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高一關于仁義的作文3篇(關于仁與義的作文),歡迎參閱。
高一關于仁義的作文1
如果說一個人不仁不義,必定是貶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敗壞。自古以來,圣人賢士都以仁義來嚴格律己,孟軻“舍生取義”,譚嗣同“殺身成仁”,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仁義”二字,可見,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兩個字是支撐人的兩塊基石,做人,就要做仁義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謂惻隱之心?如果你看到東風無力百花殘,原本絢爛的事物在一個濕冷的夜在記憶中離去,只剩滿地殘破的軀體,你是否心中有所觸動,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襤褸,眼神因為饑餓而黯然無光,雙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頓生憐憫,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惻隱之心在暗中慫恿,而人之為人,是不可離了這顆惻隱之心的。沒有惻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仁”,人,就成了高山上無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熱心,社會也就永遠處于冰凍狀態(tài),沒有情感,沒有光明,沒有溫暖,試問這樣的世界怎么會惹人留戀?都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應當胸懷仁心,讓人間有情。
“義”的本義是“儀”,中國人習慣于以平衡的原則來處世,所以也把“正義”作為行為的準則之一。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焙沃^羞惡之心?《詩經》有言:“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為人,要懂羞惡,顧廉恥。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也正是指的這一點??墒强纯次覀儸F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誘惑肯堅持自我,做到為人有“義”的?今年四月震驚全國的邯鄲農行金庫特大盜竊案結案,金庫被盜款數達5100萬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貪念是為了買彩票,小中了幾次之后就頻頻向金庫伸出黑手,而這兩個人竟都是該銀行現金管理中心管庫員,難怪結案后街巷老人要連罵他們“不顧廉恥”了。義,應當成為做人的根本立足點和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積淀的精蘊。
仁和義向來是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作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人生理想,它不僅是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為當今社會中人們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堅持仁義,做仁義之人,才能成就坦蕩蕩凜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華,社會才有桃源之和諧。
高一關于仁義的作文2
提起“五?!?,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義布于四海,讓我們知道什么是“仁”;關云長“義薄云天”,讓我們知曉什么是“義”;花木蘭替父從軍,讓我們明白什么是“禮”;文與可“胸有成竹”,讓我們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難買季布一諾”,讓我們理解什么是“信”。而在這“五?!敝?,“仁”是最難做到的,可是在經典故事——仁義胡同中兩戶人家都做到了“仁”!讓我看見了一朵美麗的鮮花。
現在的仁義胡同在很久以前是兩家緊緊相鄰,并沒有路。一天倆家因地界發(fā)生了爭執(zhí),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權勢,家人給做官的人寫信說明與鄰居發(fā)生了爭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權勢解決此事。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開明,更不會為了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勢欺人,于是他便在家中的信里附了一首詩,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功千古,不見當年秦始皇?!?/p>
家中接到此詩,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意見,并照此辦理。不僅不與對方爭執(zhí)了,還主動讓出了三尺地界。俗話說:“爭者不足,讓者有余?!边@家一讓,另一家也受到感動,家人一商議,應以謙讓和善為重,也主動讓出三尺寬的地方。這樣兩家就讓出了六尺寬的地方,怎么辦呢?這里正缺一條南北通道,于是就修建了一條胡同,不知是誰建議用“仁義”二字給胡同命名,幾百年來人們就這樣叫開了,一直到今天。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避免不了像這兩戶人家這樣的矛盾,但是我們的心中常懷著“仁義”凋謝的花朵也會重新綻放。人們之前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和與人為善,當發(fā)生爭執(zhí)和摩擦時,退一步將會海闊天空,還可能和仁義胡同故事里一樣換取對方的尊重和友愛,換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做人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學會謙讓并不在于年齡大小、貧富貴賤、無論是兄弟之間,還是朋友相處,謙讓都應該是大家執(zhí)守的良好品格!
俗話說:“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則先從別人開始!”仁愛先從我開始,讓我們的世界充滿仁愛,少點爭執(zhí),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現在就開始出發(fā)吧!
