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7篇 關于名人的閱讀題及答案,供大家賞析。
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1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與答案
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也,博學有才氣。人問以會稽山川之狀,愷之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若云興霞蔚。愷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圖寫特妙,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每圖起人形,妙絕于時。嘗圖裴楷象,頰上加三毛,觀者覺神明殊勝。
尤信小術②,以為求之必得。人嘗以一柳葉紿③之,曰:此蟬所翳葉也,取以自蔽,人不見己。愷之喜,引葉自蔽,信其不見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注]①丹青:指繪畫。②小術:小技巧,小法術。③紿:欺騙。
(選自《晉書·文苑》,有刪改)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若云興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傳愷之有三絕
9.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山川之狀中的之,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C.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D.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1)每圖起人形,妙絕于時。
翻譯:
11.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用文中詞語填空。(2分)
謝安對顧愷之非常器重,是因為顧愷之的 ;顧愷之竟然相信一片柳葉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視它,足以顯示他的' 。
參考答案:
8、(1)好像、(2)常常、(3)擅長、(4)流傳、傳說 9、A
10、 (顧愷之)每每畫起人像,在當時都是極好的。
11、(2分)畫絕 癡絕(每點1分)
文言文翻譯:顧愷之字長康,是晉陵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人們問他會稽山水的狀貌。顧愷之說道: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好像云興霞蔚。顧愷之經(jīng)常吃甘蔗,總是從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奇怪,他說:漸入佳境。
顧愷之特別擅長繪畫,畫得特別神妙,謝安非常器重他,認為是自古以來還沒有人像他這樣。他每次畫出人物肖像,總是妙絕一時,曾經(jīng)繪出裴楷肖像,在臉頰上加上三根毛,觀看的人覺得神情特別美。
顧愷之特別相信小法術,認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感?jīng)用一片柳葉欺騙他說: 這是蟬用來遮蔽自身的,拿來遮蔽自己,別人就看不見你。顧愷之相信桓玄沒有看見自己,非常珍愛那片葉子。
因此世上傳說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2
(1)我不是孝順女,總覺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① ,從不知感恩,還時常惹他們生氣,頂嘴耍賴也不以為過。但有幾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并覺得無論怎樣的真情實意,只有表現(xiàn)出來才是最真實的。
(2)去年爸爸70歲生日,我送了一塊語言報時表和兩瓶酒給他。愛酒的他② 要把那兩瓶普通的花雕酒留下等遠方朋友來時共享,手表則立馬戴在手上。盡管自動報時聲把他折騰得一宿沒睡好,但平時遇到熟人他仍會樂顛顛地按一下,告訴人家是女兒送的禮物。一天,我見他不停地按表,就嗔道:“這樣很費電池?!彼⒆影愕氐拖骂^,不好意思地咕噥:“我覺得就像你在告訴我?guī)c鐘……”我猛地感悟:這不僅僅是千金難買的慈父童心啊!
(3)去年,我心血來潮,忽然拉上母親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歪打正著,那天是母親的生日。看著看著,她打起瞌睡來。我捅捅她,問她好不好看。她沒睜眼就答:“好看,好看,這么熱鬧的場面還是第一次看到呢!”盡管不識字的她把故事理解得南轅北轍,但這并不妨礙她事后與老姐妹反復津津樂道。其實,母親無所謂電影內(nèi)容本身,而在意女兒對她的關注。
(4)過年了,我破天荒地給父母各包了50元的“壓歲”錢,父親驚奇地問:“你發(fā)財了嗎?”一句話問得我雙眼③ :我為父親的知足而感動,為自己多年來對雙親的忽略而羞愧。曾幾何時,做兒女的我們,習慣了對別人慷慨大方,而不善體恤父母,我們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而不愿為父母洗一只碗……下班回家,放松肢體,等待父母送飯萊上桌;在外受氣回來,舉止粗魯,余波殃及雙親,使得父母賠上不少小心……多少年來,我們習慣了等待父母的愛和關懷,而不知回報,哪怕是父母給予的千分之一。也許,父母之于我們,撫養(yǎng)的辛勞,成長的牽掛,是我們難以償還的,但不要輕視一聲真誠的問候,一個尊敬的舉動,一點④ 和關注。這些都能成為老人夏天的秋涼,冬天的溫暖,暗夜的燭光,它會照亮父母的晚年。
(5)馬上動手,給我們的父母一份關注,一份體諒,一份驚喜。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嗔( )道 歪打正著( ) 妨礙( ) 慷慨( )
2.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將下面詞語填人文中①~④處橫線上,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A、緣分 決意 潮涌 體察
B.本分 決意 潮濕 體察
C.本分 執(zhí)意 潮涌 體貼
D.本分 執(zhí)意 潮濕 體貼
3.第二段中,“他孩子般地低下頭,不好意思地咕噥”,不僅反映了慈父童心,而且因為女兒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的這件事,使父親感受到了女兒的愛心,心中充滿了感。
4.第三段中,“母親無所謂電影內(nèi)容本身,而在意女兒對她的關注”一句,“我”要表述的是什么?
