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論語為政讀后感共6篇(讀論語為心得體會),供大家參閱。
論語為政讀后感共1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一)
和第一篇學而篇比較起來,個人覺得第二篇為政讀起來難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實只要明白了學問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則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幾個句子是真正正面談到政治外,其他說的似乎都是與政治沒有關系的東西。
為此,我也專門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這里是不是孔子還是在講做人?講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過很快我認為這樣解釋是很牽強的。其實為政就是講如何來當政,很明白不過。不過南懷謹先生的一句注釋也值得我們注意:《論語》中講的是為政,不是政治??鬃記]有系統(tǒng)地去提出政治相關的概念。根據(jù)這句注釋去理解為政篇的句子,似乎開始有了一些頭緒。
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講的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詩經(jīng)的思無邪說明為政最需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來說明為政需要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接下來,用了好幾句的篇幅講孝,然后講了一個為政者的修為問題,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為政者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這樣一看,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當然,這個思路是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中間理出來的。我也曾試著去懷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解釋的。為政篇有好幾句話都是講孝的,似乎與為政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關系很大。我國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這里講孝是有它的意義的。這點在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證實: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在這一句中,孔子就明確說到:推行孝就是為政。所以該篇中間出現(xiàn)了很多人問孝的情況,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還講到了一個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說要全面發(fā)展;要溫故而知新,要且學且思,還不能鉆牛角尖,等等。
不過,雖然為政不能翻譯成做一個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這些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這點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也有體現(xiàn)。所以我個人認為,《論語》總體講的還是做人,還是學而篇說的學問。不管是講為政也好,還是后面講禮、仁也好,孔子的主張都是從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講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這也應該是學而篇作為開篇的原因吧。
整體來說,為政篇給我的啟發(fā)不如學而篇多,可能是為政這個話題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沒有如何做人更貼近。不過在專家的解釋中,我還是體會到了《論語》文章布局的特點,對中間的一些話也還是有一些體會。我想,只要能學到一點東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二)
眾所周知,論語每篇的標題是以文章的前二個字來命名的,當然除去子曰,因為,這兩字出現(xiàn)的頻率太高。
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并不是在說為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接著,孔子從思無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孝無違、孝敬,從君子不器,先行言后從之,周而不比,
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著禮,代表著孝,代表著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于談論學習的經(jīng)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能很多人會以為這兩句出自學而篇,沒想到卻是在為政篇,乍看,我也是頗覺新鮮,過后,我覺得也很正常,無論從政,為學,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學與思的結合,這也就是為什么高學歷的人才,有時候,某個專業(yè)的問題跟他所研究的專業(yè)無直接的相關性,但卻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門也!
最后,有一點對現(xiàn)在為政者都頗具借鑒意義的是: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我覺得現(xiàn)在有志于從政而又摸不著門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國的政治里,這絕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比馬克思的資本論都更厲害。對于剛從大學畢業(yè)長期處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而言,更是值得謹記!
當然,學而篇談到與朋友交很重要的一點——信用,其實,為政也一樣,這不,孔子就說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無論你是從政,還是為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三)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續(xù),學習之初要有美德,學習運用中,美德之用也是無法或缺的。如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
在德的主題下,又穿插了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談論學習的名言,很難和為政相聯(lián)系,但是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都是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在思考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從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鬃友詡魃斫?,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鬃诱f,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有任何念頭不會越出規(guī)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論語為政讀后感共2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600字
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
