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白鹿原讀后感作文3篇(《白鹿原》讀后感),以供借鑒。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1
就在不久前,《白鹿原》這本書剛剛讀完,結(jié)束后,最大的感覺是不舍和遺憾。不舍的是故事太精彩,不想結(jié)束。那遺憾的就是結(jié)局太過悲愴,讀完后有一種說不出的辛酸,涌上心頭。
陳忠實,三個大字印在書脊上。他的書我是第一次讀,全書很長,并不是因為文章冗繁,而是因為每一章節(jié)的內(nèi)容都及其富有真實性、戲劇性。全書人物很多,并不能直接說出誰是主人公,但這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各具特色,都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形象,早已烙印在心里。全書筆觸很犀利,凡是讀過一遍的人,都會認為里面有的情節(jié)是露骨的,描寫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也許正如陳老的文字一般無二。全書從頭至尾都散發(fā)著一種凄慘的感覺,看了之后,不免心情低落,以至于我每天都在為他們的命運擔憂,讓人身臨其境,想他們所想,愛他們所愛。
除此,小說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我喜歡“巧奪風水地”的算計和得意;我喜歡“交農(nóng)事件”的豪邁與暢快。我厭惡“親翁殺媳”中的封建殘余未清除;我厭惡“饑饉爆發(fā)”時的伐神取水。讀后感·封建的力量是多么可怕,多么會剝蝕人心!愛與恨的交織,信仰與親情的糾纏,世風日下,骯臟的世道,使多少人墜入無底深淵。
說了這么多,還沒有具體介紹故事。本書所講述的是陜西省,渭河平原上一座小村鎮(zhèn)里所發(fā)生的人和事。白鹿原上有白,鹿兩個姓氏的家族,這也是全書的核心,寫的,便是白鹿兩家上下三代的爭斗。多少年過去了,白鹿原上王旗變幻,翻云覆雨,古老的土地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和戰(zhàn)爭中顫栗。
全書講述了二十世紀初至建國初期的故事。一系列歷史線索就此展開,這也正是我喜歡它的另一個因素。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立意高遠,什么叫做深明大義,什么叫做家國天下,什么叫做父母兄弟,什么叫做真正意義上的《白鹿原》。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2
讀完感覺這就是一部中國農(nóng)村的近代史。白鹿原上,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統(tǒng)治勢力的更替,農(nóng)村社會由治到亂的一個過程。本來在舊封建的儒家禮教的統(tǒng)治下,一切似乎井然有序,但在一切太平的表相下又潛藏著各種矛盾沖突。田小娥作為妾(中華文化獨有的家庭身份)倍受來自家庭的歧視和大老婆(妻)的欺辱。黑娃雖然作為忠實的長工鹿三的兒子得到東家的特殊照顧,可以和東家的兒子孝文孝武等一起去家族祠堂里讀書等,但他體會到的卻是各種生而不平等,東家孩子眼里很平常的零食冰糖,在他卻是覺得自己沒有權(quán)力享用之物。
人在欲望和道德之間苦苦掙扎,如果守住了道德或者不被人發(fā)現(xiàn)突破了道德底線的行徑,你就是正人或君子。否則你就是千夫所指,甚或有性命之憂。這種嚴苛的生活、勞動準則,造就了中國綿延幾千年文明的成果。中國人從出生就處在克服種.種欲望的人生修煉之路上了,"存天理,滅人欲",正是中華文化的精要。在這種近乎嚴苛的修煉人生,構(gòu)成了中國人的信仰和終極追求,不顯山不露水,似乎與宗教無關(guān),實際上中國人自覺地采用了揉合了佛道種.種宗教與儒家生活哲學后的宋明理學,從求神佛不如求諸于內(nèi)的改變,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獲得了從宗教束縛中的解放,走向了以生活規(guī)則為主要內(nèi)容的自我約束一一一自我信仰的道路。在這條路上,社會眼光之下而不是神佛的審視,人們是充滿著希望,克服著生理上心理上種.種痛苦的折磨走完人生的。這就是《白鹿原》里的故事。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3
文學,是人學,是教人向上的審美藝術(shù),弘揚的是真善美,鞭撻的是假丑惡。每一個讀者都能從文學作品中尋找到現(xiàn)實生活的影子,甚至還不自覺地做聯(lián)想和猜測,賦予作家原本沒有的意義。
已是第四遍讀完《白鹿原》了,每次讀后都想寫點什么,竟然無從落筆。大概我渭北人的緣故,《白鹿原》就像描述我的前世今生故土,讀后滿腦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記憶符號。