5.第四段中,“我破天荒地給父母各包了50元的‘壓歲’錢”,竟使父親感到“驚奇”。父親感到“驚奇”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畫線句“這些都能成為老人夏天的秋涼,冬天的溫暖,暗夜的燭光”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揭示了兒女們的關愛對父母的迫切與重要,這樣寫的好處是 。此外,本句還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這里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7.本文通過三個事例,闡述了一個中心。請從文章中找出能反映主旨的關鍵語句,歸納整理后,連貫地寫在下面。
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3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渾之子濟每來拜墓,略不過叔,叔亦不候。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后聊試問近事,答對甚有音辭,出濟意外,濟極惋愕。仍與語,轉造清微。濟先略無子侄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懔然,心形俱肅。遂留共語,彌日累夜。濟雖俊爽,自視缺然,乃喟然嘆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去,叔送至門。濟從騎有一馬,絕難乘,少能騎者。濟聊問叔:“好騎乘不?”曰:“亦好爾?!睗质跪T難乘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縈,名騎無以過之。濟益嘆其難測,非復一事?!距圁印稌x紀》曰:“王湛字處沖,太原人。隱德,人莫之知,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癡,唯父昶異焉。昶喪,居墓次,兄子濟往省湛,見床頭有《周易》,謂湛曰:‘叔父用此何為?頗曾看不?’湛笑曰:‘體中不佳時,脫復看耳。今日當與汝言?!蚬舱劇兑住罚饰鋈胛?,濟所未聞,嘆不能測。濟性好馬,而所乘馬駿駛,意甚愛之。湛曰:‘此雖小駛,然力薄不堪苦。近見督郵馬,當勝此,但養(yǎng)不至耳。’濟取督郵馬,谷食十數(shù)日,與湛試之。湛未嘗乘馬,卒然便馳騁,步驟不異于濟,而馬不相勝。湛曰:‘今直行車路,何以別馬勝不?唯當就蟻封耳。’于是就蟻封盤馬,果倒踣,其俊識天才乃爾?!薄?/p>
既還,渾問濟:“何以暫行累日?”濟曰:“始得一叔。”渾問其故,濟具嘆述如此。渾曰:“何如我?”濟曰:“濟以上人?!蔽涞勖恳姖m以湛調(diào)之,曰:“卿家癡叔死未?”濟常無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問如前,濟曰:“臣叔不癡。”稱其實美。帝曰:“誰比?”濟曰:“山濤以下,魏舒以上?!薄尽稌x陽秋》曰:“濟有人倫鑒識,見湛,嘆服其德宇。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內(nèi)的.文字是南朝劉孝標的注解。有刪改。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覺懔然,心形俱肅肅:恭敬
B.絕難乘,少能騎者絕:非常
C.唯當就蟻封耳就:留下
D.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謂:評價
【答案】C
【解析】就:是動詞,靠近,接近意??疾鞂W生對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以及《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就”字知識的遷移。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組是(3分)
①濟先略無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異焉
②濟益嘆其難測,非復一事 ⑤渾曰:“何如我?”