在德的主題下,又穿插了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談論學習的名言,很難和為政相聯(lián)系,但是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都是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在思考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從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傳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有任何念頭不會越出規(guī)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第一篇其實只要明白了“學問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則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幾個句子是真正正面談到政治外,其他說的似乎都是與政治沒有關系的東西。
,我也專門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這里是不是孔子還是在講做人?講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過很快我認為這樣解釋是很牽強的。
其實為政就是講如何來當政,很明白不過。
不過南懷謹先生的一句注釋也值得我們注意:《論語》中講的是“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沒有系統(tǒng)地去提出政治相關的概念。
根據(jù)這句注釋去理解“為政篇的句子,似乎開始有了一些頭緒。
“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講的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詩經(jīng)的“思無邪說明為政最需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來說明為政需要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
接下來,用了好幾句的篇幅講“孝,然后講了一個為政者的修為問題,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為政者“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
這樣一看,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當然,這個思路是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中間理出來的。
我也曾試著去懷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解釋的。
“為政篇有好幾句話都是講“孝的,似乎與為政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關系很大。
我國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這里講“孝是有它的意義的。
這點在“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證實: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在這一句中,孔子就明確說到:推行孝就是為政。
所以該篇中間出現(xiàn)了很多人問孝的情況,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統(tǒng)治者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
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如果實行德治,老百姓就會以你為核心自動圍繞著你轉(zhuǎn),順隨你,擁戴你。
孔子強調(diào)了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性作用。
以德治國,要求領導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不僅針對老百姓,更要從領導者自身做起,榜樣示范。
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領導者為所欲為,“德治必定不成功。
老百姓的眼睛是看著上頭的,領導怎么做他們就怎么效仿,跟著比自己高的人學習,人性使然。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領導看中賢德,百姓自然尚賢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類延續(xù)多少年,這都是鐵律。
所以,“德治并不難,只要領導者以身作則就可以了。
但是,這個“以身作則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則,怎么辦?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來規(guī)約人的行為,一旦越軌,以“法來懲治。
孔子說的“為政以德的人是針對君子式的領導者而言,他們能夠自覺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風影響百姓。
不可否認的是,在封建時代,非君子的統(tǒng)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須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順正道走。
無論怎樣,孔子強調(diào)的“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為政方略,它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當現(xiàn)實生活還未到達上位僅處在中途的時候必須有強有力的“法來配合,才能促使現(xiàn)實生活盡快達到這個上上位的境界。
其實道德不僅對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對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決定性的作用。
孔子強調(diào)的“為政以德正是從高層入手,從對整個國家建設入手(對一個小集體而言,就是這個集體的建設),將道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政清明,世風必然淳樸,因為人人心中都時刻裝著道德的天平,無論行走坐臥,都不會逾越道德這道線,守住道德底線,就不會危害他人,社會就是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1.《論語為政篇》讀后感2.論語為政篇讀后感范文3.論語學而為政心得4.論語為政篇心得5.論語讀后感3000字3篇
論語為政讀后感共3
《孔子》為政篇讀后感
陳穎
初讀《論語》為政篇,覺得此篇大部分內(nèi)容為倡導人之德孝,或為《學而》篇的繼承,但讀完之后,細而思之,為君子的每一種品行和學與思的能力都影響著一個君主的王業(yè)。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句話算是為政篇的中心句,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huán)繞著他。孔子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施行德政可以得人心,孚人望,得到人民的廣泛擁護和支持。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實行德治仁政,天下的人就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走向正確的軌道。強調(diào)仁政在政治生活的核心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就是德治,而非嚴峻刑法。
“仁”是蘊藏于內(nèi)的品質(zhì),發(fā)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為德。這種人格力量充滿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人心歸附,就好像北極星,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眾多的星星都圍繞著它。
而后,孔子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中舉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鬃诱J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法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規(guī)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法治與德治對比,高下立見清代名家陸隴在《松陽講義》中曾說:“操術不同,功效各異。路頭一差,而風俗由之而殊,氣運由之而變,不可不辯也?!边@是一樣的道理。
