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篇,以供參閱。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
終于把書讀完了,我好像很久很久沒有安安靜靜認認真真的讀完一本書了。以前不覺得的自己浮躁,每天瞎忙還覺得挺充實,當我發(fā)現自己沒有辦法安靜的思考安靜的看書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如此浮躁。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我很佩服斯特里克蘭德,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是最艱苦的環(huán)境下也不曾放棄。親情、友情、愛情、金錢等等都無法束縛住他,他對于藝術的熱愛凌駕于所有東西之上。
我最佩服他有勇氣舍棄原本富余安逸的生活,義無反顧的`投身自己的熱愛當中。我們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放下所擁有的。
我在這本書里學到了什么呢?我想有以下3點:
1、追求理想的道路都是孤獨的,學會享受孤獨,學會理解別人的不理解。
斯特里克蘭德的藝術生涯相對來說是孤獨的,不被世俗理解。我想到我剛開始做萌煮的時候,身邊的人都無法理解。我解釋過,講過道理,但是沒有什么結果,他們依然持懷疑態(tài)度。那怎么辦?去做就是了。因為我堅定這件事是我認可、喜歡并且愿意去做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自己愿意自己一個人面對,如果有人支持,就是錦上添花,沒有人支持,我也無所謂,畢竟生活是我的,在乎別人那么多意見干嘛呢。
2、有利他的目標,目標堅定不移。
這里的目標是指的大方向,我的目標就是推廣萌煮,讓更多的人了解萌煮,認識到科學育兒的重要性。以前我的目標是自私的,我總是想升級升級升級,反而把最開始樂于分享的路走偏了。
3、學會放下。
放下以前可能有的一點點光環(huán),一切重新開始。即使現在是一個小小的社長,也需要有空杯心態(tài),不斷的去向上學,向下幫。
放下欲望,放下自己的掌控欲,放下自己的金錢欲望,很難啊~
放下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一切從零開始,踏踏實實修煉自己的內功。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2
誰不曾有過夢想,夢想就如空氣,沒有它,生活也會嚼之如蠟,失去光彩。但可曾想過,如果你處于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頭現實卻在向你招手,此時,面對理想,你敢不顧一切嗎?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理想等同于幻想,因為有現實因素的束縛,理想也變得蒼白無力,也總會有人在你耳邊說,醒醒吧!別再做夢了。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力作《月亮與六便士》問世后,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小說情節(jié)取材于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這也更加增強小說的神秘色彩。
我喜歡“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發(fā)皎潔的光芒,月亮代表著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現實。我們或許可以仰望月亮,感嘆它的魅力而忽視腳下的六便士,但我們卻不能放棄六便士的生活而選擇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時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張“高級白領放棄舒適的生活選擇在街上賣煎餅果子”的圖片新聞,雖然最后記者還原了事實真相,證實主人翁只是鬧著玩,隨手發(fā)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都羨慕其有如此的勇氣,也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與厭煩。
或許“自由自在地賣煎餅果子”是每個忙碌白領的夢想,說來卻好笑,這夢想如此小,然而面對現實的壓力,我們卻連實現這一個小小夢想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我們還有房貸沒還,生活還得繼續(xù),高工資不能放棄。
小說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后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舍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chuàng)作出許多藝術杰作。那股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讓人艷羨。我也常常思考,為何理想總與現實對立?為何現實總是會束縛理想的翅膀?我們不能改變現實,那么就改變自己吧,找一個現實的理想,或者說找一個現實的目標,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時生發(fā)的無線失落感。
理想與現實就如愛情與面包,或許只有睿智的人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只是,我還是很羨慕,那種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樣的勇氣是我沒有的,卻始終找尋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銀行家司朱蘭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可以說他瘋狂,執(zhí)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異國他鄉(xiāng),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fā)堅定執(zhí)著。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在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后,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地一位姑娘結婚生子,成功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驚世杰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癥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 有人見塵埃, 有人見星辰。司朱蘭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們一看到書名,可能就會感到疑惑:為什么是這個名字,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嗎?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神秘感。我對它的書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我看了譯者傅惟慈寫的`譯本序,他這樣理解:“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征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閃閃發(fā)光的,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分別象征著現實和理想?!?/p>
毛姆說:“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為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說來可不是這樣。”
