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7篇

時間:2022-10-07 12:14:00 綜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7篇,供大家品鑒。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7篇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1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分布及降水狀況;理解我國東部季風區(qū)雨帶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帶的移動規(guī)律;理解并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掌握我國干濕地區(qū)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2.通過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狀圖,提高學生閱讀和分析氣候圖的能力。

  3.通過我國干濕狀況對農業(yè)類型、植被和自然景觀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自然環(huán)境中,干濕狀況與其他環(huán)境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jié)重點:我國東部季風區(qū)雨帶的移動規(guī)律;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狀況。

  本節(jié)難點:我國季風區(qū)雨帶的形成和移動規(guī)律;我國四類干濕地區(qū)的分布及其對植被和農業(yè)的影響。

  教學方法 主要應用談話法。

  教具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界線(自制投影片)、影響我國冬夏季風示意圖(自制投影片)、我國東部地區(qū)雨帶的移動示意圖(自制投影片)。

  課時 2課時。

  講授提綱

  一、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

  1.夏季風和冬季風的形成及特點

  2.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分布范圍

  3.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降水狀況

  4.降水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

  二、降水的時間分配規(guī)律

  1.我國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

  2.我國東部季風區(qū)雨帶的形成

  3.我國東部地區(qū)主要雨帶的移動規(guī)律

  4.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

  三、干濕地區(qū)

  1.劃分干濕地區(qū)的依據

  2.干濕地區(qū)的類型

  3.干濕地區(qū)的分布

  4.干濕狀況對自然景觀和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 什么叫降水?(從大氣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統(tǒng)稱降水)。

  大家知道氣溫和降水是構成一地氣候的兩個重要的因素。上節(jié)我們已學習了我國氣溫的特點。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基本特點。

  學習新教材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2

  一、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 [板書]

  1.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形成 [板書]

[提問] 大家記得我國東部地區(qū)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風嗎?它們的特點如何?

[教師歸納] 我國東部地區(qū)冬季主要吹偏北風,叫冬季風,其特點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風,叫夏季風,其特點是溫暖濕潤。通常把夏季風能夠吹到的地區(qū)叫做季風區(qū),夏季風不能到達的地區(qū)叫非季風區(qū)。

  2.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分布范圍 [板書]

[展示投影片] 看“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分界示意圖”。

[提問] 結合我國地形考慮,我們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

  3.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降水狀況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完成下列的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的地區(qū)。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哪些地方?它與我國一月等溫線圖中的哪條等溫線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哪些地方?它與我國的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分界線有何關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qū)。

(5)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qū)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4.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 [板書]

[教師總結] 從同學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是有明顯的規(guī)律的:我國季風區(qū)降水多,非季風區(qū)降水少。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閱讀課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1頁“讀一讀”的課文,并且觀察有關“蔭房”的景觀圖。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點?這一特點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講解] 同學們所說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反映了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的規(guī)律。那么我國降水在時間分配上又有何特點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學習新教材

  二、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圖。

[提問] 分析這四個地區(qū)各月降水的分配情況,有什么共同特點和差異?

[教師歸納] 共同性:降水相對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這說明我國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差異性:南方降水多,雨季開始早、結束晚,即雨季長;北方降水少,雨季開始晚、結束早,即雨季短。

[過渡] 為什么我國東部地區(qū)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有這些特點呢?我們可以從降水形成的原因來解決這個問題。

  2.我國東部季風區(qū)降水的形成 [板書]

[教師講解] 我國東部地區(qū)氣候受夏季風影響強烈,雨季的開始和結束,主要受夏季風影響。當夏季風帶來的溫暖濕潤的空氣和冷空氣相遇時,暖空氣因較輕而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暖空氣降溫,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鋒面雨(看“鋒面雨’示意圖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區(qū)大致呈帶狀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帶”。這個雨帶是隨冷暖空氣交匯面的移動而移動的。

  3.我國東部地區(qū)雨帶的移動規(guī)律 [板書]

[讀圖練習] 結合中國政區(qū)圖和課本第52頁雨帶圖說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帶的分布地區(qū)。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七、八月:華北和東北地區(qū);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問]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兩幅雨帶圖,當華北地區(qū)進入雨季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是什么天氣?為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六月份時長江中下游處于雨季,進入七月份后雨帶移至華北地區(qū),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受單一暖氣流影響,天氣晴朗,降水較少,形成了伏旱天氣。

[讀課文] 指定一學生朗讀課本53頁“讀一讀”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際變化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線圖?!?/p>

