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佛教讀后感5篇 佛書的讀后感

時間:2023-05-28 18:57:57 讀后感

  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佛教讀后感5篇 佛書的讀后感,歡迎參閱。

佛教讀后感5篇 佛書的讀后感

佛教讀后感1

  佛教: 歷史 故事

  主張的觀點 宗教信仰:慧能

  中國的宗教——佛教

  一、佛教的產生

  二、佛教的傳播

  三、佛教的經典和標志

  四、寺廟建筑格局

  一、佛教的產生

  創(chuàng)始人:悉達多 喬達摩

  創(chuàng)立時間:公元前6—5世紀(具體時間:出生于公元565,逝世于公元前485,比我國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長10歲)

  創(chuàng)立地點:古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山腳下的伽毗羅衛(wèi)過(今尼泊爾境內)佛祖四大圣跡

  1、出生地:藍毗尼花園

  2、成道地:菩提伽耶

  3、初轉法輪地:鹿野苑

  4、涅盤地:拘尸那迦 補充:

  1、釋迦牟尼誕生地:藍毗尼花園

  釋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皇室。其父是迦毗羅衛(wèi)過的國王,名叫首圖馱那,即“凈飯王”。她的母親摩訶摩耶,是領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據佛經記載,她懷孕時,曾夢見一只六牙白象,頭為朱色,從天而降,入于右肋,國王即請相師占卜,相師說,此是神圣入胎。四月八,摩耶夫人產期將至,按照當時的習俗必須回娘家分娩。當她,走到藍毗尼花園時,明星閃爍,鶯啼蜂鳴,鮮花盛開香氣撲鼻,令人心曠神怡。于是,夫人便同侍從一起在此休息。在游覽中,她信步走到一棵名叫無憂樹額大樹前,樹枝繁茂,就舉起右手想摘一枝,剛攀著樹葉,突覺一陣腹痛,不久,釋迦牟尼就慢慢地從夫人的右肋誕生了。

  據說釋迦牟尼降生時,大明之光照亮了十方世界,地面涌出金蓮花。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會走路。他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了7步,步步生蓮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釋迦牟尼具有許多特殊的體態(tài)特征,發(fā)如青絲、乳有青毛,指如赤銅,頭上有髻等,共有32相和80種好,成為佛的標志。

  這是有二蛇飛來,口中吐出冷暖二泉為太子洗浴。蛇是古印度佛教中的護法神,古印度對于蛇非常崇拜。但佛教傳入中國后,蛇浴太子的傳說就逐漸演變成龍浴太子。因為中國文化不崇拜蛇,只崇拜龍,又由于“九”在中國是“天地之至數”,即最大的陽數,所以就演變成“九龍浴太子”。在我國莫高窟、龍門石窟及大足寶頂山石刻中,都有九龍浴太子的壁畫和石雕、石刻。

  2、成道地:菩提伽耶

(釋迦牟尼為什么要拋棄王位?)(有待補充)與一佛三身的成道相有關

  3、法輪:是佛法的別稱

  二、佛教的傳播

  佛教在傳承的過程中發(fā)生分裂,傳播大體分為南北兩路,形成三大支系:

  1、南傳佛教:斯里蘭卡、東南亞各國和我國云南地區(qū)少數民族

  2、北傳佛教:經中國內地傳至朝鮮、日本

  3、藏傳佛教:由內地和印度傳入西藏,影響我國西藏、青海

  4、內蒙以及蒙古地區(qū)

  三、佛教的經典和標志

(一)經典

  佛教的經典大致分為經、律、論三部分,成為三藏。經是佛闡的教義; 律是僧侶的戒規(guī);

  論是闡發(fā)經和論律的著作

  三藏均通曉的高僧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和編在一起的成為大藏經。

(二)標志 “卍”(或卍)字符是佛教的標記,古代曾被看作火或太陽的象征,梵文意為“吉祥之所集”。唐朝武則天時定此字讀音為“萬”。

  法輪,比喻佛法,意思是佛說法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催破眾生的煩惱。

  四、寺廟的建筑格局

(一)山門與三門殿

  山門:俠義指寺院的正面樓門建筑,也就是我們通俗理解的佛寺最外面的門。

  廣義的可以代指寺院,因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間,故以山門為寺院的別稱。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于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后世寺院雖造于平地、市井之中,亦泛稱山門。

  三門殿:三門一般有三個門,既“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又稱“三門”,象征“三解脫門”?,F在寺院有的雖然只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進入三門殿就意為著開始進入寺廟的神圣空間。

(二)把門將軍:哼哈二將

  寺院的三門殿內門的兩旁塑兩尊大菩薩,他們睜眼鼓鼻,上身裸露,體魄健壯,手持金剛杵,為大力士和大武士,即警衛(wèi)佛的夜叉神,又名“執(zhí)金剛”。世俗稱此像為“哼哈二將”。

  1、青葉髻與樓至徳 佛訓中關于這兩尊菩薩有這樣一種說法,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國王的夫人生了一千個兒子,個個都成了佛。最小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葉青髻,一個叫樓至徳。他們兩兄弟為了兄長們成佛,同時也為了保護佛法,便自覺自愿做了佛國的佛法神。他們兩個,手拿武器,腹懷“竅中二氣”,怒目而視,威武雄壯,盡職盡責,把守 山門,保衛(wèi)佛國與佛法永遠不受侵害。

  2、鄭倫與陳奇

  佛教傳入我國后被大量的漢化,乃至佛家的葉青髻和樓至徳二位金剛護法神也被置換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哼將原名鄭倫,原為商紂王的大將,是厄度真人的弟子。鄭倫虔誠拜師,認真學法,因此深的厄度真人的鐘愛,厄度真人很快授他一種法術,這就是“竅中二氣”。如遇盜賊,只要鼻子一哼,就會響如洪鐘,并隨響聲噴出二道白光,可攝敵人魂魄,所以任何敵人在他面前都會失敗。后來被周文王擒獲改邪歸正,卻又被紂王的部下斬死。哈將名叫陳奇,他腹內有一道黃氣,如遇敵人,只要張口哈出一道黃氣,同樣可以攝取敵人魂魄,使敵人呆若木雞,舉手就擒。后來被哪吒刺死。在姜子牙封神是封鄭倫、陳奇鎮(zhèn)守西釋山門,宣布教化,保護法寶,這就是民間所流傳的哼哈二將。

(三)天王殿

  1、進門拜米勒,出門拜韋陀

  天王殿,又稱彌勒殿,是佛教寺院內的第一重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韋馱天塑像,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見于凈土宗寺院,中國禪宗本不供彌勒。但兩宋之后中國佛教出現禪凈雙修的局面,天王殿開始出現在大部分中國寺院里。天王殿一般面向北,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韋馱天塑像。

  2、彌勒佛

  大肚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皬浝铡笔氰笪腗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

  大約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于市鎮(zhèn)鄉(xiāng)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兇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于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庇谑呛笕苏J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yǎng)。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后,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并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后“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制。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游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p>

  3、韋陀 (1)簡介

  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

  佛教護法是不用寶劍的,韋陀菩薩執(zhí)的是伏魔杵。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2)韋陀杵方向的含義: ①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②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guī)模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

③如果韋陀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3)相關典故(一)——曇花一現,只為韋陀

  相傳曇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燦爛。她還愛上了每天給她澆水除草的年輕人。后來此事給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發(fā)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將花神抓了起來,把她貶為每年只能開一瞬間的曇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年輕人送去靈鷲山出家,賜名韋陀,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

  多年過去了,韋陀果真忘了花神,潛心習佛,漸有所成。而花神卻怎么也忘不了那個曾經照顧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時分,韋陀總要下山來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曇花就選擇在那個時候開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氣綻放在那一瞬間。她希望韋陀能回頭看她一眼,能記起她??墒乔О倌赀^去了,韋陀一年年的下山來采集朝露。曇花一年年的默默綻放。韋陀始終沒有記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從曇花身邊走過,看到花神憂郁孤苦之情。便停下腳步問花神“你為什么哀傷?”?;ㄉ耋@異,因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的真身。如果是大羅金仙頭上有金光、如果是妖魔頭上有黑氣、如果是凡人頭上是無任何靈光。剛剛從身邊走過的明明是一個凡人,如何看得見自己的真身?;ㄉ癃q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幫不了我”。又默默等等待韋陀不在回答那個男子的話。40年后那個枯瘦男子又從曇花身邊走過,重復問了40年前的那句話“你為什么哀傷?”花神再次猶豫片刻只是答道“你也許幫不了我”??菔莸哪凶有α诵﹄x開。在40年后一個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現在花神那里,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來更是奄奄一息。當年的男子已經變成老人,但是他依舊問了和80年前一樣的話“你為什么哀傷?”。曇花答道“謝謝你這個凡人,在你一生問過我3次,但是你畢竟是凡人而且已經奄奄一息,還怎么幫我,我是因愛而被天罰的花神”。老人笑了笑,說“我是聿明氏,我只是來了斷80年前沒有結果的那段緣分?;ㄉ裎沂撬湍阋痪洹>壠鹁墱缇壗K盡、花開花落花歸塵”。說完老人閉目坐下時間漸漸過去,夕陽的最后一縷光線開始從老人的頭發(fā)向眼睛劃去,老人笑道“曇花一現為韋陀,這般情緣何有錯,天罰地誅我來受,蒼天無眼我來開”說吧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時夕陽滑到了老人的眼睛,老人隨即圓寂,抓著花神一同去往佛國去?;ㄉ裨诜饑姷搅隧f陀。韋陀也終于想起來前世因緣,佛祖知道后準韋陀下凡了斷未了的因緣。因為聿明氏的老人違反了天規(guī)所以一生靈魂漂泊。不能駕鶴西游、也不能入東方佛國凈土,終受天罰永無輪回。

