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案(立在地球邊上放號ppt),供大家參閱。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詩歌,把握詩歌內(nèi)容,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3.賞析詩歌運用的藝術(shù)手法。
4.理解詩人渴望破壞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熱情和決心,以及追求個性解放的社會思潮。
【教學重點】
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體會詩歌抒發(fā)的濃烈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示例1:五四青年節(jié),是我們的節(jié)日。我們青年人是只爭朝夕、奮發(fā)進取、拼搏向上的。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對中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中國當時的青年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今天,我們走近深受五四運動影響的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示例2:以郭沫若的詩歌《地球,我的母親》(課件展示)導入, 感受詩人的基本情感??梢砸龑W生一起回顧初中所學的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雷電頌》等),初步把握詩人的詩歌風格,感受詩人對個性解放的追求,進而引出本節(jié)《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二、作者及背景
(一)作家作品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四川樂山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1914年留學日本,1921年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成立創(chuàng)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國大學畢業(yè)回國后,編輯《創(chuàng)作周報》《洪水》,提出“革命文學”主張;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秘密回國。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浪漫主義的天才詩人。
作品:詩集《女神》(代表詩篇有《鳳凰涅盤》、《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星空》等,散文《創(chuàng)造十年》,戲劇《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板書)
(二)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19年9—10月間。其時郭沫若受五四運動和十月革命的沖擊,決然從日本渡海回國。當他置身于日本橫濱的海岸,面對浩渺無邊的大海,那驚天的激浪和著時代的洪流一起撞擊著他的胸懷。于是,在詩人的筆下出現(xiàn)了一幅雄奇壯偉、流動奔突的畫面。詩人寫下這首對于力的贊歌,正是那種向舊世界、舊文化、舊傳統(tǒng)猛烈沖擊的時代精神的象征。
三、文本解析
(一)老師范讀或播放音頻
學生需要:
1.結(jié)合注釋,理解重點字詞。
2.初步感受本詞的基調(diào)和情感。(宏偉壯美、熾熱有力)(板書)
(二)學生齊聲朗讀
學生需要:
注意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及語調(diào)的變化。(有助于把握詩人情感)
(三)文題解讀
“立在地球邊上放歌”(板書)
引導學生思考題目含義。(互動)
明確:意為站在地球邊上(點名地點)吹響號角。“放號”是歡呼、是呼喊、是吶喊、也是贊歌。
詩人站在地球邊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點上,以浪漫主義者的激越情懷,把整個世界都當作自己的呼喚對象,吹響一聲聲響徹寰宇的號角。(老師解讀)
(四)理清結(jié)構(gòu)
本詩分為兩個部分,先寫眼前之景。再由此產(chǎn)生聯(lián)想
學生需要:
1.明確詩人描寫了那些景象?(互動)
意象:怒涌的白云、壯麗的北冰洋、狂暴的太平洋、滾滾的洪濤
2.引導學生結(jié)合寫作背景,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難點)
明確:象征“五四”運動所產(chǎn)生的巨大聲勢,越過太平洋,直接震動了時刻感應著時代脈搏的年青氣盛的郭沫若。“五四”運動對于中國,正如滾滾而來的洪濤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壞力,沖擊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羅網(wǎng),同時以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建樹嶄新的科學與民主的現(xiàn)代文明。
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業(yè)生產(chǎn)規(guī)模。世界潮流的大工業(yè)生產(chǎn),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日本,沖向中國,并且勢將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這是歷史前進的不可阻擋之勢。
詩中所描繪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樣可以看作是新興生產(chǎn)力戰(zhàn)勝落后生產(chǎn)力的強起奮進圖。
3.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詩句“不斷地破壞,不斷地創(chuàng)造,不斷地努力呦! 啊?。×?!力呦!”(重點)
學生需要:通過重點詞語“破壞”“創(chuàng)造”“努力”等把握作者的情感。(板書)
明確:排山倒海般的洪濤既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又蘊藏著同樣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那就看人們能否掌握它、駕馭它。
表達了渴望摧毀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熱情和決心,也是對勞動者和工農(nóng)大眾的頌揚。(板書)
4.詩人由眼前之景產(chǎn)生了怎樣的思考?(互動)
“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呦!” 分析本詩最后一句,體會情感。
明確:這是對“力”的歌頌和贊美。詩人從多角度描繪了力的內(nèi)涵,強調(diào)色彩,突出形態(tài),體現(xiàn)其神韻,反映其節(jié)奏,多層面感受力和美。詩人盡情歌頌的“力”,其實正是五四時期的那種時代精神的特征。
詩人的思考:希望人們能掌握它、駕馭它。表演“力的舞蹈”,演奏“力的音樂”,激蕩“力的律呂”(板書)
