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后感作文4篇(《蘇東坡傳》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蘇東坡傳讀后感作文1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
只需靜靜地摩挲一下中國文化,眼前就會出現(xiàn)一個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詩詞、右手書畫,瀟灑從容地漫步在文化長廊里,信手拈來,都是后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就是蘇東坡。
瀟灑,這是我拜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后最強(qiáng)烈的感受,蘇東坡的一生將這兩個字演繹得淋漓盡致,無以復(fù)加。
蘇東坡的瀟灑首先表現(xiàn)在思想的率性上。無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時常與和尚們談經(jīng)論佛,也曾潛心于瑜伽與煉丹。可以說從沒有哪一種思想派別在他身上達(dá)到統(tǒng)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學(xué)處世,又從佛學(xué)中體會到生命只是一種表相,進(jìn)而追求靈魂的永恒,同時還用道家的信念將生命簡化。蘇東坡游刃有余于各家學(xué)派,是一種思想上的“逍遙游”,令人歆慕。這種心態(tài)使他可以隨時達(dá)到“忘我”的境界:在獵場上他“左牽黃,右擎蒼”而望“千騎卷平岡”,在赤壁他憑吊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發(fā)”;他一方面與歌妓共覽夕陽“斜照江天一抹紅”,另一方面又癡情地懷念亡妻而“唯有淚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開花謝也總能惹得他們潸然淚下,但他又確實懷著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興修水利、賑濟(jì)災(zāi)民,造福一方。這些例子不勝枚舉,而它們只不過是蘇東坡的軀殼,那行云流水、天馬行空的自由思想,才是蘇東坡傾注其中的情感與靈魂,才是千百年來將人們深深感動、被人們真心崇拜的精神內(nèi)核。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我想,這也正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蘇東坡遭遇了失意文人無一幸免的貶謫,他在被貶之初就告誡自己:人要“一蓑煙雨任平生”,小人的誣陷、皇帝的誤解,在他眼里都“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可以說是有“慷慨”而無“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顯豁達(dá)。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郁,溫庭筠太輕佻,李后主太凄洌,而蘇軾的樂觀與憂郁卻相得益彰,表現(xiàn)出一種歷盡悲歡、洗盡鉛華后的從容。體驗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蘇軾,迎來了鳳凰涅槃般的脫胎換骨。我相信,他也經(jīng)歷過精神上痛苦的掙扎,但是,作為一位融儒道佛于一身的思想家,蘇東坡經(jīng)過深刻的自省,終于殺出了一條血路,浴火重生帶來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灑脫自信的步伐。
一個可以著意揮灑真我性情的人,一個可以在世人面前談笑風(fēng)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這樣兩種素質(zhì):天真與單純。從蘇東坡先后與王安石及司馬光集團(tuán)反目來看,他竟然簡單地把政治斗爭套用到“有是非之辯,無名利之爭”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見其天真到了何種地步。他就像在進(jìn)行一場一個人的戰(zhàn)爭,為了理想、為了清新的空氣、為了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中保留些許單純而戰(zhàn)!同荊軻一樣揮舞著單刀,刺向整個王朝!
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在蘇東坡的身上,瀟灑被詮釋成一種釋然的心態(tài),一種趨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種沒有圓滑的成熟,一種充滿智慧的率性,一種與自然締結(jié)的盟約,一種用天性寫就的浪漫。
蘇東坡傳讀后感作文2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著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rèn)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著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斗爭、政權(quán)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里,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diào)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布這么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么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shù)娜遽尩劳隄M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一、是文學(xué)的支持,在窮鄉(xiāng)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nèi)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志銘、有經(jīng)典注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jīng)沒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fā)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dāng)文學(xué)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
二、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fā)著特殊氣質(zhì)的君子蘭,吸引著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癡,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癡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神安慰和鼓勵。
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么一個印象。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guān)于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制藥方,聽說曾經(jīng)還配了制墨秘方,差點把房子燒毀,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fēng)光可以游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tài),坦然達(dá)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蘇東坡傳讀后感作文3
