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魯迅雜文集讀后感12篇 魯迅雜文選讀讀后感,供大家品鑒。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1
私立學校游藝大會〔2〕的第二日,我也和幾個朋友到中央公園去走一回。
我站在門口帖著“昆曲”兩字的房外面,前面是墻壁,而一個人用了全力要從我的背后擠上去,擠得我喘不出氣。他似乎以為我是一個沒有實質(zhì)的靈魂了,這不能不說他有一點錯。
回去要分點心給孩子們,我于是乎到一個制糖公司里去買東西。買的是“黃枚朱古律三文治”。
這是盒子上寫著的名字,很有些神秘氣味了。然而不的,用英文,不過是Chocolateapricotsandwich?!?〕我買定了八盒這“黃枚朱古律三文治”,付過錢,將他們裝入衣袋里。不幸而我的眼光忽然橫溢了,于是看見那公司的伙計正揸開了五個指頭,罩住了我所未買的別的一切“黃枚朱古律三文治”。
這明明是給我的一個侮辱!然而,其實,我可不應該以為這是一個侮辱,因為我不能保證他如不罩住,也可以在紛亂中永遠不被偷。也不能證明我決不是一個偷兒,也不能自己保證我在過去現(xiàn)在以至未來決沒有偷竊的事。
但我在那時不高興了,裝出虛偽的笑容,拍著這伙計的'肩頭說:
“不必的,我決不至于多拿一個……”
他說:“那里那里……”趕緊掣回手去,于是慚愧了。這很出我意外,——我預料他一定要強辯,——于是我也慚愧了。
這種慚愧,往往成為我的懷疑人類的頭上的一滴冷水,這于我是有損的。
夜間獨坐在一間屋子里,離開人們至少也有一丈多遠了。吃著分剩的“黃枚朱古律三文治”;看幾葉托爾斯泰的書,漸漸覺得我的周圍,又遠遠地包著人類的希望。
四月十二日
【注解】
〔1〕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十二日《晨報副刊》,署名魯迅。
〔2〕私立學校游藝大會指中國實驗學校等二十四所男女學校,為解決經(jīng)費困難,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八、九、十日在北京中央公園舉行的游藝大會。
〔3〕Chocolateapricotsandwich今譯巧克力杏仁夾心面包。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2
魯迅雜文集:《窮人》小引
《窮人》是作于千八百四十五年,到第二年發(fā)表的,是第一部,也是使魯迅即刻成為大家的雜文作品。
《窮人》小引〔1〕
千八百八十年,是陀思妥夫斯基〔2〕完成了他的巨制之一《卡拉瑪卓夫兄弟》這一年;他在手記〔3〕上說:“以完全的寫實主義在人中間發(fā)見人。這是徹頭徹尾俄國底特質(zhì)。在這意義上,我自然是民族底的?!朔Q我為心理學家(Psycholo-gist)。這不得當。我但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即我是將人的靈魂的深,顯示于人的?!钡诙辏退懒?。
顯示靈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學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樣的作者。他寫人物,幾乎無須描寫外貌,只要以語氣,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體也表示著。又因為顯示著靈魂的深,所以一讀那作品,便令人發(fā)生精神的變化。靈魂的深處并不平安,敢于正視的本來就不多,更何況寫出?因此有些柔軟無力的讀者,便往往將他只看作“殘酷的天才”〔4〕。
陀思妥夫斯基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們,有時也委實太置之萬難忍受的,沒有活路的,不堪設(shè)想的境地,使他們什么事都做不出來。用了精神的苦刑,送他們到那犯罪,癡呆,酗酒,發(fā)狂,自殺的路上去。有時候,竟至于似乎并無目的,只為了手造的犧牲者的苦惱,而使他受苦,在駭人的卑污的狀態(tài)上,表示出人們的心來。這確鑿是一個“殘酷的天才”,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
然而,在這“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的實驗室里,所處理的乃是人的全靈魂。他又從精神底苦刑,送他們到那反省,矯正,懺悔,蘇生的路上去;甚至于又是自殺的路。到這樣,他的“殘酷”與否,一時也就難于斷定,但對于愛好溫暖或微涼的人們,卻還是沒有什么慈悲的氣息的。
相傳陀思妥夫斯基不喜歡對人述說自己,尤不喜歡述說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糾結(jié)的卻正是困難和貧窮。便是作品,也至于只有一回是并沒有豫支稿費的著作。但他掩藏著這些事。他知道金錢的重要,而他最不善于使用的又正是金錢;直到病得寄養(yǎng)在一個醫(yī)生的家里了,還想將一切來診的病人當作佳客。他所愛,所同情的是這些,——貧病的人們,——所記得的是這些,所描寫的是這些;而他所毫無顧忌地解剖,詳檢,甚而至于鑒賞的也是這些。不但這些,其實,他早將自己也加以精神底苦刑了,從年青時候起,一直拷問到死滅。
凡是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同時也一定是偉大的犯人。審問者在堂上舉劾著他的惡,犯人在階下陳述他自己的善;審問者在靈魂中揭發(fā)污穢,犯人在所揭發(fā)的污穢中闡明那埋藏的光耀。這樣,就顯示出靈魂的深。
