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篇

時間:2024-06-15 10:17:00 讀后感

  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篇,以供借鑒。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當?shù)谝淮慰吹奖挥憛挼挠職膺@個名字的時候,自己真的是不能夠理解其含義,難道說被人討厭還需要勇氣嗎?

  看完之后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相比于廣為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思想,阿德勒的思想是目的論。第二,分離課題,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第三,我覺得就是四個字,活在當下。

  1、原因論和目的論

  原因論從我們小的時候已經(jīng)不知不覺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它是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給了我們一定的束縛。因為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了解這樣的因果關(guān)系。

  比方說因為小時候的經(jīng)常被欺負所以自己現(xiàn)在性格比較自閉害怕與人相處,站在原因論的立場上那就是小時候經(jīng)常被欺負導致了你現(xiàn)在害怕與人相處,小時候被人欺負已經(jīng)是事實,這個事實造成了你害怕見人的另一個事實。

  站在目的論的角度應該是這樣的,你的目的是你害怕見人,所以你需要尋找可以讓你實現(xiàn)害怕見人目的行為、方式。你自卑、小時候被欺負導致你性格內(nèi)向這些都是你害怕見人給自己提供的辦法。

  或許你會說這都是事實,如果說這是事實,是否一個事實造就了另一個你害怕見人的事實。但是難道所有小時候被欺負的小孩子都害怕見人嗎?當然不是。去和別人接觸溝通會讓你感覺害怕,而不和別人溝通會讓你感覺舒服,根本原因是因為你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

  如果你的目的是去和別人交流、溝通,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為,我想你所有的想法也會為這個目的而做。改變自己的目的,改變自己對既定事實的看法。

  2、分離課題,分清主次

  為什么要分離課題呢?分離課題就是為了分清主次關(guān)系,不要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比如說你有一個畫畫的興趣愛好,你給自己定了每天畫一個小時的畫,這肯定是你的課題了,因為這個畫畫是你的事情。比方說有一天你因為有事沒有畫畫,你的朋友看到了你沒有畫畫讓你趕緊畫畫去。我想你當時肯定不會特別開心,因為他干涉了你的課題。

  我們都不希望被他人所干涉,反之亦然,他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干涉。當你去干涉他人的課題的.時候主觀意識里是想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事情的,怎么能讓人開心呢。可以去引導但是不能無視他人的意愿去強加干涉。就好比帶著馬兒到河邊喝水,你可以把馬兒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

  3、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間,我們的生活只是此時此刻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是由每一個剎那的點組成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下個瞬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所以說盡可能的做好當下瞬間應該做的事情。

  最后,不管是目的論、分離課題還是強調(diào)人們的生活是由每一個剎那組成這樣的思想,最終實際上還是想要讓我們盡可能的能夠放下包袱,活得輕松。只有放下了包袱,我們才能夠活的簡單輕松,只有活的簡單輕松了才能夠體會到幸福感。我想負重累累的你肯定不會有時間去體會到幸福吧。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此書中有所收獲,還記得這本書的結(jié)尾的一句話,“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幸福與否只在我們的意念之間,當你改變了這個世界都會跟著改變,你只是需要有能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可以說是對于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為里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nèi)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贊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么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fā)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么辦會有點尷尬。

  然后總會給自己設(shè)置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zhuǎn)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zhuǎn)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廣州,然后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fā)生,就預想著有個困難在那里,我跨不過去怎么辦呀?欸欸,就是這么事多,我自己看著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fā)生事情導致結(jié)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fā)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為因,導致現(xiàn)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癥狀或者說是抑郁癥。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為我需要才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郁。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為一次經(jīng)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zhàn)它,我至少戰(zhàn)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借口,我現(xiàn)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guān)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為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為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夸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于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一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么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說了沒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總是放大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里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說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癡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其實往往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也想對那些抑郁的人說,不要和自己糾結(jié)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xiàn)在有了答案,也會隨著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么意義就有什么意義。

