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濫竽充數(shù)讀后感5篇,歡迎參閱。
濫竽充數(shù)讀后感1
近日讀了《濫竽充數(shù)》這個成語故事,讓我頗有感想,這個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講的是古時候,齊國的齊宣王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賺錢的好機會來了,就不假思索地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的吹竽本領(lǐng),齊宣王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編入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根本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還真瞧不出什么破綻來。于是南郭先生就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yōu)厚的待遇,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心里得意極了。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他喜歡聽獨奏。于是齊湣王發(fā)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接到命令后都積極練習,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shù)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南郭先生是個不學無術(shù)靠蒙騙混飯吃的小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沒有真才實學的經(jīng)不起實踐的檢驗的。如果他真的會吹竽,不就能舒舒服服地在宮里享受一切了嗎?可是他沒有去學,而是耍起了聰明,到最后,他只能驚慌失措地逃跑了。
看到這個故事后,我就想起我同學往日的相同行為。記得不久前,老師就嚴厲地要求我們對課本重點要求內(nèi)容會讀、會背、會默,這樣考試時才不會亂了陣腳。可是某同學并不在意這件事,只是覺得很煩很累,老師也不會一個個抽查,只是課前要求大家一起背書,于是某同學課前背的時候也是搖頭晃腦,嘴巴一張一合卻沒有發(fā)出聲音來。因此,到考試時,他一看頓時傻了眼,原來大部份都是老師要求我們掌握的內(nèi)容,分數(shù)出來后他毫無疑問是名落孫山。
讀了這篇成語故事,我知道了做人不能隨隨便便不學無術(shù),要想成功就要有真才實學,不虛假也不自欺欺人,只有真金才不怕火煉。
濫竽充數(shù)讀后感2
“一個人要做一番大事業(yè),就必須要有真才實學。特別在學習上,可不能有華而不實,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爸爸常常對我這樣說。寒假里,我讀了一本《成語故事》,其中有一篇《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使我受益很深,它教育我們要虛心學習,不懂不能裝懂,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lǐng)。同時對爸爸的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濫竽充數(shù)》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早有耳聞了吧,故事中的南郭先生是個不懂裝懂的人,他見當時的皇帝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就混入宮中,在吹竽隊里冒充能手,齊宣王以為他會吹,就給了他豐厚的待遇。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況且南郭先生還是在混水摸魚,就更容易露餡了。不久,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緡王繼位,雖然齊緡王也喜歡聽吹竽,但是他不喜歡合奏,偏偏喜歡獨奏,南郭先生沒有真才識學,只是在魚目混珠,所以只好逃之夭夭。濫竽充數(shù)這個成語比喻沒有真才識學的人冒充行家,混在里面充數(shù),或比喻以次充好。但這種冒充只能蒙騙一時,遲早會因混不下去而被人揭穿。因此,我們做人不要投機取巧,不要冒充行家來混飯吃,而要靠真本事來安身立命。
再舉一個截然相反的例子吧。華羅庚爺爺,他是位舉世矚目的大數(shù)學家,可他小時候沒錢讀書,最后連大學都沒有上,偉大的成就全都是靠他自身努力取得的。他腳踏實地,扎扎實實、不投機取巧,一步一個腳印,所以獲得了累累碩果,成名成家。
這些故事是不新鮮,可是它發(fā)人深思,啟迪人們不要弄虛作假,到時候只會害人害己!我覺得我有時真的像那個南郭先生。上學期,老師要求我們把課文中的優(yōu)美篇幅背誦下來,老師一再要求我們學習要踏踏實實,平時要多背、多讀、多寫。但我每次背課文都是草草了事,在組長那里敷衍,為的是能盡早去玩。當老師要求齊背的時候我又在那里裝模作樣,跟著大家亂背一通。但等到考試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錯了。因為試卷中有幾道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的題目,就因為有好幾道填錯了,沒有取得好成績,回家還挨了爸爸的批,真是吃虧啊。
所以我希望同學們一定要從南郭先生那里吸取教訓,踏踏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工作,這樣才能成為有用之人。讓我們都從南郭先生身上引以為鑒吧!