藝術(shù)的大敵就是取媚和矯情,一切藝術(shù)應是心智之果。《白鹿原》是一部浸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小說,比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學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運的因果報應等等。當然,這也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的歷史變遷。整部《白鹿原》構(gòu)架恢弘,從日常生活著手描繪了一卷壯麗的生活史,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總能叫人無數(shù)遍的咂摸回想。
陳忠實把《白鹿原》的寫作當成自己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的枕頭,這樣的寫作態(tài)度無疑使他的這部巨著有了幾多壯美。《白鹿原》里幾句話說得好:世間一切佳果都經(jīng)不得牙齒的反復咀嚼,咀嚼到后來就來什么味也沒有了;只有圣賢的書是最耐的咀嚼的,同樣一句話,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體味和新的領(lǐng)悟,不僅不覺得味嘗已盡反而覺得味道深遠;好飯耐不的三頓吃,好衣服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jīng)的住一輩子誦讀?!栋茁乖穼懗隽四莻€時代人們共有的困惑、迷惘,艱辛、無奈,憤懣、無助,選擇、碰撞,追求、幻滅……生逢那樣的時代,活著,真不容易;如果想活得“渾全”,需要怎樣的大智慧啊。
讀后《白鹿原》明智。世事難料。白鹿原上,白家興旺過,鹿家興旺過,但好景都不長。白鹿兩家三代人被命運無情地反復敲打,所以,自己不論什么時候,都別得意,也別自卑?;畹煤茫亲嫔戏e德,自己命運好;活得不好,是好運未到,還需自己再加把勁兒。人生路漫漫,千萬不要把一時的狀態(tài)當成永恒。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寵辱不驚,在困難的時候能挺得住,在得意的時候穩(wěn)得住。
讀后《白鹿原》明理。尊重位高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難保一輩子卑微,即使一輩子卑微,如打了一輩子長工的鹿三,還生養(yǎng)了一個鬧農(nóng)協(xié)、當山匪,后來當保安營營長的英雄好漢兒子黑娃來;而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也有賣房賣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人在世千萬不要把他人看死了,看扁了,斷了自己后路。
讀后《白鹿原》明德。白鹿書院的朱先生早先一直以神算和勸退大軍聞名鄉(xiāng)里,后來發(fā)賑災糧和修縣志也備受稱贊,他不穿洋絲,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堅持晨讀,顯示著一個舊學士對于圣人的教訓最后的堅守。在混亂的時局中,他看出了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力,奮起最后一腔熱血集合修縣志的幾位先生準備沖上戰(zhàn)場抗擊日寇,然而進入軍隊上場殺敵畢竟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受到重重阻力終究沒能成功,那以后,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縣志付印上,哪怕自己賠上本錢。
讀后《白鹿原》明事。白嘉軒做事太硬,如同他挺直的腰板,要是能給子女多一點諒解,或許白孝文也不至墮落到那種程度;而鹿子霖做事太過陰損,如書中所說“家風不正,教子不嚴,是白鹿家族里鹿氏著一股兒的根深蒂固的弱點”,這個“不正”、“不嚴”似乎就是鹿子霖這個人一生的寫照。做人還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蕩蕩,才能心無所懼。
卡爾維諾說,“經(jīng)典”者,每重讀必有初讀般的新鮮感,而初讀又有喚起珍貴記憶的重逢之感。我讀《白鹿原》就有夢回前世今生故土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鄉(xiāng)戀。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3篇(《白鹿原》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