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范文3篇 一個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范文1
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因為我們之中有太多的人行尸走肉地活著。遵從肉體的支配,按時地進食、入眠,卻未曾想過這般做的意義是什么,為何要這般地居處。
迷茫在欲望里,卻不知何去何從。我們脫離物質(zhì)所能做的,不過是玩一玩游戲,看一看小說,去四處走走,在電影院里沉醉。多么的豐盛,又是多么的貧瘠。莎士比亞的詠嘆呢?貝多芬的沉吟呢?魯迅的冷眼看向什么方向?與上個世紀的青年們相比,我們的孩子們優(yōu)越了多少,又不堪了多少?那些由大師陪伴的年輕人熱烈而詩意地揮灑著青春,為吾等鑄就了這樣的一個社會,而我向前望去,卻前路漫漫,長輩已漸漸離去,有誰同他們在未知的道路上一路高歌,且唱且行?
精神的寄體是夢想。孩子時的他們往往會嚷著到長大后我要成為一個科學(xué)家、一個畫家、一個作家……雖然總是記不得上個月寫下的是什么,但總是懷著一份對未來的美好的期望。直到逐漸開始觸碰到生活,透過父母嗅到屬于生活的真實的味道,那些稚嫩的夢想才慢慢一個個枯萎。夢想就變成了要考上什么大學(xué),要找到一份怎樣的好工作,要擁有一套怎樣的住宅— 如此準確,如此實際,又是如此的無可奈何。不能夠說這樣是錯的,畢竟人不可能永遠活在孩童時,但那樣的夢想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精神上的,已經(jīng)不再詩意得可以用畫一般的語言去歌頌了。
人應(yīng)當為著什么而活著,為著一些不能用物質(zhì)去衡量的東西、一些不能達成便不能真正釋懷的東西。這些可以是鄉(xiāng)情、親情、愛情:它們或與物質(zhì)有著牽連,但它必定是精神的;它們平等故而每一個人都能體味到它們的滋味;它們美好所以值得人們?nèi)プ巫尾痪氲刈非蟆R凰鶅?yōu)秀的大學(xué)、一個優(yōu)秀的工作可以是途中的風(fēng)景,卻不可以成為終點。人應(yīng)該為著什么而活著,為著一些真正能使人能從靈魂深處感到滿足與從容的東西,一些為之舍棄了物質(zhì)也在所不惜的東西。馬克思為了寫《資本論》,貧窮到連孩子也一個個病死的地步,但以他的經(jīng)濟學(xué)天賦,他本可以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商人—可只有在寫出《資本論》后他的靈魂的躁動才能平息,他才真正可以露出那滿是辛酸欣慰的笑容。
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至少去明白自己活著的意義。知道了為什么而活著,心方有根基,方能有不竭的動力,方能在疲倦時安適而愜意地休息,方能在入夢時分帶著滿足的笑意。而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必定懷揣著夢想,知曉自己為著什么而努力,必定能在人生路上將生命的困難與挫折化作歌聲,且唱且行。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范文2
那天聽到讓我們讀《精神明亮的人》,咋一聽這個書名,我就覺得怪怪的,沒拿到書之前先猜想了一番,這本書究竟是寫什么的?市局選擇讓我們教師讀,我想那大概就是關(guān)于老師如何做得更好的問題,肯定不外乎像陶行知的《給中小學(xué)教師的建議》,肯定是教育思想類的書籍。但當我真正拿到這本書時,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散文隨筆自選集。
說真的,也不怕大家笑我孤陋寡聞,在這之前,我還真不知道王開嶺是誰?但當我讀了他的第一篇散文,我就已經(jīng)對他肅然起敬了。對于初讀者來說他的散文還真不易讀懂,甚至你不用心讀,沒有一顆“凈”心,還真是不易被他的文字所吸引。感覺他的文字沒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但只要你靜靜地讀,品味,卻發(fā)現(xiàn)它有一種世外桃園的感覺??此菩紊?,實則神聚。讀他的文章,感覺一種釋懷。
如“按時看日出”,乃生命健康與積極性情的一個標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標志,它不僅代表了一記生存姿態(tài),更昭示著一種熱愛生活的理念,一種生命哲學(xué)和精神的美學(xué)。我想,每天看日出,也是一種熱愛生活的堅持,因堅持不易。