③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美癡 ⑥卿家癡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④⑥項表明對王湛的了解相關語句。
11.下列對正文及注解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連侄兒王濟也曾以為叔父癡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從不看望叔父,見面不過寒暄而已。
B.王濟看到王湛床頭放著《周易》,感到奇怪,問叔父要此書何用,是否看過此書,流露出對叔父的輕視。
C.王湛看不上王濟的那匹馬,王濟于是牽來督郵馬喂養(yǎng),十幾天后給叔父試騎,方知叔父騎技極為高超。
D.王濟告訴父親,說叔父遠比自己強,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后來見到武帝時,又說叔父王湛超過了魏舒。
【答案】A
【解析】“從不”過于絕對與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幾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爾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幾句罷了。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因共談《易》,剖析入微,濟所未聞,嘆不能測。(3分)
譯文:
(2)渾問其故,濟具嘆述如此。(3分)
譯文:
(3)武帝每見濟,輒以湛調(diào)之。(3分)
譯文:
【答案】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濟一起談論《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濟從來沒聽說過,感嘆(叔父)深不可測。
(2)(3分)王渾問他這樣說的緣故,王濟感慨地把此事如此這般詳盡地敘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見到王濟,總是拿王湛來調(diào)侃他。
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4
1.下列關于“名流”與“名士”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名流與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氣與悟性,卻有著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與名士的產(chǎn)生與社會和時代的變革有著密切的關系。
C.名流與名士對社會的意義不可相提并論,前者務實,后者務虛。
D.名流與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無意而得。
2.下列對名流與名士的不同人生價值觀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名士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脈搏與大自然或自為的生活頻率一起跳動,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獨,在自然與社會中,他們更喜歡社會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盡量遠離社會的各種熱鬧場所,深居簡出,完全是為自己而活著。
D.名流常常拋頭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聲,在進擊社會的過程中往往變得世俗。
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一些名流雖入世旺名卻能最終保持潔身自好的獨立人格,同樣也會與名士一樣留下很好的名聲。
B.社會大融合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導致人的素質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來越少。
C.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化,許多名流往往會被新的名流取代,其原因是他們善于改易旗幟。
D.名流因為缺少真才實學,所以往往在不能節(jié)制的自我表現(xiàn)中喪失人的內(nèi)在品性而淪為一種空洞的文化符號。
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5
名士與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實相距很遠,他們雖然皆與名氣有瓜葛,但實際上因所取人生姿態(tài)不同,而展現(xiàn)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著的社會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專指那些已在社會上出名但隱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為“實”,為本錢,常常拋頭露面,混跡于社會各種官方的大眾場合,參加種種社會活動,樂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聲和利益,其處世姿態(tài)媚俗又積極。
