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中學(xué)離騷讀后感3篇 離騷讀后感高中,供大家閱讀。
中學(xué)離騷讀后感1
讀了《離騷》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覺得有什么在抖動。也許,冰冷的文字背后,隱藏的是詩人火熱的心。
曾經(jīng)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jīng)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xiàn)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jīng),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jīng)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yuǎn)。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jìn)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奔热粺o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yuǎn)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guān)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dá)到了極致。徘徊著,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于災(zāi)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
既然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開始吟詩作賦。每一首詩篇中,都滲透了幾許蒼涼和悲壯?;蛟S,是現(xiàn)實的失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千古留名的詩人。
歷經(jīng)千年以后,再讀他的作品,不知道該做何感想。他是幸運的,他寫出的詩篇流傳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達(dá)到自己的理想。
讀了楚辭,我最想探索的一個問題,就是幸福是什么樣子的?幸福,也許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發(fā)財。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中學(xué)離騷讀后感2
屈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所作“離騷”是現(xiàn)存第一篇宏偉壯麗的抒情長詩。詩人思想的燦爛光芒閃耀在全詩的字里行間。
屈原在二十六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勢趨富強,并一度成為六國聯(lián)合抗秦的領(lǐng)導(dǎo)。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政治實踐,認(rèn)清了楚國的發(fā)展前途,在于富強與獨立,這就是他所謂的美政。他希望楚國能夠沿著這條理想的道路走下去,達(dá)到最終的強大。
屈原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但現(xiàn)實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寄詠于詩。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標(biāo)是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詩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幾乎包括神話傳說中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土和廣大空間,這正是作者向往一統(tǒng)天下的形象表現(xiàn)。
同時他又為祖國積極培養(yǎng)人才“余既滋蘭于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他設(shè)想一個圣君賢陳相結(jié)合的政治局面“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已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國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了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
他對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責(zé),不顧遭到更嚴(yán)峻的迫害。“亦與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轉(zhuǎn)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遠(yuǎn)”,“退將修復(fù)吾初服”。但屈原畢竟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無法面對混濁不堪的局勢退而獨善其身。朝廷中沒有同道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F(xiàn)實中他是如此孤獨,無處申訴內(nèi)心的憂愁和痛苦,無奈之下,“就重華而陳詞”。他的心緒仍不見平靜,他仍舊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這淚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fù)的男人在理想破滅之時,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遺棄之時流下的淚水?!澳钐斓刂朴疲殣砣欢橄??!?/p>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淚又拭淚,最后終于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了楚國建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咽。
歷史并不為一個悲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變,但屈原在滿懷絕望投江的剎那,心中是否有一絲解脫,是否閃現(xiàn)過一絲希望的火光呢?
中學(xué)離騷讀后感3
如余秋雨所說,世上所多者為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從你對他極微小的利益沖突著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絕不會起“留人一條生路”之想。何況屈原比較出眾,槍打出頭鳥的規(guī)律不會改。
打倒小人的辦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變成小人,看誰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這辦法在屈原身上沒用,“寧溘死以流亡”也“不忍為此態(tài)”,這就只有一條死路了。 再不然,設(shè)法不和小人起利益沖突,退出廟堂隱居山野。問題是屈原就算去國離家,也會“忽觀睨夫舊鄉(xiāng)”,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會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性格。這種性格多以悲劇收尾,至少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多不快樂,一片污濁他就偏作蓮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隱居山野時會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選上當(dāng)官了又說“忙日苦多閑日少”,流放了他馬上恨“云橫秦嶺家何在”,離家在外還得“望極天涯不見家”,就算什么都圓滿他還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頭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車回家喝大碗茶不識半個字的好。)他們清高、孤獨、敏感,像寄居蟹。他們可以選擇壯烈地死去,卻不能承受艱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種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夢化詩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強大的基礎(chǔ)。試想作為一國最上層最優(yōu)秀最具希望的知識分子,遇到打擊就縮回去“梅妻鶴子”,要不就“士可殺而不可辱”,這叫什么事兒呢?從社會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現(xiàn)。 所以屈原又不該死。
對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確的。當(dāng)然,在今天,有傳統(tǒng)文人既剛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經(jīng)很少,但誰能在歌頌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向我們指明傳統(tǒng)文人的人格弱點?誰能在教授學(xué)生的同時,說明性格孤傲自閉的壞處?誰能在鄙薄輕視中國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國文化的兩極之間,找到一個中間點,認(rèn)識它、理解它、愛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種精神,更是一個錯誤。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澤雜糅時,昭質(zhì)未虧?!扒矣伤?,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間,手指撫弄那時飛揚的冠帶明滅的燈火豎排的書卷清朗的陳詞和浩然的長嘆,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時候已經(jīng)淚下。
中學(xué)離騷讀后感3篇 離騷讀后感高中相關(guān)文章:
★ 讀高老頭讀后感中學(xué)生模板3篇(高老頭讀后感高中生)
★ 中學(xué)生《高老頭》讀后感3篇 《高老頭》讀后感高中
★ 小王子中學(xué)生讀后感作文3篇 《小王子》讀后感作文
★ 傲慢與偏見中學(xué)生讀后感年3篇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高中
★ 大象的眼淚讀后感中學(xué)生范文3篇(讀大象的眼淚感想)
★ 魯西西傳讀后感中學(xué)生范文3篇(《魯西西傳》讀后感)
★ 文化苦旅中學(xué)讀后感3篇 文化苦旅中學(xué)讀后感怎么寫
★ 蘇東坡傳讀后感中學(xué)生范文3篇 《蘇東坡傳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