而為君治國除了政策核心的把握,君主個人的修養(yǎng)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君主以孝治天下,而為人臣之孝在于是否遵循了禮。倘若社會上有一種“禮”的文化,所有分子都服從禮,那么,每個人便都是好的了??鬃右簧氖聵I(yè)都在禮上,從他小時候的游戲“陳俎豆設禮容”,到他壯年發(fā)表政治理想在“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一直到他政治活動失敗了,定禮樂,作為他那“禮的設計”之最后的修訂;著《春秋》,作為他那理想的社會中“禮的制裁”之寄托,在他這惶惶的七十三年的生涯中,沒有一天忘記過禮。“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上,他要求為人子女者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還要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孝敬父母。這句話意思是說,只有對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時時處處在眉宇之間、言行之中表現(xiàn)出和悅的神色和敬意。
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輩們?nèi)バ?有酒肉,長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重。真正的孝是要有愛,內(nèi)心要始終充溢著敬愛的情感,表現(xiàn)在就是對父母是始終和顏悅色的。《禮記·祭義》中有這樣一段話: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正的孝者,很難在父母面前保持著一貫的和悅之色。
儒學是從“孝悌”觀念出發(fā)來實行社會教化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愛可以說是發(fā)自本性的自然之愛,人在父母養(yǎng)育下長大,也自然產(chǎn)生對于父母的愛敬之心。儒家昭示這種愛敬之心,顯發(fā)之,擴充之,強化之,使之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和情感。
道德規(guī)范是自覺地、長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時灌輸?shù)乃枷牒偷赖掠^念,長成之后即拋之腦后,那就是教化的失敗。因而,儒學始終抓住“孝”的觀念,把它貫徹于人的一生。
“孝”的觀念牢固確立,可以幫助其他道德規(guī)范的確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遺,寄托著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愛自重,不辱沒父母,也就理所應當?shù)某蔀樾⒌臏世K。如果人們說,虧的某人生了這樣一個兒子,這就可謂是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朋友不信”,“戰(zhàn)陣無勇”等等,為父母帶來惡名,那就不能稱作孝。
孝,禮一脈相承,而后便升華為德,立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鬃幼允鏊牧⒌逻^程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長期過程中,大約要經(jīng)歷兩個大的階段:一個階段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兒童的本性是純真的,這可以說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還應該加以修飾,子夏曾對孔子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洵兮,何謂也?”意思是說有了自然美,為什么還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說:“繪事后素?!毕扔邪椎?,然后畫畫。子夏很理解老師的意思,他以為人有了自然美,還應該用禮儀加以修飾,來培養(yǎng)他的德行,這就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的過程。另一個過程就是,從外在的規(guī)范到內(nèi)心的愉悅。禮儀總是帶有某種的制約性和約束性,人們免不了感到禮儀對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力量,可是習慣成自然,慢慢的人們會安于禮儀,并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所以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彼軓囊?guī)范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不再感到規(guī)范的束縛,并且無往而非仁。他又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敝钦哒J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為了仁而仁,并不考慮它有利還是無利,這也是因為他可以從仁中得到心里的愉悅。到此地步,可以說他已經(jīng)進入了一種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綜上而述,治理百姓根源還在做人的道理上,孔子主張的“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也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該莊重嚴謹,孝順慈祥,如此則老百姓就會親近、尊敬當政者,從而真心向善,努力勞作。
論語為政讀后感共4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心得體會1000字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心得體會1000字:
初學“為政篇第二”,覺得很雜亂,理不出頭緒,篇中的很多內(nèi)容似乎與為政沒有什么關系,多讀幾遍后還是能感受到各章之間的聯(lián)系。
為政篇1共二十四章,論述的內(nèi)容廣泛,道理深刻。體現(xiàn)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即道德與政治要聯(lián)為一體。全篇從以德治政、法治與德治、孝悌、學習修身、為人處事、誠信、識人、察人等方面內(nèi)容的闡述中,提出了以德治政的具體要求。
第一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是為政的最高境界,對為政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這是治理國家的主基調(diào),是從政者追求的方向。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共產(chǎn)黨人只有用嚴于常人的高標準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第二篇雖然說的是《詩經(jīng)》三百篇,但我認為指出的是從政者要思想感情純正無邪,要靜化心靈。一句話心要正。
第三篇講了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不同之處。我認為以法治國是底線,以德治國是高標準的治理目標。
第四篇孔子用自己的經(jīng)歷來說明為政者需要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 接下來,通過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關于“孝悌”的問題,闡述了“孝悌”作為為政者的修為問題。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為政者的道德修養(yǎng)最容易從他對待自己雙親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來。也是從家風、家教中體現(xiàn)。孝悌是孔子認為的倫理道德的最重要的表現(xiàn),讀書筆記.也體現(xiàn)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準則。試想一下,一個人對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親都不能孝順、關愛和感恩;那他又怎么能真正關心關愛其他人呢?特別是為政者,又怎么能真心為人民服務呢?