[提問] 從曲線圖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兩年之間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約相差1000毫米)

[教師歸納] 可見我國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際變化也不相同。一般說來我國南方降水量年際變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容易造成旱澇災害,在降水過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災。相反,在降水特別少的年份,則容易發(fā)生旱災。

  三、干濕地區(qū) [板書]

  1.干濕地區(qū)劃分的依據 [板書]

  一個地區(qū)是濕潤還是干旱,不僅取決于降水的多少,還取決于該地區(qū)的蒸發(fā)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則空氣濕潤;反之空氣干燥。人們依據這一關系把全國劃分為四個干濕地區(qū)。

  2.干濕地區(qū)的名稱[板書]

[讀圖練習] 在“干濕地區(qū)分布圖”中讀出干濕地區(qū)的名稱。

  濕潤區(qū)、半濕潤區(qū)、半干旱區(qū)和干旱區(qū)。

  3.干濕地區(qū)的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用投影片),識讀“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回答下列問題:

(1)濕潤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哪里?它與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2)半濕潤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哪里?它與半干旱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qū)和干旱地區(qū)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們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條等降水量線?

(4)從上述分析看,我國干濕區(qū)的分布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關系?

[教師總結] 從總體看,我國干濕地區(qū)的分布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大體一致。但又有區(qū)別。例如,東北三省的濕潤地區(qū),有些地區(qū)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氣溫低,蒸發(fā)量小,也屬濕潤區(qū)。正是因為各干濕地區(qū)的水分條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狀況對各地農業(yè)生產和自然景觀也產生顯著的影響。

  4.干濕地區(qū)對自然界景觀和農業(yè)的影響 [板書]

[教師講解] 濕潤區(qū)、半濕潤區(qū)氣候濕潤,降水較多,自然條件優(yōu)越,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yè)生產區(qū)。南方濕潤區(qū)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濕潤區(qū)主要是旱地農業(yè)區(qū)。濕潤和半濕潤區(qū)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氣候條件較差,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干旱地區(qū)多以荒漠為主,半干旱區(qū)以草原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導學生看“各干濕狀況比較表”(課本42頁表),總結我國干濕地區(qū)的特點。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3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黃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問】為什么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何關系?

【講授】要了解這些,離不了“中國年降水量圖”(出示地圖)。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線的位置。然后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qū)的居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學生討論,準備表演。

【提問】(1)請三位同學分別表演。

(2)請同學總結我國降水的地區(qū)分布規(guī)律。

【板書】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區(qū)分布不均:東多西少,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減少

【講授】我國降水量在空間分布上不均,在時間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爾濱、北京、上海、廣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狀圖。

【啟發(fā)提問】請注意老師出示城市的順序,它們的降水在季節(jié)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點?教師指導讀圖,學生討論、回答。

【總結】我國降水量在時間分布上也不均勻,南北方差異較大,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

【板書】2.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勻(季節(jié)不均,集中于夏秋季節(jié)

【講授】這是一年內降水的分布特點,那么不同的年份間又怎樣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際變化曲線圖”(見教參)。

【總結板書】年際不均

【啟發(fā)提問】為什么降水會形成這樣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呢?

【講授】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

  因此說,降水的分布與季風有很大的關系。

【板書】二、季風活動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講授】什么是季風?顧名思義,與什么有關?(季節(jié))聯(lián)系生活實際冬、夏各刮什么風?

【板書】1.季風的概念

【講授】冬天盛行的風叫冬季風,夏天盛行的風叫夏季風。

【計算機顯示】冬、夏季風的動態(tài)演示。

【總結板書】2.

【提問】從剛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風并沒有影響到整個中國,原因是什么?學生討論。

【計算機演示】夏季風被一系列山脈阻擋。

【講授】夏季風經過長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擋,只好望山興嘆,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風的活動范圍局限于我國東部、東南部地區(qū)。人們根據夏季風活動的范圍,把它能到達的地區(qū)叫做季風區(qū);無法到達的地區(qū)稱為非季風區(qū)。

【屏幕顯示季風區(qū)界線,并指出玉門】

【講授】唐代詩人王之渙詩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實際就是夏季風。

【板書】3.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

【提問】請同學能否嘗試解釋降水空間分布的成因?

