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音樂之聲》優(yōu)秀電影的個人觀后感3篇(音樂之聲觀后感有關(guān)于音樂的),供大家品鑒。
《音樂之聲》優(yōu)秀電影的個人觀后感1
一個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間文化,便會失去歷史的根脈與精神……莫扎特在薩爾茨堡宮廷樂隊擔(dān)任樂隊隊長職務(wù)時,仍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到了冬天,連買碳的錢也沒有,他只好抱著帶病的妻子跳舞取暖……因為神奇的音樂,因為有這樣一位浪漫的樂神,薩爾茨堡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
多年前的一部好萊塢經(jīng)典影片《音樂之聲》中的許多場戲便是在薩爾茨堡取的景。影片中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種.種瑣事仍記憶猶新,也使我平添了一份對這座城市的向往,因為它獨一無二的音樂氛圍。薩爾茨堡在馮驥才先生的筆下成了樂神的搖籃:四季樂聲悠揚,除了街頭巷尾的音樂聚會外,最主要的音樂會有霍亨薩爾茨堡要塞的室內(nèi)樂、米拉貝爾宮的宮廷音樂會、米拉貝爾花園里的燈泉音樂會以及音樂廳里的大型音樂和戲劇會演。仲夏之夜,隨便走在一個小巷里,你都能聽到從窗口或陽臺里飄出的莫扎特的小夜曲。那樂聲不疾不徐,扣人心弦,令人惆悵。置身在這樣一個音樂世界里,我感覺莫扎特并沒有遠去,他與薩爾茨堡同在!音樂由此也成為了構(gòu)成薩爾茨堡城市文化的最主要特色。記得我的一位老師曾說:學(xué)校是一個不可以沒有歷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古今中外名校千百年的輝煌歷史讓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推而廣之,一座城市如果沒有亙古的歷史,又不是千年古都、百年重鎮(zhèn),那它則必須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沒有個性的城市是毫無吸引力的。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使都市個性的存亡問題刻不容緩地擺上了我們的桌面。當(dāng)今世界有這樣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城市把自己的建設(shè)目標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殊不知一座城市在進入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把歷史的一切創(chuàng)造作為一種文化財富!
無數(shù)的民間老藝人在無聲無息地逝去,隨他們而去的是一種民間藝術(shù)的斷絕。一個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間文化,便會失去歷史的根脈與精神,因為真正的歷史是最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民間文化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在上海申辦世博會的過程中,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一句宣傳語在數(shù)以萬計的來稿中脫穎而出。它明確無誤地告訴了我們:城市個性,個性城市。構(gòu)建一個別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圖是何等重要!
《音樂之聲》優(yōu)秀電影的個人觀后感2
《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是對快樂與幸福的一種追求。她起初認為只有進了修道院,才能修身養(yǎng)性,才是真正熱愛主的表現(xiàn),所以,她熱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長卻不這么認為,感覺她并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在這里,她有七個性格各不相同的學(xué)生要教,他們調(diào)皮、開朗而又喜歡惡作劇,瑪麗雅卻以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他們,也感動了他們的父親----上校,最終他們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雖然遇到戰(zhàn)爭,卻能感受到他們一家幸福的生活與甜蜜。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瑪麗雅熱愛自由,喜歡奔跑于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跳躍于靜靜流淌的小溪旁,喜歡象小鳥一樣歡快地歌唱。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yīng)該向上帝懺悔。修道院的嬤嬤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瑪麗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對她,把她當(dāng)成了惡魔。這其實應(yīng)該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時存在的兩種心理。做為父母,我們有時候,會看孩子們像天使一樣可愛,有時候又像惡魔一樣讓人頭疼,甚至惹人討厭。而院長嬤嬤所代表的,正是那種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認孩子身上的缺點,卻也看到了她的優(yōu)點和長處,或者說她更喜歡瑪麗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純潔。“如何讓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釘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灘上?”她用自己的歌聲唱出了對孩子個體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與心胸的偉大母親的愛,唱出了對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對瑪麗雅的真情贊美和認同。
像小鳥一樣快樂單純的瑪麗雅來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與恐懼,這正是一個人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恐慌與迷茫。最后,她終于帶著院長嬤嬤告訴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種提示“天主關(guān)上了門,又在別處開了窗”勇敢地走進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堅信:力量不存在數(shù)字中,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自信。她是一個快樂而堅強的孩子,她會讓陽光適時地照進自己的心胸,給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與祝福。上校嚴肅的家規(guī)沒有嚇住她,孩子們惡作劇的捉弄沒有難倒她,她以她的智慧與熱情融入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也打開了上校久已經(jīng)封鎖的心靈。