平凡人對于“光芒夜半驚鬼神”天才總是有種不可名狀畏懼,如徐渭、如梵高。但對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著溫和謙恭血液天才,則有一種與生俱來喜愛和親切感,比如蘇東坡。
蘇東坡是樸實中國百姓腦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真切合體。他實實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輕輕松松就能夠暖人心。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nóng)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百姓。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鉆出黑暗夾縫之后、在見到慘淡天光那一刻,以不比常人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筆直樹干是他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綠冠是他兼濟(jì)天下。幾十年人生跌宕,風(fēng)風(fēng)雨雨使得他從肉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靈魂,在他這里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心情,叫“想得明白”心境,和“同情弱者”心懷。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清凈,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么“高水平”。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并且從不失那顆赤子之心。這不僅是一種本領(lǐng)、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里,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寬容之泉早就將政敵帶給他不愉快全部帶走。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一個。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秘訣,也是他留給這略顯蒼白人間巨大精神財富。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一個人能對浩然之氣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該精神必定貫穿他人生始末。蘇東坡正是如此。從朝廷上當(dāng)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身體力行。他奏章、他功績無一不透露著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感情。身在名利場中,諸多不由己。卻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把決心下得更徹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清風(fēng),吹散了所到之處污濁之氣。
想起蘇東坡,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一個大腹微便便,體態(tài)微寬形象,讓人安心讓人貼心。他身上沒有“文人相輕”酸味,他身上只有溫溫暖暖陽光味道。時常忍不住在心底喚一句“老東坡”,因為羨慕,因為喜愛,更因為感嘆。羨慕他才華橫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腸好脾氣。喜愛他儒者翩翩風(fēng)度,那是一個翰林大人美好形象。也更感嘆那一顆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氣、一片坦然心境。
時光早已滌蕩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謫、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fēng)而生發(fā)出一切憂憂愁愁不達(dá)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羈絆、人事糾紛大文學(xué)家形象,由宣紙上墨跡、石碑上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shù)豪情四射詩詞筆墨之間,我只看見我那溫溫暖暖老東坡,帶著他大黑狗,拄著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間。
蘇東坡傳讀后感作文4
風(fēng)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題記
蘇東坡先生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試驗者......林語堂老先生在后序中,也不斷對蘇東坡形象進(jìn)行簡單而真實的詮釋,勾勒出蘇東坡的面貌。
還記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彪m然在看《蘇東坡傳》前就聽過王安石變法的故事,也知道王安石努力了很多,但還是逃不過最后失敗的結(jié)局。對于王安石的為人,不甚了解。但通過閱讀《蘇東坡傳》,我算是對王安石的為人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這三個不足是蘇東坡對王安石評價的標(biāo)識;蘇洵大名鼎鼎的《辨奸論》便是用來暗諷王安石的。通過這兩段評價,我們可以略略得知王安石是一個固執(zhí)己見的人,當(dāng)然,這一點評價證明不了什么,可王安石在朝廷上權(quán)傾一時的一些作為,再次加深了人們對他的印象:
他放任手下,私自將無能、陰險的下屬呂惠卿,鄧綰等提拔到重要的職位,利用各種借口將反對派中的中堅力量踢出權(quán)力中心,甚至反對派中還有幾位曾經(jīng)是他的至交好友,連他的好友都開始反對他,可見王安石在為人處事方面的行徑有多么受人詬病呢。
的確,當(dāng)時王安石一人權(quán)傾天下,蘇軾在預(yù)料之中也就被貶出了京城。正是這機(jī)緣巧合之間,蘇軾感覺無力報國,四處游山玩水,用書中的話說“這時憤怒與苛酷的火氣已無,只剩下安詳平和與順時知命的心境?!?/p>
此時,他達(dá)到了個人詩道上的巔峰,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懷著對胞弟的思念,他寫下了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當(dāng)年他與自然融為一體時,寫出了《吏隱亭》這樣的詞句:
縱橫憂患滿人間,頗怪先生日日閑。
昨夜清風(fēng)眠北牖,朝來爽氣在西山。
望云亭中,他寫道:
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
出本無心歸一好,白云還似望云人。
這一篇篇蘇軾的巔峰之作仿佛又帶著我們重溫著當(dāng)年蘇軾被貶官時的悲憤之情,對兄弟的思念之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只有在此時的蘇軾,才是真正的蘇軾。
可無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而此時的蘇軾,似乎早已料定生命當(dāng)中會有太多的磨難,他也似乎準(zhǔn)備好豁達(dá)地面對即將到來的任何一次政治風(fēng)浪。你看,春風(fēng)微冷,斜陽相迎;你聽,雨住風(fēng)停,是子瞻大人且行且吟嘯: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傳讀后感作文4篇(《蘇東坡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蘇東坡傳第2章讀后感范文12篇(《蘇東坡傳》第二章讀后感)
★ 中學(xué)生蘇東坡傳讀后感范文3篇 蘇東坡傳讀后感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