【學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內陸,降水越少;非季風區(qū)降水最稀少。

【講授】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與年際變比特點又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我國東部降水集中于夏季?與季風的活動有關系嗎?同學們討論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與計算機演示的一致。

  學生討論。

  下面我們將通過演示雨帶的移動和雨季的形成來解釋上述問題。

【板書】4.雨帶移動與雨季

【講授】(屏幕演示)整個冬季,我國大陸被寒冷的冬季風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風開始形成并逐漸強大,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冬季風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過程中,冷暖氣流交鋒,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圖】這是4月的云圖,云帶下方地區(qū)進入了雨季。5月,雨帶將擴展到南嶺地區(qū),人們稱之為“華南雨帶”。

  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季風勢力日漸強大,它已不滿足困守在華南地區(qū),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風的先頭部隊來到長江流域,冬季風勢力較弱,搖著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請看6月的云圖,云雨帶到達長江流域,江南進入雨季。因為時逢黃梅成熟季節(jié),所以這個雨帶被稱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詩“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當地諺語還說“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标幱赀B綿常使衣物、食品等發(fā)霉,人們又抱怨地稱之為“霉雨”。

【講授】(屏幕繼續(xù)顯示)7月中、上旬,盛夏來臨,海洋上的暖濕氣流被源源不斷地送來,夏季風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了長江和淮河,繼續(xù)北上。冬季風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于是,夏季風進入了華北地區(qū),8月又占領了東北地區(qū),控制了整個季風區(qū)。請看7月、8月的云圖,這就是“華北、東北雨帶”。

  9月份,夏去秋來,夏季風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風是天一冷就活動起來,局勢迅速逆轉,夏季風南移,華北、東北雨帶結束。請看云圖,云雨帶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風南下,勢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結束。10月份,華南地區(qū)的雨季也結束了。前后不過一個月,到此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風爭霸賽告一段落。

  讓我們來總結全年的季風活動。

【投影片】

  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時間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時間短。

【講授】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說來,季風活動是有規(guī)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勢力強弱不同,登陸有早有晚,這樣就造成了降水年際不均。

【提問】我國降水量的地區(qū)差異很大,一個地方的干濕程度僅僅取決于當地的降水多少嗎?

  學生討論、回答:干濕程度與蒸發(fā)量也有關。

【講授】所以科學家根據各地的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對比關系將我國劃分了四類干濕地區(qū)。

【板書】三、干濕地區(qū)

【屏幕顯示】“中國干濕狀況”圖。

【講授】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屬于較濕潤的地區(qū),根據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劃分了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降水量小于蒸發(fā)量的地區(qū),屬于較干旱的地區(qū),根據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

  不同的干濕地區(qū),地表的植被差別很大。東部濕潤區(qū),水分充足,可生長高大茂密的喬木。過去這里是郁郁蒼蒼的森林,后來,人類的足跡來到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東北地區(qū)和武夷山區(qū)還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顯示】濕潤地區(qū)景觀。

【講授】半濕潤區(qū)水分條件較差,植被由高大的喬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過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實上,這片地區(qū)被開發(fā)利用的很難找到原始植被了。這里是歷史悠久的農耕區(qū),中華文明最早的發(fā)祥地。

  半干旱區(qū)氣候偏干,地表植被為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

【屏幕顯示】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景觀。

【講授】干旱區(qū)水分嚴重不足,也制約了植被的生長,有些地區(qū)幾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觀十分單調、荒涼,是典型的荒漠景觀。

【屏幕顯示】干旱地區(qū)景觀。

【總結】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的活動與降水的關系是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我們知道,由于季風活動的一些異常,有時會給我國帶來一定的自然災害,使人們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帶來不利之處。盡管這樣,它對我們的影響仍然是利大于弊。為什么這么說?讓我們把我國東部季風區(qū)與同一緯度的其它國家、地區(qū)做比較,例如北非。

【屏幕顯示】北非景觀。

【講授】由于沒有季風活動,北非氣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區(qū),比我國的干旱區(qū)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一片廣闊的不毛之地。而我國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還有美麗的、富饒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樣一對照,我們不禁要感謝季風了。所以我們對待季風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和態(tài)度,既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更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關于這一點,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討論!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4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

  教學目標

  1.閱讀有關圖像,知道我國降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特點,記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知道季風的概念、特點,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分布以及我國的干濕地區(qū)。

  3.理解季風與我國降水空間和時間分布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像力和分析能力。4.滲透熱愛祖國的教育和辯證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

  1.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2.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教學難點

  理解我國降水時間分布的成因。

  教學媒體

  自制多媒體計算機軟件、“中國年降水量”掛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溫差別很大。不僅如此,我國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懸殊。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特征。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5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區(qū)分布不均;東多西少;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減少季節(jié)不均,集中于夏秋季節(jié)