她的到來,猶如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家?guī)砹艘豢|陽光,給了孩子們溫暖,也給了孩子們活力,同時也讓上校冰冷的心開始融化了。當(dāng)她問:“為什么這么可愛的孩子們愛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簡單:“這樣爸爸才注意我們?!边@是孩子們最真實的回答。他們渴望父母的愛,渴望父母的回應(yīng),然而,他們卻沒有得到。上校在喪妻之后完全沉浸在一種沒有笑聲、沒有活力的沉靜之中。他只是給了孩子們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但卻忽視了孩子們心靈的饑渴。這不僅讓我想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搗蛋、調(diào)皮,甚至被定性為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們,他們的行為不正是在告訴我們他們內(nèi)心的需要嗎?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們這些父母和老師給予愛和呵護,因為他們的努力沒有那么優(yōu)秀而得不到關(guān)注和寵愛,他們便用這種搗蛋的方式來試圖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們往往會曲解了他們的行為,會更加的不待見他們,致使他們最后走向一條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瑪麗雅的到來,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可、被關(guān)注的溫暖,他們不再惡作劇,而是用甜美的歌聲告訴父親、告訴大家,也告訴全世界他們心中流淌的快樂。
瑪麗雅用自己的巧手為孩子制作了一件件得體的運動服,讓孩子們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來高貴的衣服就像是緊箍咒,讓孩子們縮手縮腳,不敢動,不敢尋找自己,不敢承認自己的感受。因為孩子們很愛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不愿意反抗,情愿穿著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給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愛與歡欣。而我們家長總是把自認為對孩子好的東西,認為適合孩子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緊箍咒,讓孩子們沒有了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能力。其實,這也正是給我們提了個醒,讓我們學(xué)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讓孩子們在自由、溫馨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另外,瑪麗雅也記住了院長嬤嬤的一席話:“這些墻不是為了擋住你的問題,你要正視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論高低皆要尋求;踏遍每條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須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過小溪,追尋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夢想。這夢想需要你獻出全部的愛,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這些告誡,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諦。瑪麗雅循著這條生活的原則,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給上校一家?guī)チ丝鞓放c希望。最后翻過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繹,也應(yīng)該算是對人們的一種提示,一種戰(zhàn)勝困難就是希望的鼓勵。
影片從始至終,都以愛與自由為主線,讓人們感受到了愛帶給人們的力量與支持,愛的偉大與珍貴,并告訴人們,愛要從內(nèi)心流淌,從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個個親人愛起,最后便會演繹成為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愛,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愛。
《音樂之聲》優(yōu)秀電影的個人觀后感3
《音樂之聲》這部拍攝于1965年的老電影長達174分鐘,但它整體的敘事流程絕不拖沓,絲毫不會讓人打瞌睡。故事的脈絡(luò)其實并不復(fù)雜,甚至可以說很簡單,但整個講述的過程既充實飽滿,又行云流水般滔滔不絕。很難分辨這到底是編劇還是導(dǎo)演的功力更勝一籌。我想這部音樂劇電影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于,它真的是很真誠地在給觀眾傳遞一些美好、快樂和正義的信息,并且是毫無保留地、亦沒有絲毫的強迫,顯示出完全、徹底的友好的善意。也只有這樣的老電影才能表現(xiàn)得如此簡單至誠,充滿感人的力量。
人類需要音樂的滋養(yǎng)和拯救。音樂能夠記載和描繪出任何一種情感,并直指人的內(nèi)心,這正是藝術(shù)的突出的特質(zhì)。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我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用音樂來抒發(fā)性情。不過,音樂最崇高的精神還不僅于此,具有引導(dǎo)人們追尋生活之美、探求人生希望的指示性才是它的更為精深之處。
《音樂之聲》以其簡單、真誠走進人們的心靈。在現(xiàn)場聆聽觀賞,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許許多多的愛所包圍。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著那些來自于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最讓我感動的,是瑪利亞剛一來到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就對七個孩子流露出了可貴也可敬的母愛。盡管他們喜歡惡作劇,而且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點,但心靈如音樂般美麗的瑪利亞卻用愛接納、包容、轉(zhuǎn)化了一切,并讓特拉普上校發(fā)現(xiàn)到自己孩子并非他印象中的不馴和頑皮。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泰戈爾在《法官》中寫到的:“你想說他什么就盡情地說吧!但我了解我孩子的缺點/我不是因為他好才愛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寶貝……”
或許我們終究會淡忘那些曾經(jīng)的驚心動魄,終究會遺棄那些曾有的屈辱榮光,但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不堪割舍的淺波微瀾,被我們時常撿出品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竟然都充滿了音樂的精神和品質(zhì)。確然如此,音樂承載了我們的生命,音樂記錄了我們的人生。
《音樂之聲》優(yōu)秀電影的個人觀后感3篇(音樂之聲觀后感有關(guān)于音樂的)相關(guān)文章: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音樂之聲觀后感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 看音樂之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