在甚深的靈魂中,無所謂“殘酷”,更無所謂慈悲;但將這靈魂顯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
陀思妥夫斯基的著作生涯一共有三十五年,雖那最后的十年很偏重于正教〔5〕的宣傳了,但其為人,卻不妨說是始終一律。即作品,也沒有大兩樣。從他最初的《窮人》起,最后的《卡拉瑪卓夫兄弟》止,所說的都是同一的事,即所謂“捉住了心中所實驗的事實,使讀者追求著自己思想的徑路,從這心的法則中,自然顯示出倫理的觀念來。”〔6〕這也可以說:穿掘著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創(chuàng)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yǎng)傷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
《窮人》是作于千八百四十五年,到第二年發(fā)表的;是第一部,也是使他即刻成為大家的作品;格里戈洛維奇和涅克拉梭夫〔7〕為之狂喜,培林斯基〔8〕曾給他公正的褒辭。自然,這也可以說,是顯示著“謙遜之力”〔9〕的。然而,世界竟是這么廣大,而又這么狹窄;窮人是這么相愛,而又不得相愛;暮年是這么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他晚年的手記說:“富是使個人加強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滿足。因此也將個人從全體分開。”〔10〕富終于使少女從窮人分離了,可憐的老人便發(fā)了不成聲的絕叫。愛是何等地純潔,而又何其有攪擾咒詛之心呵!
而作者其時只有二十四歲,卻尤是驚人的事。天才的心誠然是博大的。
中國的知道陀思妥夫斯基將近十年了,他的姓已經(jīng)聽得耳熟,但作品的譯本卻未見。這也無怪,雖是他的短篇,也沒有很簡短,便于急就的。這回叢蕪〔11〕才將他的最初的作品,最初紹介到中國來,我覺得似乎很彌補了些缺憾。這是用ConstanceGarnett〔12〕的英譯本為主,參考了ModernLibra-ry〔13〕的英譯本譯出的,歧異之處,便由我比較了原白光〔14〕的日文譯本以定從違,又經(jīng)素園〔15〕用原文加以校定。在陀思妥夫斯基全集十二巨冊中,這雖然不過是一小分,但在我們這樣只有微力的人,卻很用去許多工作了。藏稿經(jīng)年,才得印出,便借了這短引,將我所想到的寫出,如上文。陀思妥夫斯基的人和他的作品,本是一時研鉆不盡的,統(tǒng)論全般,決非我的能力所及,所以這只好算作管窺之說;也僅僅略翻了三本書:Dostoievsky’sLiterarscheSchriften,Mereschkovsky’sDostoievskyundTolstoy,〔16〕癗曙夢〔17〕的《露西亞文學研究》。
俄國人姓名之長,常使中國的讀者覺得煩難,現(xiàn)在就在此略加解釋。那姓名全寫起來,是總有三個字的:首先是名,其次是父名,第三是姓。例如這書中的解屋斯金,是姓;人卻稱他馬加爾亞列舍維奇,意思就是亞列舍的兒子馬加爾,是客氣的稱呼;親昵的人就只稱名,聲音還有變化。倘是女的,便叫她“某之女某”。例如瓦爾瓦拉亞列舍夫那,意思就是亞列舍的女兒瓦爾瓦拉;有時叫她瓦蘭加,則是瓦爾瓦拉的音變,也就是親昵的稱呼。
一九二六年六月二日之夜,魯迅記于東壁下。
【注解】
〔1〕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十四日《語絲》周刊第八十三期,為韋叢蕪所譯《窮人》而作。
《窮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發(fā)表于一八四六年。韋叢蕪的譯本一九二六年六月由未名社出版,為《未名叢刊》之一。
〔2〕陀思妥夫斯基(W.X.ETIVTMNIYJZ,1821—1881) 通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等。
〔3〕手記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著作集》的第三部分,錄自一八八○年的筆記。這里的引文見《手記·我》。
〔4〕 “殘酷的天才” 這是俄國文藝評論家米哈依洛夫斯基評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題目。
〔5〕 正教 即東正教,基督教的一派。一○五四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派,東派自稱正宗,故名。主要分布于希臘、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俄國等。
〔6〕 “捉住了心中所實驗的事實”等語,見日本拔曙夢《露西亞文學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論》。
〔7〕格里戈洛維奇(E.G.[RJTRTNJ],1822—1900)俄國作家。著有《苦命人安東》、《美術(shù)史和美術(shù)理論文集》等。涅克拉梭失(^MYRHITN,1821—1878),通譯涅克拉索夫,俄國詩人。著有長詩《嚴寒,通紅的鼻子》、《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等。