(五)寫作手法賞析(難點)(板書)
1.象征手法(以自然之景象征五四時期狂飆的時代精神)
2.大膽想象(想象自己是站在地球邊上激情呼喚的巨人)
3.排比手法(感情強烈,氣勢磅礴)
4.句式自由(多用短句,短促有力。兼有長句,句式隨情感而變化,節(jié)奏鮮明?。?/p>
四、本節(jié)內(nèi)容小結(jié)
引導學生從詩歌描寫的意象,營造的意境等方面感受詩人抒發(fā)的情感,把握詩歌主旨。
明確:詩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驚贊、仰慕,喚起人們對自身力量的自覺意識和對生活的巨大熱情,激起人們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創(chuàng)造,去追求光明,去獲取力的藝術(shù),力的美。這是崇高與壯美的統(tǒng)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現(xiàn)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贊歌。
五、核心題型
【基礎達標】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蠟炬(jù) 軀(qū)體 心驚膽顫(chàn)
B.潰(kuì)膿 燒沸(fèi) 按捺(nà)不住
C.脂(zhǐ)肪 既(jì)已 熏陶漸(jiān)染
D.消弭(mǐ) 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
【解答】A.“心驚膽顫”中的“顫”應讀作“zhàn”;
B.“潰膿”中的“潰”應讀作“huì”;
C.“脂肪”中的“脂”應讀作“zhī”;
D.正確。
故選:D。
2.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語段,排序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①讀書風氣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風氣。
②我們今天的社會,可以說充滿了浮躁氣。
③扎扎實實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徑、取巧的人多了。
④甚至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風氣的反映。
⑤這種情況下,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形成讀書風氣,尤為重要。
⑥因為讀書不僅使人獲得知識,還可以使人變得安寧,減少浮躁氣。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②⑤⑥④③ D.③②⑥⑤①④
【解答】通讀這一組語句,大意是討論讀書風氣的。我們再細看四個選項,開頭有三種情況②、①、③,如果把第②句放在開頭,就沒有突出讀書風氣這一話題。第③句不適宜放在開頭。第①句是總說,應放在開頭。這樣符合答案的選項就只有B和C.第④句的主語應該是“讀書風氣”,接第①句“文化風氣”后,又更進一層說“讀書風氣”“甚至也是”“道德風氣的反映”。這樣答案就可以確定為B項了。
故選:B。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近日,一名女乘客暈倒在公交車內(nèi),司機當機立斷,和4名熱心乘客一起將患者送到醫(yī)院,患者很快轉(zhuǎn)危為安,司機和乘客的愛心之舉贏來了網(wǎng)友一片點贊。
B.清華大學聯(lián)合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學聯(lián)盟未來交通研究中心,他們試圖尋找解決北京霧霾天出行困難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閑方式,也是談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廣東人的喝早茶,許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談成的。
D.為加強巡視隊伍自身建設,中央對巡視組組長采取“一次一授權(quán)”的管理制度,這種創(chuàng)新,相對減弱了巡視組組長自身發(fā)生腐敗的風險系數(shù)。
B.句式雜糅,“尋找解決…破解之道”雜糅。應為“尋找解決…的辦法”或者“尋找…破解之道”。
C.語序不當,“特有的”的位置不當,應放在“北京人”后面。
D.搭配不當,“減弱”與“風險系數(shù)”不搭配,應改成“降低”等詞。
故選:A。
4.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歷史劇往往注重劇情和史實的吻合。郭沫若卻獨辟蹊徑,超越了史實的限制,借此來實現(xiàn)自己借古諷今的目的,如歷史劇《屈原》。
②龍是中國的標志,然而,這一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產(chǎn)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聯(lián)想。
③最近幾年來,許多中國人對食用野生動物極度狂熱,尤其對珍貴的飛禽情有獨鐘,這導致國內(nèi)哀鴻遍野。
④王立群教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漢初歷史,可謂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得到了學術(shù)界同仁的一致好評。
⑤實現(xiàn)“人機對話”已是唾手可得,能聽懂人類語言的“智能”型計算機即將進入中國千家萬戶。
⑥聞立鵬教授是聞一多先生的小兒子,他最近在一次訪談中指出,父親一生危言危行,對自己人格的養(yǎng)成起到重要作用。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①獨辟蹊徑:自己開辟一條路,比喻獨創(chuàng)一種新風格或者新方法。此處形容郭沫若在歷史劇創(chuàng)造上獨創(chuàng)的一種方法。使用恰當。
②不可理喻:不能夠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執(zhí)或蠻橫,不通情理。不能修飾“聯(lián)想”,搭配不到。
③哀鴻遍野:形容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的悲慘景象。句中指受傷的鳥類。屬于望文生義,使用不當。
④高屋建瓴:在房頂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句中用來形容王立群教授的學術(shù)水平,使用恰當。
⑤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該詞并非指“容易實現(xiàn)”,句中用來形容“人機對話”的實現(xiàn),使用不當。
⑥危言危行: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句中用來形容父親的人品,是恰當?shù)摹?/p>
故選:A。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位于四川樂山沙灣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這里誕生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B.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詭、色彩的濃郁、節(jié)律的和諧以及格式的整飭著稱,因而具有積極的思想意義。