  曇花一現,只為韋陀。所以曇花又名韋陀花。也因為曇花是在夕陽后見到韋陀,所以曇花都是夜間開放。相關典故

(二)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fā)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4、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著做事情不可操之過急,要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像彈琴一樣,琴弦松了,彈不出聲來,緊了它就斷了。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要過了頭,也不能有欠缺,事情才能圓滿。————調

  南方增長天王,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劍——慧劍(智慧之劍),是[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風

  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纏著一條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蛇跟龍是一樣的意思,代表著變化!我們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這個物質世界的現實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那樣才能夠從容應付。————順

  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遮蓋。在千變萬化的世界里,有種種染污,所以要預防,不要被污染。在廣學多聞的同時,要保護自己的清凈心,不要受染污。對現實社會要能夠完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應該用什么態(tài)度、方法去應付、處理(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才能做到盡善盡美————雨 相關典故

(一)

  說是朱元璋當年在皇覺寺做和尚時,方丈整天讓他打掃衛(wèi)生,而且要打掃干凈,不然就不讓他吃飯(朱元璋飯量很大,很能吃)。所以每次打掃的時候,嘴里就念叨著:菩薩啊,為了讓我吃上飯,你就抬抬腳,讓我打掃干凈點。四大天王知道朱元璋是以后的天子呀,不敢得罪,所以就一人抬起一只腳,誰知這時小沙彌叫朱元璋出去玩,朱元璋就高興的出去了,沒有讓他們把腳放下來,他們也不敢放下。故明朝以后建的四大天王都是抬著一只腳的(四)大雄寶殿

  1、釋名大雄寶殿

  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成為大殿的。一般來說一座寺院只有一座正殿即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就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大雄是佛的徳號,大者有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懾服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有圓覺智慧,能雄震大千世界,因此佛家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寶指佛、法、僧三寶。

  殿是我國自宋代以來對主體建筑的稱呼

  所以,大雄寶殿合起來是指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的寺廟的主體建筑。

  2、大雄寶殿內的眾神設置 (1)一尊像:(2)三尊像:橫三世、豎三世

  一尊像:即釋迦牟尼像,分坐、立、臥三種姿勢+左右脅侍:迦葉和啊難/文殊和普賢

① 第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為了眾生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些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相。② 第二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huán)形名為“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表示佛說法的姿勢。

  另外有一種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栴檀佛像”,傳說是佛在世時印度優(yōu)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名為“與愿印”,表示能滿眾生愿;上伸名為“施無畏印”,表示能除眾生苦。后來仿照此形像制作的也叫作“栴檀佛像”。

③ 第三種是臥像。釋迦牟尼向右側平臥,這是他進入涅盤的姿勢。釋迦牟尼臨終前囑咐在身邊的弟子勤修我法,因此臥像四周大多塑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像。一般大雄寶殿還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塑像,一年老(釋尊之左),一中年(釋尊之右),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葉尊者”(即摩訶迦葉,葉音攝,禪宗一祖),中年的叫“阿難尊者”(禪宗二祖)。佛涅盤以后,迦葉尊者繼領徒眾,后世稱之為二祖。大殿中的這組造像,一般稱為“一佛兩弟子”。三尊像:

  1、豎三世:依“三世”原本的時間意義而劃分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居中為現在世:釋迦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左側為過去世:燃燈佛

  釋迦牟尼前世曾是一位虔誠敬佛的信徒,當時他曾重金買下一枝稀罕的五莖蓮花,供獻給燃燈佛。由于蓮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蓮花經》即以蓮花來象征佛教教義的純潔高雅),五莖蓮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這個供獻使燃燈如來深為高興,佛在歡悅之余,給這位信徒(釋迦的前身)授記,預言他將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賢劫時成佛,授釋迦牟尼佛。右側為未來世:彌勒佛

  彌勒,在古天竺語中是慈和、慈祥之意;其名阿逸多,是無人能勝、無往而不勝的意思。佛如其名,據說此尊最著名的功法便是“慈心三昧”。他在人間播道時,總是笑嘻嘻的,令眾人生好感。彌勒佛也是佛教中的“未來佛”。

  2、橫三世:按地域劃分勢力范圍

  中間是婆娑世界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薩,左立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乃娑婆世界教主,這里是釋迦牟尼進行教化人間的世界。佛和菩薩任勞任怨進行教化,表現了大慈大悲.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這里的人民沒有煩惱,可盡情享樂。左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兩旁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藥師佛是凈琉璃世界教主,主宰人民無災無病、豐衣足食、身心安樂、生男育女。如何區(qū)分

  釋迦牟尼佛手勢主要為說法?。ㄒ幌蚯啊⒁幌蛳拢帋煼鹬饕獮槭滞袑毸?,阿彌陀佛主要為手托蓮花。

  知識點補充

  1、寺院內為什么蓮花特別多? 這主要跟佛教的教義有關系;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凈、充滿香氣,只是蓮花有一特殊的生態(tài)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視蓮花,”日本老一輩佛教美術研究學者林良一在《佛教美術的裝飾文樣》中寫道。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fā)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惜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后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凈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凈土世界的花朵。

  2、佛前供一杯水,有什么意義呢?

  表法的呀!水是干凈的、清凈的,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干凈;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一樣靜??吹竭@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凈、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開花后就結果;花代表六度萬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呀,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想到[希望得什么樣的果報,就要修什么樣的因]。

  2、大迦葉尊者

  迦葉又稱摩訶迦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生于摩揭陀國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尊者于釋尊成道后第三年皈依為佛弟子,精進修行很快即證入阿羅漢境地。迦葉尊者,人格清高,常行頭陀嚴謹修行。故稱「頭陀第一」。深受釋尊敬重信賴,曾受佛陀分予半座禮遇。于釋尊涅盤后,他領導著佛教僧團于王舍城,召集五百阿羅漢(圣弟子),由阿難尊者誦出經文,優(yōu)婆離誦出律典,完成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對佛教貢獻極大。相傳迦葉尊者傳法阿難尊者,后來隱身入定于雞足山中,等待彌勒佛降世時,將轉交釋尊衣缽給彌勒佛,并協(xié)助弘法教化方行入涅盤。迦葉尊者為禪宗第一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至今傳誦不絕。在中國佛寺造像中,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常安奉在釋尊像的身旁,成為「一佛二弟子」的莊嚴道場。迦葉尊者形象大多為年長的比丘形象,呈現出歷盡滄桑、嚴謹堅毅的求道風骨注: 注:頭陀,意指修治身心,舍棄對食、衣、住等貪欲。一般稱頭陀行者為苦行僧。十二頭陀行:(1)在阿蘭若處,離世人居處而住于安靜之所。(2)常行乞食。(3)次第食乞,乞食時不分貧富之家,而沿門托缽。(4)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節(jié)量食,指不過食,及缽中只受一團飯。(6)中后不得飲漿。(7)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之襤褸衣。(8)但三衣外,無多余之衣。(9)冢間住,住于墓地。(10)樹下止。(11)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12)但坐不臥,即常坐。至后世,頭陀行則轉為巡歷山野而能耐艱苦之行腳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者而言。

  拈華微笑:指釋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因了悟而破顏微笑之典故。相傳有一次釋尊在靈鷲山為眾弟子說法,有大梵天王獻金色波羅花,以表敬意。釋尊默然不言,拈起金色波羅花向大眾示意,在場眾弟子俱不知釋尊用意,百思不解默然之際,唯獨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于是釋尊當眾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惯@樣迦葉尊者就成了與釋尊心心相印的傳法弟子。

  3、阿難尊者

  阿難全稱阿難陀。意為慶喜,系釋尊的堂弟。他聰慧博學善記憶,年青出家后二十余年間為 佛陀之常隨侍者。對佛陀所說佛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難尊者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眉目俊秀,行儀清凈,雖已出家卻常有婦女對他心儀好感,然尊者志操堅定,勤修梵行,終能廣結佛緣度化眾生。

  阿難尊者,忙于僧團寺務,于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涅盤時悲而慟哭;后受大迦葉尊者教誡,發(fā)憤用功而開悟。于首次結集經典會中,被指為誦出經文者,對于佛法經典之傳持,功績極大。尊者溫和善良,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欲入教團,尊者即再三請求佛陀終蒙許可,故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至巨。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再傳法予阿難尊者,故阿難尊者為付法藏之第二祖。在中國的佛教造像中,阿難尊者通常雕塑成五官俊秀、行儀端詳的年青比丘。與迦葉尊者一起脅侍在佛陀兩旁。

  大殿兩側的十八羅漢

  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后能流傳后世,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分局各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佛教傳到中國后,十六羅漢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題材,后來演變成為十八羅漢。

  羅漢的解釋

  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最早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yǎng);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回之苦。即殺賊、應供、無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笆苤T人天尊敬供養(yǎng)(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相傳羅漢本為佛教小乘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在佛祖釋迦牟尼的規(guī)勸和鼓勵下,所有羅漢們 紛紛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幫助維護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羅漢們也有了他們新的地位和作為。

  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yǎng)的圣者。

“十八”是一個吉數,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數量表達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十八部論》”、“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yōu)椤笆肆_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有關。在歷史上嵩山少林寺也出現過少林十八羅漢。功夫羅漢潘國靜是現代少林十八羅漢之一!