緊接著又通過對顏回的觀察,闡述了察人、識人的方法;闡述了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君子的標準是“君子不器”,君子的行為特點就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周而不比”。
通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知之為知之”等言論闡述了為政者學習、認知的方式方法和提升自己的途徑?!爸疄橹?,不知為不知”就是真知。
孔子在這里還談到處理政務的方法和原則;“人而無信,不可知也”;最后孔子強調(diào)為政者不要諂媚,而要見義勇為。
總的說來,為政篇雖是說為政之道,主要是從做人來闡述的,特別是從孝悌、修身、為人處事、學習、誠信等內(nèi)容的言論中,使我更進一步明白,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定盤芯。文/桂兵
論語為政讀后感共5
論語別裁讀后感為政篇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論語別裁讀后感為政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論語別裁讀后感為政篇篇1國學大師南懷瑾對《論語》的別解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回想到初中年代初次接觸《論語》一書,特別是《學而》一章,我一直只是機械地理解,但是此次經(jīng)南懷瑾大師一點化,可謂是茅塞頓開,頓時生出無限的感嘆出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前只是從字面上理解:“學習而能經(jīng)常地復習,不是很愉悅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對自己不了解而不怨恨,不是君子的胸懷嗎? 可是南懷瑾大師卻完全超脫了字面,敢于質(zhì)疑自古以來沿用的朱熹的研究成果,強調(diào)回歸原著,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品味《論語》。
雖說《論語》是本古書,可是南懷瑾卻將它巧妙得與時代接軌,讀來朗朗上口。
對于《論語別裁》,南懷瑾大師可謂用心良苦,內(nèi)容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業(yè)、小學生到大學者,一個個恰到的鮮活的例子,猶如一劑劑催化劑,令人品味之余多了幾分感慨。
孔子的學問即是做人的學問,一點不錯。
南懷瑾大師僅就《學而》一章已經(jīng)闡述了各個階級,各種角色做人的道理。
目前我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在校大學生,也就就自己的生活談幾點感想吧。
初入大學,我們仿佛籠中之鳥重獲新生,自由得在空中翱翔。
可是天空廣闊了,鳥兒便失去了方向,人也如此。
很快,我們就在人生之路上失去了方向,厭倦了每天重復的虛度光陰,時常不禁想到高中那段目標明確的奮斗生活,總算有點體會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了。
盡管南懷瑾提到:其中“學“的含義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學習,學問。
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則,所以孔子又有每日三省其身之說。
就是告述我們,經(jīng)常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既有自我批評,也有自我肯定,如是,人方能得到提高,這難道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但我覺得“悅是相對的,只有經(jīng)歷了失去的痛苦,才會回味曾經(jīng)擁有的快樂。
時習之,時而回味之,快樂自會油然而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點我深有體會。
從前,只是一心埋頭于功課中,根本無心交朋友。
畢業(yè)了,同學們各有去向,偶爾有老同學千里迢迢趕來作客,真的是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著實令人費解。
盡管南懷瑾大師作了詳盡解釋,也許是入世不深,還不能完全領會。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么我站不起來?為什么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yǎng)、做法種種的問題。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nèi)心里并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
拿現(xiàn)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xiàn)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可是世上能夠做到不怨天尤人的又有幾人?倘若只有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在未達到君子境界的前期就不該做學問了嗎?又如何提升自己成為君子呢?按照南懷瑾的標準,很多人是沒資格學習人生之道的,可是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任何人都應當在學習中進步。
南氏有這樣的著作問世自然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但是也不乏值得審思的地方“為政一詞對于學生時代的我們顯得特別遙遠,感觸也不是很多,但是卻為解決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了不錯的解題思路。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生活不就是一個政治舞臺,有風雨,也會見彩虹。
“子曰: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形形色色的人群構成了一幅巨大的生活圖景,人與人的交往就運用到了諸多政治技巧。
于是又想到:孔子的學問就是做人的學問。
如果《學而》是為了修身,是為了個人修養(yǎng),那么《為政》就是在《學而》的基礎上拓寬了范圍,融入到與別人的交往中。
孔子只提出了“為政以德,至于怎樣才稱得上“德,還是各執(zhí)己見。
對否?全憑個人把握。
南先生說,儒家如同百貨店,人生每天都必須,這話實然。
當今的人,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生活也越來越便利,科技也越來越發(fā)達,可是,心靈卻越來越茫然,對于人生之道的思考相對古人來說也越來越少,問題自然越來越多,可是沒有幾個人能確切地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更多的人處于茫然,和你一樣的茫然。
人就像生活在迷霧中,尋不到歸路也找不到出路。
“在路上成了最時髦的詞匯,路的盡頭是什么?思索過嗎?也許《論語》能夠告訴我們最確切的答案。
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心靈感到的是慰籍,有一種跨越時空,俯視千年的感覺。
我想,這應該算是在智者精神的感召下,應有的心領神會吧。
書尚未讀完,陶醉仍在繼續(xù)。
不過提到為政,有一點要注意:我們常發(fā)現(xiàn)在一些著作中,許多人認為《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現(xiàn)代的語匯來說,稱之為“政治哲學。