〔8〕培林斯基(G.[.GMJUIYJZ,1811—1848)通譯別林斯基,俄國文學評論家、哲學家。著有《文學的幻想》、《論普希金的作品》、《一八四六年俄國文學一瞥》、《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等。
〔9〕“謙遜之力”見癗曙夢《露西亞文學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論》。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3
這本《魯迅的經(jīng)典雜文集》是由魯迅先生所寫。魯迅先生把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生用筆桿子當作利器,對敵人冷嘲熱諷,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對敵人必須橫眉冷對千夫指,對人民必須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出國留學之后,依然不忘為人民服務(wù)。1936年8月19日,一代大文豪魯迅逝世了。
《魯迅的經(jīng)典雜文集》分為《墳》《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而己集》《二心集》《南腔北調(diào)集》《三閑集》《花邊文學等》《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是《華蓋集》中《忽然想到》,我讀完了這篇《忽然想到》,我的感想是,當時社會中,當八國聯(lián)軍在火燒圓明園時,當日本的鐵蹄踐踏在中國的大片土地上時,中國有很多人非但沒有覺醒。而且被欺負的人并不是打敗踐踏中國的人,而是欺負比他們更加弱小的人。面對敵人,沒有一個人敢于“狂喊”。大敵當前,沒有一個人為中國人說幾句話,這叫做同胞?我們面對不平的事情,就應該敢怒敢言,為我們爭取應有的權(quán)利。但是,當時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真的十分悲哀。對于敵人的暴行,每一個人都是以沉默來回應這可惡的暴行。敢于怒,而不敢言,這就說明了國人缺乏勇氣,當時還有人成為了日偽,真是可惡。懦弱到這種地步!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可以適當?shù)赝讌f(xié),但不能缺乏勇氣,不敢于敢怒敢言。
同胞的定義是什么?是同一個國家或民族。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更應該團結(jié)起來,一致對外??!那我們就應該履行我們作為同胞的義務(wù)。雖然事情已經(jīng)過去,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當時中國國恥。所以,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學習,努力讀書,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在這本書之中,我最喜歡的文章還有《讀書雜談》。我認為魯迅說的對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一個人變成了書櫥之后,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又有什么用。所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知道,世界最古老的傳播方式就是書,沒有了書,人類的知識經(jīng)驗也就很難傳播,由此可見,書很重要,但不能只看書,不思考。比方說,一本書上說,《水滸傳》是偷盜之書,不能去看。難道說,正如它說,《水滸傳》真是如此嗎?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4
《而已集》是魯迅1927年所作雜文集,1928年出版。面對反動軍閥大肆屠殺革命黨人和進步人士,魯迅先生既憤恨,又無能為力,“這半年我又看見了許多血和許多淚,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淚揩了,
血消了,屠伯們逍遙復逍遙,用鋼刀的,用軟刀的。而我只有‘雜感’而已。連‘雜感’也被‘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時,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意表之外”/魯迅《而已集》
有恒先生在《北新周刊》上詫異我為什么不說話,我已經(jīng)去信公開答復了。還有一層沒有說。這也是一種新的“世故”。
我的雜感常不免于罵。但今年發(fā)見了,我的罵對于被罵者是大抵有利的。
拿來做廣告,顯而易見,不消說了。還有:
1,天下以我為可惡者多,所以有一個被我所罵的`人要去運動一個以我為可惡的人,只要攤出我的雜感來,便可以做他們的“蘭譜”〔2〕,“相視而笑,莫逆于心”〔3〕了?!霸蹅円换飪骸?。
2,假如有一個人在辦一件事,自然是不會好的。但我一開口,他卻可以歸罪于我了。譬如辦學校罷,教員請不到,便說:這是魯迅說了壞話的緣故;學生鬧一點小亂子罷,又是魯迅說了壞話的緣故。他倒干干凈凈。
我又不學耶穌〔4〕,何苦替別人來背十字架呢?