  三大士像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海島觀音像 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觀音右手據楊柳,左手托凈瓶。

  無事不登三寶殿

“三寶殿”源自佛教。“三寶”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殿”即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個主要活動場所。

“佛”是佛教信徒“大眾登場藏(chǎn)事的地方,如“大雄寶殿”;“法”是佛家珍藏經典之所,如“藏經樓”;“僧”是指僧侶“燕息”(睡覺)的禪房,也稱僧寮。

  照禮教說,發(fā)生了什么事才應去三寶殿呢?初

  一、十五拜佛頌經當然要去;新年、節(jié)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戰(zhàn)爭、災荒、婚喪、生日、病痛,常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儀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也必然要去;軀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因許愿還愿也要去寶殿,可見,無事的話,誰會去“三寶殿”騷擾呢

  男戴觀音女戴佛

  男人多戴觀音,是讓男人少一些殘忍和暴力,多一些象觀音一樣的慈悲與柔和,自然就得觀音保佑平安如意。

  女士多戴彌勒,是讓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說點是非,多一些寬容,要象彌勒菩薩一樣肚量廣大,自然得菩薩保佑快樂自在。

  總的來說,男戴觀音女戴佛也就是男女互補的意思,男人可以吸取一些女性的優(yōu)點來彌補男性的缺點,而女性則可以吸取男性的一些優(yōu)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過去經商的、趕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門在外,最要緊的是平安。觀音可保平安,同時人們也希望在其保護下,生活順利、事業(yè)順心、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觀音是經過幾許多年來中國人的提煉以佛教中的觀音大士與道教中的王母娘娘和融合所形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女身形態(tài)。佛也就是彌勒佛——未來之佛,能帶給人們福氣、祥和之氣,以祈盼美好的明天

佛教讀后感2

  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紀的古代印度,相當于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距今約有2500年的歷史。佛教創(chuàng)始人悉達多·喬答摩,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他出生于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花園,35歲時在菩提伽耶成道,并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弘揚佛法,最后在拘尸那迦圓寂。

  傳播:佛教向亞洲各地的傳播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條線路。南傳佛教以小乘佛教為主,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qū)傳入西藏,形成藏語系佛教。目前佛教主要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

  基本教義: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說,把人生看作是一個因果輪回的苦海,通過自我的修道,進入到涅磐境界,即不生、不滅、永遠超脫的最高理想境界。佛教經典為《三藏經》。佛教的標記為“卍”,表示吉祥、如意、萬德,也有用法輪表示的。佛教的陸游資源:佛教三大建筑景觀:寺廟、佛塔、石窟

  四大天王:是佛教傳說中住在須彌山腰守護并掌管東西南北四大部洲山河大地的神。也稱護世四天王。佛教傳入中國后,其傳說逐漸漢化,形像也逐漸演化。四大天王的形像寓意他們分別掌管風、調、雨、順,護國安民,這是合乎中國社會民眾心理的四大天王形像,其位置在天王殿內大肚彌勒佛的四周。

佛教讀后感3

  佛教自傳入我國就與我國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從旅游資源視角看,我國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開發(fā)起步較晚,仍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系統(tǒng)性、完整性以及對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內涵深層地挖掘。開發(fā)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應該挖掘其深層次內涵,遵循開放性、生態(tài)性、特色性的原則,按照主題公園、節(jié)慶活動、餐飲等形式,滿足旅游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激發(fā)旅游動機的文化因素,并將其組合成完整的、成熟的旅游產品

  根據佛教界的說法,佛教是關切人生、以人為本、幫助他人獲得心靈拯救的宗教。尤其中國佛教更是具有積極人世,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人文主義精神,他通過教育和引導人自修、自悟、自證、從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啊,走遍天下,哪兒找得到長角的兔子呢?這正是中國佛教的積極入世精神。

  正因為中國佛教具有這種強烈的人世精神,所以,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工程中,我們如能吸取其積極人世、普濟蒼生的精神,毫無疑問,這將有助于促進人類的幸福、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與和諧。中國前任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認為人間佛教的意義在于使人們能夠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立起助人為樂的精神文明,建立起彼此互助、人際和諧的樂園。

  首先,佛教的緣起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一種理論基石。佛教哲學最核心的最根本的哲學基石就是緣起論。所謂緣起就是佛教認為世界萬物、宇宙萬物的形成不是無因的,也不是從總的原因當中派生出來的,不是一因論。緣起論進一步又可以推論出佛教的一個基本論斷,就是“緣起性空”。這涉及到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就是一切緣起的事物它的本性是空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本質是空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安划悺本褪遣幌嚯x,不離異?!吧本褪俏镔|、事物?!翱铡钡闹饕獌热菔钦f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即“諸行無?!薄R磺形镔|、事物不離開空,空也不離開色?!凹础笔窍嗉?、不相離的意思,“色即是空”。就是色和空不相離。一切都是緣起,互相聯(lián)系的,人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就要認識到這種彼此的緣起關系,要認識到萬事萬物都是流轉變遷不息的,不要對外在的東西產生執(zhí)著,要認識到它的無常性質,不要把酒氣財氣、功名利祿當成比自己身心的安寧、和諧更可貴的東西。

  緣起論是佛教的核心哲學基石,也是佛教的世界觀,在其基礎上又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性的范疇,如因果、平等、慈悲、圓融等,這些范疇是當前解決和緩解人類社會矛盾最有借鑒意義的佛教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隨著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社會誘惑日益增多,風氣日益惡化,不少位高權重的官員經不起奢華生活的誘惑,錢權交易,權色交易、生活腐化、墮落等,這是失去了作為領導干部基本的職業(yè)責任、社會責任以及對自己本人的責任所導致的。因此,通過批判性地吸取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人們真正樹立道德責任感。有利于人們形成真正道德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要求對過去的態(tài)度是感恩,感父母恩,祖國恩,眾生恩,國土恩,對已經做過的錯事和惡業(yè)要懺悔,要下決心堅定地去改正;對現在的態(tài)度是貢獻,為官一任,要對得起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對將來的態(tài)度是責任。有了這種清醒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才會真正全心全意地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才會做出真正的善業(yè)、善行。

  佛教的這些倫理道德要求,與和諧社會的熱愛集體、守法自律、盡職盡責、愛心奉獻、造福社會等不謀而合,有助于促進社會安定,建構起和諧安寧的社會秩序,凈化社會風氣。

  佛教之于我們,也許并不能使我們在了解感興趣之后,變?yōu)橐粋€圣人,成為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好人;但是也許佛教對于我們更多的是充當一個老師的角色,偉大的老師們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品質: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懂什么就教別人什么。大部分的人教別人東西,是因為認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希望透過教導炫耀一番,建立優(yōu)越感;至于對方會不會從教法中受益,他們可不管。真正的老師,只在特殊的時機教導別人須要知道的東西,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引導別人究竟成佛。

  而對于這個浮躁與虛妄的社會,對于人們對善的漠視,對午休無止的欲望。也許憑我們的一己之力能對他帶來的改變很少很少,但我們不能基于此就也淪為墮落的其中一員。而任何一種宗教也許并不能如一道圣光一樣,一旦接觸上就對整個社會進行了洗禮。但是,在現階段的社會狀況下,佛教能夠給我們最大程度的幫助,因為她可以教導人們“相信業(yè)”自覺承擔起生活給予你的應該的,不應該的所有的可能,成為一個不在對外強求,能夠對自己的生活完全的負起責任來的人。當社會中的每一個都能夠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起責,那么這個社會也許就不在會有這么多在我們看來為了追求某種利益而荒唐的舉動,也許我們也不會再無休止的討論到底是老人倒地了沒人敢扶還是做好事了反而被冤枉;也不會再看到人們?yōu)榱颂颖茇熑位蚴墙疱X的誘惑使人不顧生命;更不會看到人和人之間的不信任與隔閡,買東西時我先想的是會不會缺斤短兩,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會不會給我認真看病等等等。我們干為自己的任何一種行為承擔起后果,并且不再選擇抱怨而是坦然去面對,這個社會到那時大概已經不存在可以需要去抱怨的事情和理由了。就像佛教中所說的“歡喜了舊業(yè),不再造新業(yè)”認真踏實過好了自己的每一天,而不是去追求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或是讓眼花繚亂的欲望迷蒙了雙眼,那么,佛教對于我們或者說對于這個社會的教化也就達到了吧!