在我個人研究的結果,認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觀念的“政治,孔子只說“為政,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
站在學術的立場,態(tài)度要非常嚴謹。
我們常說一句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
作學問的立場,就是“在學術面前,態(tài)度要非常嚴謹,服從真理。
孔子只講“為政,不談政治;“政治如國父所說的:“管理眾人的事。
孔子所提的“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國文化的名詞,不能看成是教育。
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過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風化。
為政的意義包括了教化。
這個重點我們必須把握祝因此第二篇《為政》,也是談到學問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風范子曰: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共即“拱。
這幾句話,表面上看來,非常容易懂。
孔子提出來,為政最重要是“德。
說到這里,我們要注意,春秋戰(zhàn)國時代,“道德兩個字,是很少連篇來用的,那個時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晉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間,才把這兩個字連起來,變成一個名詞為“道德;到現(xiàn)在年輕人一提到道德,都當成討厭的名詞。
這是文化思想的演變。
所以我們要知道,秦漢以前,德是德;而“道與“天,在當時可說是最麻煩、最難于界說的兩個字,同樣的有無窮意義。
有時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個本體的代表;有時候是道路之道,有時候是原則或法則,像《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
這個道就是法則的意思;有時候又是道德的代表。
“天字也是這樣,包含有四五個意義之多。
在同一本書,甚至在同一句里,前后的道字,所代表的意義就不同。
這個好像是中國文化的毛病,其實也是長處,尤其在古代印刷術還沒有發(fā)明,一個觀念用一個字來代表,用刀刻到竹簡上,在當時就足以完全表達。
再說到這個“德字的意義,過去“德是表示好行為的成果和作用。
古時人解釋“德者得也。
因此我們了解孔子講的“為政以德,是好行為的成果,也和后世講的“道德意義差不多。
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學校里,就告訴學生,這里的“德就是“道德,因為學生不到相當?shù)某潭?,老師也無法多搬古董來為他們作詳細解說。
孔子為什么提出這個“德字,這是第一個問題。
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受于丹的影響,附庸風雅地,買了一本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買來之后就鎖進了抽屜,總是自我推脫沒時間看。
今年暑假,應學校讀書、做筆記的要求,總算是強迫自己靜下心來讀了讀這本口碑極佳的《論語別裁》。
如今的我們,對國學望而生畏,這與古文晦澀難懂有關;對國學不感興趣,也是因為“之乎者也,迂腐守舊的緣故。
初讀這本書時,確實有讀不下去的感覺,但堅持讀十幾頁后漸漸地就想讀了,而且越讀越有味,聽南懷瑾先生侃侃而談,古今逸事,娓娓道來,人生家國,信手拈來,以微言釋大義,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頗有感悟。
這本書告訴我們,對于單個人個體而言,一個人思想所在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的寬度:包括眼界的寬度,思想的寬度,心境的寬度,和前途的寬度。
我認為說的很有道理。
在我看來,通篇所講,不過兩個詞而已:“為人,“處事。
簡單的兩個詞,幾乎可以概括所有人的一生。
每個人,都不過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狀態(tài),去“處事而已。
不同的處事,又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
而這個不同的處事的方法的根本原因何在?就在于為人。
“為人其實是個人一切一切的根本。
而一個人為人的出發(fā)點,或者說,一個人為人所體現(xiàn)出來的,乃是一個人的思想。
或許,《論語別裁》是印有南懷瑾標簽的南懷瑾的論語,但正是這種談古論今,縱橫開闔,旁征博引,磅礴大氣的風格贏得了讀者的喜愛。
很多讀者不在意它是不是純粹的孔子的論語,在意的是,這本書帶給思想上的沖擊。
南懷瑾先生言:《論語》傳今,歷經(jīng)朱熹等所謂儒之大家注解,已經(jīng)成皇權御人、愚人的工具,實在污穢不堪,有??鬃铀枷氲谋疽?,如同“百年老店賣了假東西,砸了“金字招牌。
所以剝腐取真當做,孔家店卻砸不得呀!作者在此書中注解《論語》,不借皇權,不假虎威,而以人文視角來詮釋“仁、“忠、“孝、“禮、“義,恢復其本意,讓人倍感親切,符合我們現(xiàn)代社會人的精神需要!作者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注解《論語》時就對現(xiàn)行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
他認為,今之教育,最大的失誤,在于教育的功利性。
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
其最終的后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在這個物質(zhì)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和諧何從談起?!對于這一點我非常認同。
這個世界,人是決定性力量。
若是人文盡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這個世界何能不亂?!上面凌亂的文字是自己借到的和想到的一點感悟,其實直到今天才匆匆地把這本書看完,雖然以自己現(xiàn)在的學識和眼光還不能完全領悟本書的真諦,但看完本書之后,心里仍感嘆不已!不停的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思想的人性光芒。
所以,《論語》跨越幾千年、傳承至今,而且必將繼續(xù)延續(xù),以其人性的光輝照耀著人類前進的歷程!論語別裁讀后感為政篇相關文章:1.讀論語別裁心得體會2.論語別裁讀后感精選3篇3.《論語為政篇》讀后感4.論語為政篇讀后感600字5.論語別裁讀書心得體會
論語為政讀后感共6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一)
和第一篇學而篇比較起來,個人覺得第二篇為政讀起來難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實只要明白了學問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則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幾個句子是真正正面談到政治外,其他說的似乎都是與政治沒有關系的東西。