汪國真有詩歌說:“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虜……”繪畫對于主人公來說,就是那個能讓他心甘情愿做俘虜的目標與理想。
本書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品味人物的性格與特點。他的筆鋒就像是一把手術刀,能夠挖掘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他秉持著一種冷靜、公正的態(tài)度,從不指責、抨擊人物的缺點,而是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理解。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4
不是天才,依然自由勇敢?!}記
作為一本常年占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說實話,這本書很難讓人愛起來。主線劇情也并不復雜,倫敦一位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繪畫后,辭職并離開家,前往巴黎學畫,后來在一個小島病逝。生前并沒有多少名氣,死后成為著名畫家,他的原型是高更,與梵高齊名。
很多人將此書理解為: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
如果將這樣一個故事定義為一個中年男子為追夢,放棄事業(yè)和妻子,最后一舉成名,從而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話,不免有些遺憾。他追求的`是藝術嗎?僅僅如此嗎?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這個問題指引著我讀完了這本書。
克蘭德在決定學畫時,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選擇,是因為畫得開心,他作為一個證券從業(yè)人士,理想卻是創(chuàng)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長大的環(huán)境,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只是有時我們的愿望和目標似乎有些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我們都是時代大潮中一粒微塵,我們活著,拼命奔向目標,不是為了到頭來發(fā)現自己不是天才而放棄,而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負此生。
理想是一把雙刃劍,你要實現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放棄了理想,因為我們活不成純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就會活得庸俗。若想兩手抓,又會發(fā)現,月亮夠不著,六便士太少。
只有極致純粹的人,才能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這也是一種悲哀,偉大而孤獨。
上帝賦予一個人超常的才華,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讓貝多芬耳聾,莫奈失明,草間彌生出現幻覺,圖靈自殺。上帝選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樂,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披著一個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割肉喂鷹。因為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擁有最簡單的快樂,吃飯喝茶,看一花一樹,滿足于當下。
這樣活著不能說不是一種幸運,人最終都要歸于塵土尋找平凡。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5
這本書講述了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的證券經理人查爾斯,突然間拋妻別子、離家出走、遠赴巴黎,只為了追求自己心中隱藏許久繪畫夢想的故事。主人公查爾斯的性格是怪異而且不擅于交際,在當時他的繪畫作品也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追捧,但是查爾斯堅持自己內心世界的追求,不斷的創(chuàng)作,不斷的挑戰(zhàn)自我,最終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一筆燦爛的文化財富。
我剛開始認為查爾斯是一個瘋子,他沒有歸屬感和責任感,他拋家棄子,只為了自己而活。但是慢慢的我覺得,查爾斯也是個了不起的人,他不在乎衣食住行、不在乎世人眼光,他堅守著自己的夢想,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單純的只想一心繪畫。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會取舍,學會堅持。堅持夢想是最簡單也是最難以執(zhí)行的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有對于愛好的追求,但是能夠堅持下來的所剩無幾。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環(huán)境和外界事物所打斷和干擾,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希望能夠有所收獲,因此不斷的向身邊環(huán)境進行索取,我們努力學習希望能夠獲得更好的考試成績,而沒有投身于知識本身;我們堅持運動希望能夠鍛煉出更健康的身體,而忽視了運動本身的'樂趣,很多時候我們都過于追求物質世界的豐富多彩,而忽視了自己內心最根本的需要。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蔽覀兒茈y像查爾斯一樣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即使外界紛繁復雜、燈紅酒綠,我們依然能夠懷揣自己內心的信仰,手握六便士,心依然向著月亮。
在這本書的最后,“他們每個人都相信,在這個元旦的早晨,生活會稍微變得好點?!笨缭絻蓚€時空,善良、焦慮、不完美卻又真實迷人的靈魂,努力在愛中彌補傷害,也終將獲得力量,像個英雄一樣從黑暗走入光明,從而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氣,因為它一刻也未曾離開過我們。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6
書名:月亮與六便士
作者:[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譯者:徐淳剛麥克安德魯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種浪蕩浮華,連個影子也沒有。斯特里克蘭把椅子上胡亂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讓我坐下。
趾高氣昂 夢想活在上層社會的可憐女人
“有人建議讓她當演員,我當然不同意。有名的劇作家我都認識,只要我張口,明天就有角色給她演。但我不想讓她和那些人打交道?!?/p>
欲情故縱 總得想點手段才能得到聽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對于斯特里克蘭近年的生活,我故意不聞不問。我沒有表現出對他多有興趣,最終,我得逞了。他開始談論自己。但是,他的口才太差,這些年的經歷他講得含糊不清,所以許多地方我只能憑自己的想象來填補。對
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面包??????又算是什么呢
他完完全全過著一種精神生活,真是令人欽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這么一副行尸走肉的狀態(tài)嘛?!