從他的文章里還能讀出對童年的另外一種感覺——童心未泯。我感覺這就是一種對回歸本真的渴望。例如有這樣一句話: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只有恢復(fù)孩子般的好奇與純真,只有像兒童一樣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對這世界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比平日里看到更多,才能從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視到神奇與美麗。
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種“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仔細研讀這本書,更多的感受是他給了我們一個更廣闊的精神世界。如何能拋棄更多的功利性質(zhì)去認識去看待這個世界,促使人心向善、重新審視生活、審視自然。
“背叛童年的成年人算什么人呢?渾沌、暗淡、萎靡、失明……”
讓我看到了我們作為教育人應(yīng)該追求什么?不言而喻——本真,即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還有他寫的遠行筆記——為何遠行中有這樣一句話:“對于憂郁者,我只有一句話,向遠處看。如果眼睛自由了,頭腦便是自由的?!?/p>
又給了人我一種更高、更遠的精神境界。向遠處看,需要的是氣度,是灑脫,是一種胸懷。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范文3
王開嶺是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中年作家,是CCTV的媒體策劃和節(jié)目指導(dǎo)。王開嶺的文字敏感、深邃、明亮、干凈。在《精神明亮的人》一書中,寫滿了作者的感動、責(zé)任和求索……
他對大自然的感悟很深刻。他自認猝然絆倒在福樓拜“按時看日出”的話下,“正如分娩決不重復(fù),日出也從不重復(fù),按時看日出,乃是生命健康和積極性情的一個標志?!薄巴高^那橘色晨曦,我觸摸到了一幅優(yōu)美剪影:一個人在給自己的生命舉行升旗!”
他對成長的理解很特別。他說“在成人世界里同,幾乎已沒有真正生動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墻壁,只剩下了人的游戲規(guī)則,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的經(jīng)驗和邏輯…..”“所謂成熟,表面上是一種增值,但從生命美學(xué)的角度看,卻實為一場減法:不斷地交出與生俱來的美好元素和純潔品質(zhì),交換成人世界的某種邏輯,某種生存策略和實用技巧,不斷掏出兜里的寶石,去換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他很懂得男人與女人以及美?!胺裁赖拇蠖己唵危挥谐蠓x的東西才不得不借助混沌與復(fù)雜。”“在這個世界上,女人常常因為簡單成為受害者,但她們并非人性的失敗者”“女人是脆弱中的強大,男人是強大中的脆弱”“女人是雪中的白,男人是雪中的慘白”。
他呼吁保護星球、保護樹木。他說“人類不過是個偶然,不過日光和月光下一群生命蝌蚪,不過宇宙恩澤下的一條靈性小溪,背叛了這一本份,才是悲劇開始”。在保護森林里,他談到兩則報道:一位叫朱麗婭.希爾的少女,為保護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稱為“月亮”的紅杉樹,從1997年12月10日起,竟然在這棵18層樓高的樹上棲居了738天,直到樹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諾不砍伐此樹。1971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因市政工程建設(shè),要砍伐國王花園的古樹,一群眾年輕人站了出了,高喊“拯救斯德哥爾摩”,用身體組成人墻保護樹木,迫使政府作出讓步,將地鐵線繞道而行。作者感動于這兩個故事,他感觸“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樹不出這樣的人呢?像樹一樣郁郁蔥蔥、根深葉茂的人?!?/p>
……
很多好的東西,不及細讀,抄下這些,補記憶不濟之闕。
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范文3篇 一個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精神明亮的人讀后感 精神明亮的人讀書筆記 精神明亮的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