為此,我也專門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這里是不是孔子還是在講做人?講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過很快我認為這樣解釋是很牽強的。其實為政就是講如何來當政,很明白不過。不過南懷謹先生的一句注釋也值得我們注意:《論語》中講的是為政,不是政治??鬃記]有系統(tǒng)地去提出政治相關的概念。根據(jù)這句注釋去理解為政篇的句子,似乎開始有了一些頭緒。
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講的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詩經(jīng)的思無邪說明為政最需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來說明為政需要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接下來,用了好幾句的篇幅講孝,然后講了一個為政者的修為問題,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為政者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這樣一看,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當然,這個思路是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中間理出來的。我也曾試著去懷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解釋的。為政篇有好幾句話都是講孝的,似乎與為政沒有
太大的關系,其實關系很大。我國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這里講孝是有它的意義的。這點在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證實: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在這一句中,孔子就明確說到:推行孝就是為政。所以該篇中間出現(xiàn)了很多人問孝的情況,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還講到了一個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說要全面發(fā)展;要溫故而知新,要且學且思,還不能鉆牛角尖,等等。
不過,雖然為政不能翻譯成做一個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這些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這點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也有體現(xiàn)。所以我個人認為,《論語》總體講的還是做人,還是學而篇說的學問。不管是講為政也好,還是后面講禮、仁也好,孔子的主張都是從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講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這也應該是學而篇作為開篇的原因吧。
整體來說,為政篇給我的啟發(fā)不如學而篇多,可能是為政這個話題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沒有如何做人更貼近。不過在專家的解釋中,我還是體會到了《論語》文章布局的特點,對中間的一些話也還是有一些體會。我想,只要能學到一點東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二)
眾所周知,論語每篇的標題是以文章的前二個字來命名的,當然除去子曰,因為,這兩字出現(xiàn)的頻率太高。
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并不是在說為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接著,孔子從思無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孝無違、孝敬,從君子不器,先行言后從之,周而不比,
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著禮,代表著孝,代表著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于談論學習的經(jīng)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赡芎芏嗳藭詾檫@兩句出自學而篇,沒想到卻是在為政篇,乍看,我也是頗覺新鮮,過后,我覺得也很正常,無論從政,為學,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學與思的結合,這也就是為什么高學歷的人才,有時候,某個專業(yè)的問題跟他所研究的專業(yè)無直接的相關性,但卻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門也!
最后,有一點對現(xiàn)在為政者都頗具借鑒意義的是: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我覺得現(xiàn)在有志于從政而又摸不著門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國的政治里,這絕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比馬克思的資本論都更厲害。對于剛從大學畢業(yè)長期處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而言,更是值得謹記!
當然,學而篇談到與朋友交很重要的一點信用,其實,為政也一樣,這不,孔子就說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無論你是從政,還是為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三)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續(xù),學習之初要有美德,學習運用中,美德之用也是無法或缺的。如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
在德的主題下,又穿插了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談論學習的名言,很難和為政相聯(lián)系,但是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都是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在思考一個循環(huán)往
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從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孔子言傳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鬃诱f,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有任何念頭不會越出規(guī)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論語為政讀后感共6篇(讀論語為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論語為政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