  最后,要關(guān)注于當下,不要執(zhí)著于過去,也不要過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才是進行時才是最可靠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第一遍讀過的感覺:書里的觀點很正哦!輕松的閱讀,讀完后有種蠢蠢欲動的感覺,想要照著做試試看,但需要再確認下實操方法。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是我們想有勇氣地生活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這三步走就像游戲通關(guān),要想到“他者信賴”這第二關(guān),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納(對自己的無條件信賴),才有可能找到第二關(guān)的門。

  過了第二關(guān),第三關(guān)才會出現(xiàn),第一關(guān)過了,第二關(guān)才顯現(xiàn),跳著來的話,第一關(guān)沒過,看到的第二關(guān)也許是海市蜃樓無法開啟第三關(guān)的門。過關(guān)過的是否徹底,取決于人生這看似一條線上的各個點,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盡情地舞蹈了。特別喜歡書中關(guān)于旅行的舉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剎那,而是從你打開門,踏出旅行的第一步開始就人在旅途。有時候會糾結(jié):擔心自己沒用看到體驗到別人體驗到的景致,從書中的角度想:每個人的旅途因為人而不同,別人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但每一刻的`體會都是純個人的。

  三關(guān)中的后兩關(guān)更有水到渠成的味道,真正難做到的是:第一關(guān)——自我接納。

  1、接納自我并付諸行動是第一步:“原因論” VS “目的論”?!皼Q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毕肫鹱约涸?jīng)做過的一個決定,我感覺自己是一杯很咸的鹽水,過去的經(jīng)歷是我杯中的鹽,時間久遠無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向里面加清水,稀釋成可飲用的淡鹽水?!拔覀冃枰牟皇歉鼡Q是更新?!?/p>

  2、自我接納的第二步:人際關(guān)系是自我接納的練習場。登上人際關(guān)系這個練習場,需要自己做一些準備:放下自卑情結(jié)和優(yōu)越情結(jié),“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毙断乱粵Q高下的鎧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醋鳌业氖 ?,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困難也好,挫折也罷,無論如何面對—接受—處理,同時相信處理方法和表達方式?jīng)Q不僅僅只有“發(fā)怒”這一處理方式。

  3、自我接納第三步: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是去討別人的厭,自顧自地不顧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著被別人討厭的風險,也要堅持自我,如堅持自己的觀點。在這里要分清是他人的課題,還是自己的課題。很典型的例子:別人是否討厭我,是那個“別人”的課題,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說:“我都這么做了,你都不認可我、接納我?!边@就變成了我的課題,我有求回報的心理。

  4、自我接納的第四步:放棄自我中心。讀第三章時我有一個問題:在想融入一個群體時,我們是會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認可。問題和第三章里的“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將“對自己的執(zhí)著”轉(zhuǎn)換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尋找“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狀態(tài)),并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可能之前所想的為獲得認可的“付出”,就成為整個人投入后的自然行為,而不帶什么“使命”。

  本書關(guān)于阿德勒心理學的對話最后落點在: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guān)系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生的解釋權(quán)在每個人自己手里。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4

  這本書是兩位日本學者以“哲人”和“青年”對話的形式圍繞阿德勒心理學進行的討論,書中的種種話題頻頻讓我有“躺槍”感。

  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鼻祖之一,另外兩位是弗洛伊德和榮格。

  簡單來說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是:

  弗洛伊德說: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了不幸。

  阿德勒說:你之所以認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是因為你不想從過去走出來。

  如果說弗洛伊德像一個圣父高舉受害者的大旗告訴你“孩子這不是你的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阿德勒就像一個不講情面的老板告訴你:“別跟我哭唧唧些沒用的,我只關(guān)心kpi完成了沒有!”