  二、季風活動及其對降水的影響

  1.季風的概念

  3.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

  4.雨帶移動與雨季

  三、干濕地區(qū)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6

(講授新課)

[提問] 讓學生看本節(jié)課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欄目,提問:七月份正值雨季,這時候出差去吐魯番是否需要帶雨具?九月份我國多數地方秋高氣爽,這時期出差去廣州是否要帶雨具?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魯番不需要帶雨具,因為吐魯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廣州應該帶上雨具,因為這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地方秋高氣爽,但廣州雨季還沒有結束,經常有陰雨天氣。)

[講述] 從上面回答的問題可以看出,了解我國各地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在生活實際中是有用處的。在生產建設中也要具有這方面的知識。如修建水庫或建橋梁時,要考慮當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否則,遇有特大暴雨,水庫有溢洪、橋梁有坍塌的危險。

[讀圖] 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以下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的地區(qū)。

(答案: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什么地方?它與一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過淮河-秦嶺一線,西接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②0℃等溫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從大興安嶺斜向西南,經過張家口、蘭州和拉薩附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東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qū)。

(答案:西北內陸地區(qū)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學校所在省、區(qū)、市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較圖上東南沿海地區(qū)與西北內陸地區(qū)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答案:東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頂坡度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磚瓦,并留有流水溝,易于排水。西北內陸地區(qū)房屋多為平頂,上面也沒有流水溝。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東南沿海地區(qū)降水豐沛,而西北內陸地區(qū)降水稀少的特點。)

[提問] 從以上讀圖活動可以看出,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qū)分布的總趨勢是什么?

(可讓學生討論,然后再回答)

[歸納]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板書] 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復習] 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對東亞、南亞降水的影響。

[提問] 為什么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特點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后,再回答)

[歸納] 主要是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板書] 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讀圖] 讓學生閱讀課本圖4?11和圖4?12,回答下列問題:

  1.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qū)?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qū)?

(答案:①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qū)。②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西南、華南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甚至黃河中下游地區(qū)。)

  2.從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考慮,為什么西北內陸地區(qū)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

(答案:①深居內陸,距海遠。②地形閉塞,有山脈阻擋)

  3.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

(可輔以《中國地形圖》,或使用疊加投影片效果會更好。)

(答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講述] 習慣上,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顯著的地區(qū)稱為季風區(qū),受夏季風影響不顯著的地區(qū)稱為非季風區(qū)。一般來講,季風區(qū)內降水較多,非季風區(qū)內降水稀少。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此線西北是非季風區(qū),此線東南是季風區(qū)。

[板書] 2.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讀圖] 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年變化柱狀圖”,回答以下問題:

  1.四個城市降水較多的各是哪幾個月?

(答案:廣州5~9月,武漢5~8月,北京7、8兩月,哈爾濱7、8兩月。)

  2.比較四地降水量的年變化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明顯的差異?

(答案:共同點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兩月降水多。不同點是廣州、武漢雨季時間長,年降水量比較大;北京和哈爾濱雨季時間短,年降水量比較小。)

[小結] 我國各地降水量的季節(jié)分配很不均勻,就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這個時期的降水量約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長短也不一樣。一般來講,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 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承轉] 那么,為什么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長短不一樣呢?

[板書] 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講述] 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季風活動、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請同學們看課文中的“鋒面雨帶示意圖”: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暖空氣輕,冷空氣重,較輕的暖濕氣流上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于氣溫降低,水汽冷卻凝結,成云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教師可邊講述邊畫出冷、暖氣流交匯和鋒面雨帶形成的示意圖。)

[板書] 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讀圖填表] 閱讀我國東部地區(qū)雨帶推移示意圖(圖17~20),并結合課文內容,填出下表:

[提問] 說出我國東部地區(qū)夏季風進退和雨帶移動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歸納] 一般年份,從五月中旬開始夏季風便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這里最早進入雨季。隨著夏季風勢力增強北進,鋒面雨帶隨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七、八月份到達華北、東北。我國由南向北開始進入雨季。九月,夏季風勢力減弱南退,雨帶隨之迅速南撤,我國由北向南雨季雨帶結束。因此,我國各地雨季長短差別很大: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 4.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和伏旱

[讀圖] 看我國東部地區(qū)雨帶示意圖,說出六月和七、八兩月雨帶的分布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關系。

[講述] 六月,夏季風北進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匯、相持,使鋒面雨帶在這里徘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形成連綿細雨。這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jié),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七、八月份,雨帶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里隨之出現晴朗天氣,降水相對減少,形成伏旱。伏旱時期,炎暑驕陽,蒸發(fā)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長旺盛、極需要水的時期。因此,伏旱往往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布置作業(yè))

  選做復習題第1、2題。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qū)分布和季節(jié)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新課引入)

  我國年降水量在時間上分布,除了表現在季節(jié)上分配之外,還表現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上,這就是降水的年際變化。

(講授新課)

[讀圖] 讓學生閱讀“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北京從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間,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其降水量約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約是多少毫米?