  濟南佛教歷史沿革簡要發(fā)展概況:

  濟南佛教歷史悠久,早在東晉時期,著名高僧朗公,創(chuàng)建了山東地區(qū)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位于歷城柳埠,朗公寺在隋開皇三年改名神通寺。南北朝時期,朗公又創(chuàng)建了長清的大靈巖寺。

  隋唐時期,濟南佛教興盛,興建了千佛山興國禪寺、開元寺、凈居寺等100多座寺院。明清時期,濟南佛教興衰不定。直到解放前,濟南還保存30余座寺院。這時期香火最旺的當屬千佛山興國禪寺。解放后,仍有千佛山興國禪寺,崇實佛學會等5處佛教寺院,佛事活動不斷。

  到了文革時期,濟南佛教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僧人被逐到原籍,所有寺院都停止了佛事活動。直到1984年,黨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開始恢復了千佛山興國禪寺。于1993年成立了濟南市佛教協(xié)會,現濟南共開放8處佛教寺院,共有僧尼50多位,信徒近8萬。

  濟南佛教現在的旅游資源:

  濟南的佛教文化歷史悠久,現存的佛教文化資源異彩紛呈、種類繁多,可以分為佛教物質景觀、佛教活動和佛教飲食三大類。目前,濟南市佛教正式開放場所6處(千佛山興國禪寺、長清區(qū)靈巖寺、歷城區(qū)神通寺、平陰縣翠屏山寶峰寺、天橋區(qū)濼口興隆寺、章丘市蓮華山勝水禪寺),出家僧尼30余人,信眾近8萬人。

  一,主要的佛教物質景觀:

  1、濟南市千佛山興國禪寺

  千佛山古稱歷山,風景優(yōu)美,層巒迭嶂,蒼秀深幽,是濟南市著名的游覽勝地。相傳舜虞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稱。隋唐時期,山東佛教昌盛,這里的懸崖峭壁上雕鑿了眾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稱名“千佛山”。其中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建造的興國禪寺規(guī)模最大,被稱為千佛山首剎。

  興國禪寺座落在千佛山北側半山腰上。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10月交給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4月20日開始對外開放,接待四方信眾及中外來賓。1987年開始修復鐘、鼓樓及大雄寶殿。興國禪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個院落,禪院深邃幽靜,殿宇雄偉壯觀,殿堂分布錯落有致。整座寺廟迤邐山腰,古樸莊嚴,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筑。

  2、濟南市長清區(qū)大靈巖寺

  地處濟南市長清區(qū)的靈巖古剎,冠居天下名蘭“四絕之首”,坐落在泰山西北氣勢威偉尊雄的昆侖山(亦稱方山、玉符山)南麓。黃河北繞,岱頂南瞻,群山拱環(huán),別是乾坤,為泰山背最幽絕處。

  寺院經歷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名勝眾多,枚舉難周。現存古建筑有金剛殿、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千佛殿、十王殿、御書閣、方丈院、證盟殿;除此尚有般舟殿、孔雀明王殿、臥佛殿、龍藏殿、七古佛堂、觀音堂、達摩殿、轉輪殿等眾多殿堂遺址。寺中有被稱為“海內第一名塑”的宋代尼塑羅漢、辟支佛塔、鐵袈裟、朗公石、一線天、白云洞、可公床、菩薩頂(蹲獅巖)、仙人巖、仙人街、天門、無生地、明孔山、摩頂松、漢柏、鴛鴦檀、龍鳳檀、太宗御碑、乾隆御碑群、慧崇塔、僧塔林、方山積翠、鏡池春曉、朗公泉、袈裟泉、甘露泉、五步三泉、夕照亭、通靈橋、十里松以及散布于寺院山巖、殿壁間的無數文賢騷客留下的詠嘆靈巖的詩偈碑文等等,風景優(yōu)美、美妙難收。

  靈巖寺清凈幽寂,氣勢巍峨的天然環(huán)境以及寺中僧人素有的秉戒端行,明心達性,志趣高遠,平凡而灑脫的氣宇,在廣大佛教信眾乃至游人的心中更添了幾多神秘、向往、與崇敬。

  3、濟南市平陰縣翠屏山寶峰寺

  翠屏山又叫“水山”、“小泰山”,位于濟南市平陰縣玫瑰鎮(zhèn)境內。該山以寺奇、石奇、樹奇、水奇而聞名。寶峰寺即在此水山西側。山上現有寶峰寺、寶峰院、寶峰東院及送子觀音廟、白衣閣、藏經樓等古建筑。寶峰寺始建于唐朝,重修于明朝,據載系“唐代先師慈凈和尚開山創(chuàng)業(yè)”。1978年,翠屏山多佛塔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峰寺一直是魯西南地區(qū)較大禪宗和凈土宗合一的重要寺院。其弘法范圍及人文影響遠及河南、河北、魯中、魯東一帶。1999年2月以來,先后修復了寶峰寺大殿、正殿、天王殿和寶峰東院,并修建了進山路、停車場、水電專線等設施,使山上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近年來,到翠屏山旅游和燒香拜佛者逐年增多,逢佛教節(jié)日和廟會期間可達2000多人,進行朝拜、上香、灑掃等活動。

  4、濟南市歷城區(qū)神通寺

  有著“山東第一寺”之稱的神通寺是齊魯最早的佛教寺院,古稱朗公寺,于公元351年由僧朗公所建得名,公元583年隋文帝楊堅將其改名為神通寺。隋唐時期,神通寺大建佛塔,廣造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后經過唐末的社會**,神通寺一度衰敗。宋金時期,艱難凋敝,至元代中葉,神通寺迎來新一期的發(fā)展高峰,所屬寺院有28處之多,盛極一時。元末,神通寺曾遭火焚,直到明弘治年間再次重修,清朝以后,神通寺逐漸衰敗,殿宇傾圯為遺址。1999年開始恢復重建,所有殿堂均為仿唐建筑,整體符合漢傳寺院格局。當地有數千名佛教信徒,強烈要求神通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早日過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今年7月,經省宗教局批準,神通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正式對外開放。

  5、蓮華山勝水禪寺

  蓮華山勝水禪寺位于章丘市垛莊鎮(zhèn)境內,距濟南、泰安、萊蕪、章丘各四十公里,與岱宗北麓諸峰相連,方圓二余里,是山東著名的佛教圣地。蓮華山主峰為靈鷲頂,其下諸峰,石色紫赤相間,為北方罕見之丹霞地質地貌,巖麓之間,古木森森,植被極佳,圣水禪寺即坐落其中。勝水禪寺,原名勝水庵、楚峪寺,不知始建于何代,蓋宋元以來,屢修屢敗,屢敗屢修者多矣,至大明永樂年間,為中國佛教禪宗黃龍惠南隔世傳人浩賢的道場,亦是中國佛教臨濟宗明代最重要的衍教之地,向與長清之靈巖寺互相呼應。

  2004年,信教群眾看到寺貌破舊,從宗教感情出發(fā),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原址上按照其原有風格、布局進行恢復性建設,重新修復了勝水禪寺。勝水禪寺歷史悠久,每逢佛教節(jié)日,或初

  一、十五,勝水禪寺香煙繚繞,信眾盈谷,香客如云。今年10月,經省宗教局批準,勝水禪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正式對外開放。

  6、天橋區(qū)興隆寺

  興隆寺位于濼口柴火市街,占地公頃,始建于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由于年久失修大殿主體倒塌。2000年9月落實宗教房產政策,興隆寺產權歸還市佛教協(xié)會,同時恢復佛事活動。2001年4月,市佛教協(xié)會籌款200萬元重建寺廟大殿,并于當年竣工。重建后的大殿取名為大雄寶殿,面積875平方米、高20米,整個建筑氣勢恢宏,殿內的佛像是檀香木雕成,雕刻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現寺內有出家比丘尼2名,經常來這里過宗教生活的信教群眾200余人。

  二,佛教飲食

  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原故,所以在南傳地區(qū)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因為,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信佛之后,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

  三,佛教活動場所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機構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為官署。漢代設有鴻臚寺,用以招待四方賓客。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從西域來的僧人漸多,遂在洛陽建白馬寺,專供外來僧侶居住。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處所,都可總稱為寺的由來。

  院,本是寺內的一部分,寺內的別舍。后來佛教僧人也單獨用院作為居住處所的名稱,但院的規(guī)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專指佛教出家的女眾(比丘尼)居住的處所。佛教的寺、院、庵不能與宮、觀、廟混為一談。宮、觀、廟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傳佛教用“宮”)。

  宮,原義是高大的屋子,過去皇帝的居處多稱宮,后來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師等也可稱宮。

  廟,是朝廷、民間、道教皆用,用來供奉祖宗、神、仙等。

  觀,是道教所專用。

  濟南的佛教文化資源有很強的文化性、歷史性、藝術性和區(qū)域性,綜合價值較高。

佛教讀后感4

  認識佛教與佛教寺院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傳在公元前六世紀由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chuàng)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悉達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因為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后來他的弟子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圣人。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學術界有很多說法,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并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明帝將原驛站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因此白馬寺有中國佛教第一寺之稱。

  佛教經典大致分為經、律、論三個部分,稱為三藏。三藏均通曉的高僧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合編在一起稱“大藏經”。佛經種類繁多,內容晦澀難懂,我們不需要深究。

  去過少林寺的人或許對其大門外影壁上的八個字“大乘勝地,禪宗祖庭”還有印象,那么,這幾個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他有兩個含意,一個是說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二是說佛教有宗派之別。

  小乘佛教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紀,衰于公元后一世紀。其教義與原始佛教接近。該派認為只有絕對遵循佛陀之道的少數幸運者才能夠達到涅盤之境,強調借嚴格自律與修養(yǎng)得救。同時該派認為,佛祖只是一位教師(正如釋迦自己宣稱的一樣),而且已進入涅盤,不再為人?,F在,小乘佛教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居支配地位

  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紀在印度興起,公元

  八、九世紀衰退,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義上與小乘佛教不同外,它與小乘佛教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把釋迦牟尼奉為神,奉為全人類的拯救之神。至此,佛祖被神化為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由于宣揚釋迦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遠比小乘佛教更獲人心,在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居支配地位。

  佛教的宗派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后,由于不同的師承,不同的寺廟,不同的修行方法而逐步產生的。在我國流行的大乘佛教中一般常說的有八個宗派,分別是“禪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凈土宗”“密宗”“三論宗”和“律宗”。在藏傳佛教中還有好多派系,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唐代玄奘創(chuàng)立了法相宗,祖庭為陜西西安的慈恩寺。山西交城的玄中寺為凈土宗的祖庭之一。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來,有過興盛也有過衰落。北魏楊炫之所撰《洛陽伽藍記》中歷數北魏洛陽城的佛寺,總數達一千余處,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廟宇的建制規(guī)模及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有詳細記載。唐朝詩人杜牧“江南春”中也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所有這些都說明了當時佛教的興盛。當然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佛教也有過衰落,有記載的滅佛就有過四次。