  弗洛伊德是決定論,阿德勒是目的論。

  如阿德勒本人所說,他研究的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一、關(guān)于心理創(chuàng)傷:

  阿德勒說,心理創(chuàng)傷都是自找的,是因為下定了決心不改變,因為改變太痛苦,于是你一直向后看,試圖從過往經(jīng)歷里找出不讓自己前進的理由,以便更心安理得的呆在舒服的當下。

  向前看,只有目的,為了達成目的,我該怎樣看待和合理利用過去的經(jīng)歷。此時就無所謂創(chuàng)傷,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經(jīng)歷。

  二、關(guān)于接納自我:

  改變的第一步是你要接受此時此刻你嚴重“殘缺不全”的自己,不管現(xiàn)實如何不盡如人意,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這樣。

  三、關(guān)于“你是一切問題的原因”:

  當你聽到這句話覺得委屈,說明還沒有擺脫歸因思維,這句話是說不管外部環(huán)境如何,不管你經(jīng)歷了什么,你能把握并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凡事外求不得皆應反求諸己,這就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方式,我不關(guān)心背后的原因因為對我沒那么重要,我只關(guān)心對我未來達成目標有幫助的東西。站在當下坐標系的原點,我永遠選擇往正數(shù)的方向看。

  四、關(guān)于自卑感:

  阿德勒寫過《自卑與超越》,他認為自卑感是一種健康且積極的情感,我們的一切進步都源于開始小小的自卑感,然后才有超越先前的自己,所以沒必要排斥自卑感,正視它,把它當做一種信號,然后讓自己變得更好。

  五、關(guān)于自卑感的來源——缺點:

  缺點不是缺點,取決于你如何看待,

  身高矮,可以使人容易接近,沒有距離感。

  越多元的社會,市場越發(fā)達,各種“比較優(yōu)勢”的人越有立足之地,于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中性的看待自己的“缺點”,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你獨有的競爭優(yōu)勢。

  “和別人一樣”,“追求相似的`優(yōu)點”,是價值觀單一的工業(yè)時代的過時的價值觀。

  我的感想:

  一開始看這本書感覺真是詭辯論的邪教,看到后來發(fā)現(xiàn)不過是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種效率最大化的能量使用方式。

  人生苦短,糾結(jié)過去確實能使你最終“死的明白”,但是解釋遠不如創(chuàng)造來的過癮。

  每一個人的此時此刻都像是一個坐標系的原點,你可以選擇項后看,也可以選擇向前看,弗洛伊德是負數(shù)的方向,阿德勒是正數(shù)的方向。

  你可能覺得阿德勒很阿Q,明明很不幸,不但不承認不幸,還想盡辦法吹自己,我也這么覺得。

  但是誰說阿Q一定不好呢?要看你用來干什么,如果你只追求心里舒服,那確實是毒雞湯,如果你想用來鞭策自己改變現(xiàn)狀,那用的正逢其時。

  阿德勒是關(guān)于改變的哲學,并給予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

  一開始讀這本書時,邊讀邊思考,感覺阿德勒心理學真的很有新意,視角很獨特。

  比如他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說“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是啊,總?cè)ふ以?,認為正因為之前如何現(xiàn)在才會怎樣,對于人的成長真的少了些積極的因素而多了宿命的色彩。過去發(fā)生的一切,肯定會有影響,可是自己如何去看待,賦予它什么意義,卻可以成為由此改變的巨大動力,我覺得非常有積極意義。尤其我們回顧過去,既然已經(jīng)發(fā)生不能改變,就要賦予它積極的意義,作為珍惜現(xiàn)在、改變現(xiàn)在的動力。

  再接著讀,就受到巨大的沖擊,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認為我們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我是學社會學的,人是社會人,是鏡中我,是通過別人對我們的反應來調(diào)整、規(guī)范和完善自己的??墒乾F(xiàn)在要我們不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是不是矯枉過正,走入另一個極端了呢?我和書中的青年一樣覺得不顧別人的感受而我行我素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再往下讀,讀到人生課題這一章節(jié),我慢慢覺得被說中了自己的要害。

  我就是那個很容易課題混淆的人,我是如此在乎別人的感受,別人的一句輕描淡寫的評價都讓我深感不安,為了讓別人滿意,為了維持一派和諧,甚至會委屈求全。我把本屬于別人的課題強加在自己身上,給自己背負了沉重的壓力,不是犧牲,而是對自己的執(zhí)著。