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開口??墒嵌恕靶路ā绷?,除原先說過的“主將”之類以外,新的都不再說出他的真姓名,只叫“一個人”,“某學者”,“某教授”,“某君”。這么一來,他利用的時候便至少總得費點力,先須加說明。
你以為“罵”決非好東西罷,于有些人還是有利的。人類究竟是可怕的東西。就是能夠咬死人的毒蛇,商人們也會將它浸在酒里,什么“三蛇酒”,“五蛇酒”,去賣錢。
這種辦法實在比“交戰(zhàn)”厲害得多,能使我不敢寫雜感。但再來一回罷,寫“不敢寫雜感”的雜感。
〔1〕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語絲》周刊第一五四期。
“意表之外”,是引用復古派文人林紓文章中不通的用語。
〔2〕“蘭譜”舊時朋友相契,結(jié)為兄弟,互換譜帖以為憑證,稱為金蘭譜,省稱蘭譜,取《周易·系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的意思。
〔3〕“相視而笑”二句,見《莊子·大宗師》,即彼此同心,毫無拂逆的意思。
〔4〕耶穌(約前4—30)基督教創(chuàng)始人。據(jù)《新約全書》說,他在猶太各地傳教,為猶太教當權(quán)者所仇視,后被捕送交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5
魯迅《而已集》雜文集:《通信》
通信〔1〕
小峰兄:
收到了幾期《語絲》,看見有《魯迅在廣東》〔2〕的一個廣告,說是我的言論之類,都收集在內(nèi)。后來的另一廣告上,卻變成“魯迅著”了。我以為這不大好。
我到中山大學的本意,原不過是教書。然而有些青年大開其歡迎會。我知道不妙,所以首先第一回演說,就聲明我不是什么“戰(zhàn)士”,“革命家”。倘若是的,就應該在北京,廈門奮斗;但我躲到“革命后方”〔3〕的廣州來了,這就是并非“戰(zhàn)士”的證據(jù)。
不料主席的某先生〔4〕--他那時是委員--接著演說,說這是我太謙虛,就我過去的事實看來,確是一個戰(zhàn)斗者,革命者。于是禮堂上劈劈拍拍一陣拍手,我的“戰(zhàn)士”便做定了。拍手之后,大家都已走散,再向誰去推辭?我只好咬著牙關(guān),背了“戰(zhàn)士”的招牌走進房里去,想到敝同鄉(xiāng)秋瑾〔5〕姑娘,就是被這種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陣亡”不可么?
沒有法子,姑且由它去罷。然而苦矣!訪問的,研究的,談文學的,偵探思想的,要做序,題簽的,請演說的,鬧得個不亦樂乎。我尤其怕的是演說,因為它有指定的時候,不聽拖延。臨時到來一班青年,連勸帶逼,將你綁了出去。而所說的話是大概有一定的題目的。命題作文,我最不擅長。否則,我在清朝不早進了秀才了么?然而不得已,也只好起承轉(zhuǎn)合,上臺去說幾句。但我自有定例:至多以十分鐘為限。可是心里還是不舒服,事前事后,我常常對熟人嘆息說:不料我竟到“革命的策源地”來做洋八股了。
還有一層,我凡有東西發(fā)表,無論講義,演說,是必須自己看過的。但那時太忙,有時不但稿子沒有看,連印出了之后也沒有看。這回變成書了,我也今天才知道,而終于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里面是怎樣的東西?,F(xiàn)在我也不想拿什么費話來搗亂,但以我們多年的交情,希望你最好允許我實行下列三樣--
一,將書中的我的演說,文章等都刪去。
二,將廣告上的著者的署名改正。
三,將這信在《語絲》上發(fā)表。
這樣一來,就只剩了別人所編的別人的文章,我當然心安理得,無話可說了。但是,還有一層,看了《魯迅在廣東》,是不足以很知道魯迅之在廣東的。我想,要后面再加上幾十頁白紙,才可以稱為“魯迅在廣東”。
回想起我這一年的境遇來,有時實在覺得有味。在廈門,是到時靜悄悄,后來大熱鬧;在廣東,是到時大熱鬧,后來靜悄悄。肚大兩頭尖,像一個橄欖。我如有作品,題這名目是最好的,可惜被郭沫若先生占先用去了。〔6〕但好在我也沒有作品。
至于那時關(guān)于我的文字,大概是多的罷。我還記得每有一篇登出,某教授便魂不附體似的對我說道:“又在恭維你了!看見了么?”我總點點頭,說,“看見了?!闭勏氯?,他照例說,“在西洋,文學是只有女人看的。”我也點點頭,說,“大概是的罷?!毙睦飬s想:戰(zhàn)士和革命者的虛銜,大約不久就要革掉了罷。