寒風瑟瑟,可我渾身暖暖的,融融的?;厥追此?,我嗅到了仁愛的氣息,它在風雨中顯得格外醒目,猶如盛開在我們心中的一朵鮮花,正默默地迎風吐艷呢!
高一關于仁義的作文3
仁義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義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良好品質,仁義就在我們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關注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明朝人。我剛聽到書名的時候,感覺不好看,但是當我看到書面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帶有英雄豪氣的畫面深深吸引住了,從此我就認真地讀了起來。
《水滸傳》里有許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張飛、關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還要數關羽了,因為他特別重情義,講仁義!
記得那次,曹操發(fā)兵二十萬攻打劉備,關羽拼死堅守,但靠孤軍奮戰(zhàn)也是不行的,曹操還是攻破了徐州,劉備匹馬投奔了青州袁紹,張飛也中計敗走芒殤山,劉備的家眷和關羽被曹軍重重包圍,曹操勸其投降,關羽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我只向漢帝投降,決不屈服于曹操;二、兩個嫂嫂那里,請撥皇叔的俸祿贍養(yǎng);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也都要去投奔他。這三缺一,關羽就決不投降!曹操一心只為招降關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應了。于是關羽就開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生活。
這難道不叫做“仁義”嗎?你看,關羽寧可死,也不愿投降自己的敵人,當今社會上像關羽這樣的人簡直太少了,甚至沒有。我想如果我是關羽的話,在當時無奈的情景下,一定也會投降于曹操的。而關羽則不,他還記得當年在桃園發(fā)過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報國安民!這就叫做“忠義”吧。雖然關羽暫時安身于曹營,但身在曹營的關羽卻時時刻刻不忘故主劉備,我認為這也應該叫做“仁義”。當關羽打聽到劉備的去處時,就想去找劉玄德,可曹操不惜讓這么一員良將如此走掉,就越發(fā)對關羽好,先是送給了關羽許多金銀珠寶,又贈了一件戰(zhàn)袍,接著又送給關羽一匹好馬。關羽雖很想念劉備,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動,決定報答曹操,于是就幫助曹操斬袁紹兩位大將。我認為這更叫“仁義”。
當關羽報答完曹操大恩之后,就去找劉備,但曹操設下種種阻攔,可關羽為了兄弟情義,毫不畏懼,過五關,斬六將,這也叫“仁義”。當時曹操敗走華容道,被關羽圍得水泄不通,但關羽又想起在曹營時曹操待他不薄,又顧念舊情,就又把曹操放了,這也叫“仁義”。當時吳國為奪回荊州,周瑜被氣死,吳蜀之間的怨恨更加深重。這時吳國魯肅居然宴請關公赴會。面對東吳擺下的鴻門宴,關云長卻是不動聲色,單刀赴會。這叫做“忠勇”。
有一次,關羽在與曹操奮力抗戰(zhàn)的過程中中了箭毒,關平請來華佗為他父療傷,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而關云長卻談笑著與馬良下棋,另一只手還拿著雞肉。華佗拿出一把尖刀,讓隨從在一旁接血。華佗先割開關羽手臂上的皮肉,一直割到見得到骨頭,只見骨頭已經發(fā)青,華佗用刀刮著骨頭上的毒素,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帳上帳下的人都掩面失色,關公卻一邊喝酒吃肉,一邊笑著下棋,臉上不見一點痛苦的神色。不一會兒,血就流了一大盆。華佗刮盡關公骨頭上的毒,就敷上藥,再用線將皮肉在縫起來。手術剛做完,關羽就大笑著站起來,還伸了伸手臂,說:“手臂伸舒想過去一樣,不痛了。先生真是神醫(yī)啊!”從這里可以看出關羽是何等的英勇!如果是我們,早已嚇得昏了過去,而且那時候沒有麻醉人的藥,把骨頭刮出來那得有多疼啊!而關羽還能談笑風生,顯得如此輕松,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 義”這個字可真奇妙,雖然只有三筆,但里面所包含的意思卻深奧的不得了。關羽就配得上“義”這個字。因為他特別仁義、忠義,還很忠勇。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淺吶!
高一關于仁義的作文3篇(關于仁與義的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