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郭明義觀后感3篇(觀看郭明義讀后感學生),供大家閱讀。
郭明義觀后感1
如今作為鞍山人提到“郭明義”這個名字,我們會格外激動與自豪,因為他是鞍山的驕傲,是新時代雷鋒精神的縮影,他的光輝事跡照耀著鞍山乃至全國的每一片大地。
都是鞍山人,在這個充滿愛的城市中,我早就結識了郭明義大哥,還記得那是7年前,我看到報紙上刊登鞍山市慈善總會招募義工的報道,我第一時間報名加入,參加了很多次意義非凡的義務奉獻活動。有一天,一個工友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去義務獻血,我很不愿意,想拒絕,因為在我的心里一直很害怕獻血,提到“獻血”兩個字都哆嗦,但這位工友卻沒有馬上掛掉電話,而是耐心細致的'和我聊起了關于獻血的話題,他告訴我獻血沒有那么可怕,獻出的血液會挽救他人的性命,我們義工更應該積極參與,大力支持。接下來通過幾次和他電話交流,我終于勇敢的挽起衣袖,光榮的成為了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當我手捧這份證書的時候,深深體會到了那位我連他名字都沒記住的工友的高尚和博大。
今日身為年輕黨員教師的我,在了解和學習過郭明義同志的事跡后,才回想起那位不辭辛苦的工友正是郭明義大哥,可能他早已經(jīng)不記得這件事了,因為他的事跡點點滴滴但卻早已不知不覺的匯流成河,他的精神也早已經(jīng)在我想心里生根發(fā)芽。我也將把我們鞍山人所獨具的愛心傳承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像新鮮血液一樣流入每個人的心底。
郭明義觀后感2
昨天觀看了一部弘揚時代主旋律題材的電影《郭明義》,看后自己深受觸動。
影片中講述了郭明義的幾個典型事跡,一個是他將自家的電視機捐給了貧困山區(qū)的小學,讓在那里上學的孩子能夠看到電視,能夠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夠看到自己的偶像。這已經(jīng)不是他第一次把家里的電視捐出去了。另一個是為救治兩名白血病人而四處奔走,能夠醫(yī)治白血病的方法就是找到相配型的骨髓進行移植,郭明義就是為了幫助一位白血病人找配型骨髓,不辭辛苦,堅持不懈找了三年終于找到了有配型骨髓的人,及時挽救了那名白血病的生命。
在影片中,郭明義的女兒問他一句話“爸爸,你怎么總能發(fā)現(xiàn)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郭明義回答是:“只要你用心就會發(fā)現(xiàn)”。是啊,在我們的身邊你可能也會發(fā)現(xiàn)需要你來幫助的人,但你會去做嗎?在郭明義的眼睛里,總能看到比自己更困難的人。然而,他送給與自己生活了二十多的妻子的節(jié)日禮物,卻是一枚價值二十八元的戒指。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郭明義的事跡給我們做出了完美的回答,那就是多獻出一點“愛心”,多奉獻一些“公德”。在當今追求文明的世界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社會的財富才能不斷增加,人類社會的文明才會得到發(fā)展,我們這個世界才會變成文明的天空,和諧美好的人間。
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樣寫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啊!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像郭明義一樣,這個社會將會更加溫暖!郭明義同志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雷鋒精神還在,我們都需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從身邊小事做起,向郭明義同志學習,爭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郭明義觀后感3
昨日,由教育局組織各學校部分教師去觀看《郭明義》這部電影,校領導派我和其她兩名教師去觀看了電影,觀后自己深受觸動。
影片中的郭明義任鞍鋼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公路管理員。在工作中,他時時處處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在生活中,他又是哪里有需要幫助的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他20年獻血6萬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qū)群眾捐款12萬元,先后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卻并不富裕。一家3口人仍居住在一個不到40平方米的單室里,而單位分房,他卻多次讓了出去。影片特別講述了郭明義幾個典型事跡,一個是他將自家的電視機捐給了貧困山區(qū)的小學,讓在那里的孩子看到電視,了解外面的世界,看到自己的偶像,致使自己的女兒和他堵氣跑到別人家里看電視。然而這已經(jīng)不是他第一次把家里的電視“送”出去。另一是為救治兩名白血病人而四處奔走,尋找相配型的骨髓進行移植,他不辭辛苦,根據(jù)得到的一點點線索堅持找尋三年,及時挽救那名白血病的生命。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覺得郭明義就是當今的又一個雷鋒。在郭明義的眼里總能看到比自己困難的人,能夠身體力行地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郭明義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我。雖然我可能無法做到和達到郭明義那種幾乎完全的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境界,但我也會他為榜樣為楷模,從身邊小事做起,以助人為樂作為人生的行為準則。
郭明義觀后感3篇(觀看郭明義讀后感學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