名士則以名為“虛”,為“累”,淡泊名利,深居簡出,盡量遠離社會的各種熱鬧場所,避開種種拋頭露面的機會,躲進小樓或大自然里,回歸內(nèi)心的寧靜,或賦詩作文,或飲酒觀魚,或舞劍彈琴,將“小我”化入宇宙之無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實大于名,不僅才華超群,而且心高氣傲,超凡脫俗,有一種遠離權貴與名利,超然于塵世以外的狂士或隱士風范。名士們既能耐住寂寞與孤獨,又是性情中人,喜歡自然山水,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脈搏與大自然或自為的生活頻率一起跳動。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氣與悟性,他們更喜歡社會,更喜歡人群,更喜歡在社會進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撈個一官半職,或掛滿各種社會頭銜,以贏得人們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進擊社會中,慢慢忘卻了人之本性,成為公眾世俗文化的`代表。這種人一旦得到權勢,便想領導潮流,左右社會經(jīng)濟或文化局勢。但大多數(shù)的下場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只有學問和歷史功績都較大,或歷史罪過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來,成了名流的歷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興周滅紂”的姜子牙、“死諫”的魏征、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卻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顆遁世無我之心入世救世,創(chuàng)造了集名流與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中做到了才情與品性的完美結合之人,屈指可數(shù),而且隨著人類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和社會大融合的不斷深入,名士將會越來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則不僅在每個朝代都成群結隊,蜂擁過來,蜂擁過去,社會越交會名流也會越多。時代一變,時尚一變,許多名流就會過時,被新的名流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經(jīng)濟界名流,流變更迅速,旗幟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帶有“名士”質地的文化名流,也會與名士一樣留下很好的名聲,如韓愈、蘇東坡、丘處機等,雖入世旺名但卻最終依然保持了“士”的潔身自好這份獨立人格。
名流雖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其言行都令名士不齒。因為名流們常常在人群里表現(xiàn)自我,在這種不能節(jié)制的自我表現(xiàn)中喪失了知識人(即“士”)的內(nèi)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種空洞的文化符號。而名士則往往四處躲避權名,人在深山僻壤,卻名冠中華,真正應驗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話。
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6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渾之子濟每來拜墓,略不過叔,叔亦不候。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后聊試問近事,答對甚有音辭,出濟意外,濟極惋愕。仍與語,轉造精微。濟先略無子侄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懔然,心形俱肅。遂留共語,彌日累夜。濟雖俊爽,自視缺然,乃喟然嘆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去,叔送至門。濟從騎有一馬,絕難乘,少能騎者。濟聊問叔:“好騎乘不?”曰:“亦好爾。”濟又使騎難乘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縈,名騎無以過之。濟益嘆其難測,非復一事?!距圁印稌x紀》曰:“王湛字處沖,太原人。隱德,人莫之知,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癡,唯父昶異焉。昶喪,居墓次,兄子濟往省湛,見床頭有《周易》,謂湛曰:‘叔父用此何為?頗曾看不?’湛笑曰:‘體中不佳時,脫復看耳。今日當與汝言?!蚬舱劇兑住?,剖析入微,濟所未聞,嘆不能測。濟性好馬,而所乘馬駿駛,意甚愛之。湛曰:‘此雖小駛,然力薄不堪苦。近見督郵馬,當勝此,但養(yǎng)不至耳。’濟取督郵馬,谷食十數(shù)日,與湛試之。湛未嘗乘馬,卒然便馳騁,步驟不異于濟,而馬不相勝。湛曰:‘今直行車路,何以別馬勝不?唯當就蟻封耳?!谑蔷拖伔獗P馬,果倒踣。其俊識天才乃爾?!薄?/p>
既還,渾問濟:“何以暫行累日?”濟曰:“始得一叔。”渾問其故,濟具嘆述如此。渾曰:“何如我?”濟曰:“濟以上人?!蔽涞勖恳姖m以湛調(diào)之,曰:“卿家癡叔死未?”濟常無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問如前,濟曰:“臣叔不癡?!狈Q其實美。帝曰:“誰比?”濟曰:“山濤以下,魏舒以上。”【《晉陽秋》曰:“濟有人倫鑒識,見湛,嘆服其德宇。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薄?/p>
【注】正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內(nèi)的文字是南朝劉孝標的注解。有刪改。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覺懔然,心形俱肅 肅:恭敬
B.絕難乘,少能騎者絕:非常
C.唯當就蟻封耳 就:留下
D.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謂:評價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組是(3分)
①濟先略無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異焉
②濟益嘆其難測,非復一事 ⑤渾曰:“何如我?”