照那時的形勢看來,實在也足令認明了我的“紙糊的假冠”〔7〕的才子們生氣。但那形勢是另有緣故的,以非急切,姑且不談。現(xiàn)在所要說的,只是報上所表見的,乃是一時的情形;此刻早沒有假冠了,可惜報上并不記載。但我在廣東的魯迅自己,是知道的,所以寫一點出來,給憎惡我的先生們平平心--
一,“戰(zhàn)斗”和“革命”,先前幾乎有修改為“搗亂”的趨勢,現(xiàn)在大約可以免了。但舊銜似乎已經(jīng)革去。
二,要我做序的書,已經(jīng)托故取回。期刊上的我的題簽,已經(jīng)撤換。
三,報上說我已經(jīng)逃走,或者說我到漢口去了。寫信去更正,就沒收。
四,有一種報上,竭力不使它有“魯迅”兩字出現(xiàn),這是由比較兩種報上的同一記事而知道的。
五,一種報上,已給我另定了一種頭銜,曰:雜感家?!?〕評論是“特長即在他的尖銳的筆調(diào),此外別無可稱?!比欢M覀兒汀冬F(xiàn)代評論》合作。為什么呢?他說:“因為我們細考兩派文章思想,初無什么大別。”(此刻我才知道,這篇文章是轉(zhuǎn)錄上海的《學燈》〔9〕的。原來如此,無怪其然。寫完之后,追注。)
六,一個學者〔10〕,已經(jīng)說是我的文字損害了他,要將我送官了,先給我一個命令道:“暫勿離粵,以俟開審!”
阿呀,仁兄,你看這怎么得了呀!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鐵窗斧鉞風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縲紲之憂”〔11〕了?!翱鬃釉唬骸瞧渥镆??!云渥悠拗??!迸挛幢赜羞@樣僥幸的事罷,唉唉,嗚呼!
但那是其實沒有什么的,以上云云,真是“小病呻吟”。我之所以要聲明,不過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以為我是坐在高臺上指揮“思想革命”而已。尤其是有幾位青年,納罕我為什么近來不開口。你看,再開口,豈不要永“勿離粵,以俟開審”了么?語有之曰: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此之謂也。
我所遇見的那些事,全是社會上的常情,我倒并不覺得怎樣。我所感到悲哀的,是有幾個同我來的學生,至今還找不到學校進,還在顛沛流離。我還要補足一句,是:他們都不是共產(chǎn)黨,也不是派。其吃苦的原因,就在和我認得。所以有一個,曾得到他的同鄉(xiāng)的忠告道:“你以后不要再說你是魯迅的學生了罷?!痹谀炒髮W里,聽說尤其嚴厲,看看《語絲》,就要被稱為“語絲派”;和我認識,就要被叫為“魯迅派”的。
這樣子,我想,已經(jīng)夠了,大足以平平正人君子之流的心了。但還要聲明一句,這是一部分的人們對我的情形。此外,肯忘掉我,或者至今還和我來往,或要我寫字或講演的人,偶然也仍舊有的。
《語絲》我仍舊愛看,還是他能夠破破我的岑寂。但據(jù)我看來,其中有些關(guān)于南邊的議論,未免有一點隔膜。譬如,有一回,似乎頗以“正人君子”之南下為奇,殊不知《現(xiàn)代》在這里,一向是銷行很廣的。相距太遠,也難怪。我在廈門,還只知道一個共產(chǎn)黨的總名,到此以后,才知道其中有CP和CY〔12〕之分。一直到近來,才知道非共產(chǎn)黨而稱為什么Y什么Y〔13〕的,還不止一種。我又仿佛感到有一個團體,是自以為正統(tǒng),而喜歡監(jiān)督思想的。〔14〕我似乎也就在被監(jiān)督之列,有時遇見盤問式的訪問者,我往往疑心就是他們。但是否的確如此,也到底摸不清,即使真的',我也說不出名目,因為那些名目,多是我所沒有聽到過的。
以上算是牢騷。但我覺得正人君子這回是可以審問我了:“你知道苦了罷?你改悔不改悔?”大約也不但正人君子,凡對我有些好意的人,也要問的。我的仁兄,你也許即是其一。我可以即刻答復:“一點不苦,一點不悔。而且倒很有趣的?!蓖炼潆u〔15〕的雞冠似的彩色的變換,在“以俟開審”之暇,隨便看看,實在是有趣的。你知道沒有?一群正人君子,連拜服“孤桐先生”的陳源教授即西瀅,都舍棄了公理正義的棧房的東吉祥胡同,到青天白日旗下來“服務(wù)”了?!睹駡蟆返膹V告在我的名字上用了“權(quán)威”兩個字,當時陳源教授多么挖苦呀〔16〕。這回我看見《閑話》〔17〕出版的廣告,道:“想認識這位文藝批評界的權(quán)威的,--尤其不可不讀《閑話》!”這真使我覺得飄飄然,原來你不必“請君入甕”,自己也會爬進來!
