞動,才使得有如此的豐收景象。然而“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普天之下,即使沒有荒廢不種的地,勞苦的農民依然要餓死。
這首詩前兩句贊揚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后兩句則突然寫農夫即使這么辛勤地勞動,也還是要餓死。前后形成如此大的反差,表達了對農夫的同情,也諷刺了當時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制度。
《憫農》第二首的'第一句,“鋤禾日當午”,簡潔地交代了農民勞動的時間、事情和天氣。正午時分天氣很熱,而農民依然在鋤地,寫出了農民辛勤勞作的形象。最后兩句詩則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慨:有誰知道碗里的飯每粒都是勞動人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嗎?提醒我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這兩首詩通俗易懂,敘議結合,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關心,也呼吁我們要珍惜糧食。
憫農讀后感3
我讀了李紳的杰出代表作《憫農》,這首古詩讓我深深地了解糧食是來之不義的,讓我懂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糧食,愛惜糧食。
在我的身邊就有一個不珍惜糧食的人,就是我的小表妹,平時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吃一半掉一半。每次都要浪費很多,我每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跟她說,她都會毫不在乎的說:“浪費這一點沒關系”。有一次,我又看見她在浪費糧食,我馬上說道:“妹妹呀!你現在吃的香噴噴的白米飯可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呀!每一粒白米飯呀,都飽含著農民伯伯辛苦的汗水。他們頂著炎炎的烈日,不顧肚子嘰喱咕嚕地亂叫,堅持給莊稼鋤草、澆水、施肥,身上的汗水啪噠啪噠不停地滴進泥土里。你呀,以后不要再浪費糧食了?!薄敖憬?,我以后一定不會再浪費糧食了?!泵妹眉t著臉,不好意思地說。
糧食是用農民伯伯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它凝結著無數汗水。作為祖國花朵的我們,不要讓農民伯伯的汗水和辛苦白白浪費。來吧!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去珍惜糧食,愛惜糧食吧!
憫農讀后感3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