  簡單了解過佛教以后,我們來繼續(xù)了解佛教的建筑及其塑像。

  佛教建筑現存的有石窟、塔和寺院。

  中國石窟藝術源于印度。印度的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依山雕鑿,而因為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藝術,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tǒng)的藝術技法融合交匯,成就了我國特有的石窟雕像、繪畫藝術,集大成者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

  塔隨佛教一起從印度傳入中國,塔的音譯是“窣堵坡”“浮屠”。外形為半圓球形。這種佛塔進入中國后,與我國傳統(tǒng)木結構的亭、臺、樓、閣等建筑形式相結合,在不同的區(qū)域產生了不同形象、不同風格的造型。從平面來分類,有方形、圓形和多邊形等;從建筑材料來分類,有木塔、磚塔、鐵塔、石塔、琉璃塔等;從塔的造型來分類,常見的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樓閣式佛塔:西安大雁塔、山西應縣木塔、介休的史工塔;密檐式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尋塔;覆缽式佛塔:北京北海白塔、五臺山白塔)。塔的功能也逐漸擴大,從存放佛舍利,發(fā)展到存放藏經、供奉佛像等。

  佛教傳入中國后,其寺院就和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思想相融合,其有三個特點:一是院落式布局;二是中軸對稱布置;三是主次分明,等級嚴格。下面是介休回鑾寺平面布置,在這個寺廟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院,其兩側的關帝廟、土地祠和財神廟等是佛教和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融合后的產物。我們再來看洪洞廣勝寺的平面布置,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二門、飛虹塔、彌陀佛殿、釋迦殿(大雄寶殿)、毗盧殿。進入二門后東西兩側為祖師殿和伽藍殿殿。廣勝寺有四進院落,其中飛虹塔為明嘉靖六年(1527)建成,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在佛教的寺院中,大雄寶殿是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所以這個建筑位于中軸偏后的部位,形制最高、用材最好、用料最大。天王殿供奉的主像是大肚彌勒佛,彌勒佛兩側為四大天王像(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后面為護法神韋馱像。山門開間和形制可以高于院中的其他建筑但要低于主殿,山門兩側各有一尊金剛力士像,即哼哈二將,把守山門。進入山門后在天王殿前的左右兩側位置為對稱的鐘樓、鼓樓?;罔幩碌拇蟮顑蓚榷顬榈夭氐詈兔魍醯睢5夭仄兴_一般為出家像,右手持錫杖,左手持如意寶珠,地藏菩薩兩側的脅侍為道明和尚和閔公長老。明王是密宗佛、菩薩的化身,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這分。

  大雄寶殿的主像為佛祖釋迦牟尼,兩側一般為迦葉和阿難的站像,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各騎獅、象的座像。大雄寶殿主像為三尊的布置方法有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之分。橫三世佛為藥師佛、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豎三世佛為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彌勒佛。另外不常見的還有五尊和七尊的布置方法。

  西方三圣主像阿彌陀佛,左脅侍觀世間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東方三圣主像為藥師佛,左脅侍日光菩薩,可脅侍月光菩薩。華嚴三圣主像為釋迦牟尼佛,左脅侍文殊菩薩,右脅侍為普賢菩薩。

  伽藍殿的主像是的是波斯匿王,左邊是祗陀太子,右邊是給孤獨長者。也有的伽藍殿供奉的是我們家喻戶曉的關帝圣君。

  祖師殿主像是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左方是達摩的弟子六祖慧能禪師,右方是慧能的三傳弟子建立叢林制度的百丈懷海禪師。

  張壁古堡現在的佛教寺院有:南門外區(qū)域的觀音殿、韋馱殿、西方圣境殿(旁邊有地藏殿遺址),村中興隆寺,村北的三大寺殿、空王行祠等五處。觀音殿為泥包鐵像窯洞處,原為一觀音像,匾書寫“急早回頭”院中一小殿為韋馱殿。村中的興隆寺為06年恢復的建筑,是現村中比較完整的一座寺院,山門(天王殿)為三開間帶前廊的硬山建筑、正殿為五開間帶前廊硬山建筑,另外還建有東西配殿及南禪房。三大寺位于北堡門上部真武殿的西側,為一帶前廊的三開間四架懸山建筑(現存木構架為康熙三十一年的修建)。西方圣境殿為三開間三架梁懸山建筑(現有建筑為雍正九年重修)。西方圣境殿西側為原地藏殿的遺址。空王殿為堡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明萬歷四十一年建成),為三開間四架梁帶前廊的懸山建筑,屋頂有精美孔雀藍硫璃脊飾,檐下保存有國內唯一的硫璃碑。殿內塑有一佛兩菩薩,據碑文記載為空王、摩斯和銀公。

  我不是一個佛教徒,對佛教的粗淺了解,是因為這幾年參與廟宇修建工程多了,為了不貽笑大方自習了一點,所以我所寫的東西,一定有不正確的地方,希望讀者批評。小時候我記得聽過一次演講,有一句話印象較深: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鴉片,歷史上宗教越光明,社會越暗淡,反之,社會越光明,宗教越暗淡。這么多年過去了,仔細揣摸這句話,覺得有失偏頗。我們這一代人的存在不會使宗教得以發(fā)揚光大,但我們有責任使宗教得以傳承。

佛教讀后感5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舞臺上,曾經演出過極富戲劇性的一幕:公元前6至5世紀左右,中國和印度幾乎同時誕生了三位偉大的思想家:中國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他們各自所創(chuàng)建的思想學說又都在古代中國得到交流、融合與發(fā)展,并形成了世界性的東亞文化。佛教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從古印度傳人中國以來,兼收并蓄中國本土哲學、宗教思想,與儒家、老莊、玄學相結合,逐步演化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化佛教,終至于衍生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儒、釋、道三教鼎立的局面。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旅游成為滿足人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需要的社會活動。旅游具有很強的文化性,它增進國家之間、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促進區(qū)域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是民間外交的一種形式。中國佛教的導游翻譯不僅僅是在語言鴻溝上鋪路搭橋,而更是執(zhí)行民間文化交流的使命。中國的旅游資源,涉及佛教的人文景觀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導游員如何引導游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乃至欣賞中國的佛教文化現象,這已成為當前旅游服務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技術課題。本文試圖根據筆者十多年從事大足佛教石刻造像英文導游工作的實踐經驗,將中國佛教英導游工作中的技術方法進行理論性的闡述,以期拋磚引玉,旨在促進導游方法專業(yè)化和科學化的探索。

  要做好中國佛教的英文導游工作,導游員必須根據西方游客審美習慣的特點,運用恰當的講解手法和翻譯技巧,把參觀對象與中國佛教理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象相聯(lián)系,對其文化內涵進行解釋。由此可見,中國佛教英文導游的方法包含了知識和技法兩個方面的內容,如果用既簡單且明了的數學語言來表示,則:中國佛教英文導游方法:佛教理論知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翻譯技巧+講解手法。

  一、知識結構

  導游員雖不是佛學專家,掌握的佛學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與佛學專家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要達到正確引導游客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完成文化交流和溝通的民間外交使命,導游員的知識結構應當既廣且博,他的佛學知識雖說是常識性的,但這些常識至少應該是系統(tǒng)的、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學習佛教理論知識,不只是孤立地學習單獨的理論概念和這些概念的翻譯,而是要把單獨的概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正確翻譯。導游員應當記住,導游講解的主要和直接目的就是要正確引導游客理解和欣賞參觀對象以及參觀對象的文化內涵。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導游員決不應該只局限于參觀對象講“這個是??”而應該在盡可能的范圍內以最恰當的方式介紹參觀對象的具體內容和引申內容。例如,介紹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塑像,導游員不應僅僅介紹“這是釋迦牟尼佛”,或“這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娑婆世界教主、應身佛釋迦牟尼”。因為這種導游方法是無法幫助游客跨越文化鴻溝而理解參觀內容。導游佛教景點,導游員必須考慮中外文化的鴻溝。雖然“佛”、“佛教”這樣的字眼對于西方游客并不陌生,但是了解其真正含義的恐怕寥寥無幾,更何況涉及所謂“三世”、“三身”更深佛教內容的“娑婆世界”、“報身佛”等理論概念了。要做好佛教景點的導游工作,導游在知識學習積累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知識的結構,強調佛教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文化現象。所以導游的知識不應只局限于宗教意義上的佛教,除此之外,還應該學習與中國佛教密切相關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知