  如書中所說“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哪怕竭盡全力迎合別人也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是對自己的執(zhí)著。”另一方面,我也不自覺地對別人的課題從所謂的“為你著想”的角度去橫加干涉,引發(fā)了權(quán)力之爭。

  所以,當我知道了課題分離這個命題之后,當我不開心,為一些關(guān)系糾結(jié)痛苦的時候,我愿意冷靜下來劃一劃界限,是不是太期待別人的認可了?那可是別人的課題。是不是對他人進行了干預?那可不是我的課題。

  這樣去想,心緒會平和很多,當不那么執(zhí)著于自己,更關(guān)心他人之后,我發(fā)現(xiàn)分離的效果并沒有使得人際距離拉遠,反而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正如書中所說:“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之線?!薄罢n題分離是人際關(guān)系的`入口”。課題分離、劃界限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和實踐。

  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他人有貢獻,我覺得非常積極。一開始我覺得阿德勒的心理學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勝利法,但是讀到自我接納、信賴他人、他者貢獻時,我看到他實際上非常積極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尋求自我的回報。幸福就是貢獻感,人生就是連續(xù)的剎那,在于每一個此時此刻,過好每一個當下,走著走著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處。

  最后,以書里的句子作為結(jié)束?!吧系郏堎n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p>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

  如何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如何在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中協(xié)調(diào)自己和他人的關(guān)系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最近讀了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對幸福有了一些思考。

  岸見一郎認為,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獲得幸福人生具體路徑就是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覺”。首先,“課題分離”就人際關(guān)系的入口,人際關(guān)系的矛盾就是起源于別人干預自己的課題或者是自己干預別人的課題。比如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為學習不好最后找不到好工作等后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擔的,因此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不應對其過分的干預。只有孩子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才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

  對于自身來說,我一度對自己的臉非常不滿意,導致自己無法用敞開的心胸去接納和別人的關(guān)系。但是認識到課題分離,我感受到似乎只有自己才是最在乎自己臉的人,因為別人如何評價我的臉那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的課題,我無從左右,因此不要為自我不能控制的事情耿耿于懷。我能做的只有選擇做自己認為的最好的自己,展現(xiàn)自己認為最美好的一面。

  此外,我和父母的關(guān)系不是很融洽,我總是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但是想到課題分離,認識到我和父母擁有融洽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和他們的關(guān)系。因為主動權(quán)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我下決心去修復和父母的關(guān)系的時候,父母如何看待我的生活,是否支持我的想法都是他們的課題,這些都與我無關(guān),即使他們不理解我也無所謂,問題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關(guān)系。

  課題分離并不是教人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別人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態(tài)。它只是人際關(guān)系的入口,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到達人際關(guān)系的終點即“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且能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人只有在“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感覺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自己內(nèi)心的主觀感覺。但是人都是利己的,如何才能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轉(zhuǎn)變?yōu)閷λ说年P(guān)心,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自我接納,我們要真誠的面對自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不執(zhí)著于不能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第二,他者信賴,我們要對他人寄于無條件的信賴,根據(jù)課題分離的原理,決定是否信賴他人是你的課題,決定是否背叛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如果為了避免背叛就不去信賴別人,那么與任何人都不可能建立親密關(guān)系。第三,他者貢獻,對建立深厚關(guān)系的他人給與影響作出貢獻,因為幸福即貢獻感。

  了解了阿德勒關(guān)于人生活獲得幸福的路徑,我感受到了思維前所未有的通透,內(nèi)心緩緩升起和別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的勇氣和改變生活態(tài)度的決心。它像一顆引導之星,指引著我獲得幸福的路徑,我知道我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的生活,也有獲得幸福的權(quán)利。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篇相關(guān)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篇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3篇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5篇

《教學勇氣》讀后感12篇

勇氣讀后感7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篇(被討厭的勇氣經(jīng)典語錄)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3篇(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摘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0字

《教學勇氣》讀后感11篇(教學勇氣 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