他走出來,帶上了門。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見斯特里克蘭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來,點燃了一根煙。同樣墜入情網,男人和女人的區(qū)別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談戀愛,而男人只有幾分鐘。
無知者無畏嘛!有限的生命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不可放棄與浪費的奢侈品。因為無知,所以探尋,因為探索,所以才慢慢的明白我們真正追尋的生命的.意義所在。人生的探索路上是孤獨的,這種孤獨誰又會喜歡?但是沒有這種孤獨與付出,又何來的幸福與快樂可言。這也許就是人活著的智慧,痛并快樂著!不然枯燥的生活又有什么意義呢?
世界冰冷而殘酷。沒有人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必須深懷謙卑。我們必須看到寧靜之美。我們必須隱忍地生活,這樣命運之神才不會注目我們。讓我們去尋求淳樸、善良者的愛吧。他們的無知比我們的知識更可貴。讓我們保持沉默,滿足于我們小小的角落,像他們一樣平靜溫順吧。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當你的所作所為超出一般人的認可范圍之外,他們就是覺得你腦子有病,沒有個性
亞伯拉罕沒個性。”“上帝的磨盤轉得很慢,但磨得很細。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7
不是天才,依然勇敢?!}記
作為一本常年占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說實話,這本書很難讓人愛起來。主線劇情也并不復雜,倫敦一位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繪畫后,辭職并離開家,前往巴黎學畫,后來在一個小島病逝。生前并沒有多少名氣,死后成為著名畫家,他的原型是高更,與梵高齊名。
很多人將此書理解為: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
如果將這樣一個故事定義為一個中年男子為追夢,放棄事業(yè)和妻子,最后一舉成名,從而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話,不免有些遺憾。他追求的是藝術嗎?僅僅如此嗎?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這個問題著我讀完了這本書。
克蘭德在決定學畫時,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選擇,是因為畫得開心,他作為一個人士,理想卻是創(chuàng)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長大的,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只是有時我們的愿望和目標似乎有些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我們都是時代大潮中一粒微塵,我們活著,拼命奔向目標,不是為了到頭來發(fā)現自己不是天才而放棄,而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不負此生。
理想是一把雙刃劍,你要實現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放棄了理想,因為我們活不成純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就會活得庸俗。若想兩手抓,又會發(fā)現,月亮夠不著,六便士太少。
只有極致純粹的人,才能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這也是一種悲哀,偉大而孤獨。
賦予一個人超常的.才華,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讓貝多芬耳聾,莫奈失明,草間彌生出現,圖靈。選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樂,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披著一個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割肉喂鷹。因為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擁有最簡單的快樂,吃飯喝茶,看一花一樹,滿足于當下。
這樣活著不能說不是一種幸運,人最終都要歸于塵土尋找平凡。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8
偏執(zhí)孤獨的天才,從人盡皆知的梵高,到本書主角的原型高更,人們談起他們的時候除了他們的作品后,總是避免不了提及他們的瘋狂。藝術品的美是一種美,其背后的故事,也是另一種藝術吧。
在《月亮與六便士》的熱門書評里,除了劉瑜的那一篇外,還有一篇寫于20xx年,作者那時候在上海當程序員,攢了十幾萬塊,決定辭職用兩年的時間去一窺自己的夢想,寫一本書。“我撿夠了六便士,現在想看看月亮。”他是這樣寫的。距今已經6年過去,我和很多人一樣好奇寫書的結果,但點進作者的主頁,發(fā)現他的賬號已經被注銷。有人在那篇書評下留言,說作者的書的確出了,但評價一般。雖然不知道真正的結局如何,不知道作者是重回為六便士埋頭生活的日子,還是繼續(xù)追尋著月光,但那篇書評為《月亮與六便士》留下了一個神秘的注腳,或者可以算是書里的虛擬故事無意中漫延出了一角到現實中,也或者是現實小心翼翼地往書中探了探頭窺望了一下。
