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雁門太守行教案5篇 雁門太守行優(yōu)質(zhì)課教案,以供參閱。
雁門太守行教案1
學習目標:
1、了解詩人及其作品。
2、理解詩歌大致內(nèi)涵,積累名句。
3、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
學習重點:體會詩歌的意境,加強對其主旨的理解。
學習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 課前預習導讀
(一)積累文學常識:
1、雁門太守行:
2、行:
3、李賀:
(二)自己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大意。
二、課堂探究導學
1、詩中寫戰(zhàn)爭,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 的詩句:
2、分別從聽覺、視覺兩方面描寫寒沉慘烈的戰(zhàn)地氣氛的詩句:
3、體現(xiàn)援軍(偷襲)失利,戰(zhàn)爭形勢越發(fā)嚴峻的詩句:
4、借用典故,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的'句子:
三、拓展鏈接
積累一首描寫邊塞戰(zhàn)爭的詩
四、當堂檢測
1、描寫盡管夜晚寒冷,戰(zhàn)鼓不能擂響,但是戰(zhàn)士們?nèi)匀灰燥枬M的激情投入到戰(zhàn)斗的詩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詩句:
3、描繪將士們從容赴難,誓死報國,顯示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的詩句是:
4、從“聲”和“色”兩方面勾畫了一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渲染了沉重、緊張、肅殺的氛圍的句子是:
雁門太守行教案2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掌握詩歌的內(nèi)容并背誦全詩。
2、品味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領悟詩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詠誦讀,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歌。
2.采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上課開始,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教師播放一段關于《雁門太守行》的小動畫視頻)
師:當然叫李賀為詩鬼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長相,更因為他的詩奇特瑰麗,想象豐富,是個鬼才??戳诉@個視頻,那《雁門太守行》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1、作者介紹: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七歲能詩,文思敏捷,很早便享譽京洛。十八歲,詩名遠播,本可早登科第卻遭父喪。二十一歲,通過河南府試,獲得“鄉(xiāng)貢進士”的資格。他一心想要建功立業(yè),但遭對手毀謗,終身不得舉進士。二十七歲由于顛沛流離,郁郁不得志,病逝在家鄉(xiāng)昌谷。
2、背景介紹:
唐代中期,各地藩鎮(zhèn)擁兵自重,不服從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討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諸鎮(zhèn)為禍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祖孫三代擁兵割據(jù)39年之長。此詩寫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狀況。(藩鎮(zhèn)割據(jù))
三、題目解說:
1、雁門關位于山西省,是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2、太守行(xíng)
“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如《兵車行》、《琵琶行》等。但《錢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雁門太守行”是古樂府的曲名,后多用題面意思,寫邊塞征戰(zhàn)之事。李賀這首詩,是借用樂府舊題。
四、初讀,體味韻律美。
1、請同學朗讀,注意字音和朗讀節(jié)奏;點評
2、教師范讀,生自由朗讀。
3、齊讀。
五、精讀,感受意境美。
1、朗讀詩歌可以理解詩意,而理解詩意也可以幫助提高我們的朗讀水平。請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補充的注釋理解詩意。(個別學生分享)
敵軍像烏云般來勢兇猛,仿佛城墻也要被摧垮;鎧甲迎著(云縫中射下來的)太陽光,如金色鱗片般閃閃發(fā)光。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整個天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握寶劍甘愿為他血戰(zhàn)至死。
2、詩人分別描繪了哪幾個場景,請按時間順序概括出來。
兩軍對峙、兩軍交戰(zhàn)、夜襲敵營
時間上也是從白天、傍晚到深夜
3、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這是一首描寫戰(zhàn)爭的詩,在我們的腦海里,一般都會想到雙方是如何的廝殺,血流成河,尸體遍陳,但是這首詩歌里它并沒有直接去描寫雙方去如何的廝殺,卻能讓我們感受到戰(zhàn)爭的凝重,緊張與慘烈。你試著去找找看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戰(zhàn)爭的緊張、凝重與慘烈?可在文中做批注。(學生小組合作找出答案,按詩句順序舉手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詩歌,每賞析完兩句都叫學生有感情的齊讀一遍)
“黑”:使氣氛沉重,“黑云”既可理解為寫景(天上的烏云),也可理解為敘事(敵軍壓境)。
“壓”:一字傳神,形象寫出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的懸殊,守軍將士處境的艱難。
“欲摧”:表現(xiàn)了大敵壓境、危城欲摧之狀。
“開”:是依次排開的意思,形象地展現(xiàn)出了將士們飽滿的情緒,高昂的斗志?!伴_”與“摧”相對,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無畏的精神。
一二句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敵軍的來勢洶洶和守邊將士斗志昂揚、誓死抗敵的決心。
“滿”:寫出了交戰(zhàn)已經(jīng)到了白熱化的狀態(tài),號角聲在各個地方響起?!敖锹暆M天”勾畫出戰(zhàn)爭的規(guī)模。
