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優(yōu)秀3篇,供大家參閱。
《論語》讀后感優(yōu)秀1
《論語》由孔子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倫理思想、道德觀念等,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并稱“四書”。
“學而時習之……”隨著開篇這句膾炙人口的“子曰”,讓我們打開《論語》這本國學經(jīng)典,走進2500多年前孔子的世界。孔子在《論語》中主要講了仁、禮、德、學這四方面,其中關于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佾篇首孔子謂季氏的那段話,“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季氏的官職,只有用四佾的資格,但他卻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這對孔子來說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禮的尊崇和信仰。他對禮所持的這個態(tài)度,在《論語》中常??梢钥吹???鬃訒@“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會為難地邊贊管仲大仁,邊說他器小,“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蹦敲炊Y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笨鬃釉谶@里剝?nèi)ァ岸Y”復雜的外衣,道出了本質: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我覺得具體的有關禮的規(guī)矩、儀式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yōu)槭裁葱枰Y,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自覺守禮。
《論語》中,孔子在學、仁、德等方面的意見是比較統(tǒng)一的,但在禮的敘述上,讓我有些迷糊。類似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的話,不由令我疑惑起來。一會兒說寧儉,一會兒卻又不愿省去祭祖的活羊。到底是形式重要呢,還是本質重要?“圣人年紀大了,說話有反復也是正?!蔽倚睦镞@么想。直到在做春節(jié)小報時,我突然明白了。春節(jié)有很多習俗,比如貼春聯(lián)、吃餃子或湯圓、祭灶、迎財神……
這些都是形式,都是用來表達人們追求團圓、平安、幸福等美好心愿的,而本質就是由這許多形式體現(xiàn)了出來。就像子貢覺得既然在禮崩樂壞的魯國,一切都只剩下有名無實的形式了,那為什么還要每月浪費一只羊呢?但孔子在意的.就是這個形式,它是古禮!如果沒有了這個形式,禮就真的不存在了!我又想起在國學班上,大家一起學揖手禮見師長、見同學,現(xiàn)在這種禮儀只能在古裝片中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哪還有啊??膳c人見禮的本質還在呀,只是變成了鞠躬握手您好,點頭抬手說嗨了。
在反復細讀《論語》后,我發(fā)現(xiàn)對于現(xiàn)在仍有很多意義,比如有關于學的,有關于如何做君子的、有關于富與貧的,甚至還有關于孔子那些個性鮮明的弟子們的。讓我不禁由衷感嘆,《論語》不愧是一部流傳至今的國學經(jīng)典!
《論語》讀后感優(yōu)秀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論語》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讀《論語》,讓我進一步了解孔子。
在讀《論語》中,令我體會最深的兩個方面:一是孔子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養(yǎng)。這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以及如何處事待人。
孔子在學習方面的很多言論給我很多啟發(fā)。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思考與學習應相結合;“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導我們要時常復習舊知識,才能更好的進步,更好的提高;”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屛艺J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應做到“學而不厭”。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同樣值得我們學習,令我敬佩。
學海無涯,只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人才是智者,因為他們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查漏補缺,從而進一步做到“敏而好學”。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下,我們還要做到時常積累點滴零碎知識,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痹趯W習上,只有腳踏實地的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jīng)驗,才能積少成多,最后擁有龐大的實力,摘到成功的圣果。
孔子提倡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孝。孝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子女,最重要的便是孝。子曰:“父在,觀其意;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备改笧榱思彝ジ冻隽俗约旱娜啃难?,作為子女應該體諒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夠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學著替父母分憂,盡全力做到令父母滿意。
孔子在待人處事中做到了“仁”。如“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認為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學習禮樂才有意義。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薄笨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薄暗茏尤雱t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敝卸俭w現(xiàn)了孔子“仁”的政治主張,以”仁“為核心,推己及人。
孔子身為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受到了眾多人的欽佩,但他仍是有謙虛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懷,主張”仁“的學說。我想,這也許就是令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之一吧!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
《論語》讀后感優(yōu)秀3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shù)淖藨B(tài)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在《論語》中我看見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于“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復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每個人的優(yōu)點都值得我們?nèi)W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yǎng)下茁壯成長,并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恚且I我們向上的階梯。
《論語》讀后感優(yōu)秀3篇相關文章:
★ 論語演講稿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