C.在《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全國之后,導演陳曉卿的名字漸漸為人所熟知,因為他既是廣受尊重的導演,又是酷愛美食的吃貨。
D.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們,檢測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結(jié)石”。因此,必須從檢測機制、手段、程序等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類事件不再發(fā)生。
【解答】A.不合邏輯,“曾在這里誕生”不合邏輯,“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這里誕生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應為“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誕生和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
B.不合邏輯,前后句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因而”強加因果,可刪去“因而”。
C.正確。
D.不合邏輯,“防止此類事件不再發(fā)生”否定不當,應為“防止此類事件再發(fā)生”。
故選:C。
6.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 的一項是( )
A.她對一系列重要角色的成功演繹,讓觀眾看到她不但可以詮釋好花旦角色,而且對青衣角色的把握也顯得駕輕就熟。
B.《中外少兒科普精品書系》是從建國 60 年來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少兒科普讀物精品中遴選出來的,它深受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C.新成立的歌德拍賣公司一鳴驚人,在舉行的首次拍賣會上將齊白石的一件《花卉草蟲》以 2464 萬元成功拍出。
D.蓄積的內(nèi)在力量,像一把利劍,讓他對世界對人生的體悟如此深入,以至他非寫下它們不可。
【解答】A. 駕輕就熟:比喻對事情熟悉,辦著容易。 使用正確。
B.遴選:謹慎選擇。使用正確。
C.一鳴驚人:比喻平時沒有特殊的表現(xiàn),一干就有驚人的成績。與“新成立的”矛盾。
D.體悟:體會,領悟。使用正確。
故選:C。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韓寒是憤青,而魯迅、聞一多、柏楊同樣是憤青。一位位憤青,都是以罵而聞名于世的。憤青的重點不在“青”而在“憤”,因為憤怒他們永葆年輕人的活力。憤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為驚醒,或為療救,不平則鳴 | ②看清了社會的種種無良 |
③卻能發(fā)黃鐘大呂之音,振聾發(fā)聵 | ④手無實權(quán)而心有正義公理 |
⑤很難居于高位,卻能居于思想和靈魂的高地 | ⑥雖不能與主流之音共鳴 |
A.⑤②⑥③①④ B.⑤②④①⑥③ C.①④⑤②⑥③ D.④①⑥③⑤②
【解答】該段文字闡述作者對于“憤青”的認識。做題時要注意其中的邏輯順序。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無良”,故為⑤②的順序??辞辶撕?,表明內(nèi)心有正義公理,而內(nèi)心的正義公理促使著吶喊、療救,故為④①的順序。排除AC項?!半m不能……共鳴”承接“不平則鳴”,故為①⑥的順序。根據(jù)“雖……卻……”的轉(zhuǎn)折關系可知,應先⑥后③.整改句群,⑤句“居于高地”可以作開頭,④句則不能作開頭。排除D項。
故選:B。
8.填空:
郭沫若,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 、 、 、古文字學家,代表作分別是 、 、 。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了 ,編輯 雜志,影響很大。
【解答】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女神》《屈原》《青銅時代》,創(chuàng)造社,《創(chuàng)造季刊》
【鞏固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夢想是激勵人們發(fā)奮前行的精神動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中國夢”,它關乎著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每個中國人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創(chuàng)造者。
夢想是一個民族保持生機、激發(fā)活力的源泉。沒有夢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對美好夢想沒有 _____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樣沒有前途。 _____、堅韌不拔是中華民族國有的精神基因。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主題。一百多年來,為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無數(shù)中華兒女 ____,不屈不撓,誓死抗爭,終于建立了新中國。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 ____,中國人民奮發(fā)圖強;面對現(xiàn)代化征程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中華兒女高歌前行……
夢想雖源于現(xiàn)實,但高于現(xiàn)實。 ____,全國各族人民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奮發(fā)有為的進取精神、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開拓創(chuàng)新,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它關乎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
B.它關乎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凝聚著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
C.它關乎著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
D.它關乎著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凝聚著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
【解答】B.正確;(1)例句搭配不當,一是句式雜糅,應是“關乎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兩層意思,二是“關乎著”與后面句子的賓語“期待”不搭配。