但那廣告上又舉出一個曾經(jīng)被稱為“學棍”的魯迅來,而這回偏尊之曰“先生”,居然和這“文藝批評界的權(quán)威”并列,卻確乎給了我一個不小的打擊。我立刻自覺:阿呀,痛哉,又被釘在木板上替“文藝批評界的權(quán)威”做廣告了。兩個“權(quán)威”,一個假的和一個真的,一個被“權(quán)威”挖苦的“權(quán)威”和一個挖苦“權(quán)威”的“權(quán)威”。呵呵!
祝你安好。我是好的。
魯迅。九,三。
【注解】
〔1〕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一日《語絲》周刊第一五一期。
〔2〕《魯迅在廣東》鐘敬文編輯,內(nèi)收魯迅到廣州后別人所作關(guān)于魯迅的文字十二篇和魯迅的講演記錄稿三篇、雜文一篇。一九二七年七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3〕“革命后方”一九二六年七月國民革命軍自廣東出師北伐,因而當時廣東有“革命后方”之稱。
〔4〕指國x黨政客朱家驊,他當時任中山大學委員會委員(實際主持校務(wù))。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五日在中大學生歡迎魯迅的大會上,他也借機發(fā)表演說。
〔5〕秋瑾(1879?-1907)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一九○四年留學日本,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先后加入光復會、同盟會。一九○六年春回國。一九○七年在紹興主持大通師范學堂,組織光復軍,準備與徐錫麟在浙、皖同時起義。徐錫麟起事失敗后,她于七月十三日被清政府逮捕,十五日遇害。
〔6〕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創(chuàng)造社的主要成員,文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橄欖》是他的小說散文集,一九二六年九月創(chuàng)造社出版。
〔7〕“紙糊的假冠”這是高長虹嘲罵作者的話。參看本卷第392頁注〔6〕。
〔8〕指香港《循環(huán)日報》。引文見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十一日該報副刊《循環(huán)世界》所載徐丹甫《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一文。
〔9〕《學燈》上海《時事新報》的副刊。一九一八年二月四日創(chuàng)刊,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四日????!稌r事新報》當時是研究系的報紙。
〔10〕指顧頡剛。一九二七年七月,顧頡剛從漢口《中央日報》副刊看到作者致孫伏園信,其中有“在廈門那么反對民黨……的顧頡剛”等語,他即致函作者,說“誠恐此中是非,非筆墨口舌所可明了,擬于九月中旬回粵后,提起訴訟,聽候法律解決”,并要作者“暫勿離粵,以俟開審”。參看《三閑集·辭顧頡剛教授令“候?qū)彙薄贰?/p>
〔11〕“縲紲之憂”《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長,孔丘弟子??w絏,亦作縲紲,古時系罪人的黑色繩索。
〔12〕CP英文CommunistParty的縮寫,即共產(chǎn)黨;CY,英文CommunistYouth的縮寫,即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
〔13〕指國x黨御用的反動青年組織。如L.Y.,即所謂“左派青年團”;T.Y.,即“三民主義同志社”。
〔14〕指所謂“士的派”(又稱“樹的黨”),國x黨右派“孫文主義學會”所操縱的廣州學生界的一個反動團體。按“士的”是英語Stick(手杖、棍子)的音譯。
〔15〕土耳其雞即吐綬雞,俗稱火雞。頭部有紅色肉冠,喉下垂紅色肉瓣;公雞常擴翼展尾如扇狀,同時肉冠及肉瓣便由紅色變?yōu)樗{白色。
〔16〕《民報》一九二五年七月創(chuàng)刊于北京,不久即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查封。關(guān)于《民報》的廣告,參看本卷第237頁注〔25〕。陳西瀅于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發(fā)表的《致志摩》中挖苦作者說:“不是有一次一個報館訪員稱我們?yōu)椤氖俊瘑?魯迅先生為了那名字幾乎笑掉了牙??墒呛髞砟硤筇焯旃拇邓恰枷虢绲臋?quán)威者’,他倒又不笑了?!?/p>
〔17〕《閑話》陳西瀅發(fā)表在《現(xiàn)代評論》“閑話”專欄文章的結(jié)集,名為《西瀅閑話》,一九二八年三月上海新月書店出版。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6
讀《魯迅雜文精選》,我沒有潛心研究魯迅寫雜文的藝術(shù)手法,而是被魯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濃烈郁勃、無拘無束、實話實說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有什么寫什么,是他寫作的最大特點——真。這是喚醒舊中國正昏昏沉睡的文學志士的良藥,是把掩蓋真相的敵人與糊涂的舊中國消滅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銅鏡子時,他還能發(fā)現(xiàn)當時封建保守的舊思想,揭示舊中國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虛心學習外國文化。
他是一個激情派的作家,同時他又是十分嚴肅嚴謹?shù)?,他的思想是深邃無比的。在《玩偶之家》這個話劇給人的震撼背后,他卻出乎意料地寫出了《娜拉走后怎樣》明確地指出一顆覺醒的心并無力改變女人玩偶一樣的地位,只有要求經(jīng)濟權(quán)才是關(guān)鍵;雷峰塔倒掉后,他辛辣地諷刺中國人奴才式的破壞與“盜寇式的破壞”(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又繼續(xù)頗滿無奈地嘲笑了一種“合群、愛國的自大”(隨感錄三十八)。魯迅永遠把公眾看來是平常事的另外陳腐、病態(tài)、丑惡、齷齪的一面無情地展示出來。他用深邃的思想當指南針,永遠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著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他寫道:“‘狂飆文豪’高長虹攻擊我時,說道劣跡多端······是深得搗鬼正脈的?!保〒v鬼心傳)魯迅從來對他人得諷刺都是不羞不惱、不以為然、安然面對。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這些他人對自己的諷刺,流暢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點小戲謔,這也成了魯迅雜文的一大風格。魯迅寫雜文不精雕細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讓我們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的閃光靈魂。
在無盡的黑暗中,總會有一絲光明,而光明終將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來。魯迅便是新中國作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燒壯大的起點。魯迅的精神可能已經(jīng)成為“中國魂”了。雖不曾、卻可能還有像魯迅這樣的人把中國人民帶進更遠更高的文明之中!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7
魯迅雜文集名淺釋
《熱風》:
這是魯迅寫于19到1924年的雜文集。當時中國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文化界有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魯迅在“題記”中說:“我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p>
《墳》:
這是魯迅寫于19至1925年的一本論文的雜文集,1927年在廈門時出版。作者說將有關(guān)文章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戀?!边@是作者的自謙之詞。
《三閑集》:
這是魯迅1927年在上海所寫的.雜文集。此集是戰(zhàn)友誤解的記錄,當時創(chuàng)造社的人說魯迅“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魯迅就拈過來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
此集收入魯迅1930年到1931年寫的雜文。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攻擊魯迅的“拿蘇聯(lián)盧布”,還編《文藝貳臣傳》。魯迅承認自己不是統(tǒng)治者的“忠臣”,確有“二心”,對自己出身的階級也“有一點攜貳的心思”,因而取名為《二心集》。
《華蓋集》:
這是魯迅寫于1925年的雜文集?!叭A蓋”是星名,星相家說,和尚交華蓋運是成佛的好運,俗人交華蓋運就會被罩住,碰釘子。該集的一些短文是沖破重重阻撓才發(fā)表出來的,集名表現(xiàn)了對反動當局的憤懣之情。
《而已集》:
此集收魯迅1927年在廣州有上海所寫的雜感?!岸选睂傥难哉Z氣詞,是“罷了”的意思。面對敵人的血腥暴行,魯迅說:“淚揩了,血消了,屠伯了逍遙復逍遙,用鋼刀的,軟刀的,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8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fā)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魯迅,原名周樟壽(后來改為周樹人)字:豫山,后改為豫才,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鋃鐺入獄,此后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致死亡,家境敗落了下來,因此賣了房子。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這樣結(jié)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jīng)常拿著醫(y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tài)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說話了,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對于他幼小的心靈的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后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農(nóng)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nóng)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后,他不得不到農(nóng)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nóng)村。在那里,他與農(nóng)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guān)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nóng)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guān)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guān)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jīng)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shù)摹?8,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shè)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xiāng)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后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wù)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shè)了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短煅菡摗肥墙榻B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xiàn)實世界并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fā)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199月,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1919),推進了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于中華民族現(xiàn)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后的中國社會發(fā)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zhì)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shù)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chuàng)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diào)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1]》)這種表現(xiàn)人生、改良人生的創(chuàng)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guān)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guān)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guān)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tài)度,并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分?,魯鎮(zhèn)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的原則。