③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癡 ⑥卿家癡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對正文及注解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連侄兒王濟也曾以為叔父癡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從不看望叔父,見面不過寒暄而已。
B.王濟看到王湛床頭放著《周易》,感到奇怪,問叔父要此書何用,是否看過此書,流露出對叔父的輕視。
C.王湛看不上王濟的那匹馬,王濟于是牽來督郵馬喂養(yǎng),十幾天后給叔父試騎,方知叔父騎技極為高超。
D.王濟告訴父親,說叔父遠比自己強,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后來見到武帝時,又說叔父王湛超過了魏舒。
4.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因共談《易》,剖析入微,濟所未聞,嘆不能測。(3分)
(2)渾問其故,濟具嘆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見濟,輒以湛調(diào)之。(3分)
5.請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魏舒身長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后將軍鐘毓長史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數(shù),于是發(fā)無不中,加舉措閑雅,殆盡其妙。
(選自《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有刪改)
參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就:是動詞,靠近,接近意??疾鞂W生對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以及《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就”字知識的遷移。
2.【答案】A
【解析】②④⑥項表明對王湛的了解相關語句。
3.【答案】A
【解析】“從不”過于絕對與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幾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爾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幾句罷了。
4.(9分)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濟一起談論《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濟從來沒聽說過,感嘆(叔父)深不可測。
(2)(3分)王渾問他這樣說的緣故,王濟感慨地把此事如此這般詳盡地敘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見到王濟,總是拿王湛來調(diào)侃他。
5.(3分)
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后將軍鐘毓長史/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
【注讀】王湛(王湛,名汝南,字處沖,是司徒王渾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除服,脫掉喪服;所生,指母親。王湛為母守孝3年),遂停墓所(墓所:墓地)。兄王渾之子濟每來拜墓,略(略:幾乎)不過(過:拜訪)叔,叔亦不候(候:等待)。濟脫時(脫時:偶爾)過,止(止:只)寒溫(寒溫:問寒問暖,寒暄)而已。后聊(聊:姑且)試問近事,答對甚有音辭(音辭:音調(diào)悅耳,言辭華美),出濟意外,濟極惋愕(惋愕:吃驚)。仍與語,轉造(造:進入到,達到)精微(精微:精深微妙)。濟先略無子侄之敬(敬:尊敬、恭敬),既聞其言,不覺懔然(嚴肅不茍的樣子),心形俱肅(肅:恭敬、莊重)。遂留共語,彌日(彌日:整天)累夜。濟雖俊爽(俊爽:學識造詣很深),自視缺然(缺然:不足),乃喟然嘆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翻譯】汝南內(nèi)史王湛守孝3年期滿,脫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結廬居住。他哥哥王渾的兒子王濟每次來掃墓,幾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來。王濟偶爾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幾句罷了。后來姑且試著問問近來的事,答對起來音調(diào)悅耳,言辭華美,出乎王濟的'意料,王濟非常驚愕;繼續(xù)和他談論,轉而進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濟原先對叔叔幾乎沒有一點晚輩的敬意,(與叔叔談論后,)從外表到內(nèi)心都變得莊重恭敬了。于是留下來和叔叔談論,整天連夜地談。王濟雖然才華出眾,這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嘆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來我卻一直不知道!”
【注讀】濟去,叔送至門。濟從騎有一馬,絕難乘,少能騎者。濟聊(聊:姑且、隨意)問叔:“好(好:喜歡)騎乘不(不:同“否”)?”曰:“亦好爾(爾:同“耳”)?!睗质跪T難乘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馬鞭)如縈(縈:圍繞盤旋),名騎無以過之。濟益(益:更加)嘆其難測,非復一事。
【翻譯】王濟離開的時候,叔叔送到門口。王濟的隨從有一匹烈馬,非常難以駕馭,很少有能騎的人。王濟隨意地問他叔叔:“喜歡騎馬嗎?”他叔叔說:“還喜歡吧?!蓖鯘肿屖迨弪T那匹難駕馭的烈馬, 他叔父不但騎馬的姿勢美妙,而且甩動起鞭子來就像條帶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騎手也沒法超過他。王濟更加贊嘆叔叔的才能難以測度,不只一種。