A.“關乎著”與后面句子的賓語“期待”不搭配,應刪去“和”,補出第二句的謂語“凝聚”,與賓語“期待”搭配;C.句式雜糅,應是“關乎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待”,第一句應刪去“中國人民對”;“關乎著”與后面句子的賓語“期待”不搭配,應刪去“和”,補出第二句的謂語“凝聚”,與賓語“期待”搭配;D.濫用介詞,“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造成句子沒有賓語,刪去“中國人民對”,讓“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做“關乎著”的賓語。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
A.堅貞不屈 | 生生不息 | 前赴后繼 | 百廢待興 |
B.堅定不移 | 生生不息 | 前仆后繼 | 百廢俱興 |
C.堅貞不屈 | 自強不息 | 前赴后繼 | 百廢俱興 |
D.堅定不移 | 自強不息 | 前仆后繼 | 百廢待興 |
解析:D
堅貞不屈:堅定而有尊嚴,絕不向邪惡勢力屈服,強調(diào)人的精神品質(zhì);堅定不移:穩(wěn)定堅強,毫不動搖;不放棄,不改變自己的想法。
生生不息:指變化的發(fā)生和新生事物的發(fā)生;自強不息: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前仆后繼: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緊跟上去,形容斗爭得英勇壯烈,側(cè)重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奮勇前進,連續(xù)不斷。側(cè)重不斷跟上。
百廢待興:許多被擱置的事情等著要興辦;百廢俱興:許多已經(jīng)荒廢了的事情一下子都興辦起來。
注意上下文,第一個空注意前面的“夢想”,應用“堅定不移”;第二個空后面是“精神”,應用“自強不息”;第三個空后面是“誓死”,應用“前仆后繼”,第四個空前面是“成立之初”,應用“百廢待興”。
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
A.“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有現(xiàn)實的基礎,有夢想的指引
B.我們要對“中國夢”的實現(xiàn)充滿堅定的信心
C.“中國夢”的實現(xiàn)任重而道遠,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D.“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很多困難
解析:C。注意上下文對選項所給句子的暗示與限制,以及語句情感表達的語氣效果。A項只承接前面,且沒突出重點“但高于現(xiàn)實”;B項連接了后面,但沒承接前面,更且沒突出重點“但高于現(xiàn)實”;C項承上啟下,既照應前面重點“但高于現(xiàn)實”,又引出下面“……奮斗”,正確;D項只承接前面“但高于現(xiàn)實”,銜接后面不明顯。排除ABD。
4.鑒賞詩歌,完成下面的題。
駱駝(節(jié)選)
郭沫若
駱駝,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頭天外,
導引著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線。
……
看呵,璀璨的火云
已在天際彌漫,
長征不會有
歇腳的一天,
縱使走到天盡頭,
天外也還有樂園。
……
(1)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你沙漠的船”和“有生命的山”寫出了駱駝的特點:是沙漠中的運輸工具,有高大的蘊藏生命所需能量的駝峰。
B.“昂頭天外”寫出了駱駝的茫然無措;“走向黎明的地平線”寫出了駱駝一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
C.詩人用托物詠志的手法,是寫駱駝,又不是寫駱駝,抒發(fā)的是從駱駝形象引起的感受,表面詠物,實為言志抒情。
D.詩人暗示讀者,過去需要駱駝精神,今天仍然需要駱駝精神,駱駝精神是推動時代前進的巨大動力。
(2)虛實結(jié)合是第一節(jié)詩的突出特點,請分別找出實寫和虛寫的詩句。
【解答】(1)B.“'昂頭天外'寫出了駱駝的茫然無措”分析有誤,應是寫出了駱駝的自信。
(2)“駱駝”是一種動物,因此能體現(xiàn)駱駝作為一種動物特征的內(nèi)容都是實寫,如“有生命”“引著旅行者”走向“地平線”;虛寫也就是作者運用夸張和比喻的手法賦予“駱駝”的象征義和比喻義,如“沙漠的船”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昂頭天外”則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這兩處都是虛寫。
答案:(1)B(2)實寫的詩句有“你,生命的山”“導引著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線”;虛寫的詩句有“駱駝,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頭天外”。
【闖關沖刺】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郭沫若
無數(shù)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梅鶋邀惖谋北蟮那缇皢?!
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
啊?。∥已矍皝砹说臐L滾的洪濤喲!
啊啊!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chuàng)造,不斷的努力喲!
啊啊!力喲!力喲!
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喲!
1.詩歌塑造了怎樣的形象?并作簡要分析。
一個巨人的形象。分析:巨人站在地球邊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點上,吹響一聲聲響徹寰字的號角,要不斷的毀壞舊世界、舊文化、舊事物,不斷的創(chuàng)造新世界、新文化、新事物。
2.“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簡要賞析這句詩。
“太平洋”是這句詩的意象,“無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積達,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廣袤無邊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來把地球推倒。與下文的“力喲”相呼應。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3.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豐富而大膽的想象。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
足球口號
籃球口號
地球口號
舞蹈教案模板長江七號愛地球
足球顛球教案模板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案(立在地球邊上放號ppt)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立在地球邊上放號ppt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主旨 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