魯迅先生對權(quán)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犊滓壹骸分械亩∨e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分械聂斔睦蠣敗ⅰ堕L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quán)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quán)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guān)心,對社會的進步?jīng)]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guān)心的只是自己的權(quán)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斗试怼分械乃你憽ⅰ陡呃戏蜃印分械母呃戏蜃觿t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guān)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就像寓言中的葉公。
魯迅先生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nèi)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fā)現(xiàn)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覺到平時察覺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于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zhèn)等江南水鄉(xiāng)、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jié)構(gòu)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xiāng)》與《祝?!凡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jié)構(gòu)樣式不同,音調(diào)節(jié)奏也不同?!犊滓壹骸肥悄敲吹膯渭兌掷渚?,《傷逝》則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不僅是小說,也是詩,它以平凡的社會生活為題材,整體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內(nèi)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chuàng)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xiàn)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yǎng)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huán)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guān)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nóng),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yǎng)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jié)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tài),體現(xiàn)了魯迅散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xiàn)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云氣,在空中旋轉(zhuǎn)飄蕩,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nèi)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濒斞缸顑?nèi)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shù)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是驚人的。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9
《無題》
年代: 近代 作者: 魯迅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
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
作品賞析
作于:(1932年)
一月
《魯迅日記》1932年1月23日:“午后為高良夫人寫一小幅,云:(略)。
”高良夫人,即高良富子夫人。
①《后漢書·王霸傳》:“疾風知勁草。”
②1932年1月,廣州和南京合組的政府成立,蔣介石回奉化,汪精衛(wèi)托病到上
海,行政院長孫科主政,事事棘手,被迫下臺。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10
春雨過了,太陽又很好,隨便走到園中。
桃花開在園西,李花開在園東。
我說,“好極了!桃花紅,李花白?!?/p>
(沒說,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氣,滿面漲作“楊妃紅”〔2〕。
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氣紅了面孔。
我的話可并沒得罪你,你怎的便漲紅了面孔!
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注解】
〔1〕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署名唐俟。
〔2〕 “楊妃紅” 《開元天寶遺事·紅汗》:“貴妃……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11
西哲說:事實勝于雄辯。我當初很以為然,現(xiàn)在才知道在我們中國,是不適用的。
去年我在青云閣的一個鋪子里買過一雙鞋,今年破了,又到原鋪子去照樣的買一雙。
一個胖伙計,拿出一雙鞋來,那鞋頭又尖又淺了。
我將一只舊式的和一只新式的都排在柜上,說道:“這不一樣……”
“一樣,沒有錯?!?/p>
“這……”
“一樣,您瞧!”
我于是買了尖頭鞋走了。
我順便有一句話奉告我們中國的某愛國大家,您說,攻擊本國的缺點,是拾某國人的唾余的,試在中國上,加上我們二字,看看通不通。
現(xiàn)在我敬謹加上了,看過了,然而通的。
您瞧!
十一月四日
【注解】
〔1〕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四日《晨報副刊》,署名風聲。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12
這半年我又看見了許多血和許多淚,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淚揩了,血消了;
屠伯們逍遙復逍遙,
用鋼刀的,用軟刀的。
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連“雜感”也被“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時,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以上的八句話,是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十四夜里,編完那年那時為止的雜感集后,寫在末尾的,現(xiàn)在便取來作為一九二七年的雜感集的題辭。
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日,魯迅校訖記。
【注解】
〔1〕本篇最初收入《華蓋集續(xù)編》,是作者編完該書時所作。
魯迅雜文集讀后感12篇 魯迅雜文選讀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