【注讀】【鄧粲《晉紀》曰:王湛字處沖,太原人。隱德(德:品行和才能),人莫之知,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癡,唯父昶異(異:另眼相看)焉。昶喪,居墓次,兄子濟往省湛,見床頭有《周易》,謂湛曰:“叔父用此(用此:拿這個)何為?頗(頗:略微)曾看不?”湛笑曰:“體中佳時,脫(脫:偶爾)復看耳。今日當與汝言。”因共談《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濟所未聞,嘆不能測(測:測度)。濟性好馬,而所乘馬駿駛(駿駛:高大而迅捷),意甚愛之。湛曰:“此雖小駛(小駛:短距離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近見督郵馬,當勝此,但(但:只是)養(yǎng)不至耳?!睗《洁]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數(shù)日,與湛試之。湛未嘗乘馬,卒然(卒然:猝然)便馳騁,步驟不異于濟,而馬不相勝(不相勝:不分高下)。湛曰:“今直行車路,何以別(別:區(qū)分)馬勝不?唯當就蟻封(蟻封:即蟻垤(dié),螞蟻洞口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蟻封盤馬(盤馬:讓馬盤旋奔跑),果倒踣(踣:跌倒、摔倒),其俊識天才乃爾(乃爾:就像這樣)?!?/p>
【翻譯】鄧粲《晉紀》記載說:王湛字處沖,是太原人。隱藏著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沒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認為他是個傻子,只有父親王昶對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住在墓邊。哥哥王渾的兒子王濟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見床頭有《周易》一書,對王湛說:“叔父拿這個干什么呢?略微看過一點沒有?”王湛笑著說:“身體好的時候,偶爾再看看罷了。今天天應該和你說說了。”于是共同談論《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辭奇特的理趣,是王濟所沒有聽說過的,王濟感嘆其深刻而難以測度。王濟天性喜歡駿馬,而他所乘的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歡。王湛說:“這匹馬雖然短距離跑得快,然而力量單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見督郵的馬,應該勝過這匹馬,只是督郵的馬喂養(yǎng)得不到位啊?!蓖鯘玫蕉洁]的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試。湛不曾騎過馬,突然就奔馳起來,步伐與王濟沒有什么不同,而兩匹馬不分高下。王湛就說:“現(xiàn)在在車道上直行,怎么能區(qū)分馬的勝負呢?只有在靠近螞蟻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試才行)啊!”于是來到螞蟻洞口的小土堆旁讓馬盤旋奔跑,果然王濟的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見識和天賦的才能就像這樣。】
【注讀】既還,渾問濟:“何以暫行累日?”濟曰:“始得一叔?!睖唵柶涔?,濟具嘆述(嘆述:便感嘆便講述)如此。渾曰:“何如我?”濟曰:“濟以上人?!蔽涞勖恳姖m(輒:總是)以湛調(diào)(調(diào):調(diào)笑)之曰:“卿家癡叔死未?”濟常無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問如前,濟曰:“臣叔不癡?!狈Q其實(實:實際)美。帝曰:“誰比?”濟曰:“山濤以下,魏舒以上?!?/p>
【翻譯】王濟回家后,他父親王渾問他:“為什么短時間外出竟去了好幾天?”王濟說:“我剛剛得到了一個叔叔。”王渾問他緣故,王濟就詳細地邊贊嘆邊述說以上情況。王渾問:“和我相比怎么樣?”王濟說:“是在我之上的人?!睍x武帝每次見到王濟,總是拿王湛調(diào)笑他說:“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沒有?”王 濟常常沒話回答。既而發(fā)現(xiàn)了這個叔叔,后來晉武帝又像以前那樣問他,王濟就說:“我叔叔不傻。”并且稱贊叔叔實際的美好素質。武帝問道:“可以和誰相比?”王 濟說:“在山濤之下,魏舒之上?!?/p>
【注讀】【《晉陽秋》曰:濟有人倫鑒識。見湛,嘆服其德宇(德宇:氣度﹑器量)。時人謂湛上方(方:比)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p>
【翻譯】【《晉陽秋》記載說:王濟擁有對人的鑒別的才能??匆娡跽浚袊@佩服他的氣度﹑器量。當時人認為王湛向上比山濤差一點,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p>
【斷句翻譯】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輕的時候擅長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獵,常常收獲很多,后來擔任將軍鐘毓的長史官,鐘毓常常和部將參佐們玩射箭游戲,魏舒在旁邊給他們計分。后來有一次參加的人不夠,就讓魏舒充數(shù),結果魏舒百發(fā)百中,加上他對于射箭的言辭恰如其分,極盡射箭的精妙。
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7
《名士與名流》的閱讀題及答案
名士與名流孤 島名士與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實相距很遠,他們雖然皆與名氣有瓜葛,但實際上因所取人生姿態(tài)不同,而展現(xiàn)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著的社會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專指那些已在社會上出名但隱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為“實”,為本錢,常常拋頭露面,混跡于社會各種官方的大眾場合,參加種種社會活動,樂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聲和利益,其處世姿態(tài)媚俗又積極。