  識,如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等。

(一)佛教常識

  1.佛教發(fā)展簡史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東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Kapilavastu)凈飯王(King of Pure Rice)的兒子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是釋迦族(Sakya>人,人們又稱他釋迦牟尼(sage of the Sakyas),意即釋迦族的圣人。他創(chuàng)教后,人們還稱他喬達摩佛陀(Guatama Buddhda),此稱號是“覺悟者喬達摩”的意思。據傳說,釋迦牟尼年輕時在王宮里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但他有感于人世間生、老、病、死的萬般痛苦,二十九歲時偷偷離開王宮,出家尋求解脫眾生苦難的方法。他修煉瑜伽(Yoga),過著苦行生活,企圖悟得解脫之道,可六年苦修毫無結果。最后他來到尼連禪(Lilaian)河邊的一棵畢缽羅樹(pippala or bo tree)下靜思解脫之道。經過七天(一說四十九天)打坐靜思,終于徹底覺悟進入有余涅架(initial nirvana)而成為佛陀。自此以后,釋迦牟尼廣收弟子,把弟子們組織成僧團,四處說法,普濟眾生,直至八十歲在恒河之濱娑羅(sala)雙樹之間進入無余涅粲(final nirvana)??墒牵屽饶材嵬袊目鬃右粯印笆龆蛔鳌?,只重言教,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訓導在他去世后由弟子門通過“集結”即開會的方式編纂為經書。釋迦牟尼去世一百年后,佛教徒對戒律的理解發(fā)生分歧,原始佛教便分裂成“上座部”Theravada(the Way of the Eiders)和“大眾部”Mahasanghika(the Way of the Great Aembly)兩大派;隨后兩派又進一部分裂,形成小乘十八部。1世紀左右形成的一個佛教派別自稱“大乘”Mahayana(the Great Vehicle),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Hinayana(the Leer Vehicle)。不過,小乘佛教從不接受這個稱號,而自稱“上座部”。7世紀時,印度出現了許多封建割據小國,它們祟尚武力,淡漠佛教非暴力主張空洞的說教,對佛教采取了壓制的態(tài)度,這樣,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開始與婆羅門教和印度北部的民間方術信仰相結合,演變?yōu)椤懊芙獭?Tantric Buddhism),也稱“金剛乘”

(the Diamond Vehicle)。密教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禮儀、民俗信仰為特征,宣揚口密一口頌真言(chanting mantras or sacred syllables)、身密一手結契印(making mudras or ritual gestures)、心密一心觀佛尊(thinking of Buddha Mahavairocana),三密同時相應,就能即身成佛。密教的出現是佛教在印度走向衰落的象征。到了13世紀,在印度教的復興.伊斯蘭教的人侵的雙重夾擊之下,加之佛教自己的非暴力主張與時代脫節(jié),佛教竟然在印度完全消逝了。19世紀末,佛教又從斯里蘭卡傳回到印度,20世紀佛教在印度又有了復興的苗頭。

  2.佛教基本教義

  釋迦牟尼摒棄了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婆羅門教(Brahmanism)的主要哲學觀點,否認婆羅門教經典《吠陀》(Veda)的權威,反對祭祀和種姓特權,創(chuàng)立了以“四諦”(Four Truths)、“十二因緣”(Twelve Links in the Chain of Causation)、因果報應(karma)、生死輪回(cycle of rebirths)為理論核心的佛教。

  苦、集、滅、道四圣諦(Four Noble Truths)又是佛教眾多教義中的核心??嘀B是對社會人生以及自然環(huán)境所作的價值判斷,以為世界的一切本性皆苦;集諦是指世間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即佛教通常所謂的“惑”(ignorance)與“業(yè)”(karma);滅諦指斷滅世俗諸苦得以產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亦即斷滅集諦所包括的一切“業(yè)”與“惑”;道諦是指超脫世間因果關系而達到“涅磐”(nirvana)境地的修習方法。

  佛教認為:由于眾生不理解世間萬物“無?!?/p>

(impermanence)、“無我”(no-soul or no-self)的道理,因而產生“貪”(greed)、“嗔”

(hatred)、“癡”

(stupidity)所謂的“三毒”(Three Cardinal Sins)和“慢”(pride)、“疑”(hesitation)、“惡見”(wrong view)共六種根本的煩惱。這些煩惱所造成的各種行為“業(yè)”導致未來在“六道輪回”中(Six Spheres of Transmigration)或為天人(deva),或為人(human),或為阿修羅(asura),或為畜生(animal),或為“餓鬼”(hungry ghost),或為‘地獄”(denizen of hell)。所有這些“有情”眾生(sentient beings)即有感情的生物都有種種煩惱。

“惑”引起煩惱,煩惱造成“業(yè)”,“業(yè)”又決定六道中的去向,六道中的生物仍然有“惑”。有情眾生就這樣永陷生死輪回無法解脫痛苦。如果斷滅導致種種煩惱的根本原因“惑”和“業(yè)”,就能脫離生死輪回進入涅磐境界,從而徹底擺脫痛苦。

“道”是通往涅磐境地的途徑,以生死根本煩惱為消滅對象,以到達涅磐為目的。其具體方法是修“戒”(morality)、“定”(concentration)、“慧”(wisdom)三學。戒是防止身(action)、口(speech)、意(consciousne)三業(yè)的過失,針對修佛者分為居士(lay Buddhists)、沙彌(novice monks)、比丘(monks)三種類型而分為五戒(Five Precepts)、十戒(Ten Precepts)、具足戒(Full Precepts)三個級別;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紛馳的安和狀態(tài),能使身心遠離愛欲樂觸,最終能把思想集中于任一境地,寧靜安穩(wěn)不受擾亂,進而引發(fā)出一種無煩惱的智慧;慧是能分別——切事物的共性和特性的智慧,使人理解四諦的道理而能斷除迷惑、證悟真理。戒、定、慧三學,的內容包括“八正道”(Eightfold path)在內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這些方法被稱為“三十七道晶”

(Thirty—Seven Paths To Nirvana)。

  3.佛教主要神祗

  小乘佛教中沒有神祗,“佛”或“佛陀”(Buddha)都是對導師釋迦牟尼的尊稱,是“覺悟者”的意思。但是,大乘佛教是多神的主神教,宣稱三世十方處處有佛,數量多如恒河里的沙子。佛是“自覺”(personalenhghtenment)、“遍覺”(universal enlightenment)、“圓覺”

(full enlightenment)三覺圓滿、級別最高、神通最大的神。從時間上看,過去、現在、將來三世都有佛;過去有燃燈佛(Buddha of Burning Light)等七佛,現在有釋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將來有彌勒佛(Buddha Maltreya);從空間上看,東方凈琉璃世界有藥師佛(Buddha of Medicine),南方歡喜世界有寶相佛,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Buddha Amitabha),北方蓮花世界有微妙聲佛,現實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大乘還認為佛有三身(triple body),即法身(body of eence)、報身(body of communal bli)、應身(body of transformation),于是又有法身佛毗盧遮那(Vairocana),又稱大日如來,報身佛盧舍那佛(10sana)和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菩薩(Bodhisattva)是大乘佛教中地位僅次于佛的神靈,已取得自覺、遍覺,尚缺圓覺,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救度眾生為己任。中國的佛教寺廟中,菩薩常作為佛的左右脅侍而出現在佛的身旁。如釋迦牟尼佛左有辛殊菩薩Manjusri,右有普賢菩薩Samantahbadra,此三尊又稱華嚴三圣;阿彌陀佛左有觀音菩薩Guanyin或Avalokitesvara,右有大勢至菩薩Mahasthamaprapta,此三尊又稱西方三圣;藥師佛左有日光菩薩Bodhisattva of Sunlight,右有月光菩薩Bodhisattva of Moonlight,此三尊又稱東方三圣。

  羅漢(Arhat)又稱尊者,嚴格地講不是神靈,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羅漢已擺脫了任何煩惱,受天人的供養(yǎng),進入了涅磐,不再人生死輪回。但羅漢大多是釋迦牟尼生前的弟子,其塑像也常供奉在大乘寺廟之中。佛教的鬼神大多來源于古印度神話和婆羅門教,如四大天王(Four Heavenly Kings)、天帝釋(Sakra)、韋馱(Skanda)、天

(Deva)等。佛教并不否定神的存在,但是貶低了神的地位,把神當做一種同人一樣的有情眾生看待,認為他們也不免生死輪回之苦,如對于梵天,認為只是天界中的天人。神的地位僅僅高于人,將來也會墮入地獄,甚至個別惡神的地位比人還低,如天龍八部中的阿修羅。

  4.佛教的世界觀

  在佛教中,形形色色的眾生被劃分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共十個大類(十界the ten states of existence),即所謂的“六凡四圣”;前六界稱“凡

  夫”,居“迷界”(the world of the sentient beings),皆處生死輪回中。后四界是已解脫生死輪回的“圣者”,處涅架狀態(tài)的“梵界”

(the world of the devine beings)。六凡就是三界中的六道;而梵界中的“聲聞”是指聽聞佛陀言教的覺悟者;“緣覺”又稱“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簡稱“辟支佛”。聲聞與緣覺只取得自覺,但缺覺他和覺行圓滿,稱為“二乘”。菩薩則已取得自覺和覺他而缺覺行圓滿,與聲聞、緣覺一起稱為“三乘”。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俱全,達到了佛教的最高果位。

  迷界又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是有情眾生存在的三種境界。欲界是具有食欲、淫欲的眾生所依存的場所;色界是已脫離食、淫欲的眾生所居的場所;無色界是無形色(形體)眾生所居的場所。

  欲界由地獄、四大部洲、六欲天三大部分構成。地獄分八

:層,六欲天分六重。色界由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四部分構成,共分十七層。無色界由空無邊處等四處構成。

  在由鐵圍山環(huán)繞的一片汪洋大海的中央,有一座大山名為“須彌山”

(Sumeru),又稱“妙高山”,山腰東西南北的四座山峰分別由住在那里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管轄;山的最高峰的“善見城”住著帝釋,他統(tǒng)轄著四天王天之上的忉利天(意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和忉利天是欲界六欲天中的最低兩重天。

  須彌山四周的咸海上有四大部洲(the Four Continents),即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和北俱盧洲。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門具有極其豐富內涵的人文學科,它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思想觀念、風俗習慣、藝術創(chuàng)造等等。中國佛教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同傳統(tǒng)文化的其他組成部分有著血肉相聯(lián)的密切關系,所以導游講解中國佛教必然要講到中國歷史、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限于篇幅,以下僅就最常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作一梗概性的介紹。