濫竽充數(shù)讀后感3
《濫竽充數(shù)》這個成語故事不用我說,都應該是人人皆知了吧!在我細細品讀完后,深有體會!
這個故事講的是齊國的齊宣王喜愛聽吹竽,尤其愛聽合奏。他手下有300個吹竽樂師,每次他聽吹竽的時候,都會讓他們合奏。有個叫南郭先生的人,聽了此事后便混進宮,拿著個竽在樂隊里面裝腔作勢,也沒有人發(fā)現(xiàn)他的秘密。于是他就這樣裝模作樣,騙取俸祿。
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后齊宣王死了,齊閔王繼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不愛聽合奏。他讓樂師挨個兒獨奏給他聽。這一來,南郭先生沒辦法蒙混過關(guān)了,就悄悄地卷起鋪蓋溜了。我有時也如這文章中的南郭先生一樣,為什么呢?那就聽我娓娓道來。
那是一個飄浮著橘黃色光影的美麗黃昏。我從學校興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激動地說?s“媽媽,我數(shù)學考試考了一百分。”媽媽高興的眼神中卻掠過一絲懷疑的眼神。我連忙從書包里拿出考百分的'卷子。媽媽看了激動得不得了。但她以防萬一,就讓我拿一張白紙給她。媽媽接過白紙,刷刷幾下就在白紙上寫下幾道習題讓我做。接過紙,我心中隱隱不安。因為考試中的難題都是同學們偷偷告訴我的。現(xiàn)在既沒有同學,也沒有朋友告訴我答案。我突然急中生智,對媽媽說?s“我和我朋友約好,去她家教她做習題。”沒等媽媽回答,我便逃了出去。
現(xiàn)實中也不僅僅只有我一個人犯了這樣的錯誤。也常有人只會一味的去依靠作弊的手段去換得虛假的實力和成績,從來都沒有想過當真正的考驗來臨之時,他該怎樣去面對和克服。大家也不要覺得自己做得天衣無縫,因為背后總有一雙明亮而又尖銳的眼睛盯著你,那就是自己的內(nèi)心。
在學習上,只要你愿意多付出一點點時間和一絲絲努力去鉆研和練習,總會成功的。即使你做的不好,但你已經(jīng)努力了,你也是有收獲的。
如果你已經(jīng)做了“南郭先生”,只要你從現(xiàn)在開始改過自新,肯努力鉆研和練習,就一定能練出你的真實力。
在此,我向所有只會一味濫竽充數(shù)的朋友說?s“請不要再讓貪婪、虛偽的心蒙蔽了你的雙眼!”
濫竽充數(shù)讀后感4
話說齊宣王駕崩后,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恰恰也很喜歡聽吹竽,可齊湣王有著和齊宣王完全不一樣的習慣,就是不喜歡聽一大群人坐在一起吹,而是喜歡聽一個人獨自演奏。齊湣王的這個習慣讓南郭先生每天都提心吊膽、寢食難安的,生怕齊湣王叫他獨自去吹竽。于是南郭先生思來想去,下定決心逃出了皇宮。匆忙間盤纏也沒帶夠,而他一介書生又沒有其他手藝,沒多久便只好流落街頭,無依無靠,看盡了白眼,吃盡了苦頭。有一天,他遇見了老友——東郭先生。東郭先生見他淪落到如此這般,掏出身上的一些銀兩遞給南郭先生,善意地勸道:“老弟,乘著年輕,去好好學一樣手藝,學會了,也就不會像你現(xiàn)在這般摸樣了”南郭先生捧著銀兩,看著東郭先生離去的身影,細細品味著東郭先生的話,又氣又懊,氣的是自己這些年不學無術(shù),坑蒙欺瞞;惱的是現(xiàn)在落敗到這般摸樣……于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吹竽。
他聽說秦國有一名吹竽大師叫西郭先生。便翻山越嶺,披荊斬棘來到秦國,可他的“名聲”早已在秦國傳開了,西郭先生根本就不愿意接受他這樣的學生。但這一次南郭先生沒有泄氣,每天都到西郭先生的學院里去打掃衛(wèi)生,閑時偷偷地聽西郭先生如何教學生吹竽,回去后再加以練習……這樣過了三年,他的真心終于打動了西郭先生,成為了西郭先生的弟子。從此南郭先生更加刻苦,無論刮風下雨、無論春夏秋冬,每天天不亮,別人還在睡覺時,南郭先生就早早起床,先將學堂打掃干凈,然后就刻苦地練習吹竽;晚上,大家都睡了,他仍不停地堅持練習……西郭先生也被他感動了,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本領(lǐng)傳授給他。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過去了,南郭先生練出了一身高超的吹竽技術(shù)。他拜別了恩師,回到了家鄉(xiāng)齊國。恰巧齊國有一場吹竽比賽。南郭先生幾經(jīng)周折才報上了名。比賽開始了,他那婉轉(zhuǎn)的.樂聲深深打動了齊湣王和在場的文武百官。齊湣王封他為齊國第一樂手。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我們應該用誠實的勞動換取相應的報酬。雖然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盡了最大的努力,都會受到別人的尊敬。