名士則以名為“虛”,為“累”,淡泊名利,深居簡出,盡量遠離社會的各種熱鬧場所,避開種種拋頭露面的機會,躲進小樓或大自然里,回歸內(nèi)心的寧靜,或賦詩作文,或飲酒觀魚,或舞劍彈琴,將“小我”化入宇宙之無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實大于名,不僅才華超群,而且心高氣傲,超凡脫俗,有一種遠離權貴與名利,超然于塵世以外的狂士或隱士風范。名士們既能耐住寂寞與孤獨,又是性情中人,喜歡自然山水,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脈搏與大自然或自為的生活頻率一起跳動。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氣與悟性,他們更喜歡社會,更喜歡人群,更喜歡在社會進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撈個一官半職,或掛滿各種社會頭銜,以贏得人們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進擊社會中,慢慢忘卻了人之本性,成為公眾世俗文化的代表。這種人一旦得到權勢,便想領導潮流,左右社會經(jīng)濟或文化局勢。但大多數(shù)的下場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只有學問和歷史功績都較大,或歷史罪過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來,成了名流的歷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興周滅紂”的姜子牙、“死諫”的魏征、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卻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顆遁世無我之心入世救世,創(chuàng)造了集名流與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中做到了才情與品性的完美結合之人,屈指可數(shù),而且隨著人類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和社會大融合的不斷深入,名士將會越來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則不僅在每個朝代都成群結隊,蜂擁過來,蜂擁過去,社會越交會名流也會越多。時代一變,時尚一變,許多名流就會過時,被新的名流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經(jīng)濟界名流,流變更迅速,旗幟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帶有“名士”質地的文化名流,也會與名士一樣留下很好的名聲,如韓愈、蘇東坡、丘處機等,雖入世旺名但卻最終依然保持了“士”的潔身自好這份獨立人格。
名流雖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其言行都令名士不齒。因為名流們常常在人群里表現(xiàn)自我,在這種不能節(jié)制的自我表現(xiàn)中喪失了知識人(即“士”)的內(nèi)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種空洞的文化符號。而名士則往往四處躲避權名,人在深山僻壤,卻名冠中華,真正應驗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話。
1.下列關于“名流”與“名士”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名流與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氣與悟性,卻有著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與名士的產(chǎn)生與社會和時代的變革有著密切的關系。
C。名流與名士對社會的意義不可相提并論,前者務實,后者務虛。
D。名流與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無意而得。
2.下列對名流與名士的不同人生價值觀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名士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脈搏與大自然或自為的生活頻率一起跳動,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獨,在自然與社會中,他們更喜歡社會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盡量遠離社會的各種熱鬧場所,深居簡出,完全是為自己而活著。
D。名流常常拋頭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聲,在進擊社會的過程中往往變得世俗。
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一些名流雖入世旺名卻能最終保持潔身自好的獨立人格,同樣也會與名士一樣留下很好的名聲。
B。社會大融合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導致人的素質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來越少。
C。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化,許多名流往往會被新的名流取代,其原因是他們善于改易旗幟。
D。名流因為缺少真才實學,所以往往在不能節(jié)制的自我表現(xiàn)中喪失人的內(nèi)在品性而淪為一種空洞的文化符號。
試題答案:
1。C
2。C
3。A
名士與名流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推薦7篇 關于名人的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