(答案:1959年最多,降水量達1600多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250毫米。)

  2.對照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約多少毫米?

(答案:600毫米左右。)

  3.結論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板書] 三、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講述] 總的來看,我國各地的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但相對而言,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內陸干旱區(qū)更大。

  我國各地降水量年際變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年份季風活動不規(guī)律,夏季風進退反常。例如:在夏季風強,向北推進快的年份,北方降水較正常年份就偏多,南方降水則偏少;而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的年份,北方降水較正常年份就偏少,南方降水則偏多。從而使得我國各地各年的降水量差別很大。如果某些地方在某一年的.降水量過多或過少,就會出現水災或旱災。

[提問] 近幾年來,我們這里每年降水量的多少都一樣嗎?降水量年際變化如何?請舉例說明。(學生議論,教師再用當地的降水資料加以說明。)

[板書] 四、干濕地區(qū)

[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上一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回答:

  1.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2.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分布在哪一線?

[講述] 由于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qū)分布不均,因此各地的水分條件差異很大。有的地方濕潤,有的地方干旱。一個地方的干濕狀況,是由這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關系所決定的。當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氣候就濕潤;反之,氣候則干旱。

  根據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關系,我國可分為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板書] 1.四類干濕地區(qū):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

  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讀圖] 閱讀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并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以下問題:

  1.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半干旱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qū)和干旱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一條等降水量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歸納] 通過讀圖我們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可將我國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濕潤、半濕潤地區(qū),西部是半干旱、干旱地區(qū)。東部地區(qū)又大致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南方為濕潤地區(qū),北方為半濕潤地區(qū)。西部則以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大致可分為干旱地區(qū)和半干旱地區(qū)。

[板書] 2.干濕地區(qū)的分布

[讀圖填表] 看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并對照中國地形圖和政區(qū)圖,填寫下表:

[講述] 不同的干濕地區(qū),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條件,對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影響十分明顯。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qū)(大致相當于東部季風區(qū)),是我國主要的耕作農業(yè)區(qū)。濕潤地區(qū)以水田耕作農業(yè)為主,半濕潤地區(qū)以旱地耕作農業(yè)為主。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則是我國主要的草原牧業(yè)地區(qū)。

(復習鞏固)

  1.課文“想一想”:從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考慮,為什么我國無論是西部還是東部,北方還是南方,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都不能單純依靠天然降水,必須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水利措施呢?(答案: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區(qū)降水稀少,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必須依靠水利灌溉。東部地區(qū),即使是南方濕潤地區(qū),由于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在少雨季節(jié)和降水偏少的年份,天然降水不能滿足農業(yè)生產的需要,也同樣要依靠水利措施,才能保證農作物的穩(wěn)產、高產。)

  2.課文“做一做”練習:①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月份______℃等溫線通過的地方,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溫度帶中的______帶與______帶的分界線,干濕地區(qū)中的______地區(qū)與_____地區(qū)的分界線。

(答案:0℃;800毫米;亞熱帶;暖溫帶;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

②用直線將下列地區(qū)與其所處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連接起來:

  寒溫帶 黑龍江省最北部 干旱地區(qū)

  中溫帶 華北平原

  暖溫帶 珠江三角洲 半干旱地區(qū)

  亞熱帶 塔里木盆地

  熱帶 內蒙古高原 半濕潤地區(qū)

  高原氣候區(qū) 青藏高原西北部

  海南省 濕潤地區(qū)

(布置作業(yè))

  選做復習題第3、4題。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7

  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2.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4.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與伏旱

  三、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四、干濕地區(qū)

  1.四類干濕地區(qū):濕潤地區(qū) 半濕潤地區(qū)

  半干旱地區(qū) 干旱地區(qū)

  2.干濕地區(qū)的分布

第三節(jié)  降水和干濕地區(qū)7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