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課后反思4篇 教師語文課后反思,供大家閱讀。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1
《烏鴉喝水》實際上是一篇寓言性質的課文。寓言通常能教給人發(fā)人深省的道理。一年級的學生在領悟方面的能力比較缺乏,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深層意思在我個人看來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習生字方面,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認識生字的規(guī)律,所以不需要每個字都講解,只需要選擇有難度的講一講就可以了。在教學生書寫生字方面,仍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教,因為學生的寫字能力還不穩(wěn)定,所以還是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醒和指導。第二課時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關鍵。在課開始前,我先抽三到五分鐘時間復習生字詞,再引出課文。
先指名讀文,這樣可以抽查出復習和朗讀的情況,再將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和回答,例如:烏鴉找到水了嗎?它喝了水沒有?你從那句話看出來的?烏鴉為什么喝不到水?誰能想象一下,烏鴉會怎樣喝瓶子里的水呢?烏鴉找到水時心情怎樣?喝不到隨時心情又會怎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既讓學生比較深入的了解課文,又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再體會烏鴉心情的同時培養(yǎng)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2
在綜合性學習《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一節(jié)教學中,這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三年級學生在以前的從來沒有接觸過,面對著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如何教?怎樣教?我心里也沒有底。感到一片茫然。
面對新的教學任務,沒有回避的可能性,只能迎刃而上。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千年的泱泱大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勤勞的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處處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絕,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傳承下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如:陶瓷、剪紙、布藝、泥塑、戲劇、書法、風箏等民間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中,我盡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習領域,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首先,我在課前就布置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資料和圖片,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對什么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比較充分的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創(chuàng)設一個教學情境,以富有啟發(fā)性的導言,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事先所設置的情境中來。同學們,請你閉上眼睛,靜心的傾聽,老師繪聲繪色的描述:通過學習17課,我們認識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人,他們都創(chuàng)造過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但是,這些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處處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吧!去領略她的無限的魅力和風采吧!
接著我讓同學們把事先收集好的資料拿出來,我圖片貼在黑板上,讓全班同學都來欣賞這些圖片,大家在看這些圖片中,有的聚精會神,有的在指手畫腳,有的邊說邊笑。從他們的表情中,我能感受到這就是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他把同學們深深地吸引住了??赐陥D片后,大家回到座位上坐好,我說:“剛才大家欣賞了具有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圖片,你們看后心情怎樣?有什么想法?請說出來吧!”分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邊聽邊想,有什么問題還可以提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每個小組推選一名說的較好得同學在全班進行交流。
在小組交流時,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進行展示,暢所欲言,無拘無束。我看到同學這種學習勁頭,課前我所擔心的問題看來都是多余的了。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全班交流階段,每個小組推選一名說得較好的選手在全班進行交流。同學們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有的一邊說還一邊拿出圖片進行展示,下面聽的同學各個聚精會神的,不時發(fā)出陣陣的喝彩聲,聽后還對展示的同學給予評價。
這節(jié)課成功之處就在于同學們能大膽的展示自己,同學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充分的體現了語文《新課標》中所說的探究性、主動性、合作性學習。這節(jié)課充分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是自覺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真正的感受到我們的祖國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我們?yōu)樯钤谶@樣的偉大祖國而自豪。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3
我所上的是課文《杏兒熟了》的第二課時,主要理解奶奶的高貴品質,繼而向學生們滲透這么一種思想:在我們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要向奶奶學習,同別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喜悅、幸?!虒W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對課文重點句子的學習,自己體會出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文中主人公的品質。課后,我認為這節(jié)課給我留下這些思考。
一、學生在文本的基礎上,想象程度超過我的設想
由于新課標一直都強調語文課要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所以在課堂中我安排了多次想象。一是想象奶奶過來時,想一想不小伙伴們是怎樣想的,在這兒的想象過程中,學生回答都在我的設想之內。二是讓學生想象奶奶為何會顫顫巍巍的,學生在聯系文本的基礎上,得出了這些結論:
1、奶奶年齡比較大,力氣不夠;
2、杏樹比較高,奶奶夠不著;
3、奶奶是為了讓小伙伴們吃得香甜,在給他們打熟透了的杏兒。
所有這些答案都是我所能設想到的??闪硗庖粋€學生卻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奶奶年紀已高,這篇課文也比較老了,說不定文中的“我”現在也已是一個大作家了,有可能這位奶奶是纏小腳的,是腳步太小了,才會站不大穩(wěn),顫顫巍巍的。當學生說到這一點時,我大吃一驚,在試教中我從未遇到過,我被他的這種不脫離實際的想象力所折服了。在備課時,我一點也沒有想到這一點,我覺得在課上我有時并不是在教育學生,而更多的是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向學生學習一些精神:積極地動腦思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另外,我也覺得我備課中沒有更深地去考慮學生的實際,對于這樣的班級我也應該去想一些“天馬行空”的知識。
二、給予學生的評價盡量要準確
評價是課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的準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在理解奶奶的話(一起分享快樂、喜悅……)的基礎上說說在日常的學習、生活會怎樣做呢?有一個學生這樣說道:以前,有人打了我一下,我肯定會還回來,絕不讓自己吃虧,可是,從今以后,我決定不再這么做了,有時候稍微吃點也就算了,吃虧是福嘛。
這個學生說完,由于我對自己框得太死了,一定要讓學生講出怎樣去和別人一起分享……所以我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你說的好像不是關于一起分享的,你可以坐下來自己再想一想,到底以后會怎么做呢?可是我后來一想:他的這種做法,和奶奶發(fā)現了小伙伴們偷摘杏兒卻沒有懲罰他們,教訓他們,而是去摘最熟的杏兒給他們吃,有什么區(qū)別呢?其實這個學生已經從奶奶的做法中得到了啟迪,所以,我當初可以給他這么一個評價:你真是一個懂事明理的孩子,已經和奶奶一樣寬容了。如果是這么一個評價,我想這個學生當時在課上肯定覺得非常開心。
很明顯,不同的評價所達成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可能會導致學生以后不敢大膽地發(fā)言,說嚴重點,教師無意中的不準確評價可能會給學生帶來陰影。所以,我覺得以后在上課時,自己的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對于學生的回答一定要在短時間里進行仔細地分析,當然前提是教師自己對于課文一定要相當熟悉,所以吃透課文也就不言而語地成為了關鍵。
為了彌補課上的失誤,課后,我就再一次跟這個學生說:你課上所舉得例子也是行的,說明你已經和奶奶一樣的寬容了。這個學生開心地笑了。這時,我也如釋重負,也提醒自己,以后要注意了。
以上就是我開課后印象最深的兩點,可能我的分析不一定正確,但起碼我從中看到我自己的不足。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4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同學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fā)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文言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qū)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布置教學過程。首先,同學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后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著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后組織同學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同學大都比較熟悉,協(xié)助同學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同學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同學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同學邊讀邊聯系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想象后說一說,說后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同學頭腦中樹立起來。
當然在本節(jié)課中也有缺乏之處:例如課文中有一些難認的字,其中,許多字在本課尚未列入“會認”的范圍,這些字,同學憑借拼音會讀即可。課文中有些詞句,同學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同學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辟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閱讀的古今差別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同學通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老師可直接告訴同學。防止占用課堂大量時間。
語文教學課后反思4篇 教師語文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 實用初一春節(jié)作文3篇 初一語文作文春節(jié)
★ 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范文3篇 小學4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 蘇教版下語文教學計劃3篇(統(tǒng)編版語文下冊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