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悲慘世界高一讀后感3篇(《悲慘世界》 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悲慘世界高一讀后感1
讀了《悲慘世界》這一本書,我非常的高興,因為我獲得了我想要得到的知識。
在《悲慘世界》這本書中,我非常喜歡冉阿讓這個人物形象,我喜歡他的堅強不屈;喜歡他的率真直爽;喜歡他的純真和善良;喜歡他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喜歡他的風度;更喜歡他的樸素,總之,我就是喜歡他。
《悲慘世界》這部小說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chuàng)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鞭撻了統(tǒng)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xiàn)象。這部小說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而逐漸展開的。
在這一本書中,我還比較喜歡卞福汝主教,他用他的善良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變成我們讀者所想的那樣。
總而言之,我特別喜歡這兩個人物形象,你們也去看看《悲慘世界》吧!
悲慘世界高一讀后感2
我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節(jié),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書中的柯賽特,馬呂斯是美好的,他們是那里最為真實的象征。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伤麄儯瑓s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仍然具有著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著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其實,很敬佩他,那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對他肯定的贊美。
當時統(tǒng)治的社會,是那么得慘不忍睹,冉阿讓被迫無奈在面包鋪里偷了一塊面包,卻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獄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進去的時候,青春年少,出來的時候,老氣橫秋。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他是如何挨過了這么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靈魂一面上升,一面墮落。也許,改變他的正是那個主教,他偷了主教的東西,而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送了他東西。主教說,他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十九年來冉阿讓第一次流下眼淚。
正是這樣,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出現(xiàn)了。經(jīng)市民推選,他成了市長。他的改變,他的堅持,卻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寬厚,驚人的慈愛讓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他的形象,在這一刻,成為了書中最為光輝的亮點。
冉阿讓不斷地幫助一個又一個人,可在他遭遇劫難的時候真正幫助過,關(guān)心過他的人,竟還沒有寥寥數(shù)人!透過冉阿讓,讓我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詩:“我想我將為你憂傷,還將用金色的詩歌鑄成你孤寂的形象,供養(yǎng)在我心里。”
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影子,它不論何時都夾雜在里,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jié)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才讓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nèi)心還在孤獨著,寂寞著,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并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nèi)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悲慘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卻處處被一層似有若無的悲傷籠罩著,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所涼,這種情感從書的一開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東西,它是魔鬼手中用來交換青春的咒符。書中的冉阿讓可以在自己蒼老的身軀上背負起一個受傷的年輕人,穿過整個巴黎市區(qū)的下水道。那個時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個六十年。他把柯賽特視為自已的女兒,讓他這個,從沒愛過,孤身一人,從未領(lǐng)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沦愄爻闪怂械奈ㄒ涣凉?,唯一給他過歡樂,幸福,溫暖的人??墒?,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jié)婚后,他卻經(jīng)受不住寂寞的侵襲,在那樣舒適,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
