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烏合之眾》讀書筆記心得收獲3篇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參閱。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心得收獲1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后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群體行為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對群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眾》是一部美麗與丑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群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群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群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后,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于群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xiàn)得順從群體意志。
2、群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于群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后,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群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占的優(yōu)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tài)在作祟。
3、群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群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德國發(fā)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___在當上德國總理后在全國范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并將德國一戰(zhàn)的失利也歸咎于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后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tǒng)計二戰(zhàn)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余萬,這個就是群體的愚昧。
對于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于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茍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了解了群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心得收獲2
《烏合之眾》是一本很有名的書,當出現(xiàn)反智、集體、己方辯論勢力弱小的時候,面對氣勢洶洶的人,總會有人來一句:像《烏合之眾》里說的一樣……,就像現(xiàn)在一提到小鮮肉,流量現(xiàn)象,總會有人提,就像《娛樂至死》里說的那樣……
總之,基于這個原因,我去看了這本書。
《烏合之眾》與其說是痛斥反智集體,不如說是教人如何領導群眾,在字里行間談到了集體的特點,以及和集體的相處辦法,譬如有一條:如果想得到群體的支持,那應該和他們保持距離。
就像在封建社會的皇帝一樣,一定是保持足夠的神秘感,并且用禮教來保持這種神秘感,一旦皇帝的神秘感被剝奪,隱形的威望、信仰和共識也會崩塌,自古以來可能威脅到皇帝威望的功高震主之輩,莫不下場凄慘。
眾是眾人,烏合大致是說盲動、被裹挾,群眾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識,一旦共識達成,那么個人的力量再大,思想再清晰,也難免被裹挾,得意洋洋出來異于常人的,通常會被暴力消滅,只有力量到扭轉群眾信仰地步的人,才有資格繼續(xù)挑戰(zhàn)。
然而,一旦變成群體性的時候,也意味著會失控,一開始創(chuàng)造、煽動相關民意的人,往往也被民意所吞噬和裹挾。
由此,我們恐懼群體,恐懼自己被群體所支配,同時擔心有人支配著群體,群體的惡,莫過于多數人暴政下,對人的摧殘。
群體也有善,但往往包括2個特點,1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再善的群體也會有人覺得惡,2是這種善良,往往是彼之良藥,我之砒霜,對一些人總是不好的。
《烏合之眾》透露出來的群體性的惡意,讓人不寒而栗,可一旦社會進入到那種情況,沖突不斷,被群體裹挾著的,群體本身,帶領著群體的,誰又會是這個環(huán)境的幸運者呢?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心得收獲3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本書是他的成名作,描述了他從心理學方面對群眾行為的解讀。
初讀此書,被其中的觀點所震撼,比如群體沒有負罪意識,群體天然合理,他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正義的,因為他們的數量決定了這一點、他們會因人多勢眾而產生出一種強烈的力量感,這會使得群體表現(xiàn)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這是那個時代、那個地域的法不責眾,這個詞說的不是法律的管轄權,而是指群體的自我心理暗示。
群體的自我心理暗示威力有多大,想起身邊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朋友,典型的理工男,戴副眼鏡,不愛說話,性格靦腆沉靜,長相也白凈斯文,只是個子較高,身材較壯。一天晚上,他們小區(qū)停電,他在外面吃完飯回來時,看到有人群聚集,便鬼使神差的去看熱鬧,原來是有人因為小區(qū)長期停電,便帶頭聚眾攔了公路,因聲勢越來越大,影響了交通,又恰逢重要會議召開期間,便有防暴警察來維持秩序,在對峙過程中,不知為何人群與警察突然發(fā)生沖突,而那位朋友竟隨著人群一起大聲抗議推搡警察,因為他個子高塊頭大,很快便成為警察重點控制對象,被送到了派出所,直到第二天調查完畢才釋放回家,讓家人擔心了一天一夜。事后,我問他,你平時都不愛說話的,怎么會去和警察發(fā)生沖突?他說他當時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看到大家都在嚷,都在推,而且停電也確實惱火,頭腦一熱,便跟著人群一起嚷鬧起來。
我想這就是群體心理暗示的作用,人在那種環(huán)境下,如果沒有受到過專門訓練,很容易就被其他人的情緒、語言、動作所感染,從而模仿他人,失去自我。
正如書中所說,每個人都有模仿的天性,因為學別人是天底下最容易不過的事情。
人總是喜歡自作聰明,而聰明人最喜歡走捷徑,最快的捷徑,無非就是模仿別人,別人做得,我為什么做不得的心理常使人輕而易舉的放棄理性思考和權衡利弊,而位于群體環(huán)境中,就更容易使人輕率行動,人云亦云。
比如股市,牛市時全民炒股,無論賣菜的小販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談起股票都是眉飛色舞,哪還有人記得樂極生悲,月盈則虧.熊市時,股市又無人問津,哪個人在熊市炒股,常會受到背后所指,冷嘲熱諷,又哪還有人想起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么?所以股市的贏家永遠是逆向思維,且能做到知行合一,這是人心和人性在人群中的逆襲,故能在股市成功之人,十者存一。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中黎庶也可算作人群,事物總是可以多方面看待的,道理也總是相通的。《烏合之眾》中,也并非全然是對人群的消極認識,勒芒也認為群體才會體現(xiàn)出大義無畏、一往無前的凜然氣概。群體才會在慨然赴死的進程中帶給人一種激昂的情緒與榮譽感。雖然群體的平均智力絕對無法與一些偉大的個人相提并論,然而再偉大的個人終究力量有限,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進步,終究是依靠群體這個龐然大物在緩慢而又不容阻擋的向前推進。
讀罷此書,合卷沉思。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必然身在群體之中,無處逃離也不必逃離。無論是否是烏合之眾,我們都將面臨選擇。只是到底該選擇人云亦云而麻木但輕松的快樂和安逸,還是該選擇上下求索而清醒但勞累的思索和拼搏?但凡有過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就會明白,這個選擇,真的很難。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心得收獲3篇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 群眾心理學烏合之眾讀書筆記范文3篇 烏合之眾心理學讀后感
★ 《烏合之眾》閱讀感悟3篇 烏合之眾每一章節(jié)的讀后感
★ 讀《烏合之眾》有感500字(烏合之眾讀書筆記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