“秋色”:秋天能讓人聯(lián)想到蕭瑟之景,萬物凋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號角聲響徹整個天際,的確會讓人感覺到更加的悲壯。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皆形容戰(zhàn)場血跡,從“凝”可以感受到血液凝固的一個過程,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李賀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描寫蒼涼悲壯、陰寒凄慘的戰(zhàn)地氣氛。
“半卷紅旗”: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援軍高度戒備,不張揚,把戰(zhàn)事的緊張狀態(tài)突現(xiàn)出來。
“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
易水:當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殺秦王,大家穿著白衣白帽,一同相送。高漸離擊筑,荊軻合著音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運用典故表現(xiàn)將士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豪情。
黃金臺: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河畔“筑黃金臺,置千金于臺上,以延請?zhí)煜旅俊?。一時間,天下英才競相奔赴燕國,燕國成了當時的“人才高地”。(運用好典故,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一是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煉,言簡意賅;二是可以避直就曲,使表達更加含蓄委婉)
“霜重鼓寒聲不起”:暗示戰(zhàn)事形勢嚴峻。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爭。
“死“:可以看出將士們?yōu)榱藞蟠鹁鞯暮駩叟c賞賜,視死如歸。寫出了官軍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4、這首詩歌里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戰(zhàn)爭場面,色彩濃重,景物鮮明,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表現(xiàn)出將士們?yōu)閲Я?、浴血奮戰(zhàn)的英雄氣概,寄托了詩人忠君報國的愛國情懷。
六、拓展延伸
像這樣的愛國詩人有很多,他們留下了許多的愛國詩篇,我們一起用那份熱情,用那份熱血去朗誦這一些愛國詩歌:
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王昌齡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蘇軾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南宋·陸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
七、背誦全詩并當堂練習
1.《雁門太守行》一詩中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而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志氣還很旺盛的的詩句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2.《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的悲壯氣氛和奇異的邊塞風光的詩句是: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寫救援部隊不畏寒夜?jié)馑?,夜襲敵陣的詩句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4、《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尾聯(lián)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決心的詩句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5、對此詩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ˋ)
A、這是一首抒情濃郁的山水田園詩,作者在詩歌中抒發(fā)了忠君愛國的真摯感情
B、全詩一共八句,既有聲音的描寫,也有色彩的描寫。
C、作者描寫戰(zhàn)爭的慘烈場景,并沒有進行具體的戰(zhàn)爭場面的刻畫,而是從顏色入手。
D、詩人運用了“黑”“紅”“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肅殺而悲壯的氣氛。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對峙(夸張,比喻)
交戰(zhàn)(聽覺,視覺)
偷襲(用典,側(cè)面)
抒懷(用典,主旨
雁門太守行教案3
本課教學目標:
過五關
1、文學常識關2、朗讀關
3、內(nèi)容關4、賞析關
5、寫作特色關
教學過程:
第一關:文學常識關
?。ㄒ螅赫莆兆髡摺Ⅲw裁等知識)
1、作者介紹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有“詩鬼”之稱。其詩多以奇特的想象、濃重的色彩和新穎詭異的語言,形成奇絕、秾麗和凄清的浪漫主義風格。代表作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
2、體裁知識
“雁門太守行”是古樂府曲名,多寫邊塞征戰(zhàn)之事。雁門,郡名,在現(xiàn)在山西省。唐人的這類擬古詩,不屬于七律,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靶小保艠犯囊环N體裁。
第二關:朗讀關
?。ㄒ螅赫莆兆忠?、有感情朗讀)
1、檢查字音
催()金鱗()
角聲()燕脂()
凝()半卷()
霜重()提攜()
2、朗讀指導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出示視頻朗讀
第三關:內(nèi)容關
?。ㄒ螅簳g,能概括中心)
歸納:雁門太守行
1、2句:敵軍來勢洶洶
守軍雄姿英發(fā)
3、4句:激烈悲壯的戰(zhàn)斗場面
5、6句:援軍出擊的`情景
7、8句:誓死報國的豪情壯志。
奮勇殺敵立志報國
第四關:欣賞關
?。軓牟煌嵌?、用不同的方法欣賞詩文)
仿格式賞析:確認方法+結合方法分析+歸納
(所確認的方法可以是修辭手法、各種表現(xiàn)手法、字詞、內(nèi)容等)
用所學方法一起來賞析:
第五關:寫作特色關
?。芨鶕?jù)作者風格及文本把握寫作特色)
本文寫作特色:
1、想象豐富奇特,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2、語言瑰麗奇峭,色彩濃重
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你過好這五關了嗎?