所以說,當我們用心來觀察周圍的人時,是不是也突然覺得該給他們送與溫情與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時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靜,喜歡熱鬧,即便是不長時間,也讓他們覺得滿足。卞之琳有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纹洳皇?,身在其中,自會感覺出與親人之間的快樂,親近于親人,以歡笑送與他們,便是幸福。
老人需要陪伴,還是那句‘常回家看看吧”。多陪陪你身邊的人,趁他們正在的光陰,努力把歡笑傳染給他們。
其實,也并不是到了老的時候才會覺得寂寞,主要是那顆心,是經(jīng)歷的太多,痛苦的太久,才會飽受滄桑,才會越發(fā)寂寞。冉阿讓不就是嗎?他應(yīng)該很早以前就覺得孤獨了吧,只是熬到了晚年。什么叫風燭殘年,這便是事實。
久而久之,我們更要好好地充實自己的生活,讓生命點亮。
悲慘世界高一讀后感3
《悲慘世界》詮釋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三大悲慘一一男人因貧窮而出賣勞力,女人因貧窮而出賣靈魂,孩子因貧窮而出賣勞力,牽動過無數(shù)人的內(nèi)心。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是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感人,還是精辟深刻的思想動人?涉世未深的我無從理解。然而,這本書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愛一一人間最珍貴的感情。
(一)愛,需要寬容
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名苦役犯,在經(jīng)歷長期牢獄之苦后,重獲自由,卻由于曾是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吧咸煊泻蒙隆?,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并感化了他。從此,冉阿讓洗心革面,開始了新生活。主教的愛讓冉阿讓迷途知返,做回好人,并努力去愛別人。原來,寬容的愛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二)愛,需要熱忱
冉阿讓的樂于助人、見義勇為意外地讓他被選舉作了市長,并繼續(xù)為市民造福。這位博愛的市長,噓寒問暖,并把自己絕大多數(shù)的錢都捐給慈善機構(gòu)與窮人們。對于窮人而言,市長就是正義與光明的化身。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汀無私的關(guān)愛以及對珂賽特的疼愛。為了完成芳汀的遺愿,他竭力救出珂賽特,并用畢生精力細心照顧她。原來,熱忱的愛可以使人幸??鞓贰?/p>
(三)愛,需要勇氣
光陰似箭,珂賽特漸漸長大成一位美麗迷人的淑女,并與純情洋溢的馬呂斯相戀。然而,平凡的艾潘妮卻也深愛著馬呂斯。最終,在戰(zhàn)區(qū)中,他為了救馬呂斯,中彈身亡,死在馬呂斯的懷中。艾潘妮雖樣貌平凡,但她對馬呂斯的愛確實不平凡的。這不禁讓人想到元好問的一句詩“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原來,有勇氣的愛可以讓人拋出生命,去拯救戀人的生命。
(四)愛,需要離別
全書末尾,冉阿讓在完成自己“使命”后,已是奄奄一息,馬呂斯與珂賽特守在他身邊,悲傷地作著最后的告別。盡管書中敘述這段的篇幅不長,但兩人對冉阿讓的留戀與愛躍然紙上,頗為感人。并且,冉阿讓的遺言“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再活了”也再一次體現(xiàn)了他的愛,不僅是對珂賽特與馬呂斯的愛,更是對生命的愛。原來,離別的愛可以使人學會留戀生命、珍惜眼前的幸福。
愛的力量真的很強大!愛,使人以怒道化仇恨;愛,使人重憐憫輕報復;愛,使人辨是非明得失;愛,使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神壇上,超越凡塵,接近天使……有愛,就有一切!
盡管這本書名為《悲慘世界》,但我認為書中體現(xiàn)更多的是偉大無私的愛。無論是對窮人的、對戀人的,還是對子女的、對長輩的,都是最為真摯的、平凡卻不平庸的情感?;蛟S,這也是作者雨果想告訴讀者的:在這個悲慘世界中,因有了愛,世界不再悲慘,而是充溢著人間的美好幸福。
汶川地震讓多少人經(jīng)歷了生離死別,當受災(zāi)人民陷入悲慘境地中時,是十三億人民的心以及心靈之花開放出的愛驅(qū)逐了災(zāi)難,也驅(qū)散了災(zāi)區(qū)人民心上的悲慘陰影,使可怖的廢墟上再次萌生出希望。這場災(zāi)難不禁讓人感嘆愛的偉大力量:“愛,的確很神奇!”
有一種比大海更大的景象,那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內(nèi)心。浩瀚的海洋孕育生命,將愛延續(xù);廣闊的天空歷練生命,給愛永恒;博大的內(nèi)心蕩滌生命,讓愛新生。愛的光芒照耀大地,驅(qū)散著黑暗勢力,溫暖著人心,溫暖著世間。
什么是愛?愛就是云落淚了,風為它擦干;愛就是秋降臨了,葉為它舞蹈;愛就是夜將盡了,光為它送別。愛,一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含著無限的深意?;蛟S,人類永遠無法揭開“愛”的面紗,然而,我們可以選擇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充滿真情,讓愛逆流成河!
生命在做最后的掙扎,如燭光般微弱,一顆心為你悸動,經(jīng)歷這輪回般的煎熬,五百年的回眸,換來今世的牽絆,不應(yīng)該問值不值得,因為這就是愛,一個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東西!
人間的愛逆流成河……
悲慘世界高一讀后感3篇(《悲慘世界》 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關(guān)于追風箏的人800讀書筆記讀后感范文6篇(追風箏的人閱讀感悟)
★ 霧都孤兒經(jīng)典名著讀書感悟4篇 讀《霧都孤兒》讀后感
★ 2022年閱讀《傲慢與偏見》感悟優(yōu)秀例文7篇(讀后感《傲慢與偏見》)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悲慘世界高一讀后感 讀后感 悲慘世界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