  1。佛教的中國化過程

《魏略·西戎傳》記載了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佛屠經》一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佛屠經》”,這標志著佛教正式傳人中國。漢明帝時佛教在中國上層社會中開始流行,但這時的佛教還只是宮廷貴族的一個精神玩物,普通百姓不許信奉。東漢末桓、靈之世,西域僧人來華弘揚佛教并翻譯佛經,主要代表有安清(安世高)和支讖二人。安清譯佛經三十余部,內容以禪學為主(屬小乘佛教禪法),首先把印度佛教的禪法傳人中國。支讖與安清同時來華,所譯佛經主要是大乘空宗般若系的《般若道行經》,亦稱小品經》,首先把大乘空宗經典傳人中國,對中國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

  漢代是中國佛教初傳時期,也是中國佛教方術化時期。漢代,人們對印度佛經缺乏認識,用中國傳統(tǒng)鬼神說解釋佛教三世因果報應說,以當時中國流行的黃老方術思想來理解佛教,把佛教當做黃老方術的一種,稱佛教為“佛道”,佛亦被視同為黃老方術中的神,佛教的涅磐寂靜學說也被理解為老子所說的清凈無為的思想,涅磐常被翻譯為“無為”。

  魏晉是中國佛教玄學化時期。魏晉時期,中國佛教思想尚未形成自己獨立的哲學體系,只能依附玄學得以發(fā)展。魏晉流行崇尚老莊思想的玄學思潮。玄學是指一種深奧莫測的學問,魏晉玄學是對先秦老莊哲學的繼承和發(fā)展,又稱魏晉老莊學。當時的佛教徒沿用老莊玄學思想來解釋佛學義理,這種解釋方法人們稱為“格義之學”。用老莊思想解釋佛教思想成為了這一時代的風尚,使佛學中的般若學、三論學、涅磐學與老莊玄學結合在一起。

  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徒拋棄了魏晉時期“格義”的做法,對印度佛教有了較深的理解,注重印度佛教某一種經典或學說的研究,出現了學說上的師承關系,從而形成了南北朝各家?guī)熣f風行的局面,成為中國佛教發(fā)展中的師說時期。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進入了全盛階段。這時的僧人融會貫通印度佛教各派學說,建立起了自己的佛教宗派理論體系,如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等,其中尤以天臺、華嚴、禪宗最具中國佛教特點,特別是禪宗融會了中印文化,把印度佛學與中國老莊道家主靜思想、乃至儒家倫理思想結合起來,成為中國化佛教的典型代表。

  禪宗反對佛教其他宗派的煩瑣哲學,認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覺悟成佛不必讀經禮佛,只需靜坐沉思,以直覺代替理性思維,通過禪定修心從而感悟到自身固有的佛性。禪宗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對佛教作出了全新的解釋,使禪宗佛教成了為全新的中國佛教。,2.老子與道家思想

  老子(Laozi):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即現河南鹿邑東部,接近安徽毫縣。老子曾擔任東周“守藏室之吏”,即執(zhí)掌收集保管文獻資料的官吏。老子生死年月沒有明確的記載,據傳說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據書記載孔子曾向老子求教有關“禮”(rites)的學問,可以斷定老子生年早于孔子。

  道家(Taoism)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王朝春秋末期由老子所創(chuàng)立的一個思想意識學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意識學派,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的哲學,并整整影響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哲學宇宙論的發(fā)展過程。先秦時期,老子哲學直接影響了稷下黃老哲學、莊子哲學,同時也影響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入學說”,以及《易傳》和《呂氏春秋》的哲學思想;兩漢時期,道家思想直接影響到揚雄與王充的哲學,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正統(tǒng)儒學;魏晉時期以老莊玄學(Chuangzi's Mystic Studies)為主流的道家思想成了當時的主流思潮;南北朝、隋唐時期,道家哲學為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即中國化佛教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因為佛教思想與道家思想有許多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大乘空宗與老莊道家思想有不少契合之處;最后,道家哲學通過佛、道兩教又深深地影響了宋明理學(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e Dynasties)的哲學思想。因此,道家哲學在中華民族的哲學理論思想上占有主導地位,這與在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學說方面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對應而形成儒道互補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道家在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史上為道教的形成、佛教的興盛、儒家的發(fā)展(尤其是宋明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與儒家一道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主要兩家思想代表?!暗馈?/p>

(Taoor the Way)原指道路,可引申為法則、原理、規(guī)律等,老子用它來指宇宙的本源、萬物的根本,把“道”看做是存在于萬物之先的宇宙萬物的總法則。老子把道分為兩類,一是指與具體事物相聯(lián)系的道,屬于一定事物的法則,叫著“非常道”(Varying Way),即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一是指存在于萬物之先的宇宙萬物的總根源、總法則,這樣的“道”叫做“常道”(Unvarying Way),是永恒不變的道。老子認為宇宙有一個開端,一個起源,這個開端決不可能是有形有象的具體存在物“有”(Being),只能是“有”的對立面無形無象的“無”

(Not-Being),即“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而這個“無”本沒有名字,可以稱它為“道”,或勉強叫它“大”(the Great),于是便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老子認為“道”沒有動作,也沒有作為,永遠保持著虛靜的狀態(tài)。

“道”體現在人生之中就是“德”(Power),“德”是一整套社會規(guī)范秩序。于是,對待社會及人生,人應當順其自然、效法自然,要有自然那種虛(empty)、靜(still)、柔(soft)、弱(weak)的德性,不強作妄為。有了這些德性,人就得了“道”,就可以像大自然中的“道”一樣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君王有了這些德性,就成了“圣人”(sage),就可以實行“無為而治”(ruling a kingdom by doing nothing),做到“無為而無不為”(accomplishing everything by doing nothing)。

  老子所開創(chuàng)的道家思想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形成了楚國的莊子學派和齊國的稷下學派。在境界哲學方面,莊子把老子道家思想發(fā)展到空前絕后的頂峰,在政治哲學方面,稷下道家則成了戰(zhàn)國中期至漢代初期的主流思潮。戰(zhàn)國末期,莊學和稷下黃老學交相匯合,對《呂氏春秋》產生了巨大影響。

  東漢時期,在老子道家思想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道教(Taoism)奉老子為始祖,以《道德經》

(Claic of the Way and ItsPower)為基本宗教經典,對《道德經》做出了宗教性的解釋。

  3、孔子與儒家思想

  孔子(Confucius)姓孑L,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11年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一個沒落的小貴族家庭,早年喪父??鬃拥臅r代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王朝的春秋時期,社會正處于大變革之中,社會的舊秩序已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人民處于社會動蕩的水深火熱之中??鬃诱J為,社會的動蕩是由于西周禮制的崩潰所造成臣民不知尊卑,君王喪失仁德所致。于是,一生都致力于社會完善和自我完善的孔子創(chuàng)立了一套以“仁”(humanitv)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繼承堯舜,效法文武,崇尚“禮樂”(rites and music)、“仁義”

(humanity and righteousne),主張“德治”(the rule by virtue)、“仁政”(benevolent leadership),重視“忠”(faithfulne)、“孝”(filial piety)倫理道德教育?!叭省笔欠隙Y制”(rules of decorum),即等級制度的言行規(guī)范,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也是品德素養(yǎng)“恭”

(courtesy)、“寬”

(leniency)、“信”(sincerity。)、“敏”(diligence)、“惠”(kindne)的總稱?!叭省币浴按葠邸?1ove)為基調,以“安民”(peace and happine to the whole populace)為最高境界。要安民,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社會,就必須以“禮”來作為維系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克己復禮”重建西周那樣的禮制社會??思簭投Y是仁者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具體方法,其內容包括“忠”(faithfillne)、“孝”(filial piety)、“悌”(brotherlyduty)、“信”(sincerity)、“智”(knowledge)、“勇”(valour)、“廉”(modesty)、“恕”(altruism)幾個方面。

  孔子之后,儒家出現了孟子(Mencius)、茍子(Hsun—tzu)兩派。孟子一派認為人“性本善”(man is good by nature),提倡恢復先天就有的“是非之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政治上提出“仁政”思想,提倡“以德服人”(the governance by virtue)的“王道”

(the way of fight),反對“以力服人”

(the governance by force)的“霸道”(the way of might)。荀子一派認為人“性本惡”(man is evil by nature),從儒家的立場吸取道家的自然觀點和法家的法術思想,形成以儒家為主兼容各家的思想體系,政治上主張王、霸并用,禮、法雙行。

  漢武帝獨尊儒術后,不同時期的儒家學者都適應時代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儒家學說,如宋、明的理學。

(三)歷史知識

  佛教自從西漢由印度傳到中國,幾經興衰,其間有深得帝王寵愛的階段也有遭受統(tǒng)治者限制、迫害與打擊的時期。南朝宋文帝親自研究佛經;宋孝武帝讓僧人慧琳參政成為“黑衣宰相”;梁武帝棄道皈佛、四次舍肉身與同泰寺為奴。北朝,北魏文成帝奉高僧為師、助太子鑿云岡石窟佛像;北魏孝文帝熱衷于遍立寺廟、廣做佛事;北魏宣武帝營造龍門石窟佛像;北齊文宣帝人洛陽甘露寺習禪定,聘高僧人內庭講“涅磐”。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余年三次下詔建塔度僧,造寺近四千,度僧尼五十余萬;隋煬帝自稱菩薩戒弟子。唐朝,唐太宗自稱“皇帝菩薩戒弟子”,鼓勵大臣出家;武則天自封“女菩薩”,大肆興建寺廟。