讀過這本書的人,或者根本沒有聽說過這本書的人,大多數都有想放棄一起去追求夢想的時刻吧。極端的`便好像斯特里克蘭德,如同惡靈附身,可以拋妻棄子不吃不喝,卻必須要畫畫,現實一點的就是書評的作者,放手一搏但還是保留了退路,給自己一個犯錯的機會。平凡人如我,能做到后者都需要很大的勇氣,更多的時候只是做做白日夢,把“夢想”變成“消遣”、“興趣”。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后我在思考,斯特里克蘭德的作品最后有沒有被大眾認可,有沒有售出天價,是不是對故事并沒有太大影響呢。沒錯,他死后的成功為畫家的一生更添了幾分唏噓和悲涼,但斯特里克蘭德從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畫作的評價,當最后一筆落下,畫便成了一個實物,脫離了他的靈魂,再與他無關了。與其說書里表現繪畫是他的天賦,不如說著重點在表現他的瘋狂。也不知道是他怪異、超前的繪畫天賦促使了他的瘋狂,還是他的瘋狂孕育了他的繪畫。
世上天才不少,瘋子不少,但人們獨愛瘋狂的天才,仿佛異于常人的表現使得這些天才離平凡更遠一點,離神更近一點。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9
又是一個懶散的早晨,打開窗,清晨的絲絲涼意在這個夏天顯得特別珍貴,我靜靜地靠在窗邊,隨手拿起床邊的《月亮與六便士》,借著晨起的陽光,看了起來。
故事的主人公——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原來是和我一樣的平凡人,只是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在故事里,月亮是夢想與信仰,六便士是安逸與舒坦,縱然腳下鋪滿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卻只有月亮。我為斯特里克蘭歡呼!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當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就像一幢房子,馬上就要結頂了,結果他卻說“我要重新造”,從而在別人懷疑、嘲笑、不理解的目光中,他能有勇氣活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我表示無限敬佩。
夢想與信仰,從我們呱呱落地起,就與我們相隨,本是靈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斷浸染中被磨滅。斯特里克蘭,在他活到四十歲,渾身已沾染了俗氣時,能毫不回頭,拋棄一切,內心的堅毅已徹底的震撼了我。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呀。
生活中也許我們能夠忍受奮斗時候的艱苦,就像我們的爸爸媽媽一樣,但是我們卻不一定能夠忍受安定之后的`重新開始,很多人的生活,一旦被打破就會一蹶不振,但是,像斯特里克蘭那樣,主動打破,追逐夢想,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最喜歡書里的這段話:“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有夢想,似乎在很多時候都變成了幻想,或者最后夢想也被現實打敗了,但是,在這本書中,我發(fā)現,每一個人,每一個夢想,在追逐中是最閃亮的,夢想之所以美好,是因為追逐讓我們擁有了更多。
陽光透進來了,我伸了伸腰,又是一個元氣滿滿的早晨,從今天開始,從此刻開始,我也要打破平靜,追逐我的夢想,尋找我最閃亮的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
看完了。但是從始至終,我都對斯朱蘭恨不起來。雖然他做了許多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拋妻棄子、奪友人妻,聽起來是個不負責任、狠心冷血、沒有良心的混賬東西,我一邊生氣、著急、為了為他犧牲付出的人扼腕嘆息,但是我卻怎么也對他恨不起來。
這個世上,大多數人甘愿循規(guī)蹈矩。但是輕而易舉的快樂往往無法帶來內心深處的滿足。很多人心底渴望更加驚險的快樂,但是極少數人選擇了涉足險灘。
斯朱蘭便是一個。
他年近四十,青春不在。他有身份有地位有正經工作,有老婆有孩子有在別人看來無比幸福而平穩(wěn)的`生活,他完全可以輕松無憂地渡過安穩(wěn)富足的余生。但是,他卻無比堅決地放棄了這被別人所羨艷的一切,選擇了兒時的一個心愿,選擇了跟隨自己的內心。
他內心似乎有某種劇烈的力量在掙扎,似乎有某種無比強大、無以抗拒的東西控制了他,讓他無法自拔。
物質的需求對他來說幾乎什么也不是。他可以吃不飽、穿不暖、可以沒有女人,但是他不能不畫畫。他打零工、做苦工,掙到的錢全都用來買畫紙、買油彩,他付出一切只為了畫畫。
盡管現實殘酷,他仍以理想眼光把意大利視為俠盜馳騁古跡如詩的國度。他畫的是一種理想,低級平庸陳舊的理想,但畢竟是理想,這讓他的性格獨具魅力。
在生命的最后,斯朱蘭似乎終于把內心世界完全展露出來,他默默作畫,心知時日不多,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機會。他肯定把自己對生命的一切理解、一切頓悟都表現在畫中,終于借此獲得了靈魂的安寧。附身的惡魔終于驅走,他痛苦的一生都是在為這幅畫做準備,隨著作品的完成,那飽受折磨的孤僻靈魂終于安歇。他愿意死,因為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但斯朱蘭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他是終生跋涉的朝圣者,永遠思慕著圣地,那心魔對他毫不留情,他也寧愿付出一切去追尋。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
《月亮與六便士》中“月亮”指的是詩和遠方的田野,是理想;而“六便士”指的是眼前的茍且,是現實。而當你面對這一選擇,你會如何抉擇呢?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他又是如何選擇的呢?