濫竽充數(shù)讀后感5
“一個人要做一番大事業(yè),就必須要有真才絕學。特別是在學習上,可不能囫圇吞棗,來不得半虛作假?!蓖夤_@樣對我說。
暑假的一天,我做完了作業(yè),在看課外書時,偶然被一篇《濫竽充數(shù)》的文章吸引住了。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這篇具有傳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受益很深而難以忘懷。它教育人們要虛心學習,不懂不能裝懂,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本領(lǐng)。
《濫竽充數(shù)》這篇寓言故事,記敘了戰(zhàn)國時期,一個叫齊宣王的國王特別喜歡聽吹竽,又特別愛講排場,常常召集手下三百人組成吹樂隊,一起吹給他聽。凡是能參加吹竽的人都能得到很高的賞賜。當對有一個叫南郭先生的,他本來并不會吹竽,心想,機會已到,不妨到里面混一混。后來,就在齊宣王面前夸耀自己是吹竽的能手,懇求參加吹竽隊。齊宣王答應了他的請求,這是,南郭先生美滋滋的走出宮殿。每次南郭先生都鼓著腮幫子,捂著字眼兒,搖頭晃腦,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shù)。他混過了一次又一次,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很高的賞賜,自以為聰明而洋洋得意。過了幾年,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與其父與眾不同,不喜歡大家一起吹竽,卻喜歡一個一個的'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
《濫竽充數(shù)》言簡意賅。好像這篇寓言故事描寫的南郭先生就是對我照。記得在上學期期末考試前,老師一再要求我們學習要踏踏實實,不能囫圇吞棗,平時要多讀、多寫、多背,才能真正掌握書中要點,考起試來就迎刃而解??稍趲状伪痴n文中,我都是“五分鐘熱度”,剛背幾大段就膩了,書就丟在一邊,玩的忘乎所以。當老師要全班同學一起背時,我便裝模作樣,跟著大家胡背一通。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蒙混過關(guān),自欺欺人,結(jié)果在期中考試中,由于課文不熟,導致成績不好,這是我很懊悔。
《濫竽充數(shù)》這篇寓言故事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如果人人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學無術(shù),經(jīng)不起檢驗,終究會被歷史淘汰,成為世上無用之人。讓我們都從南郭先生身上引以為戒吧!
寫到這里,我認識到,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訓,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必須要有真才實學,才能獲得成功。我們這一代少年,正好處在為祖國四化建設學習文化的時期,只有樹立信心,學習真本領(lǐng),才能擔當起歷史重任。如果是有造就的人,何愁登不上山頂呢?
濫竽充數(shù)讀后感5篇相關(guān)文章:
★ 《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通用7篇(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三年級)
★ 散步讀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