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天宮課堂節(jié)目觀后感3篇(大鬧天宮觀后感),以供借鑒。
天宮課堂節(jié)目觀后感1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jié)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后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qū)、衛(wèi)生區(qū)和太空廚房。隨后,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并解釋了太空中鍛煉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huán)境會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煉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著,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huán)節(jié)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制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于微重力環(huán)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里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于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后,我終于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說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后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yè)、科技發(fā)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天宮課堂節(jié)目觀后感2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國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從未停止。
半個多世紀前,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F如今,鮮艷的中國紅閃耀太空。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航天夢”早已匯入偉大的“中國夢”,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中的驚鴻之筆。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個個飽含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與文化傳承的任務,一次次展示著中國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現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九霄逐夢再問天,闊步強國新征程。中華民族對無垠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背后,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不懈拼搏、自主創(chuàng)新,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
又是一載金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國夢圓。這次太空之旅,不僅能刷新中國人在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進一步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我們更能和他們一起體驗在太空過春節(jié)……科學探索再次與航天夢想在太空奏響協(xié)奏曲。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出征前所說,只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fā)射時刻,飛向屬于你的浩瀚星空!
天宮課堂節(jié)目觀后感3
航天員們化身老師,向我們講述了空間站的生活。航天員在太空中因為失重原因,行走、轉身等在我們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在太空卻成了一大難題。但是航天員們可以從各種儀器得以保證健康,再次有力地說明了當代中國的強大,而且太空實驗言語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變成一種似液似物的東西。當航天員用一個儀器放入水中時水立刻形成了一層水膜。向內加入空氣還會變成雙透鏡,一正一反。用泡騰片放進水中時。生成的氣泡會在水膜中膨脹,但不外泄。這些實驗實在是太有趣了,不僅科普了航天知識,還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之強盛。
觀望此刻,我感觸頗深。想想當年中國還只是一塊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隨時都有亡國滅種的危機。但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之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在一場又一場戰(zhàn)爭中奪回國家尊嚴,實現了站起來并且完全站起來了的飛躍!“只有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如今,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頭號大國,改變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未來的祖國需要我們,我們需要更加努力。
天宮課堂節(jié)目觀后感3篇(大鬧天宮觀后感)相關文章:
★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觀后感大全7篇(中國感動十大人物觀后感)
★ 參觀烈士陵園觀后感優(yōu)選22篇(看烈士陵園觀后感)
★ 央視開學第一課2022心得體會范文3篇(開學第一課2022年最新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