1、文學常識關2、朗讀關
3、內(nèi)容關4、賞析關
5、寫作特色關
課堂延伸:能用所學的方法學習其他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再見
雁門太守行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鞏固欣賞古代詩詞的方法,提高欣賞力發(fā)展聯(lián)想、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體會詩中情,討論理解詩中意,潛心品析發(fā)現(xiàn)詩中美,繼而發(fā)揮想象感受全詩意境。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熱愛詩歌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李賀勤奮寫詩,帶詩拜謁韓愈的故事導入,引出《雁門太守行》
(二)、作者簡介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
(三)、朗讀詩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xié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四)、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詩人李賀用它創(chuàng)作了一首描寫戰(zhàn)爭場面的詩歌。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五)、背景介紹
唐代中期,各地藩鎮(zhèn)擁兵自重,不服從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討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諸鎮(zhèn)為禍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祖孫三代擁兵割據(jù)39年之長。此詩寫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狀況。
(六)、檢驗預習,解讀詩歌大意(請個別同學分享)
1、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2、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
3、半卷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4、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死!
(七)、思考問題(請個別同學分享)
全詩作者構思唐軍的活動哪三幅畫面?
首聯(lián):對峙頷聯(lián):交戰(zhàn)頸聯(lián):偷襲
(八)、賞析詩歌(學生討論回答)
李賀的詩在風格上想象奇譎,辭采詭麗,變換繽紛,刻意創(chuàng)新。請同學們運用學過的.詩歌鑒賞技巧來品一品這首詩。
鑒賞詩歌的技法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用典等) ?煉字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描寫手法(正面、側(cè)面、動靜、虛實、感官角度、視覺位置角度等)
表現(xiàn)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1、黑云壓城城欲摧
比喻把敵軍壓向邊城比喻成黑云壓城和夸張的手法。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2、四句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渲染了蒼涼悲壯的戰(zhàn)地氣氛
3、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半卷紅旗”是側(cè)面描寫戰(zhàn)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zhàn)事的緊張狀態(tài)突現(xiàn)出來。
4、 “臨易水”引用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的典故。
表現(xiàn)將士們意氣風發(fā),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豪情。
5、李賀寫詩,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首詩為例作具體說明。
這首詩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zhàn)爭場景,構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點染以“金鱗”“燕脂”“紅旗”等,畫面色彩斑斕,顯得奇異詭譎。
(九)探究詩歌主旨
《雁門太守行》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繪邊關戰(zhàn)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
(十)、總結并朗讀詩歌
此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急行軍到戰(zhàn)斗的全過程。色彩凝重,景物鮮明,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突出將士浴血奮戰(zhàn)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
(十一)、拓展延伸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蘇軾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南宋·陸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十二)、布置作業(yè)
一﹑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二﹑收集課外三句愛國詩歌并加以賞析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首聯(lián):對峙(夸張,比喻)
頷聯(lián):交戰(zhàn)(聽覺,視覺)
頸聯(lián):偷襲(用典,側(cè)面)
尾聯(lián):抒懷(用典,主旨)
雁門太守行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語言美和意境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
?。?)搜集資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2、舊知導入:
(1)我們之前學習過唐代詩人王維的邊塞詩《使至塞上》,有一位詩人被稱為唐代詩壇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作品《雁門太守行》
?。?)解題“行”“雁門關”。
二、誦讀賞析
?。ㄒ唬┏踝x,感受詩韻美:
1、明確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準字音讀順語句和讀出抑揚頓挫。
2、補充古體詩的文體知識
?。ǘ┚x,理解詩意美:在初讀感知基礎上,提出不明白之處,師生解答下面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幾幅畫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戰(zhàn)地氣氛?
?。ㄈ┵p讀,感知詩藝美
感受詩歌形象美,請同學們從關鍵字詞、運用的修辭、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賞析,并用“我喜歡,因為”句式說話。示例:我喜歡“黑云壓城城欲摧”,這一句采用比喻將敵軍鐵騎揚起的灰塵比作黑云,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突出邊塞風云突變。(修辭)
(四)品讀,體會詩境美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作品抒發(fā)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場面,贊頌將士們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同時寄托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表達了詩人渴望以才報國的迫切心情。
2、補充作者李賀生平背景。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教師過渡:李賀短暫的一生愁苦多病貧困交加生不逢時,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悲壯的戰(zhàn)歌也是一幅絢美的邊塞圖,通往詩人內(nèi)心的鑰匙就是充滿浪漫氣息的形象。(板書)
?。ㄎ澹?、課外寫作拓展:詩歌是想象的果實,作者描寫戰(zhàn)爭的慘烈場景,并沒有進行具體的戰(zhàn)爭場面的刻畫,現(xiàn)在請你就“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一段話。要求:
?。?)展開合理的想象,適當加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慘烈
(2)100字左右
雁門太守行教案5篇 雁門太守行優(yōu)質(zhì)課教案相關文章:
★ 《雁門太守行》教案 八年級必修三共17篇 八年級上冊《雁門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