斯特里克蘭德原本有一個平凡的生活,有妻子,有自己的孩子,可他覺得前半生度的如此空虛,他決定拋棄自己的妻兒,放棄榮華富貴,放棄物質享受去追求藝術窮困潦倒,書中說他“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p>
毛姆是這本書的作者,他用現實中的保羅?高更的形象去塑造斯特里克蘭德,塑造了一個生前被世人唾棄,但死后卻被受推崇的畫家形象。
斯特里克蘭德拋棄現實而勇赴理想,像主人公那樣的人也有許多,如貝多芬,為了理想到最后聽力漸漸無法忍受;還有梵高,最后窮得一文錢都沒有,自殺了。
也許你會羨慕斯特里克蘭德那樣,如脫韁了的野馬那樣奔放灑脫,可誰又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呢?親情和友情難道就可以拋棄嗎?規(guī)則和秩序難道可以無視嗎?只有約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斯特里克蘭德確實是才華橫溢,但他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在妻兒方面上不聞不問,為了追求藝術,而沒有與妻子聯(lián)系,一幅無所謂的樣子,真令人作嘔。
斯特里克蘭德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典范,為了藝術而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書中也有一個正好與之相反的人,他選擇了六便士,選擇了現實,他就是斯特略夫。
他有極高的道德情操,先后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和斯特里克蘭德,可斯特里克蘭德卻恩將仇報,奪走他親愛的妻子,所以他選擇了委曲求全,我想你們應該會覺得他很蠢吧!但他卻無條件支持了藝術,是斯特里克蘭德的反面,他雖然選擇了六便士,但卻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
不管他們怎么選擇?作者毛姆都是最清楚的,無論是理想還是現實,都會是伴隨著美好與傷害。正如書中所說“我想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你認為應該對社會做出什么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么樣的要求?”我覺得不管是哪種選擇,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價值。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毛姆被稱為“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六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活了九十四歲),一直筆耕不輟,最負盛名的比如有《刀鋒 》《人性的枷鎖 》《面紗 》還有《月亮與六便士》。在我心中,馬爾克斯、茨維格、杜拉斯、毛姆都是很會講故事的人,但是他們講的故事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這里感觸一下,讀書真是有趣,他讓我認識到一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懂的'事),毛姆的書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你有一種逃不掉,掙不脫又進不去的感覺,仿佛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但是又和我們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人如果被放錯了位置,就可能做出許多荒誕的事?!对铝僚c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本來生活富裕,有一兒一女和愛他的妻子,可是他拋棄了令人羨慕的生活,落魄的逃到另一個城市,然后又在這里破壞了他的救命恩人的家庭,在我看來,一切都糟糕透了。榮幸的是,他最終在小島上找到了讓自己靈魂安息之所,那么一切,突然就覺得都理所應當了,借用某句話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p>
只是真不知道人要經過多少迷途,才能踏上正路?像思特里克蘭德,我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也有人一生,都在迷途中不知所措,就像一個可憐無助的孩子。
一口氣看完月亮與六便士,真是精彩,當時的奇妙與眩暈感,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忘。
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記憶猶新,“思特里克蘭德住的地方是另一種美,好像是生活在伊甸園里,與人隔絕,頭頂是蔚藍的天空,四周一片郁郁蒼蒼的樹木。那里有觀賞不盡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氣,蔭翳涼爽的空氣,這個人世樂園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他就住在那里,不關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把他遺忘了。思特里克蘭德平時畫畫,看書,天黑了以后,就同愛塔一起坐在天臺上,一邊抽煙一邊望著天空?!?/p>
我想,這當是靈魂的自由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