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我們仨優(yōu)秀讀后感3篇 《我們仨》的讀后感,供大家品鑒。
我們仨優(yōu)秀讀后感1
那寓所,曾經(jīng)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
終于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曾多次開始,又無數(shù)次放棄。不是內(nèi)容無聊乏味,只是那繁體字一個比一個難認。終在下定決心,慢慢品讀后,才有幸欣賞到所有內(nèi)容。
楊絳,中國最后一位女“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學、翻譯事業(yè),而她的丈夫錢鐘書更是一代大文豪,無數(shù)佳作流傳于世。我以為,這樣一對偉大夫妻的生活注定是不平凡的,是轟轟烈烈的,每天都應該經(jīng)歷著平凡人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我錯了,原來再輝煌的人生也是由點滴小事拼湊而成。
《我們仨》本是由先生一家三口共同創(chuàng)作的,可沒等內(nèi)容完成,世間就只留下了楊絳先生一人。都說夫妻間后離世的人是不幸的,因為要承受巨大的悲傷,但楊絳先生不僅經(jīng)歷了喪夫之痛,更感受到了喪子之疼。鐘書走了,媛媛走了,只有先生一人了。但楊絳沒有因此倒下,也沒有固執(zhí)地埋怨命運不公,而是拿起筆,用另一種方式思念著他們仨。
我羨慕先生一生快樂順遂,遇到良人一輩子幸福,家境殷實不需要為生計操勞,名譽雙收為中國文壇留下一筆濃墨重彩。初讀文字,我驚嘆于鐘書楊絳的愛情,原來世間最動聽的情話不是至死不渝,而是“從今往后,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痹谡嬲膼矍槊媲?,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地做一個孩子。攜手“探險”,一起遛彎,竟是兩人最常干的事情。在彼此面前,他們褪下了文豪的光環(huán),只是兩個具體的人,即使沒有昂貴的禮物,嬌艷的鮮花,卻有最純粹真摯的感情。很難想象,一個生活在20世紀的女性,一輩子不會做飯,不會識路。某種意義上,她是何等的幸運,又何等的幸福。
先生寫道“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前的我認為一個人最大的成功是功成名就,是流芳百世,是得到所有人的贊譽和肯定??呻S著年歲的增長。就有了新的感悟,其實平淡從不是貶義詞,或許有人注定平凡,又或許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諦。越長大越喜歡祝福人平安順遂。生活啊,都是自己的。與眼前人一起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在柴米油鹽中感受時光的流淌,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直以來我都害怕離別,害怕再見,就再也不見??墒篱g哪有那么多永恒,如先生所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睕]有人能躲得過離別的苦楚,唯有學會接納,才得以成長。生命會消逝,但回憶卻可以永遠停留,愿世間人在美好回憶里沉醉,而不深陷悲痛緬懷中無法自拔。
媛媛和鐘書都走了,這世間只有楊絳先生一人了,他們仨走散了,他們的家沒了,她一個人懷念他們仨。先生寫道:“亡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優(yōu)秀讀后感2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塵世中三個奇妙的組合:爸爸是錢鐘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
六十年間緣起緣滅,因為離合成就了一段段故事,也成就了楊絳先生的經(jīng)典回憶錄《我們仨》。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鐘書大概是記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楊絳先生云淡風輕地寫下這句話,她的心里,是否也像這般云淡風輕?
第一部是以楊絳常做的夢開始的,雖然篇幅只短短兩頁,卻傳達出無盡的無助與尋覓,她深深的思念著他的丈夫。
“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和鐘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鐘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蹤影。我喊他,沒人應。只有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沒人應。”
第二部:我們仨走散了
楊絳先生說“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帶著煩惱與憂慮?!?/p>
丈夫、愛女紛紛病重,先生近九十的高齡,惶恐地踽踽獨行在古驛道上,靜靜地陪伴在已無法起身的錢鐘書身邊。由于分身乏術,與愛女只能在夢里相見,如夢似幻,卻是真實的情景再現(xiàn),一家三口在夢境里訴說離情,依依惜別,互道珍重。錢媛也于1997年早春撒手先行一步。痛失愛女的楊絳先生強忍悲痛,繼續(xù)艱難行走在古驛道上,陪伴著日漸衰弱已口不能言的丈夫,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
先生用沉淀了近百年的墨筆,一筆筆地勾勒出“我們仨”曾經(jīng)美好的生活與真摯的情感,一點點地吞吐出對夫女的無盡思念。
“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F(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p>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以平實樸華的文字記述了自1935年夫婦二人赴英留學并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楊絳全書都在圍繞一個主題——“家”。他沒有去評價他的生活和家庭,而是像講故事一樣述說著她最美的回憶。
書的最后寫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ⅲ瓦@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人生不會有像電視劇小說那樣的結局,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百歲老人堅強的背影,他站在人生路上回望,心里滿是凄涼和哀傷,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僅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著思念。
或許我們還沒能真正去讀懂書中的那種意境,或許只有用成長,用精力,用生離死別去填充,才能感受其真正的藝術魅力和其中映透出來的親情。正如書中所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優(yōu)秀讀后感3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
我們仨優(yōu)秀讀后感3篇 《我們仨》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后感范文3篇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