  佛教勢力的過度擴張造成大量土地和人口流人寺院,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觸犯了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對封建皇帝的統(tǒng)治造成了直接的威脅,于是引起中國歷史上反佛、毀佛、滅佛事件屢屢發(fā)生。446年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反佛,955年五代周世宗柴榮排佛,而最著名要算是845年唐武宗李炎滅佛,這次宗教迫害竟毀寺院4600座,毀神龕、廟宇處,逼迫26萬僧尼還俗。

  唐朝以后的封建統(tǒng)治者在限制佛教方面對佛教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1。不準私建寺院;2。不準私自剃度僧尼;3。實行度牒考試制度(大足寶頂石刻《柳本尊十煉圖》、《辟支佛》都有間接表現);4。限制寺院經濟發(fā)展。

  文化資料2:宗教與神話的相關詞匯

  宗教分類

[Category of Religions]

  白蓮教

  White Lotus Society

  拜火教

  Zoroastrianism

  拜物教

  Fetishism;fetishism

  大同教

  Bahaism

  道教

  Taoism

  東正教

  Orthodox Church;Orthodoxy

  吠陀教

  Vedaism

  佛教

  Buddhism

  伏都教

  Voodooism

  高臺教

  Caodaism

  紅教

  Mongolian Lamaism

  黃教

  Shamanism

  基督教

  Christianity

  景教

  Nestorianism

  喇嘛教

  Lamaism

  羅馬公教

  Roman Catholic Church;Church of Rome

  密教

  Esoteric Buddhism;Tantrism

  密宗

  Esoteric Buddhism;Tantrism

  摩門教

  Mormonism

  摩尼教

  Manicheism

  宗教術語

[Religious Terms]

  道教

  八節(jié)齋

  The Fasts of the Eight Seasons;The Fasts of the Lunar Periods

  八仙

  The eight immortals

  半仙

  demigod

  避邪符

  phylactery [a charm to drive away demon influences]

  卜卦用簽

  Lots [used in divination]

  財神

  God of Wealth

  曹國舅

  Ts`ao Kuo-chiu

  長生不老

  agelene;everlasting life

  城隍

  City God

  赤腳大仙

  Barefoot immortal [reference to Emperor Sen Tsung of the Sung Dynasty]

  道士

  Taoist

  對簽號

  Checking lots

  法術

  Supernatural feat

  返老還童

  Rejuvenescence;renewing one's youth

  符

  Charm

  福神

  God of Fortune;God of Bleedings

  供齋

  To offer a vegetarian meal

  韓湘子

  Han Hsiang-tzu

  何仙姑

  Ho Hsien-ku

  狐仙

  Fox spirit;fox fairy

  佛教

  阿賴耶

  abode;resting-place

  阿賴耶識

  The receptacle, intellect, or consciousne

  阿彌陀佛

  amitabha;boundle light

  愛火

  The fire of love

  愛欲

  Lust

  八大人覺經

  The Sutra of Eightfold Enlightenment

  八識規(guī)矩頌釋論

  an Explanation of the Song on the Rules of the Eighth Consciousne

  八正道

  The "eightfold noble paths"

  白馬寺

  The White Horse Temple

  百衲衣

  Monk's robe of patches

  般若

  knowing;understanding

  般若波羅密

  The acme of wisdom

  寶剎

  The precious ksetra;Buddha realm;monastery

  寶筏

  The precious raft of Buddhatruth

  本覺

  primal awarene

  本生經

  Jataka Sutra;Birth Tales Sutra

  比丘

  Bhiksu;monk

  比丘尼

  Bhiksuni;nun

  波羅門

  Brahmin

  波羅密多

  aid to croing over from this shore of births and deaths to the other shore

  回教

  阿拉

  allah

  慈善捐款

  Zakat;sadaqat

  赴麥加朝圣的回教徒

  Hajji;haji;hajj;hadji

  回教

  Islam;Islamism;Mohammedanism

  回教貴族

  amir;ameer

  回教祭師

  Imam

  回教紀元

  Hegira

  回教首領

  Iman

  回教徒

  Moslem;Moslim

  回教隱士

  Santon

  回教主

  Caliph

  回歷

  Muslim lunar calendar

  回歷八月

  Shaban

  回歷二月

  Safar

  回歷九月

  Ramadan

  回歷六月

  Jumada II second

  回歷七月

  Rajab

  回歷三月

  Rabia I first

  回歷十二月

  dhuhaja

  回歷十一月

  dhugada

  天主教、基督教

  阿門

  amen

  阿摩司書

  amos

  愛

  Love

  安息日

  Sabbath

  本堂牧師

  pastor

  彼得后書

  peter II;Peter the second

  彼得前書

  peter I;Peter the first

  伯利恒

  Bethlehem

  布道員

  Evangelist

  長老

  presbyter

  長老會

  presbyterian Church

  唱詩班

  Choir

  晨禱

  Morning prayer;[Latin] matins

  出埃及記

  Exodus

  傳道

  To preach

  傳道書

  Ecclesiastes

  傳福音

  Evangelization

  傳教士

  Miionary;miioner

  創(chuàng)世紀

  Genesis

  大教長

  patriarch

  宗教場所

[Places of Worship]

  壁畫

  Fresco

  彩色玻璃窗

  Stained gla window

  唱詩班

  Choir

  大教堂

  Cathedral

  大修道院

  abbey

  佛塔

  pagoda

  祭壇

  High altar;sacrificial altar

  講道臺

  pulpit

  教堂

  Church

  禮拜堂

  Church

  廟宇

  Temple

  教堂聯(lián)合會

  Collegiate church

  女修道院

  Convent

  清真寺

  Mosque

  神殿

  Sanctuary

  圣杯

  Chalice

  圣餅盒

  Ciborium;pyx

  圣水池

  Holy-water basin

  圣所

  Sanctuary

  圣體容器

  Ciborium;pyx

  宗教節(jié)日

[Religious Festivals]

  安息日

  Sabbath

  大齋期

  Lent [forty days before the Easter]

  復活節(jié)

  Easter Sunday;Easter

  告解節(jié)

  Shrove Tuesday [the day before Ash Wednesday]

  吉爾邦節(jié)

  Corban Festival

  降靈節(jié)

  Whitsunday [the 7th Sunday after Easter]

  開齋節(jié)

  Balram

  祈禱節(jié)

  Rogation Days [3 days before Ascension Day]

  圣誕節(jié)

  Christmas []

  圣誕節(jié)前夜

  Christmas Eve []

  圣火星期三

  ash Wednesday [the 7th Wendnesday before Easter]

  圣母升天節(jié)

  aumption []

  圣母往見節(jié)

  Visitation [July 2]

  圣三主日

  Trinity Sunday;Trinity [the 8th Sunday after Easter]

  圣神降臨周Whitsun;Whitsuntide

  圣體節(jié)

  Corpus Christi

  圣心節(jié)

  Feast of the Sacred Heart

  圣周Holy Week [a week before Easter]

  圣燭節(jié)

  Candlemas []

  施洗約翰節(jié)

  Midsummer Day [June 24]

  神話人物

[Mythological Characters]

  西方神話人物

  阿芙羅蒂

  aphrodite [godde of love and beauty]

  愛麗絲

  Iris [godde of the rainbow]

  愛麗修瑟

  arethusa [godde of woods]

  愛路斯

  Eros [god of love]

  巴爾德

  Baldr [sun-god]

  巴古斯

  Bacchus [god of wine]

  巴拉斯雅典娜

  pallas Athena [godde of wisdom]

  波西頓

  poseidon [god of sea]

  波西鳳

  persephone [queen of the dead]

  布拉奇

  Bragi [god of poetry]

  戴安娜

  diana [moon-godde]

  戴奧尼薩斯

  dionysus [god of wine]

  狄爾

  Tyr [god of victory]

  蒂美特

  demeter [godde of grains]

  奧丁

  Odin [lord god]

  費頓

  phaeton [son of the sun-god]

  弗優(yōu)雷斯

  Furies [goddees of revenge]

  格拉斯姊妹

  Graces [goddees of grace and beauty]

  海地亞

  Hestia [godde of hearth]

  海法宙斯

  Hephaestus [god of fire]

  中國神話人物

  八仙

  The Eight Immortals

  比干

  pi Kan [civil god of wealth]

  畢升

  pi Sheng [patrons of printers]

  倉頡

  Cang Jie [the inventor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legend]

  杜康

  du Kang [patron of restaurant keepers and alcohol merchants] 馮道

  Feng Dao [patrons of printers]

  馮節(jié)

  Feng Chieh [gods of carvers of seals and stone tablets]

  伏羲

  Fu Hsi [god of philosophy;god of fishery and husbandry]

  福祿壽三星

  The three gods of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

  葛洪

  ko Hung [god of dyers]

  共工

  kung Kung [god of water]

  關公

  kuan Kung [god of war]

  觀音

  kuan Yin [godde of mercy]

  后羿

  Houyi [a legendary hero who shot down nine suns]

  胡敬德

  Hu Ching-te [gate gods]

  華佗

  Hua Tuo [a famous surgeon]

  黃帝

  Yellow Emperor

  霍大山

  Huo Ta-shan [god of mountains]

  濟公

  Jigong [a legendary monk who helped people with a magic fan]

  濟公**

  Jigong [mad healer]

佛教讀后感5篇 佛書的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